⑴ 看《伸冤人》2部曲,我印證了兩個道理。
丹澤爾.華盛頓,我非常喜歡,因為他長得像住在我前院的大爺。
看完《伸冤人》2部曲,發現電影在反復的講兩件事情: 如何做人和如何處事。
關於做人:慈悲為懷
盡量做到對別人友善,而非高高在上。如果別人身處困境,你應該盡力去幫助別人。如果別人犯錯,也要改別人改過的機會。
電影的第一部中,一位失足少女心懷歌唱的夢想,卻無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這位少女是某個黑幫的財產,沒有任何的人身自由。 主角麥考爾先生憑借一己之力鏟除了黑幫的勢力,從而使這位女孩走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之路。
電影的第二部中,社區里看到亂塗亂畫的年輕人,主演並沒有直接上去教訓人,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化對方,當對方想走幫派混混路線時,他及時出手勸導對方重回正路,好在這個黑人兄弟本質不壞,及時回頭。
而同樣是在第二部中,面對出賣朋友的前隊友,雖然已經查出端倪,麥考爾的第一反應也不是滅了對方,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試圖說服對方棄惡從善。
每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都被這個社會裹挾這前行,可能有些事情是身不由己,我們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畢竟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包括你自己。
關於做事:只打甜蜜區里的球
這兩部電影中的終極決戰非常的精彩。
第一部上演了一場日常五金工具殺人展覽後,在第二部中,丹澤爾.華盛頓又奉獻了一場日常生活用品殺人展示。不起眼的生活用品經過麥考爾一番改造,立馬成了威力巨大的殺人武器。
電影的第一部的角色設定是:主角為一家宜家傢具超市的員工,做為超市的老員工對超市的每個角落都非常的熟悉。第一部的高潮部分就是傢具超市裡的各種工具都變成了殺人武器。電影的第二部則把最終決戰的地點搬到了主角麥考爾曾經居住的小鎮。當時的小鎮因為惡劣的天氣,全鎮的居民都被迫暫時搬離此處,頓時,小鎮變成了無人區。
熟悉的環境外加惡劣的天氣,給主角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戰斗陣地,讓觀眾會有一種觀看真人CS的快感!
古典的《躍遷》中曾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巴菲特的辦公室里有一張美國棒球手的海報。海報中的棒球手正准備揮桿,而旁邊是一個由很多個棒球排列成的長方形矩陣,每個棒球上都有一個數字。
這位棒球手是美國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 泰德.威廉姆斯。他在棒球界的地位,絲毫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低。
他被稱為「史上最佳擊球手」,位列美國《體育新聞》雜志評選的史上百位最佳運動員第8位。他在其影響深遠的著作《擊打的科學》中曾提到這樣一個觀點:高擊打率的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只打「甜蜜區」的球。正確地擊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的,就可以保持最好成績。
這個策略聽上去非常的簡單,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需要極大的定力,尤其是在各種緊要的關頭則更需要你強大而冷靜的內心以及對規律的定見。
那我們最後來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高手?
高手就是在高價值領域,持續做正確動作的人。
⑵ 《伸冤人2》的恐怖氛圍是怎樣製造的
2014年有兩部動作片異軍突起,一個是讓基努·里維斯以約翰·威克這個角色再度紅遍全球的《疾速追殺》,另一個則是丹澤爾·華盛頓與導演安東尼·福奎阿二度合作的《伸冤人》。主角同樣都是見人殺人、無人可擋的人間兵器,兩者的作風卻差異不小,羅伯特特·麥考爾跟約翰·威克比起來,顯得低調沉穩許多。
身為麥考爾唯一的知己,蘇珊精確地點出麥考爾會四處行善是在彌補心中的孤獨,不過當蘇珊慘遭謀殺時,麥考爾蓄勢待發的怒火隱隱從他那霸氣的台詞中透露出來:「你們犯下的錯誤就是殺害我朋友,所以我會把你們通通都宰了,唯一可惜的是我只能殺你們一次」,在前隊友們的環伺下如此宣言,簡直是太狂了。
動作戲和上集一樣分量不多,以質取勝,畢竟多數反派對麥考爾實在沒有太大威脅性可言。幾場用信用卡、刺刀的肉搏相當過癮,特別是其中一位CIA探員被麥考爾連砍數刀的橋段,快速剪輯了數個反派視角的鏡頭,觀賞起來疼痛與利落感兼具。最終戰安排在被颶風侵襲的小鎮,一方面是延續整部電影中以暴風雨來暗示麥考爾的心境,還能充分表現出麥考爾在此嚴苛狀態下照樣能利用周遭環境來擊潰對手,麵粉搭配震撼彈製造爆炸著實讓人有種恍然大悟感。不過看完後我最想回顧的動作戲反而是麥考爾在車上那一段奪槍反殺,環繞鏡頭的運用流暢到不行啊。整體而言,《伸冤人2》縱使不像當年推出的《疾速追殺》般,充滿華麗的打鬥動作場面,也不像今年上映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般的驚心動魄,反而氣氛籠罩在冷硬、溫和、內斂的調性之中,慢慢建構出一個繞著主角羅伯特轉動的世界。 《伸冤人2》它又更加深入了羅伯特麥考爾的內心,同時也讓我們更加了解他在面對不斷襲來的威脅,以及他希望守護的一切時,到底是怎麼想、怎麼面對。安東尼·福奎阿導演雖然沒有給丹澤爾·華盛頓太多台詞,但他縱使能夠完美詮釋出一個更具魅力的角色,讓人感動。
而片中羅伯特與邁爾斯之間的對手戲,是本片中讓我相當喜愛的角色互動。在這場拿著槍,長輩與晚輩間劍拔弩張的場景中,要說羅伯特不怕死嗎?要說邁爾斯為了生活豁出去了嗎?我想簡單的對白之中,討論死亡的主題似乎已經不再是重點,反而是羅伯特希望每個人愛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身邊所愛的一切。因為縱使這個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內心的黑洞大到要吞噬我們,但我們仍然要保持善良的心,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哪怕像是羅伯特在第一部中,只是在五金行大賣場打工,哪怕像是他在這一部擔任Uber司機:這些都有可能成為他人生命中不可取代的小事。我想,這或許是在看《伸冤人2》打鬥動作之餘,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傑森·伯恩躲到偏遠國家隱姓埋名,以打地下拳賽維生;伊森·亨特深怕自己因為婚姻而沒能在面臨危機時站出來,選擇忍痛與妻子離婚;老態龍鍾的詹姆斯·邦德,依舊為國家努力奮戰。看了這么多諜報電影,內心也不禁同情起這群主角們,與他們比起來,羅伯特·麥考爾算是幸運了不少,即使妻子過世、唯一的好朋友慘死,他依然能夠藉由四處行俠仗義,做一個人們都期望的俠客,為自己傷痕累累的內心帶來救贖。
⑶ 如何評價電影《伸冤人2/私刑教育》
《伸冤人2:私刑教育》:智勇雙全的正義守護者
《伸冤人2》(The Equalizer 2, 2018),又名《制裁特攻》或《私刑教育2》,是一部美國犯罪動作電影,影帝丹澤爾·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再次演繹了他的傳奇角色——羅伯特·麥考爾,一個曾經的特工,如今的正義捍衛者。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中,麥考爾以鐵血手段盪滌黑幫,這次他將慈悲與力量完美結合,繼續他的復仇之旅。
麥考爾在第一部中以隱士般的生活方式結束戰斗,但他的警惕性並未減退。他巧妙地在家中設下安全屏障,同時在附近租屋作為秘密據點,隨時准備迎接挑戰。然而,當老戰友的犧牲觸動了他的內心,麥考爾放下優哉游哉的生活,以實際行動維護正義,從社區安全到深入調查雇傭兵的陰謀,他展現出從智者到強者的轉變。
盡管續集延續了前作的劇情模式,但導演和主演的堅持,讓故事在保持一致風格的同時,也試圖在麥考爾的行動和動機上尋求創新。他不再僅僅是一個復仇者,更是一個關注青少年成長與教育的守護者,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寓含著對社會公正的熱忱。面對那些誤入歧途的青少年,麥考爾以理服人,以情感化,試圖引導他們走向正途,然而,他的慈悲並未被所有人心領神會。
麥考爾的冷靜與慈悲背後,是他不容挑釁的實力。在第一部中,日常工具變成了致命武器,而在《伸冤人2》中,他將生活中的平凡物品轉化為致命的殺人工具,這種反差令人震撼。他的行動並非單純的逞強,而是源自對公正的堅定信念和對實力的絕對自信。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優步司機的日常與復仇者的使命交織,這不僅是麥考爾的個人成長,也是他對於社會正義的堅守。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彰顯出真正的慈悲——既是對罪惡的制裁,也是對人性的拯救。然而,慈悲與力量之間的微妙平衡,使得《伸冤人2》不僅僅是一部動作電影,更是一部關於人性、道德與力量交織的深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