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漫威電影1秒就得幾十上百萬,電影特效為什麼這么燒錢
究竟為什麼漫威、DC這個類科幻大片經常使用的電影特效如此「貴」,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電影鏡頭里,可能這一秒鏡頭就需要後期渲染一個月之久!
很多大型的特效製作公司都會在進行特效製作的時候,同時利用幾百上千台渲染伺服器進行工作,以此來節省製作周期,但在這背後,每一台渲染伺服器等硬體也是一個大花銷,幾百上千萬在這里基本上算是比較常見的配置開銷標准了。
所以,一秒幾十,上百萬上下的特效經費,真心不是開玩笑的說法!
❷ 聽說電影特效按秒收費,為什麼CG特效製作這么貴
因為花錢的地方多啊!很多人沒在這個行業里,總覺得特效一秒成百上千的報價就是天價,好像漫天要價一樣,但是本人曾經在影視特效行業工作了8年,實話說大部分時候甲方給的製作費只能叫「坑爹」。先不說國外那些大片和大製作公司的報價,僅說國內如果一個給電影製作影視特效的普通公司製作費低於3000元/秒的話,那這個公司就離破產不遠了。
4、研發
研發這個步驟在國內特效製作公司比較少見,但是在國外或者外資公司里是常設職位。一個研發技術人員的重要程度是國內大部分還處在出賣體力的製作公司無法想像的,他們的薪資待遇通常也是普通製作人員的幾倍。
可以說國內特效與國際特效最核心的差距就在研發實力上,這部分也是國外特效製作最燒錢的地方,很多專利和軟體都是研發者們數年的努力結果。
❸ 為什麼影視特效的製作費用那麼高
一般指所有費用,拍電影每個地方都要花錢,演員酬金,場地費,服裝道具費,材料費,工作人員工資,後期剪輯,發行宣傳等。
特效費不費錢主要看對效果的追求,以及願不願意花錢。覺得「五毛錢特效」也無所謂,那就不費錢。但追求效果好,那就真費錢了。比如美國大片的一些地鐵出軌特效,必須根據真實場景按比例把所有物品都做成模型,然後請專業人士測算出地鐵出軌撞擊力,再按比例施加到模型上,目的是讓效果逼真,再配上電腦特效,這都是很花錢的。。
❹ 電影中的特效是怎麼搞得。為什麼特效很花錢
樓主你好,電影特效經過虛擬場景,後期特效,也可以用電影道具來完成,不但燒錢,而且燒腦
❺ 我不明白為啥做電影特效很燒錢
比如小時候,經常在書角的每一頁畫一個姿勢不同的小人,快速翻書..小人就會動起來...這就是視頻的原理...在視頻里的叫法..每一頁上的小人,,叫做一楨...1秒鍾25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電視標准,包括中國,電影是24楨,但不好計算,這里以電視標准舉例)的速度播放這些小人.......就形成了小人運動的動畫...假設這個視頻一共10秒鍾...你在製作這個視頻時,就需要畫250個小人...之後按順序排列好所畫的小人,依次播放...這就叫逐楨動畫...
除了逐楨動畫之外,還有一種叫插值動畫....插值動畫是通過設置關鍵楨,由電腦計算中間產生的動畫.....舉個例子:
比如你想做一個插值動畫,還是10秒鍾....效果如下:
一個白色的小球,慢慢變色.....5秒種後變成了紅色.....又過了5秒變成了黑色 動畫結束
首先,你要繪制一個小球,塗成白色,打一個關鍵楨,之後在軟體里設置到第125楨(第125楨正好是第5秒),把小球塗成紅色,打關鍵楨,最後再到最後一楨,把它塗成黑色...打關鍵楨
最後由電腦計算出中間變色的動畫......聽起來挺簡單吧?原理雖然是挺簡單的,但是實際製作中插值動畫的難度遠遠高於逐楨動畫....其中涉及大量的技術問題....比如動力學運算,表達式,語言編程
至於為什麼貴:
你看一分鍾的逐楨動畫特效......需要插畫師畫1500幅畫...,,,成本高好理解吧? 他就算賣畫也比這賺的多....因此現在插畫師基本已經沒人做特效了.....現在逐楨動畫一般只用於FLASH等簡單動畫,
那麼插值動畫又為什麼貴?....這個跟外行真的很難說清....不過既然你這么問,我就姑且說...但我不保證你能懂.......簡單概括,就是步驟太煩瑣,既考驗水平,又考驗腦力.還必須有足夠的人力和強大的機器,才能做出看著順眼的東西....
先說說製作差值特效需要的軟體:
1:三維動畫軟體,如MAYA,CINEMA 4D等(做特效沒人用3DMAX,因為功能不完善,比如不支持戴眼鏡的那種3D)
2:後期合成軟體,如AE,NUKE,FUSION等
3,調色軟體,如達芬奇,COLOR等
4,素材軟體,如PS,AI,CDR,PAINTER等
5,非編軟體,PR,大洋,索貝,EDIUS等
6,流體力學軟體,如REAL FLOW,FLUENT等
7:雕刻軟體:如ZBRUSH,MUDBOX
以上這些軟體僅僅是標配.....除此之外還需要各種軟體做補充,比如反求攝象機啊...高級粒子啊...空氣動力學計算啊等等全都需要相對應的軟體輔助..
一個完整的流程至少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在素材類軟體中製作素材
第二步...........在三維軟體中完成以下步驟
1,建模
3,調材質
4,打燈光
5,展UV
6,輸出到雕刻軟體
第三步.........在雕刻軟體中雕刻好模型,烘焙法線貼圖....再導回三維軟體
第四步.......在三維軟體中打關鍵楨,渲染到後期軟體
第五步.....在後期合成軟體中把前兩步製作出的東西進行整合,再次渲染,輸出到調色軟體
第六步.....在調色軟體中調色...輸出到非編軟體
第七步.....在非編軟體中進行剪輯...輸出成品
以上僅僅是最基本的步驟.....
而且大場景的渲染一般需要圖形工作站或超級計算機來完成....每台設備都價值不菲....其實做特效比當農民工還累...所以這個行業一直都在萎縮...而且付出與收益嚴重不成正比.....雖然你覺得貴,但從特效師的角度,付出同樣的精力來工作,干哪行都比這行掙的多...舉個現實的例子...我以前在傳媒公司,一個月3000出頭,做平面的同事,一個月2500左右...他每天工作8小時,我平均每天工作15個小時...你沒看錯,就是15個小時......你覺得我們倆誰掙的多?
他一天做2,3張海報,我每3天左右出一個片子...
❻ 特效到底燒錢在什麼地方
比如小時候,經常在書角的每一頁畫一個姿勢不同的小人,快速翻書..小人就會動起來...這就是視頻的原理...在視頻里的叫法..每一頁上的小人,,叫做一楨...1秒鍾25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電視標准,包括中國,電影是24楨,但不好計算,這里以電視標准舉例)的速度播放這些小人.......就形成了小人運動的動畫...假設這個視頻一共10秒鍾...你在製作這個視頻時,就需要畫250個小人...之後按順序排列好所畫的小人,依次播放...這就叫逐楨動畫...
除了逐楨動畫之外,還有一種叫插值動畫....插值動畫是通過設置關鍵楨,由電腦計算中間產生的動畫.....舉個例子:
比如你想做一個插值動畫,還是10秒鍾....效果如下:
一個白色的小球,慢慢變色.....5秒種後變成了紅色.....又過了5秒變成了黑色 動畫結束
首先,你要繪制一個小球,塗成白色,打一個關鍵楨,之後在軟體里設置到第125楨(第125楨正好是第5秒),把小球塗成紅色,打關鍵楨,最後再到最後一楨,把它塗成黑色...打關鍵楨
最後由電腦計算出中間變色的動畫......聽起來挺簡單吧?原理雖然是挺簡單的,但是實際製作中插值動畫的難度遠遠高於逐楨動畫....其中涉及大量的技術問題....比如動力學運算,表達式,語言編程
至於為什麼貴:
你看一分鍾的逐楨動畫特效......需要插畫師畫1500幅畫...,,,成本高好理解吧? 他就算賣畫也比這賺的多....因此現在插畫師基本已經沒人做特效了.....現在逐楨動畫一般只用於FLASH等簡單動畫,
那麼插值動畫又為什麼貴?....這個跟外行真的很難說清....不過既然你這么問,我就姑且說...但我不保證你能懂.......簡單概括,就是步驟太煩瑣,既考驗水平,又考驗腦力.還必須有足夠的人力和強大的機器,才能做出看著順眼的東西....
先說說製作差值特效需要的軟體:
1:三維動畫軟體,如MAYA,CINEMA 4D等(做特效沒人用3DMAX,因為功能不完善,比如不支持戴眼鏡的那種3D)
2:後期合成軟體,如AE,NUKE,FUSION等
3,調色軟體,如達芬奇,COLOR等
4,素材軟體,如PS,AI,CDR,PAINTER等
5,非編軟體,PR,大洋,索貝,EDIUS等
6,流體力學軟體,如REAL FLOW,FLUENT等
7:雕刻軟體:如ZBRUSH,MUDBOX
以上這些軟體僅僅是標配.....除此之外還需要各種軟體做補充,比如反求攝象機啊...高級粒子啊...空氣動力學計算啊等等全都需要相對應的軟體輔助..
一個完整的流程至少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在素材類軟體中製作素材
第二步...........在三維軟體中完成以下步驟
1,建模
3,調材質
4,打燈光
5,展UV
6,輸出到雕刻軟體
第三步.........在雕刻軟體中雕刻好模型,烘焙法線貼圖....再導回三維軟體
第四步.......在三維軟體中打關鍵楨,渲染到後期軟體
第五步.....在後期合成軟體中把前兩步製作出的東西進行整合,再次渲染,輸出到調色軟體
第六步.....在調色軟體中調色...輸出到非編軟體
第七步.....在非編軟體中進行剪輯...輸出成品
以上僅僅是最基本的步驟.....
而且大場景的渲染一般需要圖形工作站或超級計算機來完成....每台設備都價值不菲....其實做特效比當農民工還累...所以這個行業一直都在萎縮...而且付出與收益嚴重不成正比.....雖然你覺得貴,但從特效師的角度,付出同樣的精力來工作,干哪行都比這行掙的多...舉個現實的例子...我以前在傳媒公司,一個月3000出頭,做平面的同事,一個月2500左右...他每天工作8小時,我平均每天工作15個小時...你沒看錯,就是15個小時......你覺得我們倆誰掙的多?
他一天做2,3張海報,我每3天左右出一個片子...
❼ 電影,動畫特效為什麼那麼燒錢
後期製作的電腦設備要求高,通常一台電腦搞不定,拍攝的工具成本高,還有時間成本、渲染什麼的,要好幾天,做好一部電影動畫要好久,那這些人發工資也是錢,而且都是行業大牛,工資不便宜。
所以綜合下來都很貴。
❽ 為什麼電影特效這么貴
我們所看到的一些科幻巨著的電影,看的製作成本都很高,動輒就是幾個億,因為科幻電影需要大量的特效鏡頭,這些特效鏡頭之所以那麼貴,就是因為特效鏡頭需要運用多方的合力,而且一個特效鏡頭製作出來遠不是幾個人可以搞定的。
其他方面的成本當然也不低了,比如說軟體兒的成本,自然就要需要使用到一定的專業軟體兒,這些專業軟體兒的使用就像是我們去買一個游戲一樣,我們買的這個游戲就享有終身的使用權了,但是這個特效的軟體兒還是年費會形式的,而且非常非常貴,他們並不能終身購買。其他方面的支出,比如說一個特效鏡頭用到的演員用到的場景,布置用到的跟隨人員,劇組人員這些都是要工資的,一個電影真正拍攝下來,尤其是大型的科幻片兒,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根本不可能完成。
❾ 電影特效為什麼這么貴,感覺硬體成本和人力成本都不會那麼高吧
電影特效那麼貴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硬體成本和人力成本其實很貴的,下面逐個分析:
第一: 硬體成本。
大型影視的特效,沒有好的硬體支持是根本做不出來的,一般機器的配置至少是雙E5,64G內存。一台下來就要好幾萬。設備的損耗是相當大的,基本3-5年就要換一撥,專門的工作站,存儲陣列,巨大的耗電量,都是很大的開銷。
第三:人力成本
《阿凡達》特效參與者1855人、《復仇者聯盟》1453人、《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1180人、《變形金剛3》1178人……這些影片的成功,是諸多特效公司協同合作的結果。據稱,《阿凡達》的後期階段,幾乎動用了整個洛杉磯的渲染機房。
舉個例子:在美國,一個中等水準特效人員的年薪在4萬美元左右,高級人員大約6萬美元,頂級人員則是15萬美元左右。假設一家規模1000人的特效公司,中、高、尖人才比例按6:3:1分配,其一年的工資成本就要有5700萬美元。
在國內,初入行的特效技術人員年薪大概4萬左右,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員工大約年薪20萬。一家100人的特效公司,按人均年薪10萬元計算,一年的工資支出也在千萬以上。而這種規模的團隊,很難接到超大型項目。
❿ 電影特效僅僅是燒錢嗎
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僅一場四分多鍾的地震戲就用去2000多萬元。而全長70集、特效鏡頭長達10萬秒的新版《西遊記》來說,整體特效預算只有1500萬元。 特效是個燒錢的活計,收費精確到秒,越專業的公司、團隊,越精細復雜的效果,就越花錢,當然如果特效的效果精緻而出彩,很多票房證據表明,觀眾會樂意為此掏腰包進影院看電影。 當年馮小剛拍攝《唐山大地震》時,曾想去紐西蘭找《指環王》的團隊來做特效,但最終因為太貴而作罷。電影大片尚且如此,電視劇更加望「洋」興嘆。一般來說,主流的好萊塢大片,特效的費用普遍要佔到製作成本的1/3以上,像《變形金剛》這樣投資數億美金的視覺特效大片,2/3的製作費用都花在影視特效製作方面,因此,影片精彩的特效鏡頭賺足了觀眾的眼球,票房當然可觀。 華萊塢夢工廠海外技術團隊參與製作的《特種部隊》達到了史上電影特效製作之最,其中復雜的特效鏡頭每秒鍾將近百萬,帶給觀眾的是刺激、驚艷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