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分析,評價電影影片《黃土地》
如果說《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那麼《黃土地》則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電影作品。陳凱歌的《黃土地》在電影風格和語言強烈了形成一種新的影像,並深深影響了整個第五代導演早期的敘事傾向和風格基調。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與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2. 《黃土地》這部影片是怎麼樣給觀眾留下很多思索空間的
《黃土地》是陳凱歌的處女作,在這部影片中,他大膽的打破了電影的敘事傳統,從散文中尋找未來影片的雛形,把看似沒有生命的黃土地當作影片的主角,人物則成為環境的點綴,蒼茫的土地和人輝映成生命的頌歌。他通過這部作品重新審視了黃土高原這個我們民族的搖籃,在這里深刻反思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民族的歷史,穩重的風格中充滿內在的張力。影片通過情節的淡化給觀眾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間,獨特的畫面造型和鏡頭語言更給中國影壇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3. 電影黃土地的影評怎樣寫
黃土地 《黃土地》是我接觸的中國本土電影中比較優秀的代表之一,本來覺得1984的中國電影,沒什麼特技效果,沒什麼大批資金投入,應該難以認同,但看完後才覺得只要用藝術的心去拍出的電影,絕對比用錢堆出的一堆貌似電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時間有限,就主要從技術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運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於觀看條件的簡陋和部分主關條件的影響(個人所學有限,領悟力一般),就談一點吧。影片大部分場景運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顧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場景,窯洞內油燈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臉,這樣就看清了他臉上如枯樹藤蔓的皺紋——一張典型的黃土地人的臉。在布光上也多常採用非標准布光技巧如窯洞內的陰暗對比布光,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顧青回來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體黑暗而背景明亮。當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進行平調布光,營造影片的真實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夠傳遞感情表達情緒。在片中色彩的運用,則是寫意與寫實的完美結合,一方面使畫面產生油畫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則以其表述主題。主要為黃、紅、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隨情節變換與主題表達也改變其含義。黃,代表黃土地和黃土地養育著的人,黃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黃色,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有著低能量色彩的表現—傍晚時分的灰黑色,給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紅色一方面是表現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如新娘的小紅鞋,一方面也是年輕一代蓬勃的生機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如憨憨的紅肚兜。而黑色在這里表意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痛苦、恐懼與絕望,如翠巧新房內粗糙灰黑的手。三種色彩有機結合,使影片極富表現力。還有一種顏色的運用極特殊也極重要,天空的蔚藍色的出現,影片中天空總是灰白或灰藍,但顧青出場、在求雨時的再次出場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後都出現大片蔚藍的天空,亮度極高,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現,包含著美好的情感和訴求。 影片大部分為水平構圖,大片連綿起伏的黃土地佔據大部分畫面,地平線處於畫面上方,展現了黃土地的厚重遼遠,高低起伏。對於人則使用主導性的負體積,使人所佔的空間極少,只在畫面的一角勞作休憩運動。這樣強烈的對比顯示了個體於大環境傳統大文化背景下的無力。就連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現的「公家人」也不過如螻蟻蜉蝣寸在其中,如開頭公家後生顧青的出場,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黃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陪襯,在廣袤的黃土地主導下他們渺小而蒼白。但也有部分構圖的不穩定平衡,主要體現在傾斜地平線的運用上。 影片鏡頭的使用也極具特色。影片善於運用廣角鏡頭,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視線開闊。如開頭及片中幾個轉換場景都始終使用盡可能大的景深來映現景物,表現了黃土地的空曠與遼遠。而這片黃土地正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它養育出了中國厚重、封閉、隱忍的中國內陸文明,充滿了人情味但以其傳統固守的本性對人產生巨大束縛力。空鏡頭的使用也很頻繁,主要為黃河、土地與太陽,沒有人物的參與,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鏡頭造成為影片注入極大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耍腰鼓的鏡頭,凝聚力量,通過攝影機的搖甩推拉表現畫面,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增加其粗獷豪放,極具情緒沖擊力和精神力度,沖擊感官與靈魂,反映了從貧瘠的黃土地中生發出來的盪氣回腸的聲音。 從拍攝角度來說,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頭顧青的出場和求雨時他的再次出場都用了仰拍。在空曠的地平線上漸漸出現顧青的身影,向屏幕前運動,然後鏡頭上移,以一個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藍的天空。這是在形象塑造上對顧青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暗含著顧青代表的公家人對於黃土地人擺脫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對於廣袤的黃土地的仰拍,則表現人們對於這片「母親地」的深沉的熱愛和敬畏。俯拍可讓觀眾通過攝像機鏡頭概覽全景,展示了黃土地上因風沙侵蝕而形成的千溝萬壑的面貌,又可以產生特殊的表現效果。如對於黃河邊纖夫的俯拍,從而體現對於掙扎於生存中的弱小個體的憐憫與同情。還有就是翠巧在聽完顧青的歌後,呆坐在擔子上的片段,這是翠巧感情變化的一個轉折,但鏡頭卻以以高遠的天空,貧瘠空曠的黃土地與依稀可見的弱小身影形成強烈對比,頓時將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環境下的無力、無奈感凸顯出來,也暗示翠巧悲劇性的結局。 音樂是影片的靈魂,片中陝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種講述語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顧青,四種人不同的歌聲都體現了他們的性格、命運,歌聲緊扣情節的發展,將主題更表達得入木三分。除了這些,片中還有很多其他電影技巧的純熟運用。特寫鏡頭的運用,將人物的心理變化等細致地展現,比如翠巧喜悅地擔水回家一開門卻看到媒婆,那一瞬間臉上的欣喜當然無存,轉而是無奈的失落和順從地點頭。還有如多處疊化的的運用,開頭顧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現虛化的太陽和山崗,這些說明了他夜以繼日披星戴月地趕路,也從側面表現黃土地的廣闊,還有翠巧挑水時背景的渲染模糊則起到烘托主體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時人是朝攝像機移動,但滔滔的黃河水則持續往右流,Z軸的制兩個分離的矢量的分離運動給人造成一種人物隨時會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這偏偏與人物的結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輯上使用重復蒙太奇的手法,如兩次娶親的表現上都是一樣的小紅鞋,一樣的嗩吶喇叭,一樣的毛驢,一樣的前進動作過程,表明在這種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還有很多,都得我們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允許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但能在簡單的情節下仍能運用出神入化的電影技巧,將大主題蘊於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實力來,可以說,《黃土地》做到了,在電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選擇這樣的電影,也許我們會收獲更多,思考更多
4. 電影《黃土地》展開的是對什麼的反思
中國傳統文化
5. 電影黃土地展開是對()的反思 A 社會階級矛盾 B 中國傳統文化 C 小農經濟模式 D 政治體系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
《黃土地》是第五代國內外導演確認的第一部作品。天空高高的,壯麗的黃色土地,渾濁的黃河,歡迎鼓隊。
150人的形成,烈日下的雨景,許多中國符號和習俗的描寫,以及對人物命運的壓抑,使電影成為一種敘事、象徵和隱喻。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折射出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色。這部電影也是與傳統大陸電影正面決裂的開始。
《黃土地》不僅標志第五代導演群體的誕生,而且以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以突破性乃至革命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
(5)電影黃土地展開的是對什麼的反思擴展閱讀:
《黃土地》是中國電影雙峰陳凱歌和張藝謀的作品。日後,兩人延續第五代美學取向,並向世界推廣。在當時,創新中國電影敘事語言的「黃土地」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為中國電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這個記者采訪了電影女主角薛白,她為我們回憶了這部傑作的誕生。教授的文章從內涵、技術等不同方面分析了電影的「秘密」。
陳凱歌32歲那一年,他在銀幕上首次亮相,這部電影對中國電影《黃土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人不知道「黃地」的原名被稱為「深谷回聲」。陳凱歌還引用了老子的話「慷慨、奔放、遲來、大嗓門、看不見的大象」來解釋。這個名字可能更能表達導演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6. 黃土地觀後感
《黃土地觀後感
這是一部傷感的片子,同時也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集體創作,構圖大氣,大色塊的運用使畫面極富沖擊力,與貫穿影片始終的民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他們試圖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表現黃土高原上幾千來的歷史積淀與淳樸、愚鈍的民風和他們嚮往光明的意願。全片的對白簡潔卻有力,透露出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悵惘的感情在嘹亮的信天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昏暗的燈光同主人公嚮往光明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電影的語言內斂平靜,可是表面寧靜和諧的村莊卻抵擋不了人們激烈躁動的情緒。
翠巧渴望沖破這座封閉的村莊帶給她的束縛,想要自由,完美的愛情,夢想自己能把握命運。她不象大多數的農村女人,逆來順受慣了,心裡即便有許多的哀嘆與不滿,還是草草的嫁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糊塗而又忙碌得過完自己的下半生。
翠巧內心一直在默默反抗,她渴望走出這片黃土地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她看顧青的眼神透出的愛憐與喜悅,感情純凈而又含蓄。
當她看到眼前的顧青時,她會想到自己的命運或許會被他改變。這樣暗自的喜悅令她充滿了對未來的幻想。
最後,她終於鼓起勇氣想要和顧青走。可是,人生常常有許多錯愕,機會在眼前,卻錯過了。這樣一錯,就錯過了一段幸福。
生活中有太多不盡人意之事,我們無法去預料,不為終身所有,那隻有唯曾經擁有,擁有過這么美好的回憶,畢竟,人生路還長著呢,要勇敢地走下去,不為一時的失意而癱廢。
等顧青回來了,他是回來接翠巧的。只是時光流轉的太快,那個眼神純真的翠巧早已象大多數人一樣,嫁了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在忙碌與麻木中過完屬於自己的下半輩子。翠巧還是逃不過命運的鐵掌。
顧青回到那個還存有愛情氣息的小屋,一切卻早已改變了樣子。那個滿臉滄桑的老人,深沉,倔強,堅強。他的臉在昏暗的燈光中始終沉靜。他無法擺脫這一切,也和多數老去的人一樣,種田,嫁女,然後孤獨......
故事由歌聲起,由歌聲終。陝北民歌在這里就像人的一生,空曠且嘹亮。
片中那個叫憨憨的小男孩兒,沒有聲音。歌聲是他唯一的語言。他對善惡的分辨直率的很。與顧青的親近讓他的天性得到了釋放。黃土高原的質朴與寬廣給予了那片土地上的人們不羈的天性。
可正是這種質朴,才會讓他們在天降災難時那樣的無能為力。難道這就是他們質朴下的命運嗎?無法改變的命運。
始終忘不了那個令人心顫的場景,村民們面對龜裂的土地,在那塊石頭的碑前,虔誠的祈禱,場面神聖卻心酸。他們宿命,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無法拒絕出生,也無法拒絕死亡,只有存在一絲的信仰,才能尋得心中的安慰。難道這就是他們的信仰和安慰下的一絲希望?
人們在奔跑,在流動的鏡頭後面,卻出現了一個凝滯的軍人的身影。憨憨從人群中擠出來,轉身向後奔跑,似乎使人在這宿命的人群中看到了希望。看到嚮往光明的希望。
這就是一部有關愛情,抗爭,還有命運的影片。那昏暗的燈光中飽經滄桑的臉,那張充滿愛情與嚮往的臉,那張給翠巧帶來希望與不安的臉,都在激烈的鼓點聲中,如年華般漸漸逝去,留下的只有回憶......
那以歌聲為語言的憨憨,給人以新生的生命在沖破黑暗的束縛。
一片黃土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思索。
7. 黃土地的影片評價
如果說《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那麼《黃土地》則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電影作品。陳凱歌的《黃土地》在電影風格和語言強烈了形成一種新的影像,並深深影響了整個第五代導演早期的敘事傾向和風格基調。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與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中國日報網)
《黃土地》不僅標志第五代導演群體的誕生,而且以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以突破性乃至革命性的電影語言,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方向性的影響。 (饒曙光)
8.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的主題思想是
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之作 如果說《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們的開山之作,那麼《黃土地》則是標志著第五代導演真正崛起的電影作品。中國電影在經歷了謝晉第四代導演反思文革的傷痕電影之後,一批在文革中成長的導演們開始執導電影。《一個和八個》只是在試探著邁出了一步之後,陳凱歌的《黃土地》卻在電影風格和語言強烈了形成一種新的影像,並深深影響了整個第五代導演早期的敘事傾向和風格基調。充分調動攝影手段,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的拙樸渾厚,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志著第五代視野不同於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農村·覺醒 推薦度:★★★ 《黃土地》是第五代導演得到國內外確認的第一部作品,天高地闊、氣勢磅礴的黃土地,濁浪滾滾的黃河,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眾多中國象徵和風俗民風的描寫,加上人物命運的壓抑悲愴,使影片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反思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性。本片也是與內地電影的傳統正面決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