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多 小城指的是泰國清邁嗎
小城指的是台灣鹿港三義小鎮。
鹿港原名鹿仔港,隸屬台灣彰化縣,位北緯24度至24度10分、東經120度22分30秒至120度30分;東接秀水鄉,西臨台灣海峽,南與福興鄉以福鹿溪為界,北與缐西鄉、和美鎮相臨,為台灣三百年史中的一個歷史重鎮。
鹿港早期漢人移民未大量遷入之時為平埔族之巴布薩族(Babuza)之居住地,當時屬馬芝遴社,其住民過著較原始的生活。在荷蘭人占據台灣之前,傳說是原住民獵鹿的地方。
於清光緒八年時有一位叫黃逢昶的人曾來台游歷,寫了一本「台灣雜記」,並寫了一首「鹿仔港熟番打鹿詩」,曰「山環海口水中流,番女番婆夜盪舟;打得鹿來歸去好,歌喧絕頂月當頭。」其中我們不難想見當時原住民生活於此的悠閑景況。
(1)鹿港在拍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79年,導演李行把鍾鎮濤、林鳳嬌帶到台灣鹿港三義這個木雕聞名的小鎮來拍攝電影《小城故事》,想為這部電影配上主題曲,於是找到翁清溪負責主題曲的配樂,作詞人庄奴寫下歌詞。
導演在選擇歌曲演唱者的過程中並不順利,一些歌手因為旋律過於簡單平緩,難以唱好而放棄演唱。最終作曲人翁清溪向導演推薦鄧麗君演唱,並說鄧麗君是頭牌(歌星),錯不了。
最終鄧麗君被曲作者的誠意打動,答應演唱。果然,鄧麗君不負厚望,將這首曲調平常的歌曲唱得充滿魅力。
社會影響:
這首原本描寫台灣鹿港三義小鎮的歌曲,因為鄧麗君甜美以及非常具有江南水鄉畫面質感的歌聲,從而被很多歌迷喜愛。鄧麗君在這首歌曲中所展現出的溫婉清麗、典雅多情的演唱風格可以說達到了「完美」的境界,雖然此歌被諸多歌手所翻唱,但鄧麗君這一版本仍是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鄧麗君為電影演唱主題曲成為了電影《小城故事》最好的廣告詞,直接帶動了電影票房的飆升。精明的片商乾脆把鄧麗君的影像印在電影海報最突出的位置上吸引觀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城故事
② 蚶江的蚶江對渡 帶動鹿港繁榮
台灣歌手羅大佑在歌曲《鹿港小鎮》中唱道:「在夢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廟里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歲月掩不住爹娘淳樸的笑容……」歌曲表達了對鹿港淳樸自然的深深眷戀。
其實,鹿港人以及他們的習俗,均來自於閩南。6月19日端午節,閩南石獅蚶江舉辦首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活動,來自閩台兩地的學者、專家在兩岸對渡文化論壇上一致認為,鹿港今天的繁榮,起始於220多年前的蚶江對渡;蚶江海上潑水節這一獨特的習俗,也興盛於兩地對渡。 石獅蚶江與彰化鹿港,是閩台兩地海上直線距離最近的兩個港口。蚶江位於泉州灣南岸,海岸線長17公里,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據地方誌記載,早在宋代,蚶江就已是民居稠密、番船過往頻繁的港口,元代的時候尤盛。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清廷在蚶江設立泉州分府———蚶江海防官署,統轄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成為祖國大陸對台通商的中心碼頭。1978年,蚶江發現《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簡稱《對渡碑》)殘碑,碑上就記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
蚶江至鹿港開通對渡航線以後,海峽兩岸航行時間僅需一晝夜,泉州等附近各縣的對台貿易,都經蚶江出入。當年,「行郊」(即今商會組織)有100多個,運輸船有300多艘。從蚶江運往鹿港的貨物,以陶瓷、傢具、葯材、茶葉、布匹、煙葉為主。返程的貨物多為大米和木材,有時也運水果、鮑魚、江貝、白糖等等。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蚶江又辟航線至台灣淡水八里坌;道光四年(1824年),再辟航線到台灣海豐。至此,兩岸對渡的5條航線中,蚶江佔了3條。
據石獅市政協文史委員林祖武考證,當年蚶江海防官署分設的機構,還有海關、護航軍隊駐扎的「夜盤」、「澧金」(即稅務)這三個遺跡。
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朝開放廈門為通商口岸,蚶江的地位逐漸被廈門所取代。1895年,因甲午戰爭爆發,蚶江與鹿港的對渡通商基本停止。 台灣各地的經濟發展排名,歷史上有「一府二鹿三艋舟甲」的說法。鹿,指的就是鹿港,排位僅次於台南府而在台北艋舟甲之前。
參加此次兩岸對渡論壇的台灣梅川傳統文化學會理事尤錫輝認為,鹿港與蚶江正式設口對渡後,以泉州為主的閩南士紳、文人、富商、農民、工人、藝者,快速且大量移墾鹿港。在很短的二三十年內,鹿港就孕育出豐富人文,如廟宇、民宅、美食、行郊、工藝、南管、書院等。
當時,鹿港計有糖、油、布、 、染、南、泉、廈等八個郊(即今商會),營運范圍北至上海,南至南洋。台灣中部貿易均以鹿港為集散地,「泉郊」之名稱,首見於1816年《重修鹿港西聖母宮碑記》,其組織商家達200餘家,為各郊之冠。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朱景英《海東札記》雲:「鹿仔港煙火數千家,帆檣糜集,牙儈居奇,竟成通津」;道光十六年(1836年)周璽《重修彰化縣志》雲:「鹿港大街……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處貨市當以鹿港為最……」可見當時鹿港已相當繁榮。
尤錫輝認為,鹿港由蠻荒而文明,由文明而極盛,由極盛而趨於平淡,實因閩人移墾、河港淤塞、割讓台灣等因素。盡管繁榮已成歷史,但是在今天,從鹿港崛起的工商業,仍然有寶成、「中國信託」、宏 、華碩、帝寶等名企,「顯現出傳統鹿港以其優越民智,當無遠弗屆」。 鹿港有90%的居民祖籍是包括蚶江在內的泉州。蚶江與鹿港因對渡而衍生的民俗文化有一些很獨特,流傳至今。
蚶江有一條形成於宋代的古街,因街道很窄,故稱「一線天」街,清朝遷界被毀,兩岸對渡繁榮起來後復建。鹿港也有一條由幾條街組成的「不見天」街,街道上空覆蓋屋頂,成為「無天厝」。蚶江等閩南一帶的飛檐翹脊的皇宮式民宅,從外牆到屋內的地磚、爐灶都是用紅磚砌成的,鹿港老街也是遍鋪紅磚。
尤錫輝認為,鹿港與蚶江正式設口對渡後,泉州一帶居民大量移墾,鹿港文化不論文學、語言、藝術還是宗教、風俗、習慣,均直接受泉南文化之深遠影響,「閩南泉州為鹿港之原鄉,應毋庸置疑」。
在蚶江,至今保存著全國乃至世界僅此一絕的民俗———海上潑水節。據林祖武考證,這一習俗最早見於明,盛於清,是兩岸對渡的產物。他說,端午節時值春夏之交,天氣炎熱,停泊在港灣里的蚶江和鹿港的船隻,相互追逐潑水,驅熱消暑,此後逐步演變為通過潑水活動,寓意祈求吉祥、人與船大洗禮。
在端午節,蚶江還舉行當年對渡所用船隻「金再興號」的海上巡遊儀式。這艘船被奉為「保護神船」,受到兩地的船主、漁民的敬仰。
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洪春生在論壇上展示了他在蚶江拍攝到的一些民俗照片,有夫人媽的紙糊神像、小巷裡的長石凳、清水磚、菱形古井等等。他說,這是他第一次離開鹿港回到原鄉閩南,這些民俗讓他遙想當年先民操舟渡海的情景。
鹿港參訪團團長蔡雨亭也說,鹿港每年也舉辦民俗才藝活動,和今天在蚶江看到的節目非常相似。
③ 鹿港文化還有什麼電影就要放映
無盡的愛
5.8
愛情
年代:2014
地區:歐美
演員: Alex·Pettyfer·Gabriella·Wilde
導演: Shana·Fes
④ 無懈可擊之美女如雲拍攝地點
就是南京,
看到亞洲第一高世界第三高的紫峰大廈啦?
在公司頂樓的時候就能看到,
還有鼓樓廣場~
很久前尤其非誠勿擾何潤東不就是穿清潔工那身衣服來的嘛!就因為在南京拍~
孟非還有客串。。。
還有亞龍灣度假區·亞龍灣熱帶森林公園人間天堂鳥巢度假村取景拍攝
⑤ 有鹿港小鎮電影嗎
有的私我採納發給你
⑥ 有個電影我想不起來了
葉啟田
是電影《我們台灣這些年》——講述30年來政治巨變下,台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29]
1988 《愛拼才會贏》席捲台灣
拖拉機的師傅在哼著這首歌,那就是《愛拼才會贏》。
這首歌的原唱葉啟田,在更早期就已經是台灣的知名歌星。但他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因故犯罪入獄,人生頓時跌到最低點,出獄後卻又以一首《愛拼才會贏》咸魚大翻身。
因為這首歌太火爆了,在當時不管走到哪一條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公園里跳土風舞的在放,殯葬隊伍在放,運動會在放,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許多選舉時候選人的宣傳車也都會放這首歌。
葉啟田後來也拍了一部同名的電影《愛拼才會贏》,有點兒他的自傳性質,但稍顯胡鬧了一點兒。而他後來的一些歌,如《浪子的心聲》、《故鄉》等,也一樣膾炙人口,不愧是寶島歌王。
在台灣,似乎每個時代都有那麼幾首代表當時的歌,這些流行歌曲如同串起了台灣的歷史。
比如說戰後的台灣,經濟不發達,生活也比較艱苦,有些人為了生計,只能從事一些低下的工作,如沿街賣零食、收破銅爛鐵之類的。有許多人為了家計,只好放棄學業出來工作。當時就有一首歌叫《燒肉粽》,是這么唱的:
「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痛(疼愛),讓阮讀書幾年冬,出業頭路(工作)無半項,暫時來賣燒肉粽……」
其實這是一首非常心酸的歌,那個時代許多孩子因為家境清苦無法繼續升學,只能在半夜街頭大喊燒肉粽叫賣。
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台灣,經濟開始發展,大家都為了改善生活環境而努力,為了賺更多的錢,可以沒日沒夜地加班做工。當時,台灣第一個電視台台視開播了,很快就有了綜藝節目「群星會」。那操勞的工作之後,身心自然需要鬆弛,大家擠在電視前觀看綜藝節目里歌星的演唱便成為通俗的娛樂。於是,群星會的主題曲,就成為當時的流行歌:
「群星在天空閃亮,百花在地上開放。我們有美麗幻想,為什麼不來齊歡唱……」
「群星會」算是通俗娛樂節目的代表,但年輕人或知識分子總是相對叛逆一點兒,總覺得這些是「靡靡之音」,所以,上世紀60年代也是西洋音樂流行的年代。因為那時美軍駐台仍有美軍電台,因此許多年輕人也喜歡收聽美軍電台的音樂節目。在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里,就可以看出當時西洋歌曲在學生中的流行。
另一方面,在海外,許多異議人士因為流亡而有家歸不得,他們最喜歡唱的歌就是《黃昏的故鄉》:
「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不時地叫我,叫我這個苦命的身軀。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孤單若來到異鄉,有時也會念家鄉。今日又是聽見著喂,親像在叫我的……」
這是當時海外的台灣人在聚會時最常唱的歌,以解思鄉之情,結果這首歌也因為這樣被禁。
另一首當時很紅的歌就是《龍的傳人》,這首歌在官方授意下一再宣傳,令歌曲變得家喻戶曉。
進入台灣經濟起飛的20世紀80年代,人是有錢起來了,但是精神卻慢慢空虛。這時,羅大佑的歌曲又丟下一顆「震撼彈」,歌詞流露出對社會現象及環境的不滿和批判,如當時流行的《鹿港小鎮》: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漁村,媽祖廟里燒香的人們……」
台灣許多年輕人都是從中南部鄉下到台北工作的,在台北賺到錢穩定下來後,卻又發現心裡好像缺少了些什麼。這首《鹿港小鎮》在當時引起廣大共鳴,成為流行金曲之一。羅大佑的《童年》也唱出了許多台灣「60後」的回憶:
「福利社裡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到那支寶劍?」
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社會更開放,經濟飛快發展,賺錢機會更多時,《愛拼才會贏》剛好唱出了當時台灣人的所想。這首歌除了本身就跟葉啟田的際遇起起落落有呼應的效果外,也更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這可能跟台灣長期是一個移民社會有關。台灣是一個資源缺乏的海島,對外依存性較高,為了生存下來,商業不得不發達。在重商的精神下,只有努力找機會拼搏開拓才不會被淘汰,所以這首歌真的貼切地描述了許多台灣人的心聲。
時代造就了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又勾起時代的回憶,讓人不禁覺得,沒有歌的時代是多麼的寂寞。
純朴清雅的鄉土原色…〈小城故事〉粟子提起「小城故事」,腦海總會浮現鄧麗君婉轉清麗的歌聲,配合淺顯簡單的歌詞,建構猶如人間烏托邦的意境。不遜於流傳甚廣的主題曲,由李行執導的同名電影也是叫好叫座,盡管主角仍是俊男美女組合,卻都換上粗布短衣,演繹小人物的生活點滴。自台灣電影的進程觀察,〈小城故事〉不失為台灣電影由七0過渡至八0年代的轉型作:既不像文藝愛情片不食人間煙火,又不若「新電影」那般貼近真實社會;片中角色雖「活」,卻又善惡鮮明且戲劇化。再加上李行一貫敦厚傳統的儒式作風,電影里的小城彷佛時空凍結的超穩定體,面對外在接踵而來的沖擊挑戰,以不變「人心」應萬變「世界」。我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城故事」,遠離都市的純朴鄉鎮,帶著淡淡海味的悠哉漁港,抑或是雞犬相聞的山城,人情味十足的小地方發生的小事,看似平凡卻能觸動人心。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8年4月10日播出〈回顧第十六屆金馬獎,及最佳劇情片「小城故事」〉專輯。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4/10節目摘要:電影〈小城故事〉播放歌曲:由鄧麗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同名主題曲及插曲「你在我心裡」
台灣小鎮以雕刻工藝傳承為背景的〈小城故事〉,為取景煞費苦心,李行跑遍全台各個古老城鎮,最後相中三義、三峽、鹿港、深坑為主要拍攝地點。盡管故事取材自三義,但電影三分之二都在鹿港完成,後半部重頭戲…廟會及其中「酬神客家戲」鏡頭,則在三峽清水祖師廟取景。由於全片都以實景拍攝,因此不只勘景費時,動用不少臨時演員,還得計算天氣變化,工作起來格外費神。一場阿B與江明在廟會斗毆的戲,不顧兩人累得頭暈眼花,躲在攝影機後的李導仍舊大吼:「用力!用力!」連年輕氣盛的阿B都喝「興奮葯水」(推估是指「保利達B」一類提神飲料)硬撐。眾多工作人員中,還有一位「害羞」老外吸引眾人目光,他竟是日後為〈重慶森林〉(1994)、〈春光乍洩〉(1997)、〈花樣年華〉(2000)、〈英雄〉(2002)及〈2046〉(2004)等電影掌鏡的著名攝影師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杜於七0年代末自港來台,主要為學習電影技巧,他當時已講得一口流利國語,在〈小城故事〉謀得攝影師助理職務。結束工作後不久,他便應楊德昌之邀擔任其執導電影〈海灘的一天〉(1983)攝影指導,更以此獲得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躍升港台知名攝影。
⑧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經典場景的拍攝地點都在台灣哪裡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故事發生在台灣純朴的彰化縣,還是純真的學生時期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故事發生在台灣純朴的彰化縣,還是純真的學生時期,片中多個場景都在九把刀的母校-私立精誠中學拍攝,另外鏡頭也捕捉了彰化火車站、八卦山大佛、阿璋肉圓、中華陸橋、彰化漁市場與永樂街商圈等知名景點,藉著票房熱賣也間接宣傳了彰化的觀光,但除了片中的景點以外,鹿港老街、天後宮、軍機公園等歷史悠久的老景點也相當值得一游,這就前進彰化,回到「最初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