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屬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哪一個火車進站,羅馬十一點,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之後,《游擊隊》、《太陽仍然升起》、《偷自行車的人》、《擦皮鞋》、《羅馬11時》、《希望之路》、《強盜》、《艱辛的米》、《大地在波動》等影片都是屬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答案是火車進站不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望採納
② 義大利電影《羅馬十一時》哪裡能下載或再線看急用!!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7%bd%97%e9%a9%ac%e5%8d%81%e4%b8%80&restype=-1&sortby=8&suffix=1&page=2&id=9999999&f=1&r=0&ty=0
③ 電影起源分幾步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作為機械師,梅里愛製造了一整套機關、機器和舞台道具;作為畫家,他製造了無數個布景和服裝;作為魔術師,梅里愛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許多新的特技;作為作家,他不斷創造出新的劇本;作為演員,他是他節目中的重要角色;作為導演,他懂得怎樣設計和調動一個小劇團。喬治薩杜爾在《世界電影史》中說:「梅里愛天才的特徵,在於有系統地將絕大多數戲劇上的方法如劇本、演員、服裝、化妝、布景、機關裝置以場景的化分等等,應用電影上來。」他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形式保留在電影中。
梅里愛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機械裝置,同樣,由於無聲電影的需要,梅里愛也特為演員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演技。這種演技雖和啞劇的演技有所不同,但著重誇張,突出手勢,因為它非常注意動作,而對面部表情極不重視。影片《灰姑娘》是梅里愛戲劇電影的代表作,這部取材於歐洲著名童話故事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諸種特技手法,把南瓜變成車子;把老鼠變成了馬車夫,對於特技攝影的開創性運用,是梅里愛對於電影的又一個貢獻。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影片描述了一群身著星相家服裝的天文學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們來到一座奇怪的機器製造廠,一些漂亮的女海員搬來一個大炮彈狀的飛行器,當天文學家坐進去後,他們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學家們從飛行器里出來,欣賞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風光;他們還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們的歡迎。天黑以後,他們從夢中被凍醒,就鑽進了一個大洞窟里,在裡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幾經危險周折,他們又乘炮彈飛行器飛回地球,經過海底奇異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禮中結束。梅里愛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使電影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影像視聽藝術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場景來構成電影(嚴格說來它還不算真正的電影,因為那時候沒有鏡頭變化)。鮑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寫,電影史上很有名的鏡頭就是讓手槍對著觀眾,在影片里已經初步嘗試,但是,對這種鏡頭的美學功能,它的作用還根本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認識,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發的開始走向電影藝術的一個階段。
在無聲電影階段,對電影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是美國的格里菲斯、卓別林和蘇聯的愛森斯坦。
1908年,大衛格里菲斯加入了愛迪生公司,一開始時當演員,後來當導演。從1908年到1912年間,他共導演了大約四百部影片。在《孤獨的別墅》中,他創造了「平行蒙太奇」,標志著電影已完全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電影的時空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這時期美國出現的布賴頓學派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賴頓學派的代表威廉保羅在《彼卡德里馬戲團的摩托車表演》中成功運用了移動攝影。威廉遜還在《中國教會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戲劇式場面,以劃分兩頭的交切手法造成劇情的漸次緊張,給其後的驚險片特別是美國的 「西部片」開了先河。布賴頓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鏡》和《望遠鏡中的景象》中,同一場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寫和遠景相結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對電影語言的開拓與應用作出了貢獻。此外,布賴頓學派的柯林斯和哈橋梁爾分別拍攝了《礦工的生活》與《煤礦爆炸慘案》、《囚犯的越獄》等真正描寫現實生活的影片。這一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電影城的法國萬森市,被譽為「世界電影首都」,擁有「百代」「高蒙」兩大電影製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稱為世界電影史的「百代時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萊塢也在拍攝《基度山伯爵》時初具雛形。其時,只不過是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共同搭建的一個小小的攝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規模。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這一時期,電影成為藝術已有公論;另一方面,這一時期,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企業,電影到此時才有了真正的藝術作品。美國喜劇電影大師查爾斯卓別林,也是無聲電影時期傑出的電影藝術家。1914年,編導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鍾的愛情》。接著,《陣雨之間》又問世,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現了流浪的夏爾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樂街》里,夏爾洛形象顯示了逼人的光輝。《夏爾洛從軍記》一片標志著卓別林表演藝術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20年代,他拍攝了一批以《淘金記》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別林一生有80部喜劇電影作品,其中《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別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蘇聯的著名電影大師謝蓋愛森斯坦是無聲電影時期為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與發展作出舉世矚目的重要貢獻的傑出代表。 1924年,他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罷工》,創造性地使用了雜耍蒙太奇,把沙俄軍警屠殺工人鏡頭和屠殺牲畜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現,造成了怵目驚心的隱喻。1905年,他導演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傑出的史詩式的無聲片《戰艦波將金號》,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現了俄國1905年革命。該片曾多次在國際電影評選中獲獎。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的場面、段落,已成為影響幾代電影藝術家的經典性範例。1927年,他還導演了《十月》。 愛森斯坦的貢獻在於對蒙太奇理論地闡述和藝術實踐,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愛森斯坦的藝術特點在於將格里菲斯創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善於運用特寫表現事物的內涵;利用鏡頭的交切形成蒙太奇節奏,揭示人物的內在情緒;充分發揮了蒙太奇的隱喻功能 ,形成「詩電影」的傳統。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彩色電影的問世,標志著電影從誕生發展達到了完善成熟的發展時期,從此電影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是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心代表人物是義大利《電影》雜志反法西斯影評家巴巴羅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於新聞記者和作家的年青導演是他們的響應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羅西里尼、維斯康蒂、利薩尼、莫切里尼等。他們要求建立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義大利電影。他們的口號是:「還我普通人」;「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他們十分重視作品的真實,盡可能使場景和細節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誠,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實景拍攝;不大注重講究文法,不強調蒙太奇剪輯;主張啟用非職業演員,演員在表演中可以即興對話。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羅馬11時》、《偷自行車的人》、《游擊隊》、《警察與小偷》、《大地在波動》、《橄欖樹下無和平》、《米蘭的奇跡》等。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特點是取材大都是義大利的真實生活的紀實性寫照。新現實主義電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對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是起到極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電影從突破創新中走向多樣化發展
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世界電影史上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運動。這次電影運動始於法國,自1959年新浪潮興起,法國電影出現了一條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業電影壟斷製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號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價錢拍豪華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浪潮。「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一個留下較多實績,在世界電影發展過程中產生深遠影響的電影運動。這次電影運動以反傳統為旗幟,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其電影藝術特徵是:影片呈現全新風格、意識流和閃回鏡頭為一些創作人員常運用的表現手段,情節鬆散,眾多生活事件無邏輯地以無技巧手法編輯在一起,表現人物的潛意識活動,缺乏結構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後期影片,現實主義完全被拋棄,影片陷入到狂亂、神秘和頹廢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節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導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於聲勢浩大,且敢於突破創新,所以,在電影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既確立和強化了導演的中心地位,又進一步發掘了電影的特性,豐富了電影的語匯,推動了這一時期電影的全球性的大發展,真正形成了電影題材的多樣化、電影樣式的豐富化和電影思潮與流派的多樣個性化。
這一時期全世界的電影事業出現較大的發展。就連拉丁美洲、遠東、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電影都有了可觀的發展,而過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電影史已佔有一席之地,在這段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智利、古巴、玻利維亞等國電影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香港電影發展到充斥著整個中南亞電影市場,並影響著整個大陸的局面。所以,本時期世界電影已由過去的四足分立並進變成了全球性大發展。
世界電影發展中有兩個名詞必須要談,一是好萊塢,一是奧斯卡。
上文談到1913年好萊塢電影城初具規模,實際上當1908年攝影師湯馬斯伯森斯和導演弗蘭西斯鮑格斯來到這兒拍攝《基度山伯爵》時,這里還只是美國西海岸洛杉磯郊外的一個小村,這個小村風光秀麗,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稱為好萊塢,意即常青的橡樹林。
自1913年建立以來,這里聚集著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環球、華納等大製片公司,支配著影片的生產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發行,同時,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導演和演員去那裡拍片和表演,成為美國繁華的電影城市。
好萊塢是美國電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據有人統計,生產的影片可以分為75種類型,其中我們較熟悉的有偵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劇片、驚險片、科幻片、抒情片,這些製片公司在電影方面大量投資,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為一種大規模的工業,取得了世界電影的霸主地位。
好萊塢攝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價值收入為指導原則,製片人關心的是如何多賺錢,要求「把光打在有錢的地方」,「把鏡頭對准觀眾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萊塢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這些影片十分講究戲劇性,編織各種人在各種生活中的各種遭遇,結構緊湊、曲折,人物性格復雜、獨特,情節常有誤會、巧合;富有傳奇、浪漫色彩,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和觀賞性,能夠滿足要求娛樂的感官體驗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史根據大仲馬的原著改編的無聲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萊塢的荒野上搭建的一個簡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萊塢的奠基年,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攝影棚,並有當時美國東部大導演西帛.地迷爾來此拍攝《通婚著》一片,攝影棚也由此再次擴建,所以人們將這作為好萊塢的誕辰載入史冊。
三四十年代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其間推出了不少傳世佳作,如《亂世佳人》、《蝴蝶夢》、《魂斷藍橋》以及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傑作《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這些影片不僅被奉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而且也為世界電影史冊增添了輝煌的一頁;世界觀眾並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別林、鮑嘉、蓋博、泰勒、勞倫斯、瓊.芳登、英格麗.褒曼等。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畸形發展,好萊塢也受過種種危機,通貨膨脹,製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電視業的競爭,觀眾審美觀的改變,一度使好萊塢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虧損,有些公司乾脆搞多種經營,變攝影棚為旅遊、展覽區。直到70年代,製片商們採用了歐洲的製片人制度,才使好萊塢走出低谷。同時,製片商還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創造了立體聲、寬銀幕等電影形式;有的廠家與電視化敵為友,使好萊塢也躋身於電視界,並由此使影視事業走向繁榮。
至於奧斯卡,眾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間,太平洋之濱的美國名稱洛杉磯音樂中心影星薈萃,他們在這里參加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舉辦的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獎典禮。這一年一度的頒獎盛典,不僅是美國電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壇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事情。
在美國,最為著名的電影藝術獎由兩種,一是外國記者頒發的金球獎,另一種是奧斯卡金像獎。比較而言,金像獎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它是美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一旦獨占鰲頭,便馬上身價百倍,因此,此項大獎的競爭頗為激烈。
為什麼金像獎命名為「奧斯卡」呢?這還得從金像的設計說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木斯構思而成,後由青年雕塑家喬治.斯坦利於1928年完成塑像的製作。這尊金像的主體是一個男人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手中緊握戰士的長劍,身長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銅為主的合金鑄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稱之為金像獎。得名奧斯卡是在1931年,頒發金像獎之時,說來也純屬偶然:當年頒獎前夕,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在一起評論金像,當時的藝術與科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里奇仔細地端詳了金像後,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奧斯卡。」於是,藝術與科學院的工作人員便稱金像為奧斯卡,這個名稱也從此聞名全球了。
④ 結合電影 羅馬11時 分析談新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是什麼
一、紀錄性
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藝術家們,對於現實的密切關注,並在電影作品中忠實於真實事件與人物的再現,使文學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聞報道的實際生活的敘事狀態之中。《偷自行車的人》和《羅馬十一時》都是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例子。而《羅馬十一時》一片由於有了新聞記者在敘事上的參與,而更像是一部新聞工作者的一次報道。
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攝影機也如同「新聞片攝影機的人性,它與手和眼密不可分,幾乎與人體等同,隨時配合攝影師的注意力」。客觀的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的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
一。巴贊稱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紀錄性,具有極為特殊的美學價值。
二、實景拍攝
這是新現實主義「紀錄性」的一部分體現。這樣一種拍攝方法,將真實的社會環境與人物的命運在視象上緊密地結合起來。新現實主義電影工作者的口號是:將攝影機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實際空間中進行拍攝。而在此之中,攝影機跟隨著人物在實際空間中的運動,正是電影在空間觀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傳統的場面調度的觀念隨之消失,而使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的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出來。同時,實景拍攝也避免了隸屬於舞台觀念的戲劇性用光,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攝影師 fl、]更多地採用了自然光。
三、長鏡頭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長鏡頭的運用作為表現空間真實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與風格的獨特作用。這種沒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視覺處理,似乎使每一個鏡頭都成為完整的一段。這既體現了創作者忠實於自然的客觀性,又使影片獲得了現實真實的透明性,最終消失了自我的主觀性。巴贊曾提出。:「電影的特性,暫就其純粹狀態而言,僅僅在於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新現實主義對於長鏡頭的運用,在空間觀念上是符合巴贊所下的定義,是符合電影特性的。
四、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在新現實主義的許多代表作品中,的確都運用了非職業演員的表演。然而,巴贊在進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職業演員的運用,並非是新現實主義的貢獻,早在《戰艦波將金號》中,群眾演員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時,巴贊還談到:「從電影史上看,不用職業演員這種作法不能說明社會現實主義電影的特徵,也不能說明當代義大利流派的特徵;對明星原則的否定,一視同仁地使用職業演員和臨時演員,這才確實是他們的特點。這里重要的是避免職業演員的角色類型固定化:他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不應當為觀眾造成先入為主的概念」。而新現實主義將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用,使演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種結果才「必然能夠獲得義大利電影的絕妙的真實性」。
五、結構形式
勞遜曾談到2「由於新現實主義的基本概念是簡單的,因此最優秀的新現實主義的影片的結構也是簡單和動人的」。新現實主義電影製作者,追求一種朴實無華的結構形式。他們不使用什麼倒敘、閃回等,那樣一些令人費解的結構形式,而是選擇了一種最為簡單、最為鮮明、最為直觀的結構形式,其結果也是一種最為清晰、最為自然、最為充實的結構形式。這同樣是影片的紀錄風格所決定時,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導的那樣:新現實主義的影片要從素材本身產生結構。
六、地方方言的運用
這一點在我們譯制出來的影片當中是聽不出來的。但這卻是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和寫實主義的一部分,是受到了愛德華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戲劇和維爾加的影響。同時,也是民族電影追求聲音效果表現的極為突出的一種手段。在這種方言的處理上,新現實主義製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們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點,又盡可能地使人們聽得懂。
希望對你有用!
⑤ 請介紹一下電影<<羅馬11時>>
這部新現實主義作品根據發生在羅馬的真實事件改編。二戰後的羅馬,上百名女子應征一個打字員的職位。在等待面談時,她們蜂擁擠進一座老房子,在擠樓梯時造成樓梯倒塌,很多人被掩埋在磚頭瓦礫中,其中有一個貧困藝術家的妻子、一個試圖從良的妓女、一個不喜歡本職工作的女傭、一個失業工人的妻子。她們的生活因此徹底改變。
羅馬齊成澤大街三十七號門前,聚集著一群女人。盡管冬季的清晨寒意逼人,這些衣衫單薄的女人們卻一個個懷著熱切的希望。這個商業事務所要招收一名低薪女打字員。但是誰也沒想到一下子會有這么多的人前來應征考核。這些女人中,有的是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有的是失了業的工人或職員,其中還有一些妓女。戰後的經濟蕭條,迫使她們不約而同地前來爭奪一隻飯碗。
天亮了。事務所的費拉里先生來到三十六號門前,他費力地從應試的女人群中擠過去,進了大樓。女人們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刻就要到了,立即騷動起來。
「不要擁擠,排好隊!」有人叫著。
不一會兒,費拉里的女秘書走出辦公室,向眾人宣布考核開始:「誰第一個進來?」嘰嘰喳喳的女人們頓時靜了下來,她們一下都變得膽怯了,誰都怕自己是第一個失敗者。
「你來吧!」女秘書招呼排在第一位的洛利塔。洛利塔猶豫著跟女秘書進了辦公室。女人們一時變得更為緊張了,她們聽著從房裡傳出來的打字聲,擔心著洛利塔會一舉成功。不一會兒,洛利塔走了出來,樣子顯得很自信。
第二個走進辦公室的是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婦女阿德里阿娜。她在打字機前坐下來,照著費拉里的口授熟練地打著字鍵。完了,她覷見了費拉里滿意的眼神,不免有些激動。當費拉里問她以前是否干過打字員時,阿德里阿娜竟抑制不住地大聲哭了起來。費拉里哪裡能知道阿德里阿娜此時的心情?他感到莫名其妙,生氣地要秘書把她帶出去。
門外人頭攢動。費拉里走出辦公室,直覺得心煩意躁,便突然宣布只能對四十人進行考核。這一決定像一枚炸彈,使應試者沸騰起來,原先就不太好的秩序變得更為混亂
了。
女人們發著牢騷表示不滿,一時竟沒人跨進辦公室去接受考核。這時,一位叫露仙娜的女人剛和自己男人分手,便擠過人群,乘虛走了進去。女人們發現露仙娜沒有排隊卻搶了先,頓時憤怒不堪,像潮水一般擁進大樓,擠上扶梯。本來就年久失修的扶梯,承受不了群蟻一般人群的擁擠,開始出現了一處處的裂紋。爭先恐後的女人們沒有一個顧及到這樣的危險,仍然瘋狂地擠作一團。終於,在「轟隆」的巨響中,扶梯倒坍下來,鐵柵欄和水泥柱石像雨點般往下跌落,扶梯上的女人像貨物一樣從半空中摔下去。……
倒塌聲繼續著,女人們痛苦的叫聲撕人心肺。這時的時鍾正指在11點上。
救護車和救火車相繼趕到,人們從四面八方擁向現場。現場的景象慘不忍睹:一個被砸瞎了眼的姑娘呻吟著從廢墟中爬了出來;在一個有錢人家做女傭的安潔琳娜,衣衫破碎,在她未婚夫的攙扶下一破一拐地走了出來;擔架上躺著滿身血污的柯爾涅麗雅,兩名醫務人員緊張地把她送上救護車……
露仙娜倒沒有傷著,但卻已喪魂落魄。當女人們發現她時,一個個向她咬牙切齒,咒罵她是這事件的罪魁禍首。因為是她搶先進去應試才引起這場騷亂的。
醫院里熱鬧極了,各路記者蜂擁而至,他們要向這次事件的受害者采訪真相。
那個叫阿德里阿娜的女人也被送進醫院作了檢查,醫生沒有檢查出她身上受傷,卻發現她懷孕在身,並慶幸她沒有小產。誰知她的父親在一旁聽到這個消息愣住了,逼著她說出肚裡懷著的小孩是誰的種。阿德里阿娜難以啟齒,因為她是被自己的老闆誘奸後又遭到了拋棄。
病房裡嘈雜不堪。突然一陣鈴聲,手術室里推出了一張病床,上面躺著已經死去了的柯爾涅麗雅,她的姐姐哭泣著跟在病床的後邊。在場的人一下寂靜下來,人人臉上顯出悲傷的神色。
與此同時,三十七號的門前也是一片混亂。警察局來了人,正在調查事故的原因。那些沒有受傷的女人,驚魂未定地坐在廢墟的邊上等著作證。
那個做女傭的安潔琳娜也坐在作證的女人中,這時她的主人已聞訊趕來。
「安潔琳娜,你為什麼到這兒來丟我的臉?」女主人氣呼呼地責問著,同時向周圍的人表白他們對安潔琳娜是如何好,而安潔琳娜還不識抬舉偷著去找工作。
「安潔琳娜,快跟我們回去!」男主人暴怒地喝斥道。
安潔琳娜突然大聲嚷起來:「老爺,你別再對我下命令,我當夠了你家的女僕,不會再上你家的門了!」說完她氣昂昂地轉身就走。
「滾吧!這種時候要找個女傭還不容易,哼!」女主人朝著安潔琳娜的背影吼著。
這位太太的話沒有說錯。為了一個打字員的名額,竟引來了這么浩大的應征隊伍,導致釀成這場災難。如此多的人在等著尋找飯碗,還怕沒人願乾女僕的事?
那位從外鄉來應試打字員的姑娘洛利塔,在安潔琳娜當面辭去女僕的工作後,急不可待地向那位太太提出了自己願意補缺。她撿起安潔琳娜扔下的竹籃,隨著那對夫婦走了。
那個叫露仙娜的女人,終於被警察押到了現場。她哆嗦著,嚇得說不出話來。
「你就是露仙娜?」警察局長問。
露仙娜愣怔著,點了點頭。警察局長又向費拉里先生證實了一下,然後就宣布調查開始。對於這個事件的事實過程,看來沒有太大的出入,問題是造成這場災難的責任在誰?
費拉里先生被這件事搞得精疲力盡,但仍激昂地聲明:事務所是照慣例公布招聘消息的,以往像這樣的情況,最多隻有十多人前來應試,而這次人滿為患,是失業者太多的原因,完全是社會的責任。
有人提出造成這場災難是因為房屋維修不當。房屋老闆卻聲嘶力竭地表白這不是自己的責任,而是戰爭帶來的苛捐雜稅太多,自己沒有資金。房屋老闆話音未落,就遭到許多房客的嘲笑。人們一時把露仙娜忘記了。當警察局長又把注意力倒向露仙娜時,她一下又成了眾矢之的,露仙娜面色如土,渾身軟癱地倚在牆上,聽任四起的譴責向她襲來。
處在絕望中的露仙娜突然發現自己的丈夫南多正在奮力擠過人群。「救救我!南多,救救我!」她立即掙扎著朝南多奔過去。南多一把抱著露仙娜,怒視著人群,大聲喝問道:「你們為什麼要找上一個倒媚鬼?我們倆都沒有工作,她想找個飯碗,就得為此承擔一切責任嗎?」南多保護著自己的妻子,並沒有人理睬他的憤怒。但是,確實誰也說不出罪魁禍首是誰。警察局長最後也同情起露仙娜來,他同意南多把露仙娜帶回家去。同時宣布調查就此結束。
人們掃興地散去了,特別是那些記者對這樣的收場很不滿意。當人們散盡時,三十七號的門前還孤單單地坐著一個姑娘,她在天真地想著,打字員的位子仍空缺著,對她來說希望還沒有破滅。……
⑥ 推薦幾部不是很熱門,卻又很好看的電影。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
查理卓別林:尋子遇仙記。
巴斯特基頓:待客之道。
劉別謙:街角的商店。
弗蘭克卡普拉:迪茨先生進城。
奧遜威爾斯:第三個人。
西德尼呂美特:十二怒漢。
比利懷爾德:控方證人。
道格拉斯塞克:苦雨戀春風。
尼古拉斯雷:無因的反叛。
約翰弗蘭克海默:第二生命。
約翰福特:關山飛渡。
希區柯克:迷魂記。
馬克思奧菲爾斯: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
邁克爾柯蒂斯:卡薩布蘭卡。
約翰休斯敦:碧血金沙。
吉恩凱利:雨中曲。
積木賈木許:神秘列車。
伍迪艾倫:卡珊德拉之夢。
亞歷山大佩恩:杯酒人生。
克魯佐:恐懼的代價。
雅克貝克:洞。
費里尼:卡比利亞之夜。
朱塞佩桑蒂斯:羅馬11時
⑦ 如何下載電影羅馬11時
羅馬11時
Roma
ore
11
(1952)
導演:
朱塞佩·德·桑蒂斯
編劇:
朱塞佩·德·桑蒂斯
/
科拉多·阿爾瓦羅
/
巴西利奧·弗蘭基納
/
埃里奧·貝多利
/
詹尼·普奇尼
/
魯道夫·索內戈
/
切薩雷·扎瓦蒂尼
主演:
伊娃·瓦尼切克
/
卡拉·德爾·波吉奧
/
馬西莫·吉洛蒂
/
露西婭·波塞
/
雷夫·瓦朗
/
埃萊娜·瓦爾齊
/
萊亞·帕多瓦尼
/
德利婭·斯卡拉
/
伊雷娜·加爾特
/
保羅·斯陶帕
/
瑪麗亞·格拉齊亞·弗蘭恰
/
Naudio
Di
Claudio
/
阿曼多·弗蘭西歐利
/
保拉·布魯布尼
/
Romolo
Bartolomeo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義大利
/
法國
語言:
義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52-02-27(義大利)
片長:
107分鍾
又名:
Rome
11:00
/
羅馬十一時
/
羅馬十一點鍾
搜狐視頻
VIP會員可看也可下載
⑧ 世界電影的發展階段及代表作
1、開端,1888年10月14日,路易斯·普林斯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該片記錄了一群人在花園里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2、電影初期成長為藝術,1896-1912年,代表作——《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
3、電影藝術初期,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4、電影藝術重要發展期,1946-1959,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等。
5、電影多樣化,1960年,以非理性為基本特徵,是對戲劇化電影更大的一次沖擊。這次電影運動以夏布羅導演的《漂亮的塞爾傑》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呂弗《四百下》,阿侖雷乃《廣島之戀》在戛納電影節引起轟動為開端。
⑨ 義大利:哪些義大利電影和導演的作品是必看的
義大利電影的藝術氣質與它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瀕臨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利古里亞海與伊奧尼亞海,凜冽、濃艷、溫和、平靜,不同的景觀意象賦予它不同的風貌與精神氣質。而義大利電影的輝煌,則要從台伯河(又稱特韋雷河)孕育的羅馬說起。
1905年,義大利電影人於羅馬創立電影製片廠,之後都靈、米蘭、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也建立了小電影公司,拍攝由歷史題材和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二戰時期,墨索里尼將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任命其子管理電影業;一些導演拒拍庸俗商業片和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拍攝了一些只注重作品形式探索而被後世稱為「書法派」的電影,即「走形式流,要精緻」。
1945年,墨索里尼垮台,曾經孕育文藝復興的義大利正在迎接又一次重生。受戰爭重創,二戰後的義大利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失業率極高,人民生活貧困。電影界更是面臨資金匱乏的窘境,電影人不得不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實景拍攝;同時,他們不滿現實,渴望用電影來反映義大利的現實狀況及戰爭造成的民族悲劇,因而幾乎都有意無意地拍攝了反映戰後義大利社會問題的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就在那一年8月橫空出世,標志著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學派的誕生,亦成為義大利電影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豐碑。
《羅馬11時》劇照,上百名女子為應聘一個打字員職位擠在樓梯上,造成樓梯倒塌。影片真實反映了戰後義大利經濟復甦時期的社會現狀,揭露了當時嚴重的失業和貧困問題,是具有社會批判力度的傑作。
同樣取景於羅馬、表現失業困苦的名作,不能不提切薩雷·柴伐蒂尼編劇、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執導、1948年上映的《偷自行車的人》:失業多時的里奇費盡千辛萬苦獲得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他贖回已當掉的自行車方便沿街工作,卻不想上班第一天車就被偷了。里奇和兒子尋遍羅馬大街小巷未果,最終決定「以牙還牙」,卻被當場捉住受辱。攝影機跟著里奇父子在羅馬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人群擁擠的職業介紹所、破爛簡陋的工人居住區、物品堆積如山的當鋪、熙熙攘攘的自行車市場、教堂、妓院、賊窩⋯⋯電影猶如戰後義大利現實的全景畫。
⑩ 義大利最好的電影是什麼
義大利電影的藝術氣質與它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瀕臨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利古里亞海與伊奧尼亞海,凜冽、濃艷、溫和、平靜,不同的景觀意象賦予它不同的風貌與精神氣質。而義大利電影的輝煌,則要從台伯河(又稱特韋雷河)孕育的羅馬說起。
1905年,義大利電影人於羅馬創立電影製片廠,之後都靈、米蘭、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也建立了小電影公司,拍攝由歷史題材和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二戰時期,墨索里尼將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任命其子管理電影業;一些導演拒拍庸俗商業片和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拍攝了一些只注重作品形式探索而被後世稱為「書法派」的電影,即「走形式流,要精緻」。
1945年,墨索里尼垮台,曾經孕育文藝復興的義大利正在迎接又一次重生。受戰爭重創,二戰後的義大利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失業率極高,人民生活貧困。電影界更是面臨資金匱乏的窘境,電影人不得不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實景拍攝;同時,他們不滿現實,渴望用電影來反映義大利的現實狀況及戰爭造成的民族悲劇,因而幾乎都有意無意地拍攝了反映戰後義大利社會問題的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就在那一年8月橫空出世,標志著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學派的誕生,亦成為義大利電影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豐碑。
《游擊隊》劇照。羅西里尼在攝制該片時,拒絕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專業演員,力求展現戰爭年代義大利人民生活的真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