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其實一直存在分歧。因為分歧,甚至日本投降的原因還成為一個謎語,謎底是打一個古代歷史人物名字。
有人的謎底是屈原,屈服於原子彈的威力之意,意思是美國的原子彈是日本投降的最主要原因。有的答案則是蘇武,意思是由於蘇聯的武力迫使日本投降,因為二戰末期蘇聯百萬大軍出兵東北,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消滅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
二戰勝利後美國街頭民眾的慶祝
當然,作為農業國,中國既沒有強大的空軍,更沒有乘勝追擊,跨海遠征日本本土的海軍。因此,中國軍民帶給日軍的傷亡雖大,損失雖強,但沒有蘇聯和美國,日本依然不可能被徹底擊敗,更不用說投降了。
所以,我認為,二戰期間,日本最終宣布投降,是幾大盟國,包括中國、美國和最後加入的蘇聯共同努力下的結果。
2. 三萬日軍俘虜九萬英軍電影叫什麼
三萬日軍俘虜九萬英軍電影叫《戰爭風雲:新加坡之戰》。是由美國製作的一部紀錄片,影片時長47分鍾。
1941年12月,日軍出兵入侵英屬馬來西亞殖民地,因為准備不充分,馬來西亞迅速淪陷。馬來西亞淪陷後,英軍殘部撤退到了新加波,為了阻攔日軍的追擊,1942年2月1日,英軍炸毀了連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間的一條長1000多公里的海峽堤壩,將新加坡徹底變成了一座孤島。英軍炸毀堤壩後,馬來西亞的日軍就冒充百姓難民坐著皮劃艇偷偷潛到了新加坡,與新加坡的英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攻防戰。2月8日,這場戰役正式打響,當時英國士兵的人數超過了8萬,又占據著有利地形,加上又有新加坡民眾的支持,可以說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而偷渡過來的日軍人數只有3萬左右,彈葯補給方面也是比不上英軍,從雙方實力分析來看,這是一場毫無懸疑的戰役,日軍的失敗已經是必然的。但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這場戰斗只打了一個星期,英軍防線就開始全線崩潰,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2月15日下午,駐守在新加坡的英軍總司令白思華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帶著8萬多英軍向3萬日軍投降,加上馬來西亞的5萬英軍俘虜,不到4萬的日軍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硬是俘虜了13萬英軍。
3. 美國士兵在菲律賓被俘虜的電影叫什麼名
是2005年上映的《大偷襲》。其他譯名:The Great Raid,卡巴那圖大營救。《大偷襲》導演約翰·戴爾,本傑明·布拉特,詹姆斯·弗蘭科,約瑟夫·費因斯,康妮·尼爾森等主演的一部戰爭片。該片改編自威廉·布魯爾所著的同名小說《大偷襲》,講述了亨利上校率兵突襲日本在菲律賓所設戰俘營,營救同盟的故事。
劇照:
劇情簡介:
1941年朱利,珍珠港偷襲得手的數天之後朱利,日軍開始攻佔菲律賓群島朱利,五個月後朱利,頑強駐守的美軍由於軍火、糧食和葯品的短缺朱利,不得不向日軍投降朱利,並被迫開始了殘忍的巴丹死亡行軍朱利,倖存下來的美軍戰俘被投入了各島的集中營。 1944年10月20日朱利,麥克阿瑟率軍在巴羅登陸朱利,履行了當初撤離時「我一定會回來」的承諾朱利,開始了美軍的反擊行動。但處於日軍魔爪下的美軍戰俘們依舊在生死線上掙扎朱利,1944年底朱利,巴拉望島上的美軍戰俘遭到了血腥屠殺。 為了遏制暴行的再次發生朱利,美軍總部決定營救卡巴圖安集中營的美軍戰俘朱利,該戰俘營位於敵戰線後30英里朱利,共關押了513名戰俘朱利,戰俘們在日軍的殘酷勞役下已經三年之久朱利,均已重病纏身或是虛弱不堪。 距離日軍實施「人道毀滅」的時日不遠朱利,少校吉布森雖然身患瘧疾朱利,但仍竭力鼓舞著手下士兵的士氣朱利,共同企盼著自由戰斗的那天盡快來臨朱利,以醫護身份做掩護的戰士遺孀瑪格麗特也通過馬尼拉地下組織將黑市葯品偷偷運入集中營朱利,為缺醫少葯的戰俘們雪中送炭。 1945年1月28日朱利,盡管計劃尚未周全、地形也不熟悉、戰俘營內駐扎了數百日軍守備朱利,而且距離戰俘營不足兩英里處還盤踞著數千日軍部隊朱利,但在菲律賓游擊隊的策應下朱利,陸軍中校亨利·穆西和上尉羅伯特·普林斯還是率領第六突擊營大膽深入敵後朱利,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勝利完成了這一美國軍事史上最為成功的營救行動。
歷史背景:
巴丹死亡行軍。巴丹死亡行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製造的震驚世界的戰爭罪行與虐待俘虜事件,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日本陸軍也開始侵略菲律賓,並與美國及菲律賓的聯合守軍交戰,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上的美菲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最後因缺乏支援與接濟,於1942年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人數約有78,000人,這近8萬人被強行押解到100公里外戰俘營,一路無食無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槍殺,在這場暴行中約15000人喪命。
4. 電影珍珠港後來對日本轟炸是真實事件么
珍珠港事件使美國的民心士氣跌到最低點。為了喚起民眾的信心,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空襲日本東京,以向美國民眾表明,珍珠港遭襲絕不是美國的末日,美軍有戰勝日軍的能力!
1942年1月,美國海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金接受了他的作戰參謀的建議,決計對日本發動一次空襲。首選目標就是日本首都東京。當時,美國海軍所有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都無法達到轟炸東京所需的距離。正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為此一籌莫展之時,海軍總司令金偶然間聽參謀部一位軍官說陸軍的遠程轟炸機可以從航空母艦的甲板上起飛,立即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經過一系列慎重地挑選,航程達1932公里、有「萬能轟炸機」美譽的北美公司B—25型「密切爾」型轟炸機被軍方選中。1942年2月3日,改裝後的兩架B—25B型轟炸機在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初步驗證了這一計劃的可行性。
「美國英雄」杜立德
從3月初起,先後有24個候選機組到達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埃格林機場,為空襲日本做准備。在訓練過程中,飛行員們發現,在適當的逆風情況下,B—25在450英尺跑道就可以起飛。4月1日,最後選定執行任務的16個機組在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梅達航空站登上「大黃蜂」號。按計劃,他們要由海軍運送到距離日本盡可能近的地方,然後駕駛轟炸機從航空母艦甲板上起飛。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就是美國飛行員中的傳奇人物、陸軍航空兵中校詹姆斯·杜立德。
1896年12月14日,詹姆斯·杜立德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阿拉梅達市的一個普通木匠家庭。1917年10月,杜立德加入美國陸軍通信兵預備航空隊,在聖迭戈附近的一個機場學習飛行技術,駕駛寇蒂斯公司的JN—4教練機。杜立德的身高只有1.69米,從機艙的一側向外望都很困難,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名優秀飛行員。僅僅經過6小時帶飛,杜立德就可以獨立飛行了。
1922年9月4日,年輕的杜立德駕駛一架DH—4B型飛機,在空中飛行3481公里,用21小時19分從美國東海岸的佛羅里達飛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創下了一天內飛越美國本土的紀錄。後來,杜立德又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系統學習航空理論,並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34年,已經離開軍界的杜立德首次提出把空軍從陸軍中分離出來,建立獨立的空軍軍種。1940年7月,當納粹德國的軍隊肆虐歐洲之時,杜立德毅然放棄了在殼牌公司待遇優厚的工作,重新服役,以陸軍航空兵中校軍銜指揮B—26中型轟炸機部隊。美國陸軍統帥馬歇爾將軍曾經這樣評價杜立德:「他是一位在戰爭中具有非凡的聰明才智和頑強毅力的指揮官。」當接受率機轟炸東京的任務時,杜立德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是一項即使轟炸成功也未必能生還的任務。
「將匕首插向日本的心臟」
1942年4月2日,「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載著16架經過改裝的B—25型轟炸機駛離舊金山,在重巡洋艦「文森斯」號等6艘戰艦的護航下,告別巍峨的金門大橋,消失在太平洋無邊的雨霧中。
4月5日,另一支由海軍中將哈爾西率領的以「企業」號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也從珍珠港悄然出發,駛向正北方向。5天後,這支艦隊與「大黃蜂」號艦長米切爾率領的艦隊在北太平洋上的指定海域會合,合編為第十六特混艦隊,由哈爾西指揮。此時的北太平洋浪高風大,船隻稀少。4個多月前,偷襲珍珠港的日本艦隊正是藉助這條隱蔽航線,一舉偷襲成功的。而現在,第十六特混艦隊又恰恰是沿著日本人曾經走過的這條航線,攜帶著一架架滿載仇恨和炸彈的轟炸機,悄然駛向日本。
4月18日凌晨,神采飛揚的哈爾西出現在早已列隊完畢的飛行員們面前。他向飛行員們宣布:「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將匕首插向日本帝國的心臟———東京!」
隨後,哈爾西將杜立德叫到跟前,交給他一枚「日美親善紀念章」。這是哈爾西還在當少尉的時候,隨艦訪問日本橫濱時,不知哪個團體贈送的。「把這個東西從東京上空扔還給日本鬼子吧!」
幾乎是與此同時,被日本海軍徵用的漁船「日東丸23號」發現了第十六特混艦隊的行蹤。興奮異常的「日東丸23號」船長還沒來得及在清晨的薄霧中數清面前這支艦隊的數目,便用明碼向東京發報:「發現3艘美國航空母艦!」
「他們來了!」
凌晨6時30分,在東京郊外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部,自「日東丸23號」發來的情報擺在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的辦公桌上。看到這份情報,幾個月來一直憂心忡忡的山本馬上意識到:「他們來了!目標一定是東京!」
「告訴『日東丸』,報告敵艦具體數字!」
「無線電中斷,聯系不上,」值班參謀報告,「『日東丸』可能已被……」
山本沉默不語。少頃,他把攥緊的拳頭猛地砸向桌面。
自從珍珠港事件以來,日本每取得一次勝利,東京的市民就會排起長隊,揮動旗幟,踏著冬雪,到皇宮大門前舉行慶祝大會。在這一次次勝利中,日本全國上下都沉醉在戰果
輝煌的美夢里。但是,在山本五十六心中,擔心美國對珍珠港事件進行報復始終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必須絕對保證天皇所在地東京的安全」已成為山本朝夕不忘的事情。他甚至表現出了一種病態的敏感。每天在處理別的公務之前,他都要詢問一下東京的天氣情況。如果天氣預報說東京附近天氣不好,他便放心了,因為這樣美國飛機就不會來了,東京就是安全的了。
在接到「日東丸」發來的情報後,山本立即命令駐扎本土的第二十六航空戰隊的飛機起飛,命令停泊在廣島的第一戰列艦艦隊和前一天剛剛返回本土的第二艦隊起錨出航,迎擊美國特混艦隊。
「上帝保佑你們!」
由於發現了巡邏的日本漁船,哈爾西和杜立德原來的計劃被打亂了。按原定作戰計劃,第十六特混艦隊要在行駛到距東京500海里處時,轟炸機方才起飛。而若在此時提前200海里放飛轟炸機,就意味著飛行員生還的機會大大減少了。況且,提前行動還意味著轟炸機組將不得不在白天轟炸日本本土。這無疑將飛行員生還的可能又減少了一分。
最後,哈爾西拿定主意:日本人此時肯定認為轟炸機會在離日本300海里的地方起飛,他們肯定不會想到我們的飛機會提前400海里起飛。而這400海里的時差正是轟炸東京所需要的。於是,他向「大黃蜂」號發電:「飛機出動!祝杜立德中校和他勇敢的中隊幸運。上帝保佑你們。」
一切准備就緒後,全體機組成員在後甲板列隊,杜立德向大家講明了提前起飛的原因。「弟兄們,死神將會迎接我們。」杜立德迎著狂風,將手臂揮了揮。「現在距離日本700海里,比預定的航程多200海里。而我們的燃油每一加侖都是計算好的。我們不得不在白天轟炸日本,而且沒有一架戰斗機護航。」
「有誰害怕嗎?」杜立德的聲音由嚴肅轉向緩和,還帶有某種戲謔:「咱們的替補飛行員願意出100美元替換他。」
良久,一片呼喊打破了沉寂:「快去東京揍這幫無賴!中校,有您帶隊,我們什麼也不怕!」「給我1000美元也不換。留著他的錢回夏威夷逛夜總會去吧。」
笑聲過後,杜立德下令:「准備登機!」
東京上空30秒
「飛行員上機!飛行員上機!」從揚聲器里傳出急促刺耳的聲音。不一會兒,發動機的轟鳴聲,怒海狂濤的撞擊聲與撕裂聲,官兵的歡呼聲匯合在一起,致使龐大的航空母艦也不停地抖動起來。
8時20分,就在「大黃蜂」號的艦首被太平洋上的巨浪抬起的一剎那,杜立德的座機升上了天空。此時,他們距東京668海里。在最後一架B—25轟炸機起飛後,哈爾西命令第十六特混艦隊調轉船頭返航。
3小時後,以巡航速度超低空向西掠過太平洋的B—25編隊在一層薄霧中發現了日本海岸。當美機掠過停泊著的日本漁船桅桿的一剎那,飛行員們都十分擔心會遭到地面防空炮火的射擊。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漁船上的男女老少正熱烈地向美機揮著手。他們把這些飛機當成了自己的飛機。
12時30分,杜立德率領他的飛機到達目標上空。杜立德後來回憶:「當我們飛入日本上空時,還聽到日本無線電台正在用英語廣播日本人生活的樂趣以及他們如何毫無轟炸的恐怖。正如我們所想到的,這時廣播突然停止了,再聽時,廣播者卻是慌慌張張地在講著日語。那時,我們想,東京恐怕不是一個安全的樂土了。」
飛機迅速地向預定目標超低空飛行,機翼幾乎觸及樹梢。機組人員打開了機腹彈艙門,投彈指示燈紅光閃爍,一枚枚重磅炸彈呼嘯而下。
此時,在東京市中心的廣場上,剛剛結束了一場防空演習的日本老百姓還以為頭上的大隊飛機是剛才演習的繼續。直到東京北部的工廠區傳來一陣陣劇烈的爆炸聲,濃煙和塵霧籠罩了半個天空,人們才發現,這些飛機的機翼上不是他們看慣了的旭日圖案。
當空襲進行時,日本天皇裕仁正在御花園為前方將士采葯,以示恩澤。警報初起時,他也以為是演習。當聽到爆炸聲後,他失去了往日的矜持,大聲叫喊起來,一把拉起良子皇後的手躲進櫻花林,周身顫抖不止。直到空襲過後衛兵四處尋找,他才驚魂初定。在轟炸前,美軍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有令在先:「只轟炸軍事目標,不準驚動天皇。」正是因為有這道命令,美軍飛行員們才強壓心頭怒火,從皇宮上空飛掠而過。
降落中國
按照原定計劃,杜立德率領的轟炸機編隊在完成轟炸任務後,應飛往1100海里外的中國南昌和麗水機場降落。參加行動的16架轟炸機中1架因燃油不足向北飛去,降落在蘇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其機組成員一年後經伊朗回國。其餘75名機組成員駕駛15架飛機飛入中國大陸後,也因燃油不足和天黑、大霧等因素,被迫迫降或跳傘。其中3人在迫降時喪生,8人因降落在日佔區被俘。包括杜立德在內的其餘機組成員在中國抗日軍民的掩護下,平安轉入大後方。
當天晚上,空襲成功的消息便由在中國獲救的機組人員報告給美國國內。第二天,美國各大報都在頭版以通欄大標題報道:美國飛機轟炸東京,杜立德中校幹得漂亮!
19日下午,在白宮舉行了氣氛熱烈的記者招待會。《洛杉磯時報》一位金發碧眼的女記者問此時滿面紅光的羅斯福:「請問,總統先生,轟炸東京的飛機是從哪個基地起飛的?」
羅斯福眨了眨眼,以他那特有的幽默回答道:「香格里拉,我想是從那裡。如果不是這樣,親愛的小姐,你說又能從哪裡呢?」
5. 日本有哪些戰爭題材的影片
日本戰爭題材的電影有《在這世界的角落》、《空中殺手》、《赤色天使》、《我想成為貝殼》、《二百三高地》等。
1、《在這世界的角落》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片淵須直執導的動畫電影,由能年玲奈等擔任配音,於2016年11月12日在日本公映。
該片改編自河野史代的同名漫畫,以二戰末期的廣島為舞台,講述女主人公小鈴嫁到住在海軍軍港「吳市」的婆家後,經歷幾次空襲拚命生存、積極面對生活的故事。
2、《空中殺手》
《空中殺手》是由押井守執導,菊地凜子、加瀨亮等人參與配音的日本動畫電影,於2008年8月2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改編自小說家森博嗣同名作品,講述了一位戰斗飛行員在一個類似日本的戰爭世界中奮斗生存的故事。
3、《赤色天使》
《赤色天使》講述1939年,中日戰爭如火如荼。年輕的女護士西櫻被派往天津日本陸軍醫院工作。她的清純美麗吸引著一曾出生入死的年輕士兵們。某晚,櫻被坂本為首的一眾傷兵強暴,作為懲罰,坂本被重新派往戰場。兩個月後,戰事不斷吃緊。
櫻受遣前去援助深縣的前線醫院。在這里,因戰火而負傷的士兵不計其數。櫻和主治醫生岡部(蘆田伸介 飾)每天馬不停蹄,為了保住更多人的性命,他們甚至不得不通過截肢等手段以縮短治療時間。在此期間,櫻見到了傷重瀕死的坂本,撫慰了失去雙臂極度痛苦的一等兵折原(川津祐介 飾),也漸漸陷入對岡部醫生的依戀之中。
4、《我想成為貝殼》
《我想成為貝殼》是由日本TBS電視台製作發行的139分鍾的家庭戰爭影片。該片由福澤克雄導演,橋本忍編劇,中居正廣、仲間由紀惠、柴本幸、西村雅彥等主演,於2008年10月25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加藤哲太郎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日本高知縣經營一家理發店的清水豐松在戰爭期間被強行徵兵入伍,戰爭結束後,他因被懷疑在軍隊服役時曾聽從上司的指令而殺害美軍士兵而被逮捕。
5、《二百三高地》
《二百三高地》是一部劇情片。內容以日俄戰爭中旅順攻圍戰前在203高地為主軸,依據史實描述日軍第三軍司令乃木希典攻取此高地的故事。
從明治37年(1904年)2月到38年(1905年)7月,約一年半的時間里,日本與俄國之間為爭奪朝鮮和中國區域的控制權而爆發了日俄戰爭。這是一場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范圍而主要在中國東北進行的一場強盜戰爭。
這場戰爭中的二零三高地位於旅順新市區西3公里,因海拔203米,被稱為二零三高地。日俄戰爭中它是西線制高點,距市區和港口要塞較近,是日俄雙方爭奪的重要陣地。
6. 諾門坎戰役無法阻擋日本真正讓日本不再北上蘇聯的原因是什麼
諾門坎戰役對阻擋日軍北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真正讓日本不再北上的,除了這場戰役,還有其他很多因素。
蘇聯紅軍與投降的日本軍
不過,日本放棄北上還有多方原因。一是日本原先的侵略大計是以「南進」為主;二是諾門坎戰後,日本對蘇作戰的野心大受打擊;三是德國這位「大哥」,「背信棄義」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令德意志三國的同盟計劃擱淺;四是西伯利亞氣候惡劣難適應,資源難開發。綜合對比,「南下」性價比更高,符合日軍「以戰養戰」策略。
以上是個人一點小看法,歡迎討論。
7. 百團大戰電影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百團大戰》講述了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進入最艱難時期,中國陝北延安,在日軍轟炸機頻繁轟炸下,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為中國的前途命運憂心忡忡的故事。
劇情介紹: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進入最艱難時期。歐洲戰場,納粹軍隊閃擊波蘭後,連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挪威。1940年6月14日,號稱世界列強之一的法國投降,希特勒在凱旋門前閱兵,叫囂將實施「海獅行動」,進攻英國。
一直支持中國的蘇聯,為避免兩面受敵,只能和日本簽署滿蒙邊界停火協議。而在中國,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為了抵抗日軍的進攻,殘酷的棗宜會戰中,中將張自忠以身殉國,江漢平原以至華中大部又落入日本人之手。
中國陝北延安,在日軍轟炸機頻繁的轟炸下,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為中國的前途命運憂心忡忡。他們決定在這個時候,共產黨和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要挺身而出,要打破亡國和投降的論調,要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注入希望,要向侵犯中國的日軍打下當頭一棒。
而遠在山西敵後的八路軍總部,副司令員彭德懷和副參謀長左權也在為如何執行中共中央的精神,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而周密、細致、緊張地籌劃、准備著。
(7)9萬英印聯軍向3萬日軍投降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百團大戰》角色介紹:
1,彭德懷
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一聲令下,一顆顆紅色攻擊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了夜空。剎那間,在華北5000里交通線上,八路軍105個團、20餘萬人全線出擊,撲向日軍控制的車站和據點,槍聲、爆炸聲響徹華北,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打響了。
2,左權
抗日戰爭爆發後,左權歷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協助指揮八路軍。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左權不僅謀劃整個戰役的組織、參謀工作,而且還親臨第一線指揮作戰。在百團大戰的第三階段,他協助彭德懷出色地指揮了關家堖戰役。
3,姚尚武
《百團大戰》幕後花絮:
1,吳越闡述每天在現場,和1000多名戰士一起冒著酷暑風沙工作。唯一能做的就是,太陽曬,風沙吹她就背過臉去站著。
2,為了塑造張自忠這個形象,鄧超之前細查資料,考慮到張將軍的年齡問題,鄧超兩天沒有刮鬍子,如果導演不需要,現場再刮掉。
3,鄧超因為劇中角色左手受傷,只用一隻手扳開保險再打槍。
4,導演第一眼覺得鄧超扮演張自忠將軍在氣質上很像,他心目中的張自忠就應該是鄧超這樣子的。
8. 新加坡要塞固若金湯,13萬英軍為何向4萬日軍投降
雖然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們對日本這個國家很討厭,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其實在二戰時期是屬於比較強大的國家,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武器裝備,都還是比較先進的那一列。這場在新加坡的戰斗,擁有絕對人數優勢的英軍向日軍投降,原因很簡單,因為現代戰爭不是靠人數能夠決定的。
並且這13萬英軍說是軍隊,但是因為英國人本來就比較少,加上日不落帝國把地圖鋪開的太大。導致這13萬英軍只有少數的是訓練有數的英國士兵,大多數都是一些殖民地的民兵,流勇組成而成的軍隊,而日軍則是全副武裝的4萬軍隊,所以不管怎麼看,這場戰斗都是必輸無疑的。天時,地利,人和,英軍就佔一個地利的優勢,但是在現代戰爭中,地利的優勢已經被削弱了,所以這場戰斗基本上是屬於必輸無疑的戰斗,當時的英軍會選擇投降也是能夠理解的。
9. 求一部電影名字,抗戰勝利前,在東北一名八路軍將領接受日軍投降,而蘇聯紅軍也在那,他們關系發生了許
電視電影《曾克林出關》。
10. 請問當年10萬日本關東軍到西伯利亞勞改是什麼電影
《登陸之日》
該影片於2012年7月10日上映,講述了日本殖民朝鮮時期,日本將軍之孫長谷川辰雄與貧賤子弟金俊植因為奧運會選拔賽跑,卻被誣陷違規。
引發民眾與軍方發生沖突,最終金俊植被充軍,後因為金俊植與戰友不願做敢死隊,索性集體出逃。當俊植看到蘇軍壓境,決定跑回送信。結果,日軍慘敗,辰雄和俊植被俘。
一次騷亂之後,金俊植和好友(辰雄)角斗,結果金俊植寬容了對手。此後,德軍瘋狂反撲,金俊植和好友(辰雄)在敢死隊同歷生死。他們為了逃命,同甘共苦,翻山越嶺,來到德軍佔領地。兩人失散,再見竟是諾曼底的德軍陣營,辰雄再次見到了那個奔跑著的身影。
該影片以二戰為背景,由韓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由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
(10)9萬英印聯軍向3萬日軍投降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1945年8月8日晚(亞洲東部時間已到8月9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遞交了宣戰書。此刻集結了150萬重兵的蘇遠東軍已利用夜幕掩護在邊境,天亮前便向滿洲、朝鮮北部和庫頁島南部同時了進攻。
在5500輛坦克(含自行火炮)的掩護下,乘著近10萬輛美製卡車的蘇軍在遼闊東北大地多方向開進,頭頂上有3000多架飛機掩護。
在煙塵滾滾、馬達轟鳴的地空協同交響曲中,蘇軍的遠東戰役成為其現代化閃擊戰最典型的樣板,在內蒙古方向突擊的裝甲集群6天內便開進了600公里而到達吉林西部。
基本由步兵構成的日軍除了少數依託永備工事頑抗外,其餘大都望風而潰而無法招架。關東軍總司令部在開戰第三天便由長春撤到通化的山中,准備放棄北滿,所屬各部隊陷入一片混亂。
當時的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也說,關東軍再打下去連兩個月也堅持不了。蘇聯出兵,使日本最後失去「媾和」希望,天皇裕仁從美國得到不追究他戰爭責任並保存國體的許諾後(由此而論日本投降並非完全無條件),於8月15日令電台播放了「終戰詔書」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