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產業的相關概述
從產業屬性上來看,區別於其他物質生產領域的產業,電影產業不僅擁有經濟屬性,還擁有社會文化屬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電影產品本身具有交換價值,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具備經濟屬性。電影的生產製作過程十分特殊,它是一種概念先行的創作,是從抽象討論落實到實際執行的一系列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涉及了很多不同類型企業的參與和多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同時,由於電影可以大批量的機械復制生產,邊際成本比較低。所以,對於電影產業來說,電影產品「內容」生產是其產品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電影是具有深厚社會文化意涵的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本身擁有承載信息的能力,其本質是通過流動的圖像講述故事。敘事性也成為了電影意識形態性的根源,在敘事的過程中,蘊含著文化的傳遞。文化作為電影敘事的背景因素之一,將自始至終的出現在影片中,因此,電影成為了文化議題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識、價值觀、生活方式在電影中被傳遞出來。
電影作為人類文化中一種更帶有機構性質的藝術「話語」,其意識形態性是不言而喻的,或者說電影藝術「話語」本身就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中被構成的 。 電影產業具有獨特的盈利模式
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電影票房收入、出售電視電影頻道播放權收入,廣告收入、衍生品開發收入、網路版權收入等幾個方面,其中電影票房是主要收入來源,而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鏈中釆取的是分賬制,就是製片方、院線和影院之間對電影票房收入按比例分成。
電影院線在下游控制電影放映,憑借其壟斷勢力獲得分成比例有逐漸擴大趨勢。為保護製片方的利益,促進電影業健康發展,在2008年底廣電總局下發指導意見,建議國產影片的製片方分賬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過57%。電影產業這種利益分配模式勢必會對電影產業投融資產生影響。
電影產業具有較大的需求收入彈性
一個產業的需求收入大說明該產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指的是產品需求變化率與居民收入變化率的比率,反映產品的社會需求變化,居民收入變化之間的關系,產品收入彈性大說明產品需求相對於居民收入變化比較敏感,即居民收入變較小的變化會引起產品需求的較大變化。
由於中國農村電影發展滯後,票房收入很少且統計困難,現有電影票房統計都是城鎮票房收入,因此,選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經行計算。
由以上可以計算結果看出電影產業有較大的收入彈性,電影產業需求增加幅度明顯大於居民收入增長幅度,表明電影產業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和投資力度,促進電影產業快速發展,更好的滿足國民日益擴大的需求。
電影產業具有集群化、全球化發展的特質
電影產品製作周期較長、影片前制、拍攝和後制中的復雜性、分散性的特點,決定了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相關產業配合與支持。因此,許多國家都選取集群戰略作為發展電影產業的長期戰略。通過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有效的占據電影產業鏈發展的核心位置,形成強大綜合競爭優勢。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奈及利亞的「諾萊塢」、韓國的「忠武路」等都是典型的代表。這些地區將電影產業、明星經紀、服務業、旅遊業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強了電影產業的活性,也提升了相關產業的附加價值。
與其它產業不同,電影的產業集群具有自己的特有的內涵:世界各國電影產業集群大多建立在文化、經濟基礎設施優厚的城市,如前文所提及的洛杉磯、孟買、首爾等都是該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這是因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創意資本是一部電影從製作、發行到上映最重要的保障條件。而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往往比其他地區具備更好的投融資渠道及人才資源。
電影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
按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對產業進行分類,可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性產業。其中資本密集產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資本的需求依賴程度較大的產業,或者說是資本有機構成水平較髙。電影產業的發展依靠大量資本投入,電影製作,電影宣傳推廣,影院建設等環節都需投入大量資金,產業具有較高的資本系數。
電影產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指的是隨著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會逐漸下降的經濟現象。對影片製作來說,電影製作完成時,即電影母版製作完成,其主要要素投入已完成,這時母版包含電影產品的大部分成本,2009年中國國產故事影片的品均製作成本在700萬元人民幣左右,中等成本電影在5000萬人民幣以上,而製作一份電影拷貝的費用在2000-3000美元,電影發行放映成本相對於巨額的發行成本來說是微乎其微的。電影在放映時,投放拷貝的數量越大,單個拷貝成本就越低,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
電影產業具有高度的外部相關性
上世紀60年代之後,全球電影產業逐漸從垂直整合模式過渡到水平整合模式,電影產業成為了帶動整個文化娛樂產業發展的排頭兵。出版、音樂、電視、互聯網、動漫、等產業都與電影產業保持著極強的關聯性。目前主控全球傳媒文化資產的大型傳媒集團——包括迪士尼集團、時代華納集團等都是以傳統的好萊塢電影公司為其核心。
電影本身是匯聚了音樂、戲劇、舞蹈、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特性;在載體呈現上,它又具備復雜的技術形態能與現有的數字技術產業而相對接。此外,近年來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與拓展,也使電影產業能與其他產業很好的對接。電影主題公園的開發、電影相關周邊產品(如原聲唱片、食品、電腦游戲)的授權成為了電影製片公司重要的盈利模式。
從產品消費特性上來看,電影產品具有很強的體驗性
電影產業是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電影產品在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它的需求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電影產品是一種體驗產品(experiencegoods),對於體驗產品來說,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在電影產品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所傳達出來的經驗對產品銷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電影產品的消費比起其他工業產品存在著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對於電影產品本身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由於各國受眾結構的復雜以及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電影產品的營銷環節在整個產業中十分重要。電影產品創造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積累的是一種品牌效應。消費者可以從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分別是通過製片方渠道、影評渠道及口碑傳播渠道 .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並在不斷縮小與北美市場的差距,電影業迸發出強勁活力。這一過程中,電影市場的結構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2011年起,國內在線售票渠道興起,開始分食影院售票的利潤「蛋糕」。到了2014年,超前預售、降價、補貼,各種促銷方式同時發力,電影市場變化風起雲涌。於超感到,來影院的人雖然多了,但生意卻沒有以前那麼容易做了。
隨著影院和銀幕數的高速增長,觀眾分流和競爭壓力日益明顯。面對市場壓力,首都電影院不斷探索創新,改變工作和管理方式。在維護和改善已有會員系統的基礎上,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為觀眾提供更優質的觀影體驗和服務上。譬如,引進自動化設備,讓影片放映從人工控制變為自動控制,不但節省了人力,還提高了影片准點放映率;增加並不斷更新3D放映設備,通過提高接待能力來滿足日益增加的3D觀影需求,同時給觀眾帶來更加震撼的視聽效果。
② 《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情況說明
關於《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情況說明
以下是關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電影局負責人關於《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情況說明,看看具體有哪些內容吧!
■ 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意義
對於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意義,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說:
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將長期以來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發展的成熟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為未來電影產業持續健康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對電影產業的長遠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的五個方面的主要制度措施將對中國電影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將電影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使電影產業成為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降低電影行業准入門檻,調動全社會參與熱情,激發市場活力;加大財政、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對電影產業給予立體的制度支持;通過擴大監管范圍,完善監管措施,細化監管程序,加大打擊力度等,進一步規范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明確電影的正面導向作用,維護觀眾合法權益,鼓舞創作熱情,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作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電影產業促進法》也將對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對目前我們正在抓緊進行的文化產業領域的立法工作,將產生積極的示範作用。
■《電影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必要性及立法總體思路
自2002年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我國電影產業取得長足進步和巨大成就,無論從電影生產數量,還是電影市場規模上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電影大國,但在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電影市場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電影市場秩序還要進一步規范,電影產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表示,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促進電影產業的發展,通過立法一是轉變政府管理方式,堅持放管並舉,該放的放開,該管的管住,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為社會力量從事電影活動提供便利。二是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激勵作用,加大對電影產業扶持力度。採取財政、稅收、金融、用地、人才等多種扶持措施,促進電影產業全面發展。三是既促進產業發展,又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方面作了哪些規定?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介紹,為了在電影領域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了以下制度、措施:
一是明確電影活動的指導思想和創作原則。《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從事電影活動,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尊重和保障電影創作自由倡導電影創作人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二是就電影作品本身,《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鼓勵創作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電影,扶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大題材電影,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展現藝術創新成果、促進藝術進步的電影以及推動科學教育事業發展和科學技術普及的電影,並對優秀電影給予獎勵。
三是《電影產業促進法》通過明確規定尊重、保障電影創作自由,保護電影知識產權,電影行業協會維護成員合法權益,為電影創作人員開展體驗生活等活動提供便利和幫助等措施,積極營造激發創作熱情的制度環境。
四是《電影產業促進法》通過鼓勵電影科學技術創新、電影題材等創新與電影學術研討和業務交流等措施,積極營造提高電影質量的制度環境。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推動簡政放權,激發電影市場活力方面規定了哪些主要制度?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稱,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是我國電影改革的重要措施,通過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把很多已經推行的改革舉措寫入了促進法。比如:
一是減少審批項目、降低准入門檻。《電影產業促進法》未新設行政審批項目,同時還取消了電影製片單位審批、《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審批等行政審批項目、下放了電影片審查等多項行政審批項目。
二是簡化審批程序、規范審查標准。《電影產業促進法》簡化了行政審批程序,並進一步規范了電影審查標準的制定和公開程序。
三是堅持放管結合,加強後續監管。在簡政放權的同時,《電影產業促進法》也注重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力度,以規范市場秩序,引導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環境。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規范電影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方面建立了哪些主要制度?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介紹,《電影產業促進法》主要從四個方面對規范電影市場秩序做了規定:
一是國家引導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電影市場。
二是電影主管部門加強對電影創作、攝制、發行、放映等活動的日常監督管理,創新管理手段,明確了違法行為的社會投訴處理制度並建立社會信用檔案制度,加大對電影知識產權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
三是電影行業組織依法制定行業自律規范,開展業務交流和職業技能認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維護成員的合法權益。
四是在法律責任中對破壞市場秩序行為制定嚴厲的處罰措施。
■ 《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定了哪些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電影產業發展水平方面的措施?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說:
一是各級政府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家制定電影及相關產業政策。
二是國家支持創作、攝制各類優秀國產影片,地方政府對電影創作、攝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幫助。
三是在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用匯等方面對電影產業採取優惠措施,激勵資本投入、降低運作成本。
四是積極扶持電影科技研發、公益放映、人才培養、境外推廣等事業發展,為電影產業發展夯實工業基礎、培育人才梯隊、拓展電影市場空間。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維護文化安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主要規定是什麼?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
一是明確電影的正面導向作用,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定為電影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宗旨。
二是明確國家重點扶持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題材電影創作攝制,同時禁止影片含有違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危害國家安全、危害社會公德等內容,抑制、阻止不良、有害作品的製作、傳播。
三是在鼓勵開展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同時,對從事過損害我國國家榮譽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等活動的境外組織和個人予以限制。
四是通過規定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等扶持措施,促進民族電影產業的發展;通過明確規定電影院放映國產電影的比例要求,更好地加強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度。
■ 《電影產業促進法》如何對從業人員行為進行引導和規范?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說:
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要求,電影行業組織依法制定行業自律規范、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等,通過行業自律方式對從業人員進行引導和規范。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也對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直接提出了倡導性要求,設定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將有利於電影從業人員樹立社會形象,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發展。其中,“德藝雙馨”中的“德”,就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德藝雙馨”中的“藝”,就是藝術才華的高低,有行業共識,有群眾口碑。《電影產業促進法》鼓勵電影創作者既要具備良好的品德,也要體現不斷精進的藝術才能。知名的電影從業者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嚴格要求,做好表率。
三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對從業人員行為劃定了合法開展活動的范圍和界限,指導從業人員依法依規開展業務活動,並對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罰款、吊銷許可證、一定期限從業禁止等。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推動電影公益服務,維護觀眾權益方面由哪些舉措?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保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准化、均等化,是政府的責任,所以《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要求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納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由政府出資建立完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服務網路,統籌保障農村地區觀眾觀看電影的需求。同時規定,由教育和電影主管部門共同推薦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電影,並採取措施支持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費觀看。此外,鼓勵電影放映者採取多種措施,為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城鎮低收入居民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等觀看電影提供便利,政府可以發放獎勵性補貼。
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電影產業促進法》進一步明確了電影從業主體的法律責任。《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規定了電影院的電影放映質量保證責任、廣告播放時間限制和觀眾安全健康保障責任,並禁止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主體通過製造虛假交易、虛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
■ 《電影產業促進法》在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方面作了哪些規定?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介紹:
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強調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鼓勵通過互辦電影節展、合作拍攝影片、選送優質國產影片參加境外的電影節(展)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擴大中國電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電影強國的國際地位。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應該以多種方式對走出去的優秀電影的外語譯制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外交、文化、教育等部門也應充分利用各自的對外交流渠道和資源,積極推廣優秀國產影片。國家同時鼓勵多主體、多形式的境外推廣活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和利用社會上的活躍資源,為國產電影的境外推廣發揮積極作用。
■ 《電影產業促進法》對違法行為規定了哪些處罰措施?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
一是根據具體違法行為的種類和程度的不同,《電影產業促進法》採取了停止違法活動,沒收電影片、違法所得及從事違法活動的專用工具、設備,一定金額或違法所得倍數的罰款,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撤銷有關批准或者證明文件、吊銷營業執照,以及規定期限內禁止從事相關電影活動或擔任從事電影活動的法人、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責任人。
二是明確規定了違法行為的從重處罰情形。三是為了保障行政執法行為的順利開展,《電影產業促進法》還規定了行政強制措施。四是為了保證行政處罰與其他法律責任的銜接,《電影產業促進法》就民事責任、刑事責任、違反其他行政管理法規的行政責任及紀律責任承擔問題作了指引性規定。
■ 《電影產業促進法》對涉外電影管理制度立法中是如何考慮確定的?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說:
一是《電影產業促進法》主旨是為了促進國產電影發展。無論是從行政管理、產業促進的角度,還是從立法原則、具體制度及法律責任方面,電影產業促進法主要著眼於對國內電影產業的規范和促進,著眼於對國產電影的扶持和保護。從國外立法情況看,其他國家電影產業促進法律一般也不詳細規定涉外電影問題。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就中外合作攝制電影、舉辦涉外電影節(展)、國產影片赴境外參展以及境內主體洗印、加工、後期製作境外影片等中外合作、交流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
三是關於涉外電影管理制度,將在對《電影管理條例》修訂中統籌解決。《電影管理條例》在規范涉外電影管理問題時,將援引《電影產業促進法》有關內容審查標准、審批制度等共通性規定,從而保障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 《電影產業促進法》和《電影管理條例》是何關系?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法制司負責人表示:
一是二者定位不同。《電影產業促進法》是基礎性的、綱領性的制度規范,它確定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制度、措施。條例是從電影產業促進法派生出來國務院頒布的配套行政法規,是對法律制度的進一步細化。
二是《電影產業促進法》保留、完善了條例的一些制度。在保留了條例規定的電影片審查、發行、放映活動審批制等主要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完善了產業扶持、市場規范等相關制度措施。
三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取消了條例的一些制度。如取消了電影單片許可制等行政審批項目、下放了電影片審查等多項行政審批項目。
四是《電影產業促進法》還需要條例細化、補充。主要是在電影進出口管理問題和電影海外推廣問題需要拾遺補缺;在電影審查程序、發行、放映企業審批、變更、終止的具體條件等問題需要細化。
;③ 2銆佷腑鍥界數褰變粠鈥滆蛋鍑哄幓鈥濆埌鈥滀駭涓氳祫鏈杈撳嚭鈥濈殑鍙戝睍榪囩▼璇存槑浜嗕粈涔堣川鐨勫彉鍖
鍒嗘瀽棰
1銆佸ソ鑾卞潪宸ヤ笟鍖栫殑鎶曡瀺璧勭殑鍙戝睍鍘嗙▼鍜岀幇鐘躲
2銆佷腑鍥界數褰變粠鈥滆蛋鍑哄幓鈥濆埌鈥滀駭涓氳祫鏈杈撳嚭鈥濈殑鍙戝睍榪囩▼璇存槑浜嗕粈涔堣川鐨勫彉鍖栵紵
3銆佲滅綉緇滃ぇ鐢靛獎鈥濈殑鐜扮姸鏄浠涔堬紵鈥滅綉緇滃ぇ鐢靛獎鈥濆拰浼犵粺鐢靛獎鐨勭粨鍚堝拰鍙戝睍瓚嬪娍
④ 全球化時代下中國電影如何發展 詳細
就電影學界而言,在最近的二十年裡,一大批優秀的中國電影先後獲得了各種國際電影節大獎,從而使得中國電影的「全球化」大大地先於中國文學的「全球化」。確實,隨著中國的日益走向世界,中國電影的世界性和全球性進程已經大大地早於文學走向世界的進程,因為理解電影文本較之理解文學文本要容易得多。雖然我已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論述過全球化及其對文化和文學研究的影響,但本文仍將首先再次追溯一下全球化的起源,然後由此出發將中國電影文化置於一個廣闊的全球化語境下,並對新世紀的中國電影的現狀以及電影研究所受到的挑戰提出一些積極的、切實可行的對策。當代電影和文化工業的「全球化」在這一部分,首先我將重申我在其他場合對全球化的不同形式作過的評述。 ( 1 ) 在我看來,在這樣一個被描述為「全球化」的時代,隨著經濟、文化和信息資本的迅速流動,傳統的時空觀念也大大地改變了。在這一碩大的「地球村」里,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已經變得越來越便利。對於這一點,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左派知識分子已經作了仔細的研究並寫下了不少批評文字。確實,在全球化的時代,政府的職能將在某種程度上為一種隱形「帝國」的全球治理 ( g l o b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 所取代。這個帝國就是全球化:「雖然它掌握著巨大的壓迫和破壞的權力,但這一事實也不應當促使我們去緬懷過去的那些老的主宰形式。通向帝國的道路以及全球化的過程提供了各種解放力量的新的可能性。當然,全球化並不只是一樣東西,被我們認可為全球化的多重過程並不是一個統一體或一種聲音。我們將論證道,我們的政治任務並不是簡單地抵制這些過程,而是要對它們進行重新組合並將其引向新的終端。支撐帝國的有著創造力的芸芸眾生同樣也有能力自發地建構起一個反帝國的力量,以及另一種全球流動和交往的政治組織。」 ( 2 ) 也就是說,我們在提出應對其挑戰的策略之前,應該首先承認這一現象的客觀存在。毫無疑問,在全球化的時代,所有人為的中心結構均被資本的流動和新的國際勞動分工所消解。一種新的身份認同危機隨著(處於帝國之中心的)西方理論的向(處於邊緣地帶的)東方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運動而出現在民族文化的機制中。較之文化的其他形式,電影是僅次於電視的另一種最容易受到全球化浪潮波及的藝術形式。既然電影產業最容易得益同時也最先受到全球化的波及,因此,中國電影便不僅受到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影響和滲透,同時也受制於多種國內的因素,如電視和網路的崛起和挑戰等。面臨這一境況,我們中國的知識分子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面對這一具有威懾力的挑戰我們應該採取何種對策?難道我們將坐等幽靈般的全球化將我們的民族文化吞噬嗎?或者說我們在新的世紀將仍然像以往那樣固執地抵制這一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的沖擊嗎?這些均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盡管全球化確實如同幽靈一般威脅著我們的民族和文化機制,特別是電影更加如此,但情況並非如此簡單。誠然,面對上述所有這些不利的條件,我們首先應該承認,全球化向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普遍主義特殊化」與「特殊主義普遍化」的雙向滲透過程。 ( 3 ) 也即全球化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兩個極致:它的影響從西方運動到東方,同時也從東方向西方反向運動。或者說,誠如弗雷德里克 . 詹姆遜 ( F r e d r i c J a m e s o n ) 所指出的,「我們在這一具體例子中注意到了認同和差異的對立的抽象性被賦予了一種整體與多元之對立的具體內容。」 ( 4 ) 顯然,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教導我們,不要把自己局限於事物的任何單一的方面,因為全球化的過程始終是與另一種力量並行不悖的:本土化。在世界文化的進程中,時而全球化顯得強大有力,時而本土化又從另一方面制約了它的權力。因此,全球化若不落實到某個特定的本土情境是無法實現的。也就是說,用以解決這種悖論的也許是一種妥協和變形了的「全球本土化」策略。只有這樣,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才能始終處於發展之中。既然全球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象,那麼我首先將其視為一個遠遠早於 2 0 世紀的漫長過程。在這方面,重讀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百五十多年前在《共產黨宣言》中的一段論述將有助於我們深刻地認識全球化過程的起源及發展。按照馬恩的論述,美洲的發現無疑開啟了資本主義向全世界擴展的過程,而伴隨這一過程而來的則是旅行中的資本 ( t r a v e l l i n g c a p i t a l ) ,發展到 2 0 世紀後半葉便進入了其高潮。這不僅為物質生產所證明,同時也為文化生產所印證:「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 ( 5 ) 按照我的理解,這里所說的「世界文學」絕不是指一種單一的具有趨同性的文學,而是一種代表著多重取向的各民族先進文學發展的方向,也即歌德當年理想中的一種跨越國界和民族疆界的文學。與經濟領域內的情況所不同的是,文化上的全球化絕不意味著只有一種形式的文化,而是一種既有其共通性同時又有著多元發展方向的文化上的全球性特徵。它和歌德所追求的「世界文學」有著某種共通之處,但是馬恩所謂之的「世界文學」之含義則更廣,它甚至可用於電影生產和發展的文化全球化方向。我們在讀了馬恩的上述這段話後便清楚地明白,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至少涉及了我們在今天的文化語境下研究全球化的四個問題: ( 1 ) 經濟全球化的起源以及其從西方向東方的運動規律; ( 2 ) 由資本的崛起以及由此而來的資本的積累和擴張所導致的國際勞動分工; ( 3 ) 跨國資本化的出現,資金的流動以及跨國公司的應運而生; ( 4 ) 由物質生產所激發的精神文化生產以及世界文學的誕生。尤其是第四個問題與我們的文學和文化生產及研究密切相關。因此,不管我們討論經濟全球化或文化全球化,我們都不得不看到這二者之間內在的關聯以及從馬克思主義的教義中產生出的一些靈感和理論資源。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當時的情況下,馬克思和恩格斯還不可能直接地討論(經濟上的)全球化與(文化)生產以及審美表現之間的關系,更不可能預示 2 0 世紀後半葉全球化進程的最新發展,但是他們實際上卻已經觸及到了這一事實,即精神文化生產的全球趨向也是由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既然電影工業更加受制於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以跨國公司為其重要標志的全球化,那麼當我們討論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電影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全球化這一幽靈所可能導致的影響。我們都知道,文化上的全球化可以同時帶來文化趨同性和文化多樣性,而且後者的特徵更加明顯。盡管我本人並不贊成那種「趨同」式的文化全球化,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當代文化中出現的越來越明顯的趨同特徵:強有力的(第一世界)文化越來越向處於弱勢的(第三世界)文化滲透,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美國電影產業在中國市場的大舉入侵和強有力滲透。顯然,文化傳播始終依循了這樣的規則:強勢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總是影響著弱勢文化的發展。但有時也會出現逆向運動的現象,這一點尤其可以在這兩個例子中見出:張藝謀執導的《英雄》同時在中國本土和海外的大獲成功,以及中國旅加作家貝拉的小說《 9 . 1 1 生死婚禮》(現代出版社, 2 0 0 2 年版)以 1 0 2 萬美元的天價被好萊塢大導演卡梅隆買斷電影改編權。 ( 6 ) 因此正如美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弗雷德里克 . 詹姆遜在談到全球化與文化的內在聯系時所中肯地指出的,「我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傳播學的概念,它依次遮蓋並傳播了文化或經濟的含義。我們感覺到,在當今世界存在著一些既濃縮同時又擴散的傳播網路,這些網路一方面是各種傳播技術的明顯更新帶來的成果,另一方面則是世界各國,或至少是它們的一些大城市,的日趨壯大的現代化程度的基礎,其中也包括這些技術的移植。」 ( 7 ) 作為當今極少數在文學研究和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研究領域內著述甚豐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詹姆遜的上述文字實際上提醒我們,文化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的傳播造成的,因此,在本文的下兩部分,我將分別對近二十年來中國電影所走過的道路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所處的現狀作一反思,以便提出我們的文化知識對策。改革時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反思在當今時代,那些高級的文化藝術產品大都被看成了消費品,甚至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可消費的文化產品:無節制的復制、模擬和戲仿、增殖甚至大宗製作等均取代了現代主義時代對文化藝術產品的精雕細琢,平面的人物描寫取代了對人物深層心理的細致描寫,碎片甚至精神分裂式的結構取代了現代主義藝術的深度結構,等等。這一切狀況的出現都表明,文學藝術的現代主義精神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同時這些症狀也引起了一切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文化學者和理論家們的密切關注,但是他們的擔憂絕不應當是對之抱一種敵視的態度,而應當正視這些復雜的現象以便從理論和文化批判的角度對之進行分析闡釋。通過這些分析和闡釋也許可以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對策。雖然電影也屬於大眾文化的范疇,並且曾對精英文化和文學形成有力的挑戰,但是它卻無法擺脫有著更廣大受眾的電視業和最近崛起的網路文化的更為有力的挑戰和威脅,因為後二者無疑有著更為廣大的市場。在討論中國當代電影的走向時,我們很容易想到曾經對電影批評家和文化研究者有著極大誘惑力的關於「本土化」 (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和「非殖民化」 ( d e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 問題的爭論。我這里首先對近二十年來中國電影所經歷的繁榮時代作一文化反思,因為我認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從更深廣的意義上來理解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所遭遇到的挑戰和不利境遇。首先,令我們感到振奮的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這一事實,即在近二十年裡,中國電影已經大大地早於文學而率先與國際接軌:中國電影在著名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一個又一個大獎,在某種程度上圓了不少中國文化人和電影人試圖「與世界接軌」的夢想。這一方面給那些導演和明星們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和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毫無疑問,一種意見認為,這些電影節和電影獎是由西方電影界所操縱的,帶有強烈的「東方主義」 ( O r i e n t a l i s m ) 色彩,因此中國電影的獲獎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中國文化和電影的「殖民化」進程。在這些學者看來,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 W e s t e r n i z a t i o n ) 或「美國化」 ( A m e r i c a n i z a t i o n ) 或「殖民化」 (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 的代名詞。他們頑固地堅持某種本土主義的立場,排斥任何形式的外來影響,或更具體地說來,拒斥來自西方國家的影響,以便實現中國電影的「非殖民化」目標。一方面,他們指責張藝謀、陳凱歌等有著強烈先鋒意識的導演們蓄意歪曲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使其以一個「他者」的面目出現在西方觀眾的期待視野中,以達到討好西方人的目的。因此,在他們看來,毫不奇怪,這些電影並非憑借其自身獨特的美學價值和高超的藝術手法而獲得西方大獎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以對中國人的歪曲描寫迎合了西方觀眾和評獎委員們對東方的不健康的情趣。因此他們基於本土主義的立場試圖發起反對中國電影和文化「殖民化」的斗爭。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的獲獎標志著其最終得到了國際同行和權威機構的認可,中國電影終於先於文學而走向世界了,這應該被視為一個良好的開端,它不僅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同時也有助於中國電影業在市場經濟的不利環境下的發展和繁榮。我雖然比較傾向於後一種觀點,但認為有必要從一些具體的電影文本的分析出發來從理論上消解本土主義與全球主義的二元對立。從理論上來看,本土主義者旨在保護本民族固有的「本真性」 (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 ,使其免受外來影響,這在已經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的當代中國無疑是行不通的,因為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一直在實行改革開放和擴大對外交流。在這樣一種大的氛圍下,我們無法擺脫外來影響,因為就文化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性而言,不僅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文化,包括電影和大眾文化產品,也在不斷地影響其他的民族和文化。因此本土主義便改頭換面成為另一種新的形式:大肆攻擊所謂的「文化殖民主義」,試圖通過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精神來對抗全球化時代的新殖民主義滲透和入侵。既然電影是從西方引進的一種集現代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那麼在中國的電影理論批評領域翻譯介紹當代西方最新批評理論思潮也往往早於文學領域對西方理論思潮的引進。 ( 8 ) 年輕的電影導演或批評家對西方學術理論界正在進行的研究之興趣往往大於對中國批評理論界所討論的問題。盡管在中國的文化學術界始終有著關於中國電影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爭論,但我仍認為從一種後殖民的理論視角對這種獨特的現象作一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誠然,自上世紀 8 0 年代以來,當中國向世界再次打開國門實行經濟改革時,各種西方批評理論和文化思潮,特別是後現代主義和後殖民主義,自然蜂擁而至,首先對作家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 9 ) 這種影響雖曾經歷過與藝術家的互動,並打上了後者對之的有意識誤讀甚至創造性建構的色彩,但最終還是形成了與西方原體有著種種差異的不同變體。在此我僅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些電影導演是如何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自己從西方理論中獲取的靈感糅合進自己的電影文本的。首先是 8 0 年代後期名噪一時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獲得金熊獎一例就有著種種電影之外的因素。在我看來,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西方的理論批評風尚不無關系。這部根據莫言同名小說改變的電影在創作和生產之時正值「尼采熱」在中國文化界再度興起之日。電影中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了一種尼采式的「酒神精神」 ( D i o n y s i a n s p i r i t ) 和巴赫金式的「狂歡化」 ( c a r n i v a l i z a t i o n ) 場面,一切寧靜和和諧的秩序都被破壞了。這顯然在滲透了某種「日神精神」 ( A p o l o n i a n s p i r i t ) 的中國文化土壤里是缺乏的。確實,對尼採的重新發現福柯等後結構主義者的一大貢獻,因為在西方,經歷了後工業文明的洗禮,人們所渴望看到的是一種消除人為痕跡的自然的素樸感,而這一點尤其體現在電影中那一大片帶有象徵意義的高粱地里。另一部獲獎影片《菊豆》是根據劉恆的中篇小說《伏羲伏羲》改編的,小說原來的目的是再現一種帶有傳統的弗洛伊德式「男性中心」社會之特徵的俄狄浦斯情結的中國變體,而到了影片《菊豆》中,這種俄狄浦斯情結的變體則摻進了某種拉康式的女權主義新精神分析學成分。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演的無意識心理的作用,他很有可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當時西方批評風尚嬗變的影響而突出女主人公的地位。對「男性中心」意識的反叛和對現存世界的消解導致了另一個「他者」的誕生:以菊豆為中心人物的一個「女性中心」世界。而楊天白的先後殺死自己的兩個父親則更是突出了菊豆的中心位置,這一點正好與後現代主義的反等級制度之嘗試和拉康的新精神分析學以及被壓抑的邊緣話語所採取的「非邊緣化」策略相吻合。因此這部電影在西方觀眾和學者中頗受歡迎並被頻繁討論就不足為奇了。根據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刻意渲染了一種對西方觀眾來說十分陌生而又神秘的儀式:燈籠的摘掛意味著男主人公將進入某個「太太」的閨房,頗有一番性和政治的象徵意味。當然,對這種虛構的「偽民俗」國內雖有學者作了強烈的抨擊,但這一現象本身卻使得西方觀眾對東方、東方文化以及東方人更感到好奇,不管有意無意,影片中的這一描寫最終還是滿足了他們的獵奇心理。如果我們將這些電影文本化的話,我們不難發現,政治背景的淡化無疑印證了詹姆遜所宣稱的所有第三世界文學文本都可當作其民族寓言來閱讀的說法。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也帶有這種民族寓言之色彩,由於影片中過多地渲染了文革中對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迫害而一度在大陸被禁演,但在海外卻異常紅火。 ( 1 0 ) 在姜文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導演幾乎使用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後現代技法,諸如無選擇性描寫、拼貼、戲仿、反諷等,甚至包括一種德勒茲式 ( D e l e u z i a n ) 的精神分裂幻想和想像,試圖創造一個全球化時代後現代藝術的東方變體。在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對中國的文革場面的戲仿式再現更是召喚了人們對那種無政府狂歡情景的記憶,而與此同時對諸如性和政治等問題的調侃則給普通觀眾以某種近似荒誕的快感。《秋菊打官司》中對一種平實素樸氛圍的追求和對現代主義的非此即彼之二元對立的消解則使得這部電影與所有受過教育的西方觀眾的期待視野相吻合。綜上所析,這些拍攝精美、象徵意味深刻的影片受到西方觀眾的歡迎並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應當承認,張藝謀和陳凱歌等導演未必曾意識到西方批評風尚的嬗變,更談不上有意識地以(中國的)第三世界經驗來實踐(西方的)第一世界理論了。因此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這些藝術家有意識地誤讀西方理論並將其應用於歪曲中國的現實倒是從另一方面過高地估計了他們的理論修養,因為我認為,他們對西方理論的理解和誤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作為東方藝術家所特有的藝術直覺,這一直覺使他們敏銳地感覺到藝術風尚和批評標準的嬗變,為了獲得國際大獎必須拿出自己的獨特產品,使得(以西方佔主導的)電影節評委覺得他們的作品既不流於重復,又帶有西方人無法獲取到的一些東方民族特有的東西,也即霍米 . 巴巴 所謂之的「介於二者之間」 ( i n b e t w e e n ) ,因為只有這種產生於二者之間並能夠互動的東西才具有獨創性:它既是地地道道的產生於中國本土的東西,同時又能在經過來自西方的藝術形式包裝之後同時與這二者進行對話。這不僅是張、陳等中國藝術家能獲得成功的奧秘,更是西方的不少有著第三世界背景的人文知識分子和後殖民理論家獲得成功的必經之路。不看到這一隱於表面現象之背後的復雜因素而一味指責這些導演,就不可能對他們的成功作出公允的評價。無論如何,雖然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場景從後殖民理論的角度來看包含有明顯的東方主義色彩,但這些中國電影獲得國際大獎至少使中國文化和藝術更為世人所知。本土主義的因素無法擺脫與全球主義的融合甚至混雜而產生出某種「不東不西」的第三者。我們誰都無法否認,在全球化的時代,所謂文化的「本真性」是不存在的,甚至馬克思主義、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等西方的理論思潮經過不同的學派的闡釋也變得「本土化」了。因此,鑒於全球化時代的民族 - 國家之疆界變得日益模糊,用「全球本土主義」 ( g l o c a l i s m ) 或「全球本土化」 ( g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這樣的術語來解釋這一現象也許是比較合適的。民族的身份認同也是如此,在當今時代,原有的一種(固定的)身份已經裂變為(可以建構的)多重身份和多種文化認同。因此「身份研究已經越過了許多學科之界限,涉及種族、階級以及女權主義、同性戀研究中的多重交織這些問題,以及種族和區域研究中的後殖民主義、民族主義和種族性互動這類問題。這種相互交織的現象為新的理論和不同身份的話語的接合和討論提供了激烈論爭的場所。」 ( 1 1 ) 雖然這些中國電影依循的是好萊塢的創作和生產模式,但它們所描寫的情節和展現這些故事的方式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的東西。也就是說,全球化若不定位於特定的文化語境是無法實現的。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張藝謀和陳凱歌等有意地討好西方觀眾而獲得了眾多國際大獎的話,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他們的眾多追隨者不像他們那樣在國際影壇倍受青睞呢?這個問題確實難以回答,但在我看來,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全球化的來臨,國際社會和中國的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了,中國本身也越來越開放了,因此中國電影導演們的創新意識也越來越緊迫了,再重復那些老的東西已不僅不再能吸引域外觀眾,甚至還會失去更多的本土觀眾。這就是為什麼近幾年來中國電影頗不景氣以及大批觀眾流失的部分原因所在。面對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他們將採取何種對策呢?在提出我自己的策略之前,我將簡略地描述一下中國當代電影的現狀。 2 1 世紀中國電影的「全球化」戰略顯然,正如我所簡略描述的那樣,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學術思潮的影響以及全球
⑤ 中國電影還有上升空間嗎,未來的出路在哪
總體來說的話,中國電影現在處在發展階段,所以上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中國電影已經成了所有一切服務於資本的階段,所有的目的都為了能賺錢而去。流量鮮肉能吸引粉絲群體帶來票房,所以把資金的90%都投入到了演員的身上,那麼本應花在特效的錢自然消失了。為了貼合演員的形象和資本的湧入,編劇更不可能像國外一樣奉為第一。這是資本第一導致的。
但如果你說中國電影沒救了,這是不可能的!如今好的中國電影大部分都是在資本缺乏的階段創作的,而票房和口碑完全不成正比。以去年上映的國產電影為例,豆瓣國產電影top10里僅有《湄公河行動》破10億,《百鳥朝鳳》的驚人一跪也不過換來8000萬,畢贛的《路邊野餐》更是只有600萬。
當然你可以說是排片量導致的,但我更覺得是觀眾自身對影片的品味導致。一部片子的票房歸根結底還是由觀眾決定,粗製濫造的影片沒人看自然導致排片量減少,會給好影片以一定的位置。可我看見的是觀眾瘋狂湧入口碑不好,特效不好的國產「大片」。觀眾的品味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從觀眾平時觀看的小熒幕就可以看出大熒幕如今現狀的原因。如何去引導觀眾,讓觀眾自動抵制爛片。這才是中國電影的出路。
關於電影類型,我同樣想說幾點。中國因為電影技術的不成熟,沒有好萊塢電影流程的積淀,想拍出堪比好萊塢的商業片是不可能的。只能從好萊塢方面慢慢學習經驗,把資本投入到技術,才有可能完成。但你說一個合格的商業片,我想《捉妖記》就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美國電影票房從100億人民幣到100億美金經歷了30年。而中國,2010年票房100億人民幣,2017年已達到了559億,所以大家預測2020年就可以跨越100億美金。」深創投執行總經理劉綱曾預估,我們只需要10年時間完成美國30年的發展軌跡,因此中國電影產業還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
這塊「肥肉」吸引了不少資本的關注,包括VC/PE機構。2009年,一壹影視文化股權投資基金正式設立,號稱是國內「首支以影視文化產業為主要投資方向」的人民幣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而2013年開始介入影視文化投資的東方富海,也已設立了專門影視文化基金。2015年,深創投聯合多方發起了北電紅土影視文化投資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人民幣。如今,幾乎所有的大中型VC/PE都設立了影視投資部門,或者乾脆成立影視子基金公司。
目前,VC/PE 投資中國電影產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影片或影視機構的單獨投資。2014年,經緯創投投資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這部製作成本6000萬元的電影,經歷8個月的投資製作之後,實現超過6億元的票房回報,成為VC/PE機構投資電影的典型成功案例。另一種則是瞄準了影視文化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公司。2017年大火的《前任3》,上映18天票房累計超19億,其背後營銷推手和聯合出品方自在傳媒功不可沒。值得一提的是,自在傳媒的背後投資方是本土老牌PE機構同創偉業。資本的進入,令中國電影行業各個環節生機勃勃。
粗略一算,中國電影行業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才不過短短15年,卻已成為了全球第二大市場,堪稱傳奇。回過頭來看,這股市場化的力量不可謂不強大,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如今,八一電影廠成為了歷史,而中國電影正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新歷史。
中國電影之路從中國引進電影開始就一直在路上。出路也在於中國電影融匯世界電影藝術,這是一個進程也是一個過程。如果不從一個曾落後的國家來說,而從一個崛起或者是一個正在走復興的國家來說。中國電影將伴隨著華夏文明的復興立足於世界文明一樣,而立足於世界電影之林。不偏執的去看待的話,中國電影一直在發展,好與壞共存,事物都是這樣的,陰陽互立。這符合中國這樣具有文化傳承的國家。一切的興衰都伴隨著這個國家的文明跌宕起伏,或高潮,或低谷。我們具有包容,學習,融匯等特質,善於學習優秀的文化,融合優秀的文明。
中國的電影人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模仿。也存在盲目追求電影的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這有如何,當下便是現實。你說不足也有,你說缺陷也有,弊端也非常明顯。但是這不影響一些真正的電影人對於中國電影的思考。那些追求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善於炒作的作品,終究是曇花一現,要被電影歷史所淹沒的。悲觀看待的話,當下自有悲哀之處。樂觀看待的話,要為中華文明之復興之引領做准備,為之努力。當下的不足不能懈怠。為迎來電影藝術的文化輸出做准備。前途應當光明。
⑥ 中國電影產業特徵與投融資發展趨勢 發表在哪
1.影視業大規模的資本化運作持續升溫,「新三板」助力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2015年延續前一年的影視行業大規模的資本化運作熱潮,多家二三線公司仍以較好價格與上市公司進行了資產重組,這其中就包括:「共達電聲」以41.2億元收購「春天融和」(100% 股權)和「北京樂華文化」(100% 股權)進軍影視行業;「天神娛樂」則以13.23億收購「儒意影業」49% 股權正式加碼影視板塊;「富春通信」則以8.6億收購《戰狼》出品方春秋時代80% 股權;此外,一批「中概股」出現回歸潮,「博納影業」「盛大網路」「完美世界」等公司的「私有化」運作也將在2016年積極推進。
截至2015年12月29日,共有44家影視公司登陸「新三板」。「新三板」因門檻低,上市操作高效,已成為影視公司進軍資本市場的新出口。登陸新三板的企業一類是一些大型影視公司將子公司拆分上市,既擴大了母公司的體量,又分擔了風險:如華誼新媒體業務分拆出來的華誼創星;一類是電影產業鏈的具體環節競爭加劇,行業內部需要進一步融資發展,如「自在傳媒」的掛牌。此外,2015年11月,「新三板分層方案」正式發布,「新三板」將掛牌公司劃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很多中小文化企業可以先登陸「新三板」再謀求長遠發展。由此可見2016年 「新三板」還將迎來新一輪的上市潮。
2.跨媒、跨界並購漸進、傳統行業加力影視投資據統計,2015年電影與娛樂領域的並購事件涉及金額達283億元,147件PE/V C 投資事件中,有91件發生在電影娛樂產業領域,PE投資總金額高達98.23億,同比增長300% 。
「互聯網+ 電影」也催生B A T 高調進軍電影行業,積極布局大電影產業鏈;一些資本「新軍」同樣也看好影視產業的發展前景,其中房地產、餐飲等主營增長乏力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為謀求業務轉型,逐漸加力電影行業,相繼並購影視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增長:如中南重工依靠並購大唐輝煌在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45.09% ,鹿港科技並購文化影視公司實現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95.62% 。
3.BA T全面布局產業鏈,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互聯網+ 」為電影產業提供了新型的技術手段和運作載體,貫穿了電影產業鏈的投融資、製作、營銷、品牌拓展等多個環節。B A T (以網路、阿里巴巴、騰訊等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公司)通過融資、並購和戰略合作等方式重新布局,與傳統的影視公司融合發展:阿里通過收購、並購、投資等方式涉足電影產業鏈; 2015年1月,網路成立了網路影業,整合了網路糯米、網路地圖等LB S產品為在線售票引流;6月,網路斥資1.5億港元入股星美控股;而騰訊則在2015年9月成立了企鵝影業,後又成立騰訊影業,投資了十多部優質電影。
資本運作還促成行業集中度以及行業門檻不斷提高。2015年電影「在線購票」領域的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線下售票已跌落至24.62% 的份額,而在線選座占據51.47% 的市場;經過整合之後的「微影時代」「貓眼電影」「網路糯米」三家購票網站成為「在線購票」的主體機構。總體來看,以BA 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只有將自身獨特的互聯網基因植入電影領域才能更好盤活電影產業這盤大棋。
4.電影私募股權投資朝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隨著中國電影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日趨成熟,各類影視基金也紛紛投向一些熱門影視項目和主流影視機構。其中,華誼兄弟在2015年8月完成的36億元定增的發行對象中就有中信建投及平安資管兩家基金,它們分別認購了1億元、6.79億元;11月,「騰訊系」的微影時代完成15億元的C 輪投資,買家既有騰訊基金和萬達集團,也有南方資本、信業基金等產業投資機構。目前,國內的較活躍影視基金還包括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復星投資基金、建銀國際文化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等等。作為影視基金的重要形式,電影私募股權投資以股權方式對影視公司或影視項目投資,這些投資均有專業團隊遴選項目,確保項目質量,並可以與產業上下游廣泛合作,提供各種增值服務,提高成功率。
電影私募股權投資依靠其成熟的股權結構設計和嚴格縝密的風險控制流程,以及更加合理化收益分享機制,使電影產業的專業性與金融資本的市場性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具體的實現和操作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在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PE的管理者在對電影項目進行評估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會運用多元化的投資方法和恰當的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包括發行預售、完工擔保、投資組合理論等;二是具體操作上通常是由私募基金以高收益債、低收益債和優先股等不同品種的金融產品吸引風險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資者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