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一個只有十二個人在變論官司的電影叫什麼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 。影片於2015年5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同年9月19日 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榮獲最佳改編劇本獎。
❷ 電影《十二公民》編劇和導演想表達什麼的思想呢
電影《十二公民》是徐陽執導,2015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電影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經典片《十二怒漢》。有人早已給改編電影訂上了爛片的標簽,但是改變的電影中好電影也比比皆是,《十二公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十二怒漢》的票房失誤了,而《十二公民》的豆瓣評分卻為8.4的高分,可以說是電影中的極品了。
電影講述了十二位陪審員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
《十二公民》,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導演和編劇安排了十二個人,十二種相,是不能呈於人面前的故事。每次看都對自己是一種提醒:追逐真理,合理質疑,通過有理有據的質疑推理,找出真相。我們不放過一個壞人,也決不錯判一個好人!這才是一個健康社會應該有的態度!
❸ 十二公民是什麼電影
《十二公民》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青年導演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
該片講述了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的法庭對決戲骨之間的巔峰飆戲的故事
劇情;推理;懸疑;犯罪
希望採納
❹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怎麼樣主要想表達的是什麼
《十二公民》,是一部話劇化的電影。
電影的設定,是一群法學院的大學生英美法掛科,被要求補考。補考的形式,則是用模擬法庭重現一出具有爭議性的社會事件:二十歲的嫌疑人,是被富商收養的「富二代」。其生父是來自河南的農民工,離婚後將生子遺棄。酗酒,賭博,時不時找生子要錢。案發當晚,有人聽到嫌疑人在他生父房間與其發生激烈爭吵,而後生父被人在家殺害。
十二個人湊在一起,便是中國社會公共討論時常有的模樣。
失序。主持人一次又一次強調按順序發言,卻不斷有人說話被打斷,被搶話。搶話者還會理直氣壯,「他愛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說,現在我說」。
當對方對自己的觀點不認同時,直接開始人身攻擊——這么簡單的話聽不懂,腦袋一定被門夾了。罵對方孫子,甚至聲稱「我要弄死你」。
對對方觀點不認同時,對方試圖理論,這方卻乾脆畫一張棋紙,直接下起五子棋。用戲謔、嘲諷,消解嚴肅討論的意義。
當自己拒絕被說服時,不講理由——我就是煩了,我就是不聽,我就是這么跟你們耗著。
為什麼這個嫌疑人一定就是殺人犯?因為他生父是個河南農民工,他養父是個外地來的二道販子,肯定也養不出什麼好貨——公交車上丟了錢包,其他都是教授大學生,那一定就是那個外地人偷的……用標簽、歧視、偏見,代替說理、邏輯,直接妄下斷言。
❺ 十二公民主要內容是什麼
《十二公民》(Twelve Citizens)是一部由聚本傳媒出品,中國戲劇史最高票房傑作《喜劇的憂傷》導演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領銜12位北京人藝及國家話劇院的國寶級演員聯袂主演的電影。影片改編自戲劇史及影史經典《十二怒漢》,首次嘗試將西方陪審團制度搬上國內大熒幕,也是華語影壇首部戲劇電影。講述的是一樁滿帶爭議與疑問的富二代弒父案,一個充滿實驗意味的虛擬法庭,將12個毫無聯系並代表著社會各階層的普通中國人聚在了一起。《十二公民》已入圍羅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於2014年10月19日在羅馬全球首映,2015年5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15年,該片獲得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大獎;6月20日,該片獲第12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9月19日,《十二公民》獲第24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❻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20世紀最偉大的法律電影《十二怒漢》,但由於中國並沒有原作中的「陪審員制度」,所以影片進行了中國本土化改編,通過模擬法庭對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進行審理,12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陪審員——身份分別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對案件進行最終「審判」。去年10月,這部電影斬獲第九屆羅馬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馬可?奧列留」金獎。
國內首部戲劇電影
電影《十二公民》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青年導演徐昂執導,也是他首次導演的電影作品。12位北京人藝及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演員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米鐵增、高冬平、張永強、李光復、王剛、班贊、劉輝、雷佳領銜聯袂主演。
原劇本《十二怒漢》文本帶著很強的懸念,一環扣一環,所以要求表演者一氣呵成,每一步都恰到好處。加上《十二怒漢》至今已是全球改編最多的電影之一,各個優秀版本珠玉在前,故此次中國版壓力不少。由於導演以及演員都是戲劇界中人,電影在正式拍攝前也像舞台劇一樣經過了近20天封閉式排練,到正式拍攝當天,12位演員竟無一人攜帶劇本, 流暢地進行了演出,這種做法也有別於現今的電影拍攝。
在昨天的電影點映中,影片讓在場的觀眾彷彿置身於話劇現場。因為這部電影中涵蓋了戲劇的表現形式,整部電影沒有多變的場景,只在一個「模擬法庭」的主場景,這在其他商業電影中是不可思議的做法。據了解,這個場景是現實中北京798藝術中心的一家知名展覽館,在影片順利拍攝完成之後,由於密閉空間戲的剪輯難度很大,後期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最後請到前法國真實電影節主席杜阿梅女士擔綱剪輯指導,才敲定簡潔大氣的最終定剪版。
而且《十二公民》劇本文學性強,完全以針鋒相對的對話推動劇情發展,電影先從陪審團11:1幾乎一邊倒的判決開始,隨著12個人對案情疑點的爭議,最終陪審團觀點的完全逆轉,反高潮,引發觀眾對法律的嚴肅與公正的深刻思考。這種的敘事手法也是話劇常用的。
這部電影的演員常演出話劇,把舞台劇的戲劇張力帶到電影裡面。「模擬法庭」中12人圍坐,話語連珠,你說一句我說一句,針鋒相對,沒有浪費一個鏡頭。但是話劇形式的表演方式去表達電影未免給人過於煽情的感覺。
不同人有不同偏見
電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漢》被不同國家都搬上過銀幕,但由於每個國家國情不一樣,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達內容也不盡相同。
最初的美國版《十二怒漢》,講述的是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通過一樁弱女子殺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女性權益的保護問題,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審員的一部;2007年俄羅斯版《十二怒漢大審判》說的是車臣男孩被指控謀殺自己俄羅斯軍官的繼父;至於2015年中國版《十二公民》,審理的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
從而亦可窺探出不同國家所要反映的偏見也有所不同:美國的偏見是種族歧視,日本的偏見是女性地位;俄羅斯的偏見則是車臣問題;中國的偏見是「富二代」。
而且電影《十二公民》與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陪審員都是採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會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後針對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應,顯現出大家的不同偏見。與其說這部電影是講法律和公平,不如說它披著司法的外套,訴說人性的偏見。
《十二公民》的重要角色「8號陪審員」扮演者何冰接受采訪時說: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普遍充滿怨氣,我們沒有陪審員制度,但在網路上,類似的爭論每天都在發生。大家交換意見時前三句還能好好說,到第四句就罵起來了。我希望大家看了電影,至少能有話好好說。
《十二公民》點映期間是各大影片競爭激烈的五一檔期,國內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矛盾再次凸顯出來。我留意到張艾嘉導演的《念念》和王小帥導演的《闖入者》僅僅只得到1%左右的排片,而且都是不好的時段為主,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低分但排片量相當可觀的《左耳》和《何以笙蕭默》等國產青春片。這部戲劇電影《十二公民》沒有明星光環,文學藝術成分較重,上映前後均有進口大片,希望上映時不要淪為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