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電影可以通過剪輯講故事,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可以使故事講得更加跌宕起伏
剪輯可以使故事更緊湊,從而使觀眾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比如《諜影重重3》,還有就是在敘述方式上,特別的方式會調動觀眾的胃口,引發觀眾的思考,比如《記憶碎片》,那是個技術活兒,一般人做不了,除了專業剪輯師,只有導演能自己剪。
⑵ 為什麼電影是剪輯出來的
呵呵
為了追求每一個動作的完美的接合啊,
要不那就是花絮了,
更是為了藝術,
沒有了藝術,
就沒有了靈魂.
同時電影也就失去了作為電影的意義.
你說是不是啊~~~~~~~~~
⑶ 影片剪輯技巧與目的
影片剪輯技巧與目的
「剪輯」一詞,在英文中是「編輯」的意思,在德語中為裁剪之意,而在法語中,「剪輯」一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後來才用於電影,音譯成中文,即「蒙太奇」。下面給大家介紹影片剪輯技巧及目的,歡迎閱讀!
剪輯的作用和目的:
作用是將單獨看來沒有任何意義的聲音和畫面,經過剪輯產生旋律,通過組合形成情節。
目的是:
1、准確鮮明地體現影視片的主題思想。
2、做到結構嚴謹和節奏鮮明
現介紹一些常用的影片剪輯技巧
一、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二、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三、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四、化出化入 又稱「溶出溶入」,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手法。在一個畫面逐漸隱去(化出)的同時,另一個畫面逐漸顯露(化入)。這常常用在前後兩個相互聯系的內容和場景,造成慢慢過渡的感覺。
五、疊印 指兩個畫面甚至三個畫面疊合印成一個畫面。常表現劇中人物的回憶、夢境、虛幻想像、神奇世界等。
六、其他技巧
焦點變虛。畫面的若干畫格焦點變虛,影像逐漸模糊。「虛」的速度和長度可以自由掌握,常表現劇中人視線模糊、昏迷等情景。
定格:常指一個動態鏡頭瞬間靜止在某一畫面上。
剪輯的精髓:
用畫面講故事。
有些人指出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並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畫面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准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面),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面,到PM或AE等軟體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損失畫面流暢感來說,要劃算得多。
2、兩個畫面不能是相同景別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3、不能等畫面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畫面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面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像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因為人的經驗、想像,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內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系就應該是:手拿茶壺、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顛倒,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別扭。 褥瘡怎麼治療褥瘡如何治療褥瘡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1:所表現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的內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樂、雜訊、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沖擊帶來的心理影響。
剪輯的一般規律
1、 正確的剪切點:
剪輯是將許多零碎的畫面片斷串聯為一個有節奏的整體的過程,這就涉及到一個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的問題。
這里要提到一個畫面頂點的概念,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中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這里要提到一個剪輯技巧:因為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前面一個鏡頭的畫面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在實際剪輯工作中,遇到快速運動(畫面內容)的鏡頭,要將剪切點提前一點。這樣可產生體現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適感。比如一個翻書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25幀畫面,那麼就選擇從第4或5幀處進入。將後點設為第21幀左右,這樣不會對觀眾理解翻書動作產生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前後鏡頭的連貫性。
正確的剪切點
2、 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指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方法是將同一連續動作用不同機位和景別連接起來。為什麼這么作:起源傳說:一盤膠片時間很短,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片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人們發現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演變成動作剪輯的固定方法。
第一點:動作以7:3連接。
同一機位,不同景別時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正面拍攝一個投手投球的動作,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可以在全景開始30%或70%處接近景投手的細節,使整體動作達到流暢。當然根據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使整個動作體現另外的含義。
第二點;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第一點介紹的是用不同的鏡頭連接同一個被攝物體,此處要介紹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叫「單個動作剪輯」.如擊球動作,一般會這樣處理: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一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造成沉悶的印象。通過「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
具體作法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一壘手回頭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當然在實際剪輯中我們為可以在加一組現場觀眾回頭的鏡頭,來強化飛得很高很遠的球(剪輯無定式)。
第三點:有目的地重疊動用,用以強調。
如動作影片中必殺技的鏡頭,可以採用不同角度重放,或同角度快慢鏡重放。強化視覺沖擊力。成龍影片經常使用。
第四點:激烈的動作場面可以省略中間部分。
第五點:連接Frame In和Frame Out畫面。
第六點:用暗鏡頭或共同點連接不同被拍攝物體的動作。
作用是大幅度縮減時間,增加影片的速度感。MTV常用。
動作連接的畫點:
將時間看起來較長的鏡頭作為主要鏡頭
考慮畫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響動作的連續性
大幅度改變動作和攝像機的位置會增強畫面的氣勢按照實際時間進行的連接看上去會比較拖沓,因此要壓縮過渡動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別是動作激烈的場面,鏡頭的長度要縮短。
同時拍攝而成的素材理論上可以在任意一點進行剪輯,但是選擇不同的剪切點,重復或省略一些鏡頭,動作會更流暢。
同一動作使用不同的畫面連接時,要盡量在動作頂點處進行連接。
3、 場景轉換和和製造連接點
第一點:相溶:指讓前面的畫面慢慢消失,同時讓後面的畫面徐徐出現。
與剪切相比,給人的印象更加柔和,使用起來也非常簡單,可以說幾乎是不會失敗的場景轉換方法。
第二點:淡入淡出:以黑色過渡。
第三點:用遮掩物連接不同場景。
第四點:用模糊畫面連接不同的場景。
第五點:用運動造成的模糊效果連接鏡頭。
第六點:用一樣的風景來連接鏡頭。「空切」
第七點:用曝光效果連接鏡頭。「廣告和音樂電視」
第八點:用分割畫面過渡到後續鏡頭。
4、 其他有代表性的剪輯方法:
第一點:讓同時進行的不同鏡頭交替出現。
第二點:當連接很困難時,乾脆跳出。
第三點:用不同框架的鏡頭連接,產生節奏感。「一般採用三個鏡頭一組漸進」
;⑷ 有些電影為什麼要故意剪輯的很混亂,讓人第一遍看的毫無頭緒
剪輯,是導演的一項重要工作。當然在早期,比如美國的的黃金時代,是製片廠一家獨大的時期,剪輯也有很大一部分要受到製片人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導演的作用日漸強大,所以導演的風格與自身的藝術追求就會加入影片其中。這也是現代電影類型風格百花齊放的原因之一,但其實,一些導演的實驗作品不易被大眾接受(新事物嘛),導致媒體人所說的作品良莠不齊。
錯亂剪輯,也是一種實驗。一般兩種人會這樣做。一種是高超電影人,意在營造一種氛圍,使影片風格與影片內容契合,比如記憶碎片、低俗小說等。還有一種是新生代導演,完全追求藝術獨立,旨在創新,雖然作品幼稚,但為了電影長足發展,也值得鼓勵。
以上為一家之言,純手打,望採納。(東邪西毒並沒有打亂時間順序,只不過導演印記太重了,你可能不太習慣,王家衛是地道的中國導演,完全不被浮誇氣污染,中國的詩意美,挺不錯的)
⑸ 剪輯對電影的重要性,請舉例說明
最最基本的,剪輯就像電影中的換氣。我記得一些大導演例如希區柯克不是沒有做過一鏡到底的試驗的,但我個人認為這對現在的電影是根本不可能的。試想動輒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如果沒有剪輯,最困難也是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怎麼拍?難道讓演員一秒不能休息地演兩個小時?道具都能精確地擺到正確的地方?機位都能走對?毫無疑問任何一個小問題就要把整個推倒重來,毫無疑問這樣一部電影是無法拍出來的。
第二,我記得剪輯應該是梅里愛因為一次意外發現的。他把攝像機架在街邊取景,先拍到一輛馬車,結果膠片卡住了,等到一輛郵車進入鏡頭才又恢復。後來梅里愛放映膠片的時候發現馬車突然變成了郵車。由此發現剪輯,也發現原來電影遠遠不止記錄這么簡單,而具有造夢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需要剪輯才能實現的。再舉一個狠明顯的例子,以前的武打片,比如李小龍的猛龍過江中的武打場面都一個長鏡頭,很考驗演員實力,必須要會打,把動作做扎實。而現在的動作片,利用快速的剪輯,可以把一個完全不會功夫的演員拍成一個武打高手。
第三,現在的電影有大量的場景轉換,空間、時間跨度很大,而要表現跨度都需要剪輯。你固然可以用特技作出一個鏡頭從中國走到美國,從地球飛到月球的效果。可如果是一部普通的文藝片,不過只是前一個鏡頭在中國生活,後一個鏡頭移居美國,不用剪輯而用一個鏡頭如何辦到?
第四,剪輯對於電影的節奏有很大的影響。諜影重重系列(沒說第4部)在動作場面的快速剪輯能一下調動觀眾的情緒,造成血脈噴張的效果。那些將許多電影剪在一起的視頻就是因此才有魅力,剪輯是電影掌控觀眾情緒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我不是專業的所以以上全都是個人觀點,供你參考
⑹ 電影中的剪輯手法的含義和作用是什麼
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蒙太奇基本上是俄國導演發展出來的理論,是由普多夫金根據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輯手法延伸出來,然後艾森斯坦也提出了相關性的看法。普氏認為兩個鏡頭的並列意義大於單個鏡頭的的意義,甚至將電影認為鏡頭與鏡頭構築並列的藝術。至少用遠景而用大量特寫的連接造成心理, 情緒, 與抽象意念的結果。艾森斯坦則受俄國辯證性哲學思維的影響,認為鏡頭間的並列甚至激烈沖突將造成第三種新的意義。當我們在描述一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將一連串相關或不相關的鏡頭放在一起,以產生暗喻的作用,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們將母親在煮菜、洗衣、帶小孩、甚至父親在看報等鏡放在一起,就會產生母親"忙碌"的感覺。 蒙太奇廣義的來說是指剪接,以前的電影是沒有剪接的 一卷十分鍾拍到完才換另一卷,第一個把剪接用在電影上的是《波坦金戰艦》,其中嬰兒車由樓梯摔下、四周人在開槍、母親緊張失措、這些畫面交互剪接 產生緊張緊湊、隱喻的效果,成為電影史上空前的發明造就的經典。如果不甚了解,可參考普多夫金的「母親」或艾森思坦「波坦金戰艦」中的「奧德賽台階」,不過基本上蒙太奇是一種導演操縱鏡頭的手法,也就是控制了絕對的知性思維與表現意義,觀眾只等著被灌輸,與具有詩的表現形式的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曖昧性與開放性完全不同,後者如塔可夫斯基,、溫德斯、費里尼。 事實上不應只說是剪輯的手法,因還有其他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簡而言之即是中國文字中的「會意」 字,可以靠著剪輯將不同地方的人景物事前後排序,讓你以為彼此有關聯,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門,隨後人進屋內,事時上屋內屋外可能在不同地方拍的。
⑺ 有的電影寫著導演剪輯版是什麼意思
導演剪輯版是指導演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他之前自己剪過的版本就被保留下來,在影片公映完之後,再通過各種渠道散發出來,這就是導演剪輯版。
導演剪輯是由於分級制度的限制,為了有更大的收視群,而剪掉一部分鏡頭;或為了影院有更多的排檔,控制時長,剪掉一些不必要的劇情。大多數的情況下導演剪輯版會比公映版長。
用途
導演剪輯版,主要用於碟片發行中。因為出於商業的、票房的原因,在影院上映的影片未必是導演最終剪輯後的版本。故而碟商們推出了所謂導演剪輯版,與影院版有所區別,也是為了滿足一部分追求「原汁原味」的觀眾的要求,同時多了一條生財之道。
導演剪輯版與影院版,有的差別較大(無論是放映時間還是鏡頭),有的則差別不大,因人因片而異。至於藝術成就,更是很難籠統而言。因為有人看重導演的主動權,但導演剪輯版也可能不如影院版更精煉,見仁見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