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黨同伐異開創了什麼電影原型

黨同伐異開創了什麼電影原型

發布時間:2024-09-07 05:54:22

1. 請幫忙!非常緊急!!!感激不盡!!關於電影發展

姓 名:呂克·貝松

出生日期:1959-03-18

出生地:法國巴黎

星 座:雙魚座

呂克·貝松被認為是歐洲的斯皮爾伯格,他的電影節奏明快,富於前沿時尚,風格詭異,幾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們的期待。代表作有:《地鐵》(1985年)、《碧海藍天》(1987年)、《尼基塔》(1989年)、《這個殺手不太冷》(1994年)、《第五元素》(1997年)、《聖女貞德》(1999年)。

進入21世紀以來,呂克·貝松完成了從導演向製作人和出品人的轉型,公眾的感覺是他一直致力於用大投資拍大片賺大錢,但他卻向媒體聲明,他是在打造一條電影生物鏈,用大製作養小製作,為年輕天才導演提供拍攝處女作的資金。尤其是近兩年,呂克·貝松更是被法國媒體冠以了「法國電影工業新大亨」或「影界法老」頭銜。從包裝國際明星,到成立超現代化的蒙太奇工作室「數字工廠」,還有在巴黎斥巨資1億歐元打造歐洲最大的55000平方米片場,呂克·貝松目的只有一個——叫板好萊塢。

2. 電影的審美特徵主要有哪4種

影視藝術是多片種,多形式的藝術,一般分為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四大類,而每一類別又有多種形式.不同的片種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審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審美特徵,這些特徵是:
(1)直觀視象性.
影視藝術主要提供的是由銀幕或屏幕所顯示的直觀視覺形象,"看"是影視觀眾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視藝術所要表現的一切東西,包括思想,情感,夢幻等等,都應該轉化為可見的視覺形象,為了不破壞"可見性",人物對話語言(比起戲劇)都應壓縮,高度精練.這是因為影視藝術是與攝影分不開的,而攝像機所處理和完成的僅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經改動的客觀物象和經過選擇,加工,改造過的物象),即影視藝術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實紀錄,因而,法國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才明確地指出"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電影的存在是由於畫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於電影的視覺特性絕對要比電影作為思想或文學容器的性質更為重要."
影視藝術所展示的直觀視象,幾乎可以是無所不包,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世界到精神活動,人們能見到的一切,以及人們難以或不可能見到的,都能用畫面的形象來表現.例如,它能將內心活動具象化,可以通過外在物象的變化來反映(如天旋地轉,可以用房屋,樹木等的旋轉來表現),也可以通過人物動作和面部表情來表現(如《魂斷藍橋》中的經典性鏡頭——女主人公在火車站突遇男主人公時的長達幾秒鍾的面部大特寫).即使是潛意識,它也能用畫面形象來表現,如伯格曼②導演的《野草莓》,費里尼導演的《8》等,在這方面都作出了有價值的探索.影視藝術的這一特性,使它更易於被接受和理解,易於超越國界和民族,因而,讓·愛潑斯坦才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即它是一種"象形符號"式的國際語言.
(2)幻覺逼真性.
銀幕和屏幕上的形象是一種"影子",一種"幻相",這些形象所組織構造出來的具有統一性的時空,也是一種幻覺,但是它們卻都具有高度的真實感.影視藝術是以視覺形象的逼真性為生命的,它無法容忍對自己的本性——視覺可信性的絲毫破壞.正如巴贊所說:"電影中的幻景與戲劇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觀眾默許的假定性為依據,相反,它是以表現給觀眾的事物的不可剝奪的真實性為依據的".
比起其他藝術,這種幻覺逼真性,是影視藝術的優勢所在.它能最大限度地酷似生活原貌和自然形態,它擁有繪畫和雕塑所失去的運動,音樂失去的造型,突破了戲劇的時空局限,把文學形象轉化為直接可觀的形象.雖然,銀幕在瞬間給觀眾展示的是世界的一個片斷,但它卻能使人信服這個片斷是與世界的其他部分聯為一體的.銀幕不是畫框,而是窗戶,是將事件的局部展示給觀眾的窗戶.影視空間不像繪畫空間和舞台空間那樣是嵌入世界之中的,而是代替世界而產生,存在的.
影視藝術的幻覺逼真性來自攝影的本性——客觀物質視象的復現.繪畫細致地描繪出事物的原貌,但它們卻不具有攝影那樣使我們相信原物確實存在的力量.此外,影視的幻覺逼真性還來自於影視藝術家的努力,來自他們自覺地按照這一特性來進行創作.例如,鏡頭的組接,就要根據人們觀察外在世界的習慣,按照視覺邏輯來進行.而演員,為了逼真性,也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如電影《甘地傳》的主角為了逼真性,甚至絕食數日,使形體和精神體驗更接近原型,來滿足觀眾對逼真性的審美要求.影視藝術的技術發展史,也可以說是為了追求更高的逼真性的發展過程史,如寬銀幕的出現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人類的視覺性質.而立體電影,以及正處於試驗階段的"有感電影","嗅覺電影"等等,把這種逼真性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3)時空再造性.
其他藝術也能進行時空重組,戲劇藝術更是必須再造時空,但是由於舞台和劇場的限定,其再造的能量是有限的.而影視藝術在這方面有著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自由度.攝影技術和剪輯技巧的發展,使得保持在膠片上的影像可以自由地分切和組合,實質上這就意味著可以從特定的藝術材料中抽取出時間和空間來重新構造.這就是所謂的"蒙太奇"技巧.這樣,影視藝術就能打破現實時空和上演時空的束縛,既可以集中,壓縮,又可以延伸,擴展;既可以自由地轉移,反跳,又可以靈活地跨越,並列,可以說能用心理時空代替物理時空,引導我們自由地穿越時間和空間.
影視藝術再造時空,構建起符合心理的審美空間,可以有多種方式和手段,例如可以在兩個因果性鏡頭之間建立起一種純虛擬的空間連續關系,這種聯接的合理性通過內容的呼應而獲得.例如,在英國影片《燈塔看守人》中,一個發高燒者呼喚著他未婚妻的名字,緊接著出現的是遠在他方的未婚妻突然驚醒,就像聽到了他的叫聲一樣.還可以按照視線(內在的)與內心活動來進行空間組合.例如美國影片《黨同伐異》中,一個婦女雙手捧頭,然後驚愕地轉向正面,下一個鏡頭則是她關在獄中的丈夫.甚至還可以直接按照主題,理性地組接空間.例如蘇聯影片《十月》中,一尊大炮正從吊車上下降到工廠的大廳中,下一個鏡頭便是壕溝中的士兵低下頭…….這些組接的空間,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是無法感知的,但是在心理上卻是合理的.而"任何電影表現手段只要它在心理上是合理的,不論它在物質上是否真實,都是有價值的."
如果說,影視世界作為一種構造的時空連續體,其空間的性質與真實空間相比,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那麼,它重構的時間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時間的性質.在影視中,時間可以加速和放慢,幾天才能完成的花朵開放,數秒即可,而幾分之一秒的時間流程,卻可以用較長的時間來顯示,如子彈的射出.也可以將時間顛倒,如各種各樣的"閃回"手法,阿侖·雷乃導演的《廣島之戀》,在這方面就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可以讓時間停止(定格),讓時間消失(跨越)等等.其實,影視藝術的空間重構,常常是按時間的重構來進行的,如果說繪畫和雕塑是將時間空間化,那麼影視則是將空間時間化了.
當然,影視再造時空,也不是可以無限自由的,作為藝術,它再造時空的方式必然受到所表現的內容所制約,也應該符合觀眾的心理活動規律.
(4)畫面運動性.
從本質上看,電影是一門採取空間形式的時間藝術."空間形式"決定了造型性(畫面)在影視藝術的重要地位;而"時間藝術"又決定了運動性的重要地位,所以,畫面運動性是影視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徵.正是連綿不斷的運動著的畫面,給影視帶來了巨大的魅力,抓住了觀眾的感知和注意力.法國電影藝術家雷內·克萊爾說過:"如果確實存在一種電影美學的話,那麼,這種美學是在法國,在盧米埃爾兄弟發明攝影機和影片的同時誕生的.這種美學可歸結為兩個字即'運動'."可以說,沒有畫面的運動,就沒有影視藝術.
這種畫面運動性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被拍攝對象自身的運動,只有影視才能完整地,真實地展示事物的運動,而影視也對運動著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其次是指包含著因攝影機的移動以及鏡頭焦距的變化所造成的運動感.所謂"攝影機的移動",不僅可以追隨正在運動著的人物和其他物象,也可以使物象活動的背景不斷變化,這就可以造成一種特殊的運動感.這種運動感並非在於事物自身的運動,而是由於鏡頭的推,拉,搖,移與變焦所造成的運動的幻覺.
畫面的運動,是一種有節奏的運動.這種節奏主要是由蒙太奇技巧和長鏡頭的運用所製造出來的,是將鏡頭按不同的長度(這既取決於鏡頭的實際長度,又取決於內容刺激觀眾所產生的時間延續感)和強度(景愈近,心理沖擊愈大)關系將其聯接起來而產生的.影視畫面運動的節奏,是情節發展的脈搏,能夠創造出不同的情緒氣氛,或緊張,興奮,恐怖,喜悅,或沉悶,壓抑,傷感等,能修飾和強化情節內容所表現的情感.畫面運動的節奏,不僅僅是根據拍攝對象的運動速度和強度來確定,也不只是根據情節進展來確定,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畫面內容所激發起的觀眾的興趣的程度來確定.例如,鏡頭短,不足以展示內容的內蘊,但鏡頭冗長,就使人厭煩.如果鏡頭正好在注意力降低時切斷,並由另一個鏡頭所替代,注意力就會不斷被抓住.因此,所謂影視藝術的節奏並不僅僅意味著抓住鏡頭的時間關系和景深的變化,更是鏡頭的延續時間和畫面的強度與他們所激起並滿足了注意力運動的一種結合.應該指出,影視藝術的配音也對節奏的形成有較大的作用.

3. 推薦幾部經典的動作電影、

分太少了!算了,我說吧!!
《第一滴血系列》-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曾經迷死無數少男少女的機肉男
《暴走潛龍》-史蒂芬西格爾經典
《潛龍轟天》-史蒂芬西格爾經典
《保鏢》-09史蒂芬西格爾最新力作
《被迫殺人》-09年史蒂芬西格爾動作力作
《血與骨》-09年好萊塢火爆動作猛片
《暴力街區2》—09年法國跑酷動作猛片
《未知死亡》-08優秀動作劇情片
《叢林奇兵》-巨石強森代表作
《威震八方》—巨石強森的火爆猛片
《電影終結之戰》-收羅曾經最經典的武打動作片集錦
《火線保鏢》-英國頭號硬漢克里夫歐文的代表作
《龍之吻》-李連傑法國超級猛片
《致命羅密歐》-李連傑早期好萊塢成名作
《致命搖籃》-李連傑造型最帥動作豪華的代表作
《海軍陸戰隊1》-好萊塢摔跤王John Cena的好片
《12回合》-JOhn CENA 09新片
《摔跤王》-米基洛克代表作
《大力神在紐約》-施瓦辛格肌肉最豐滿時期的成名作
《蒸發密令》-阿諾德的你可能忽略的動作猛片
《墨西哥往事三部曲》-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成名作

4. 求KINO VIDEO電影公司的資料

說到美國的藝術碟商,一般人首先想到標准(CC)公司,其實美國有追求的品牌還有不少,Kino Video就是比較不錯的一個。它也致力於出版經典影片,而且專走冷、偏、刁的路線,靠這招贏得不少關注,像前段時間的巴斯特·基頓和茂瑙套裝,甚至還有不少非洲導演的作品。目前市面上出現了KINO公司的幾部力作,部部大有說頭,且聽我慢慢道來。

《黃金時代》 法國,1930年出品。

這部電影來自西班牙大師布努艾爾,是繼《一條安達魯狗》之後又一經典的超現實主義影片。布努艾爾繼續和達利合作寫劇本,寫完後兩人就鬧翻了。影片以性愛、狂想來對抗世俗,犀利的批判色彩嚇得當時的保守派人士慌作一團。這部電影無異於往他們的公廁里扔了顆炸彈,自然引起公憤。

本片當年遭到多國禁映,被禁的原因有很多,大多因為一些稀奇古怪的鏡頭。比如片中一位美女本來跟帥哥接著吻,可帥哥有事先走,美女感覺孤單,只好很投入地去吻身邊大理石雕像的腳趾。影片以一場蠍子大戰開始,相當有創意,更毒的是在蠍子廝殺拚鬥之時接入坐在岩石上神聖的主教。諷刺還不過癮,在片尾,布努艾爾索性讓人把主教從窗戶里直接扔下樓。超現實玩成這樣,倒有點像無厘頭,但當時人們卻完全承受不來。這種電影,不被禁才怪。

影片好像有一條愛情故事做為主線,但這不過是導演用來戲弄觀眾的借口。此外,對上流社會的嘲諷也隨處可見,比如一輛老破馬車出現在西裝革履的上等人聚會當中,悠得自得地慢慢駛過。自由自在的結構控制,大量生猛的影像和無邏輯拼貼——簡直讓人懷疑布努艾爾是周星馳的祖師爺。

本片長63分鍾,畫質一般,畢竟年齡太高;翻譯尚可,因為對話太少。版本難得,百分百推薦收藏。

《父親》 匈牙利 1966年出品

可能國內觀眾對本片導演、編劇伊斯特凡·薩伯不太熟悉,他可是匈牙利國寶級的電影人物,拍了四十多年電影,得了一大麻袋的電影獎項。這部《父親》也算他名留影史之作,1967年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得大獎。在碟片介紹中還把本片與《四百擊》和《天堂電影院》相提並論。

影片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兒對自己死去父親的思念和回憶。他在腦海里編造自己父親的英雄故事,對同學說父親是游擊隊員、醫生。電影也借著小男孩的角度,去看周圍世界和政治、社會的變遷。可以說這個題材小中有大,被導演表現得既真摯動人,還帶有點反思意味。

本片有著出色的攝影,讓我在前幾分鍾內就徹底入戲,而且薩伯的導演手法相當巧妙,通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主觀鏡頭,把小男孩對父親的感情表現得真實可信。影片最讓人開懷的地方,是小男孩總在回憶里把父親美化成英雄人物甚至是領袖人物,鏡頭語言也隨之跳躍起來。整部電影清新又不浮躁,還有一個勵志的結尾,絕對適合小時候常對老爸不爽、長大後又有點後悔的男人們觀賞。

KINO公司很照顧匈牙利電影人的情緒,薩伯的作品一共出過三部。本片長85分鍾,畫質修復得不錯,翻譯基本合格。可惜的是沒附帶花絮內容,但仍值得收藏。

《浮士德》 捷克,1994年出品

「影迷被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楊·史雲梅耶的,一類是看過他的作品並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 這句話出自《紐約客》。幾十年來,捷克導演史雲梅耶以他夢幻般的超現實動畫作品令世界著迷,他的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破布,通通都能出奇搞怪,讓人驚嘆。

雖然老楊以動畫著稱,但只要是看過《浮士德》的人,沒人敢不認為楊·史雲梅耶是個真正的電影導演。這部電影雖然是他嘗試真人與動畫結合的第二部長片,但已經完全展現他拍非動畫電影的深厚實力。《浮士德》的前十五分鍾,沒有一句對白,全憑純粹的視聽語言吊人胃口、推動故事,妙的是還能把神秘、荒誕的氛圍展現得入骨三分,那種奇技淫巧般的想像力讓人看後久久難忘。這種導演水準,放到哪裡都夠得上頂級的。

本片根據浮士德的故事原型,在導演的重新詮釋下,背景移到了現代的布拉格街頭。故事主人翁只是街上的行人,卻被誘到一家怪異劇場的後台扮演成浮士德,並與魔鬼達成交易。史雲梅耶用天馬行空式的剪輯手法,把真人與動畫以一種近乎瘋魔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最終想表達的依舊是沉重的關於靈魂的思考。但最能影響觀眾的,還是他強烈的個人影像風格。

KINO公司推出本片,絕對符合其獨特品味。片長97分鍾,畫質不錯,翻譯尚可。所有鍾情新奇古怪電影的朋友們,建議人手一張。
發行的影片卡門在塞內加爾 Karmen Geï (2001)
貓咪少女 Take Care of My Cat (2001)
愛我就搭火車 Ceux qui m'aiment prendront le train (1998)
柯南上尉 Captaine Conan (1996)
藍 Blue (1993)
維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1993)
太不小心 Careful (1992)
L.627 (1992)
加里里的婚禮 Urs al-jalil (1987)
鄉村星期天 Un Dimanche a la Campagne (1984)
UTU (1983)
Before the Nickelodeon: The Cinema of Edwin S. Porter (1982)
錯誤的證人 Fälschung, Die (1981)
鐵皮鼓 Die Blechtrommel (1979)
德爾蘇·烏扎拉 (1975)
The Maids (1974)
聖保羅的鍾表匠 L'Horloger de Saint-Paul (1974)
Coming Apart (1969)
柴可夫斯基 Chaikovskiy (1969)
Eva (1962)
Léon Morin, prêtre (1961)
Bonnes femmes, Les (1960)
馬布斯博士的一千隻眼 Tausend Augen des Dr. Mabuse, Die (1960)
沒有面孔的眼睛 Les Yeux sans Visage (1959)
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 Eléna et les hommes (1956)
小逃亡者 Little Fugitive (1953)
驚懼驟起 Sudden Fear (1952)
Pandora and the Flying Dutchman (1951)
鄉村牧師日記 Le Journal d'un cure de campagne (1951)
風流劍俠 Cyrano de Bergerac (1950)
不公平的遭遇 Raw Deal (1948)
The Long Night (1947)
血濺虎頭門 Brute Force (1947)
羅馬不設防 Rome, Open City (1945)
It Happened Tomorrow (1944)
Hangmen Also Die (1943)
開往慕尼黑的夜車 Night Train to Munich (1940)
牙買加客棧 Jamaica Inn (1939)
Sidewalks of London (1938)
毫不神聖 Nothing Sacred (1937)
一個明星的誕生 A Star Is Born (1937)
Tell Your Children (1936)
Maniac (1934)
Liliom (1934)
無糧的土地 Las Hurdes (1933)
吸血鬼 The Vampire (1932)
The Monster Walks (1932)
老黑屋 The Old Dark House (1932)
紅樓艷史 Love Me Tonight (1932)
禁忌 (1931)
藍天使 Der Blaue Engel (1930)
土地 Earth (1930)
月中女 Frau im Mond (1929)
墮落少女日記 Tagebuch einer Verlorenen, Das (1929)
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 (1929)
The Man Who Laughs (1928)
船長二世 Steamboat Bill, Jr. (1928)
軍中紅粉 Sadie Thompson (1928)
間諜 Spione (1928)
將軍號 The General (1927)
大都會 Metropolis (1927)
大學 College (1927)
黑奴籲天錄 Uncle Tom's Cabin (1927)
It (1927)
萬王之王 The King of Kings (1927)
偽善者 Herr Tartüff (1926)
Battling Butler (1926)
The Son of the Sheik (1926)
浮士德 Faust (1926)
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25)
靈與肉 Body and Soul (1925)
沒有歡樂的街 Freudlose Gasse, Die (1925)
七個偶然 Seven Chances (1925)
尼伯龍根之歌 Nibelungen: Siegfried, Die (1924)
最卑賤的人 Der Letzte Mann (1924)
火星女王 Aelita (1924)
航海家 The Navigator (1924)
待客之道 Our Hospitality (1923)
三種年齡 Three Ages (1923)
鍾樓怪人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1923)
血與砂 Blood and Sand (1922)
諾斯法拉圖 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1922)
羅賓漢 Robin Hood (1922)
The Electric House (1922)
The Haunted House (1921)
奧凡斯風暴 Orphans of the Storm (1921)
三劍客 The Three Musketeers (1921)
啟示錄四騎士 The Nut (1921)
作為我的妻子 Be My Wife (1921)
佐羅的面具 The Mark of Zorro (1920)
The Saphead (1920)
The Penalty (1920)
Outside the Law (1920)
卡里加里博士 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 (1920)
東方之路 Way Down East (1920)
凋謝的花朵 Broken Blossoms (1919)
男人與女人 Male and Female (1919)
與眾不同 Anders als die Andern (1919)
瓊女士 Joan the Woman (1917)
黨同伐異 Intolerance (1916)
海底兩萬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1916)
A Fool There Was (1915)
Carmen (1915)
欺騙 The Cheat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Judith of Bethulia (1914)
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 (1914)
卡比利亞 Cabiria (1914)
Traffic in Souls (1913)
月球旅行記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2)

5. 什麼是「典型的好萊塢電影模式」

大致上包括正義永遠得勝/有情人歷經磨難終成眷屬/善有善報等程式化的情節。

6. 中國電影歷史

電影的誕生

電影的誕生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產物,它涉及到物理學中的光學、電學、化學、生理和心理學以及機械製造和攝影技術,當這些技術發展到相當水平後才促使電影的出現,並隨著這些學科及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首先是視覺暫留原理的發現和確立為電影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什麼是視覺暫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時候可能見過並玩過一種叫做幻盤的玩具。在一張圓形的硬紙板上,一面畫著一隻小鳥,另一面畫著一個鳥籠。當你拉緊系在紙板兩端的繩子,讓紙板快速旋轉時,好像小鳥關在籠子里了。如在黑暗中點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圓圈快速揮動,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人圈。這些就是視覺暫留現象。這時因為反映在我們視網膜上的視象不會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視象有視網膜上具有滯留性的特點。科學家試驗並確證,視像在眼前消失之後,仍然能夠在視網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時間。今天的電影,膠片上每畫格中的影像都是靜止不動的呆照。但是,通過給我們以連續運動的幻覺,這就是運用視覺暫留原理而產生的效應。

其次,電影的發明是在攝影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實際上意味著快速攝影,而普通攝影的拍攝對象,一般只能是靜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攝和表現出連續運動中的人和物。據說19世紀50年代,有位攝影師想6表現一個人放下手臂的動作,他採用的辦法是:首先拍攝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把未曝光的膠片重新裝進照相機,再來拍攝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如此這般逐次地拍攝,一直拍攝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拍攝一個簡單的動作竟如此困難和煩瑣,如要拍攝快速復雜的連續運動,自然更加無能為力了。如:1872年美國有位富商和人打賭,他認為馬在奔跑時,它的4隻蹄會同時離地騰空。為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請一位攝影師來拍攝馬在奔跑時的實況。攝影師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機進行連續拍攝的試驗,花了幾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這項實驗,雖獲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兩秒鍾。可見一般的攝影技術是不可能適應電影攝影的需要的。1888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經過多年探索,終於製成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才首次為電影攝影奠定了初步基礎。

還有,適應電影攝影需要的膠片,必須依靠化學工業及其技術才能生產,而膠片必須通過放映機平穩、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銀幕上也並非易事,它有賴於機械工業為製作放映機提供先進的技術條件。1894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每次可放映半分鍾,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觀看,盧米埃爾從縫紉機的運作工藝得到啟發,在前人探索試驗製造放映機的基礎上獲得較大突破,發明了膠片以每秒16畫格的均衡速度通過放映機片門的放映技術,遂使影象清晰穩定地投射到銀幕上供大家觀賞,終於迎來了電影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一天,法國里昂的企業家、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7內,向社會正式公映了自己製作的幾部「活動照相」,如《火車到站》、《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壇和電影史學家們公認,它標志著電影發明階段的結束和電影時代的正式開始。偉大的電影先驅者盧米埃爾,為世界電影史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

電影的發展及流派

1.電影的發展

法國電影理論家馬爾丹說,電影成為藝術,是從導演們想到挪動攝影機那一天開始的。盧米埃爾作為偉大的電影先驅者,揭開了電影史的第1頁。但盧米埃爾的電影,都是固定視點拍攝,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距離、角度等關系不變,自始至終是一個全景,一分鍾一部電影,一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法國的電影先驅者梅里愛,把戲劇引入電影,並創造了停機再拍、疊印、多次曝光等拍攝手段,使電影獲得生機和振興。但梅里愛的全景內容是舞台上的科幻、神話、魔術等不同表演,形式仍然是復制的戲劇節目被人稱為「前排觀眾眼裡的戲劇」。因此它們還不是真正的電影藝術。

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的電影藝術家大衛·格里菲斯,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的偉大功績在於改變了盧米埃爾復制現實和梅里愛復制舞台、以場景為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的作法,而採用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來拍攝所要表現的拍攝對象,以鏡頭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他攝制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和《黨同伐異》(1916),不僅標志著當時美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是世界電影史上8的經典名作。

攝影機挪動的標志是電影邁出歷史性的一步,它終於突破了活動照相和復制戲劇的局限,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電影發展史上發生的兩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使電影藝術跨入了成熟的階段。

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發生的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的技術革命,是電影發展史上第1次重大的技術革命。

電影自誕生以來的數十年裡,一直是只有供人觀看的畫面而無聲音的默片——無聲電影,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偉大的啞巴」。直到20年代末,由於電子工業的發展,聲頻真空管和光電管的發明以及錄音還音設備和技術的逐步完善,這一系列技術成果的取得,才為電影的首次重大技術革命——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奠定了技術基礎,為使「偉大的啞巴」開口獲得了良方。1926~1927年間,美國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率先推出了能說話會唱歌的有聲影片《爵士歌王》、《唐璜》等。1930年以後,製片商競相仿效,有聲電影開始風靡於世。有聲電影的問世,使電影獲得了聲音,電影已不再是純視覺藝術,而是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它更好地滿足了電影觀眾的審美需求。

電影史上第2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是30年代中期彩色電影的問世。

電影自誕生以來的數十年間,還存在著另一嚴重缺陷,這就是它沒有色彩,一直是黑白片。電影家們為消除電影患有「色盲」症的缺陷,開始了不斷的探索、試驗以尋求良方。如有的電影家曾試用人工著色的辦法,在膠片的畫格上逐一塗色,以克服銀幕上只有黑白世界而無真實的色彩世界的缺陷。9但是,面對多彩的客觀世界,這種人工著色的辦法,是難以在銀幕上獲得滿意的效果的。正因為如此,1935年由於生產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色膠片的工藝得到滿意的解決,美國導演馬摩里安攝制的世界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浮華世界》(根據英國作家薩克雷的著名長篇小說《名利場》改編)在美國誕生了,40年代初以後,彩色電影開始遍及全球。

由此可見,依靠現代科技的裝備,電影才從視點解放、從無聲發展到有聲、從黑白發展到彩色。隨著當代高新科技的發展,當代電影又從普通銀幕電影發展到寬銀幕電影、立體聲電影、環形電影、全息電影等等。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侏羅紀公園》、《空中大慣籃》等一些充分利用電腦來拍攝的新的電影,為電影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一條新的思路。

2.電影的理論流派

在涉及到與電影有關的問題時,總聽到蒙太奇這個名詞,那麼蒙太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蒙太奇,是法語的音譯,原來是指建築學中的構成、裝配。借用到影視藝術中有組接、構成的意思,也就成了影視片中分切、組合的代名詞。一堆建築材料,沒有生命、沒有任何美感,到了建築師手裡,卻可以把它們組合成風格不同、式樣不同的各種建築。它是電影語言中最基本的語言,如果對關系電影美學基礎的蒙大奇問題不甚了了,那麼,作為電影導演,是不可能拍出好影片來的;作為電影編劇,也寫不出好劇本;作為影評人,難以評到點子上;同樣作為電影觀眾,也難以看出個名堂。

前蘇聯著名導演庫里肖夫曾做了一個實驗來說明蒙太奇的效果。他從一部由當時蘇聯最有名望的演員莫茲尤辛主演的舊10片中,選出一張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另外,又從別的影片中選出表現一隻飯桌上的湯碗、一口棺材和一個孩子在玩耍的鏡頭,分別把莫茲尤辛的特寫鏡頭與這3個鏡頭隨意結起來放映,果然出現了奇跡。莫茲尤辛的臉不再是無表情了,而是呈現出飢餓、悲傷和慈愛的表情。

一般來說,電影蒙太奇的基本內涵就是鏡頭的分切與組合。

一部影片通常一般由數百個或千餘個鏡頭組成。而一個鏡頭,是指自攝影機起動始,至攝影機停止運作止,一次連續攝錄在膠片上的畫面。電影藝術家根據既定的思想藝術意圖,對人物、事件、動作、環境等被攝物分別拍下許多不同景別,不同角度和方位的畫面鏡頭即分切;然後再按原定的構思方案,把這些不同鏡頭有機地藝術地剪輯組合在一起,使這些鏡頭相互間產生連貫、對比、隱喻、象徵、烘托、懸念、節奏等有機聯系並構成整體,組成一部表達一定思想藝術內涵並為觀眾所理解的影片。所以,說到底,蒙太奇就是電影藝術家用以敘述故事的一種方法,是電影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語法。

隨著電影的發展,其內涵也隨之不斷豐富和拓展。在無聲電影中,蒙太奇的分切與組合,僅限於鏡頭與鏡頭之間的外部關系。一旦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蒙太奇也參予了聲音和色彩的分切與組合。蒙太奇參予聲音,形成了聲音蒙太奇,它涉及聲音與聲音、聲音與畫面之間的關系。後者又包括聲音與畫面同步即聲源來自畫面中、聲音與畫面分立和聲音與畫面對位即聲音與畫面不同步,聲源不在畫面中等不同關系。蒙太奇參予色彩,形成色彩蒙太奇。此外,蒙太奇的分切與組合還可以11通過人物和攝影機的不同調度在一個長鏡頭內成,對此人們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的格局發生了變化,電影無論從技術方面還是從藝術方面來說,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從藝術方面來說,許多電影藝術家已經不滿足於固定傳統,他們追求現代意識,刻意創新,許多新的理論、流派都紛紛出現,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以法國為中心的先鋒派,在義大利興起的新現實主義,在日本興起的獨立製片運動,在法國興起的長鏡頭理論、新浪潮主義等。

長鏡頭理論源自於安德烈·巴贊。安德烈·巴贊是法國的一位電影評論家,他認為,電影的最大優點是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而傳統的蒙太奇手段卻是人為地把影片按照編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進行剪接,實際上是強迫觀眾接受編導者的思想,因此,電影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他主張,不要把時空隨意割裂,從而限制觀眾的知覺過程。因此,他強調要把事件的全部真實過程拍下來,讓觀眾自己欣賞、品評,這樣就造成了長鏡頭的出現。因此,巴贊的理論也就常常被人們稱為長鏡頭理論。其實,它還有個名稱,叫做場面調度理論。巴贊的理論有它的積極意義,因為他強調讓觀眾自己去理解、品評,「看他們自己想看的東西」。

對於蒙太奇理論和長鏡頭理論,雖然有些電影理論家各有偏愛,但實際上,兩者都有它們的積極作用,也都有它們的不足。有人用長鏡頭理論否定蒙太奇,認為蒙太奇已經過時了,這樣把長鏡頭理論反映到了絕對的地位,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了。應該說,這兩種理論都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因而,也12就推動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60年代中期,在西方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電影符號學在法、英、義大利等國興起,這是世界電影理論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它以1964年法國的電影家克里斯蒂安·麥茨發表的題為《電影:語言還是言語?》的論文為開端,標志著這一新的電影理論的脫穎而出。和前兩種電影理論不同,電影符號學不是電影理論的一個流派,和電影的創作實踐的關系也不是很密切,它是讀解影片本文對影片的分析和研究和對電影進行純理論性研究的一種傾向和方法論。

70年代以前的電影符號學,總的來說,是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理論框架,注重結構和表述結果的靜態研究。70年代以後,引入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並注重了表述過程的動態研究,標志著電影符號學第2階段的開始。

中國電影發展歷史

1896年8月11日電影傳入中國。當時外國人在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中放映了一部表現外國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轟動,被稱為西洋影戲。從此,法國、英國、俄國、義大利人也紛紛把自己國家的影片輸入中國,在酒樓茶肆中放映。

中國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當數1905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豐拍的《定軍山》。這是一部短戲劇片,主演是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定軍山》是譚派的保留劇目。京劇是當時中國人最喜愛、最熟悉的劇種,譚鑫培又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京劇藝術家。任景豐當時的選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頗有精品意識的,因此,影片大獲成功。報載,放映時有13「萬人空巷來觀之勢」。當然,由於那時還是默片時代,所以任景豐等人只拍了其中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或舞蹈比較多的場面。

本世紀20年代前後是中國的電影事業的萌芽時期。1917

年,中國有了第1所自己的電影企業——商務印書館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樣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紀錄片、風光片,動畫片都出現了,但基本上還是在探索階段中。那時拍出的一些影片,如《嚴瑞生》、《紅粉骷髏》等,無論在影片的內容上、藝術性上,都很低劣。不過那時也確有一些影片具有積極意義。如我國的第1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辦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國人出資、中國人拍攝的

《莊子試妻》成為第1部送到外國去的影片。1931年,還誕生了我國的第1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0年代初,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左翼

文藝運動的興起,同時也標志著左翼電影的興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拍出了許多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又有相當藝術水準的影片,如《春

蠶》、《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狼山蝶血記》等。孫瑜執導的《野草閑花》不僅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且其中的

《尋兄詞》開了我國電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漁光曲》,在中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一時期,我國電影藝術家對於電影語言的運用更加純熟了,推、拉、搖、跟、升、降的攝法,各種蒙太奇手段的運用,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1937年以後,我國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拍攝了《塞上風雲》、《八14百壯士》、《長空萬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反派的腐敗和反革命的本質。而物質條件技術設備極差的解放區也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企業,1946年,東北電影製片廠在現在的黑龍江省鶴崗成立,為人民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我國的電影事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僅成立了許多新的電影製片廠,一些著名的優秀電影藝術家創作。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而且涌現了許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鋼鐵戰士》、《梁山伯與祝英台》、《聶耳》、《我這一輩子》等還在國際上獲獎或者獲得好評。十年浩劫,曾給中國的電影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害。打倒「四人幫」以後,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電影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許多新的題材、新的辦法、新的電影藝術家大量涌現,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謝晉、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導演們拍攝了一批《天雲山傳奇》、《黃土地》、《紅高粱》等有國際聲望的電影,中國的電影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已穩步走向世界。

閱讀全文

與黨同伐異開創了什麼電影原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微電影拍 瀏覽:435
苗疆電影有哪些 瀏覽:599
魔形女小時候什麼電影 瀏覽:647
什麼網站能看h版電影 瀏覽:238
好看的韓國蘿莉電影 瀏覽:269
高清好看電影免費六度 瀏覽:914
怎麼看電影是不是全景聲 瀏覽:942
美國大片免費電影全部第一滴血 瀏覽:280
門徒電影完整在線看免費 瀏覽:312
中國電影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瀏覽:609
catherine是什麼電影 瀏覽:907
電影魔法精靈2好看嗎 瀏覽:280
普通的電影如何轉換成vr 瀏覽:12
如何製作電影手繪海報圖片 瀏覽:554
鞏俐主演的現代電影有哪些 瀏覽:573
html這個電影怎麼下載 瀏覽:851
免費觀看靈幻先生3旅電影 瀏覽:407
十一電影姜子牙好看嗎 瀏覽:555
2014華誼兄弟最近電影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77
黃秋生比較好看的電影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