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同性戀電影有哪些外國的
《美好事物》Beautiful Thing 1995(又譯:《愈愛愈美麗》)
劇情:傑米不擅長運動,在學校也不怎麼受同學歡迎,與經營酒吧的母親住在倫敦東南的居民區。上學和他那個忙著處理與一個昏頭昏腦的男青年的關系的母親是他最頭疼的兩件事;而他的鄰居史迪則是個活力四射討人喜歡的英俊小伙。但史迪的哥哥和酗酒的父親卻經常對他拳腳相加。一天史迪又被暴打了一頓,不得已被帶到傑米家過夜,兩人頭對腳,腳對頭地睡在一張床上。傑米開始覺得,愛上了史迪,而因為史迪的一直被扁,他住在傑米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多...... 然後他們要面對的是不能被外人知道的窘境。
點評:在這份名單上,1996年的《美好事物》(Beautiful
Thing)排在榜首。這是一部同志的初戀故事,和更多的兩性初戀故事一樣,影片朦朧真摯的純真感情,撥動了所有人的心弦。而片中對現實的描繪也真實自然,沒有矯柔造作,沒有故弄玄虛,更沒有大驚小怪,只是平和地講述了一段真摯無邪的感情,不愧是同志影片的上品之作。
《捆綁》Bound 1996(又譯:《大膽的愛小心的偷》、《驚世狂花》)
劇情:個性陰郁的女前科犯高琪,有一身令人稱羨的絕技;黑手黨大哥的情婦薇拉,一心想脫離目前的生活情調,計劃從黑手黨手中騙取兩百萬美元,這兩個女人遂展開了一場危險的合作關系。她們挑撥離間製造黑手黨的內訌,只為了達到詐財的目的,但沒有想到所有的計劃竟然都事與願違,而微妙的情愫,更在她們倆之間開始發酵,一切的發展,在犯罪、逃亡、**各個元素的雜錯下,逐漸陷入危機之中而無法控制。
點評:雖然導演沃卓斯基兄弟的下一部影片《駭客帝國》更有聲勢,但我還是更喜歡這部精緻迷人的小製作。兩個性感的女人,一個狂野一個狡猾,都是對男人持不信任態度的獨立女性,也是反叛男人世界法規的犯罪份子。影片打破傳統的敘事結構
,讓整個故事充滿驚奇,而導演細膩地處理兩位女主角關系的轉折,更使本片有別於傳統犯罪類型電影,而增添許多張力。當時就不難看出兩位年青導演的前途將是一片大好。
《男孩不哭》Boys Don''t Cry 1999 (又譯《沒哭聲的抉擇》)
劇情:這是一個發生在內不拉斯加州郊區小鎮的真實故事。一個想變成男孩的女孩Teena Brandon
終於把自己變成一個陌生的男孩Brandon Teena 。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滲著絲絲甜蜜的苦澀夢魘。 她成功地偽裝了自己的性別,
與另一個女孩Lana相愛,並幫助Lana的朋友John
和Tom,因而被男孩子們視為夥伴。可是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在她的真實性別被發現的時候永遠地離開了她。她的欺騙將她推向了毀滅的旋渦......
點評:這是一部非常成功並得到廣泛承認的同志影片,不僅摘取了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第57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而且還獲得了歐洲諸多影展的眾多獎項。雖然導演皮爾斯並沒有清晰地表述但我們在每一個場景中都可以感受到的是,Teena想要成為一個男性的強烈慾望。影片對於心理性別混亂,或者說易性癖的悲劇性描繪在對意志自由的訴求上體現了意義深遠的精神躍進。
《哭泣游戲》The Crying Game 1992 (又譯《亂世浮生》)
劇情:弗格斯是愛爾蘭共和軍成員,他現在的任務是看管一位綁架來的黑人英軍士兵喬迪,等待適當時機,用他來交換被英國政府關押的戰友。關押地點是一處偏僻小山村,兩人在朝夕相處中什麼都談,從種族偏見到民族獨立,在這樣的深談中弗格斯和喬迪成了知心人。後來喬迪在逃跑時身亡,弗格斯叛離組織來到倫敦,找到喬迪曾經提起過的女友迪爾並愛上了這位性感的長發美女。當他親近迪爾時,竟然發現迪爾並不是一個女人。
點評:這部影片反映的愛與戰爭的主題已經超越了背景的時代性和地域性:英國要為對北愛的侵略行徑負責,共和軍也要為太多的暗殺行為負責,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戰爭糾紛,就有人面臨著死亡,就有愛面臨著毀滅。只有超越一切的真愛,才能挽救這破敗的世界。影片結尾處,迪爾來到監獄看望為他替罪服刑的弗格斯。弗格斯終於贖清自己的罪了,他也終於徹底地愛上了迪爾。雖然兩人面對的是監獄的阻隔,但他們畢竟解下了包袱。他們剩下的,只有愛情和希望了。可以說,這幾乎是所有同志影片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幕。迪爾重復了好多次的那句
It''s my Nature,看似簡單,但對於同性戀、易性癖等等來說,卻蘊涵了無可比擬的意義。
《眾神與野獸》Gods and Monsters 1998
劇情:年輕的園丁克雷布恩發現,他的新僱主詹姆斯惠爾曾是好萊塢名導演。因此當惠爾找克雷當作畫的模特兒時,克雷受寵若驚。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一點吸引了老人。漢娜是惠爾的管家,一開始僱用克雷的也是她,如今這個組合卻令她擔心。而克雷的老相好——貝蒂,也覺得克雷和惠爾之間有一種奇怪的情愫......
點評:影片有著真實的主角,是以《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系列影片聞名的導演詹姆斯惠爾,當然這一動人、雅緻的傳記故事不乏虛構成分。而扮演詹姆斯惠爾的伊恩麥克連也是公開同性戀身份的演員,這對他絲絲入扣的,到位的演出也許不無幫助。性取向不同的觀眾能夠從影片中看到不同的故事:異性戀者是從園丁克雷或管家漢娜的視角,而同性戀者應該會站在惠爾的立場。影片並不是要將性取向不同的這兩類人群分開,而是致力於闡明他們能夠怎樣相安無事地一起生活——盡管現實中這遠不是件順暢的事。
《釣魚去》Go Fish 1994
劇情:Max是個時髦、美麗的同性戀女孩,但卻老找不到合適的情人,她的一個朋友打算把她與Ely撮合到一起。Ely歲數較大,是個俗氣的、家婦般的女子,Max挺喜歡她,但兩人的共同語言實在不多。於是這段「情路」障礙重重......
點評:常人都知道(但不一定正確),女人和男人的一大區別就是:女人更加社會化。她們喜愛分享自己的瑣碎事情,東拉西扯地閑聊;而男人的談話更多地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我這個男性觀眾的眼裡,這部低成本獨立製作的黑白電影入選這個名單,一定是女性評委的強烈舉薦(也不知有沒有評委,呵呵),我自己是看不出什麼好。這部關於女同性戀間的約會、**、浪漫的電影拍得特別的日常,簡直就象記錄,而且有著太多的碎嘴嘮叨。我相信它是真實地描繪了女同性戀者的生活——一堆女人在一起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哪怕她剃個寸頭,也改不了女人天性。導演和主演本身是一對同性情侶,她們在影片拍到一半時就掰了,但還是堅持一起完成了影片。
《高潮藝術》High Art 1998
劇情:畫報社女編輯Syd事業、戀愛(與男友的)兩不得意,郁悶地泡在浴缸里,看見了滲水的天花板。她上樓詢問,認識了曾是知名攝影師、現在仍自己探索攝影藝術的Lucy。Syd漸漸進入了Lucy的小圈子,這帶給她的不只是前衛的攝影藝術,還有毒品和與Lucy的同志戀情。
點評:這部影片在視覺上是出色的,似乎每一個鏡頭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構圖、色彩、用光都給人很爽的感覺。在並沒有很多刻意表現的情況下,戲顯得很真實,當然這很可能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影片中吸毒的場面多了些,頹廢生活的調子大概是安排好的,但顯得骯臟和令人反感。壓抑的悲劇結局表明了導演的目的:不管是什麼性別的戀情,在面對野心、毒癮、頹廢生活的作用下,都會是一團糟。
《長期夥伴》Longtime Companion 1990
劇情:電影通過若干個小片段,描述早在1980年愛滋病開始泛濫前後的同志生活。影片片名指的是,當一名同性戀者去世的時候,訃告上他(她)的最親密戀人的稱呼。
點評:1990年發行的這部藝術電影是美國第一部正面著筆愛滋病題材的影片(大家更為熟悉的,1993年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費城故事》,則被冠以「最早處理愛滋病題材的商業電影」稱號)。影片的有些觀點明顯是過分樂觀了,在一個小故事裡它要我們相信在1984年,一出電視肥皂劇里就出現了一個完整的、深度的男男之吻的鏡頭。這部影片貼近描寫了面對「同性戀瘟疫」在自己或別人身上發生的人們的真實反應,它在同性戀電影史上的意義,比它單作為一部電影的意義,顯然是要大多了。
《性的對立面》The Opposite of Sex 1998
劇情:16歲的反叛少女迪迪的繼父去世,她搬去與異母哥哥、當中學教師的同性戀比爾同住,並很快勾引了比爾的男伴麥特。不久迪迪宣稱自己懷孕,並與麥特一起消失。與此同時比爾被麥特以前的愛人指控在學校有不檢點行為,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事情越來越混亂,迪迪腹中孩子真正的父親究竟是誰呢?
點評:這是一部懸疑性質的性主題影片,涉及異性戀、同性戀、亂倫、復仇等多種元素。主角是一個發誓要毀掉身邊所有人生活的危險女郎,把它列入十大同志影片總覺得分量不夠,主題不夠鮮明。的確,不可預測性是這部喜劇片最大的樂趣所在,但大概多數人會把它當成很正常的娛樂片,不太會意識到這是部「同志電影」吧?
《神父同志》Priest 1994
劇情:蓋普·金頓是一位年輕英俊充滿活力的神職人員,他滿懷拯救社會中人們心靈的神聖職責,來到一個環境混亂、人心散漫的典型的英國工業小城鎮。這個混亂的小鎮居民素質低落,教化困難,心煩意亂的蓋普時常去同志酒吧消磨時光,借酒消愁。這天,他與一男子葛瑞漢相識,一夜激情過後,蓋普對他仍滿是眷戀。不久,在與葛瑞漢約會時,他倆在車內接吻被巡警查獲,並發現蓋普是神職人員,此事經報紙披露,頓時嘩然......
點評:把神職人員與同**聯系在一起,80年代就有阿爾莫多瓦的《修女愛瘋狂》,但那是把什麼都不當一回事的顛覆性影片。而這部影片不僅備受爭議地把同志愛與神父相結合,而且把基督教義中仁慈博愛精神與同志愛相結合,把基督教原罪精神與同志愛的社會異類狀態相結合,探討過程也極為認真朴實。這是一部奇特而具有啟發意義的影片.
㈡ 電影《高潮藝術》講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電影《高潮藝術》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藝術、激情與人生選擇的故事。
在這部影片中,主角是一位才華橫溢但境遇不佳的藝術家,他在追求藝術極致的道路上不斷掙扎。他渴望創作出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面臨著種種困境,如經濟壓力、創作瓶頸以及人際關系的糾葛。電影通過展現主角在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沖突與掙扎,探討了藝術家在追求個人夢想與社會認同之間的困境。
影片中的高潮部分出現在主角經歷了一次重大的創作危機後,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和藝術追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女子,她的出現不僅給主角帶來了創作的靈感,更讓他對藝術和生活有了全新的認識。通過與這位女子的交往和互動,主角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創作方向,並勇敢地面對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高潮藝術》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展現了一個藝術家在追求藝術極致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艱辛與成長。這部電影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更讓人們思考了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堅持自己的夢想和追求。同時,影片也傳達了一個積極向上的信息:即使面臨困境和挫折,只要堅持信念、勇敢追求,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高潮時刻。
㈢ ..有沒有人看過<R高地>(又名:<羅密歐點>)吖這部電影最後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部韓國的戰爭驚悚片.所謂戰爭驚悚片,其實就是把懸疑,恐懼放在戰爭背景下.但是這種類型的驚悚片比一般意義上的驚悚片要有難度,因為如果過分突出戰爭背景,會轉移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看完以後覺得這是一部戰爭片.如果過分去強調驚悚效果.那麼觀眾認為沒有顯露出戰爭的背景.所以這種比較細化的類型片,對於導演功力是比較大的挑戰.對於劇本的要求也比較高.看完本片以後,個人認為亞洲很少可以有如此之高水平的戰爭驚悚片.無論是演員,劇本,導演,音樂,還是攝影.那我為何這樣說,聽我慢慢道來.
本片是講述在越南戰爭期間,韓國軍隊秘密入越參加戰斗.幫助美軍攻打越南人民軍.在戰爭的僵持階段,有一批韓國軍人秘密失蹤.韓國軍方為了找會這批韓國軍人.秘密組建了一支部隊.去一個叫"羅米歐點"(r-point)的地方去收搜.之所以去這個地方,因為有情報顯示,這批失蹤軍人最後就是出現在這個地方的.整個部隊一共九個人.行動時間為七天.部隊上路.一切正常.在找到r-point的入口前,被一群越南人民軍發現,雙方交火.在交火過程中,韓國軍隊擊退了越南人民軍.在搜索前進的時候,發現了兩個受傷的人民軍軍人,其中一個為女性.為了不再驚動周圍的人民軍,沒有打死這個人民軍士兵. 但是從她手腕上取走了一段鈴鐺.部隊順利找到了入口.據說此處為越南人的禁區.在百年以前,大量越南人被中國人屠殺.屍體就埋葬在此處.在法國人統治時期,也有一支法國部隊在這里全部失蹤,屍體都沒有找到.周圍彌漫大霧.飛機也無法正常起降.部隊進入以後,發現了一棟破爛不堪的樓.裡面空無一人.打掃以後,決定把這里作為暫時的駐地.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帶來的電台無法正常使用.信號若有若無,通訊兵找到一個破舊的收錄機.為了打發晚上無聊的時間.居然把它修好了.在大家聽音樂的時候,忽然在收錄機裡面出現了一群法國士兵驚恐的叫喊和臨死的號叫.大家極其恐懼.但是還是渡過了第一個夜晚.清晨,大家起床准備出發去尋找失蹤軍人的時候,發現其中的一個士兵從樓上吊了下來.死了.所有人都無法想像.第一天就有人死去.恐懼已經開始慢慢的出現了.影片在氣氛渲染上把握的很好.電影很長一段時間讓你根本想像不到可能會發生的事.也無法准確的猜測劇本的發展方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看故事會如何發展下去,全片色調比較陰冷.冷色調比較多.灰軍裝,黑色的武器.陰暗的天空.第二第三天相繼有士兵離奇死亡.行動的指揮官根本無法去解釋這個現象.恐懼開始讓所有的人覺得無法去面對.在一個晚上.指揮官忽然發現,在樓外有個穿白衣的女孩.(典型的越南服飾.白色長裙).在這個女孩的帶領下,它發現了一大片墓地.埋葬著所有失蹤的法國士兵.他根本不敢相信.那支法國部隊,全部失蹤.全部死亡.居然就在這里安葬.這種恐懼才是真正的意義上的恐懼.所有的人開始出現各式各樣的非理性行為.目的就是為了馬上離開這里.士兵還在死亡.根本也不可能找到兇手.
士兵一個一個的離奇死亡.使恐懼的氣氛到達了最高潮,但是影片在這個時候的氣氛渲染不是通過,道具.音樂,而更多是通過人物的表情,人物之間沖突的加劇,讓觀眾也覺得氣氛的壓抑和緊張.人物表情的僵硬,之間不信任的增加,通過池塘里的大量的屍體.失蹤部隊殘骸的尋找.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現電台居然還在使用.不斷向後方呼叫.這一切又如何去解釋.這一切又是否和那個女人有關系?指揮官一直無法想清楚.最後一天的晚上.倖存者又一次集合在一起.緊張的氣氛已經不能用語言來形容.大家希望後方馬上可以讓他們回去.但是,由於天氣的原因,最早也要清晨才可以出動飛機.指揮官感覺到可能誰都出不去了,因為所有人甚至希望連夜步行出去.恐懼讓這些軍人都失去了理智.那根本不可能讓自己活下去.在這個時候最需要就是冷靜,忽然,一個士兵的眼神開始變的詭異起來.試圖攻擊自己的同伴.這個變化只是在瞬間發生的.沒有任何徵兆.象被什麼東西附身了一樣.當這個士兵被指揮官果斷擊斃以後.剩下的士兵一個個的也開始詭異.相互攻擊.也是沒有原因的.最後只剩下一個雙眼被炸瞎的士兵和指揮官.這個時候,那個在雨夜出現的白衣女子出現了.死死的盯著指揮官.女子一步步的走向他.眼睛裡流出了鮮血.指揮官不想讓自己被女子上身控制,然後就命令被炸瞎的士兵射殺自己。最後,那個瞎的士兵在恐懼中熬到黎明,等到救援隊伍的到來。但救援隊卻沒有找到其他士兵的屍首。
全片色彩陰冷.沒有太多的女性角色.沒有太多的戰爭場面.但是,全片結構很緊湊.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這是在一般我們印象中拖沓的韓國電影不一樣.人物也比較少,但是通過眼色.動作,個性塑造的很鮮明.就是一群沒有太多文化的韓國底層士兵.但是,在指揮官這個角色上,又是全片的一個亮點.他語言很少,也很有想法.冷靜是通過最後一夜的相互對話展現的最鮮明.作為一部戰爭驚悚片.首先,電影把驚悚懸疑運用的很到位,全片110分鍾.即使你看到 90分鍾都不可能猜到結局.導演很了解觀眾的想法,始終通過層層懸疑把觀眾抓住.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把真相告訴觀眾,讓你自己去體會.一般的驚悚片,只是把故事,情節設置懸疑.讓你去猜.但是,戰爭驚悚片不光可以在故事,情節上設置,也可以在戰爭上做文章.特定的背景,特定的環境都可以讓導演有很大發揮的餘地.設想一下.普通人在恐懼,緊張氣氛下的確會有非理性的舉動,但是在戰爭環境就不一樣.戰爭中的士兵有著很強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連他們都在恐懼面前出現了不正常的行為.那麼可見這種恐懼有多大的能量.從一個側面增加了懸疑的效果. 後記
公開1972年越南戰的秘史
羅密歐point神秘面紗……這就是真實!
r-point:位於胡志民市西南部80km的小島。越南戰爭時期,被作戰名為"羅密歐point"的主要根據地。被它的美麗吸引的法國軍在這里建了療養所和部隊醫院,在這里有段埋沒了30年的驚人的歷史……
第一次越南戰爭——1949年:與胡志民的軍隊交鋒的法軍的小部隊12名隊員全部失蹤,失蹤原因不詳。之後到第二次越南戰爭為止,共有650名法軍和美軍軍人失蹤。
第二次越南戰爭— 1972年:所屬韓國猛虎部隊小部隊的9名隊員失蹤,之後6個月的時間里不斷有失蹤的隊員通過無線要求總部救援。
越南戰爭中的r-point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據說叫「不歸」的門還在那個入口,還有人目睹了被殘殺的那個少女的靈魂。電影《r-point》就是以那個地方為背景,改編了以不明原因全部死去的法軍的真實故事。並且以韓國部隊的秘史展開故事。越南戰爭中很多人被強制型參軍,在那個年代,在精神麻痹的恐慌情況下,很多軍人為了生存殺人。「r-point」就是眾多的恐怖的真實中的一個。
現在連美軍都撤離的72年的越南,生存下來的兵士們在回國之前為了找尋失蹤的隊員進入了「r-point」。但是這個森林並不想讓他們順利地回去,誰都不知道真實。現在在那個地方還有很多韓國軍人的靈魂在飄著。電影《r-point》將給我們展現被埋沒在歷史背後的真實的恐怖。 推理真相: 羅密歐點的事情是越共游擊隊和法軍、美軍、韓軍打的一場「心理戰」,越南人利用敵軍遠離家鄉,身陷人民戰爭海洋進而導致心理幾乎崩潰的特點製造一些靈異事件。電影中所有已經被證實在羅密歐點陣亡的法、美、韓士兵之所以會在電台中發出求救信號並帶有哀號聲,那是因為越共士兵在殺死他們之前逼他們那樣喊的,然後又錄了下來播放出去,吸引更多的敵人來送死。
至於為什麼電影中韓軍士兵會無緣無故地自相殘殺,那是因為這些士兵由於多年征戰在外,已經近乎心理崩潰,再加上羅密歐點本身詭異的環境和電台中的錄音,難免使這些人喪失理智。另外,電影中還說過,除了那名最年輕的蔣軍士,其他人多少做過一些壞事,潛意識中會有一些不安,羅密歐點的詭異使他們擔心遭到報應,導致他們最後一道心理防線解體,接近精神分裂的邊緣,只能通過殺人、自殺或讓別人殺死自己以求得解脫。蔣軍士因為沒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情,自然沒有心理崩潰,也不會死。
我之所以贊同這種說法,是因為在越戰期間,失蹤在羅密歐點的都是法國、美國、韓國士兵,都是越共的敵人,而沒有越南平民和越共士兵失蹤的事情發生,這難道不奇怪嗎?另外,現在許多越南人聲稱在羅密歐點看到了女鬼,那一地區現在已有不少人去旅遊,帶動了附近經濟的發展。是不是像「尼斯湖水怪」一樣,羅密歐點只是當地人編出來的子虛烏有的怪談。
他們的屍體被越共士兵拖走了,扔進了電影中的發現大量屍體的河裡。
㈣ 誰能把電影的300次高潮的所有電影列舉出來
返老還童(鍾倒著走),雨果,盜夢空間,2046,拆彈部隊,.盜夢空間,速度與激情5,黑鷹墜落,刺客聯盟,變形金剛3,生化危機,潘神的迷宮,老無所依, 黑天鵝,第八頁,冬天的骨頭 , 蘭戈 (3D動畫), 達芬奇密碼, 霍元甲,龍紋身的女孩,ET,沉默的羔羊,守望者,靈異第六感
,國家要案,北非諜影, 亞歷山大大帝,共同警備區,斷背山,加勒比海盜,聞香識女人,哈利波特,血色將至,致命魔術,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音樂一響起的時候),鋼鐵俠,天使愛美麗,國王的演講,阿凡達,穿普拉達的女人,福爾摩斯,古墓麗影,指環王,鋼琴師,發條橙,亡命駕駛,斯巴達與300勇士,芝加哥,教父,長江7號,芳芳,拯救大兵瑞恩,殺死比爾(有兩部),刺殺總統,陽光燦爛的日子(文藝片), 黑客帝國,猩球崛起, 少林足球,讓子彈飛,朱諾,無間道,太陽照常升起,放逐,角鬥士,鐵甲鋼拳,香水,死亡詩社,無恥混蛋,v字仇殺隊,美國往事,雨人, 老男孩 ,卧虎藏龍,霹靂嬌娃 ,城中大盜,特洛伊,指環王,時尚女魔頭
差不多就是這些了 沒有按順序的
㈤ 電影《高潮藝術》講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高潮藝術》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個來自陽光地帶的女孩,她是攝影雜志的編輯,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曾經出色的攝影師,她現在沉淪於毒品。兩人彼此吸引,漸漸走近對方的世界。比如女孩開始吸一點毒,攝影師開始重新拍點照片。最後女孩覺得兩人還是一起歸於她的陽光世界比較好。她想把攝影師徹底拉出來,她幾乎成功了,「幾乎」就是一個悲劇專用詞。攝影師在向原情人要求分手時,死於賭氣般的吸毒過量。 故事令我想起了社會學一定理,或者說,聽一社會學家說過的定理,這社會學家喜歡玩學術,其所謂學術就是簡單意思復雜表述,那復雜表述的定理其實就是這么一簡單意思——好的變壞容易,壞的變好很難。——這句話,我的理解,這是因為壞的比好的更讓人舒服,比如吸毒為什麼是壞的,因為這是一種比較舒服的狀態,大家才樂於沉淪其中,也就無法自拔。 所謂風動心動 影片里有幾場戲讓我心有戚戚。 兩人情愫已生還沒挑明的時候,都回家折騰。兩人家裡本來各有情人。 女孩和男友的對話: 男友:你跟那攝影師呆不下去。 女孩:我沒跟她上床。 男友:你不是正努力要上嗎? 女孩:我不知道。 男友:你最好要知道。 那邊攝影師和女情人的對話: 攝影師:我不能繼續這樣。 情人:你又要跟我分手。想跟她上床就上,我無權過問。 以上兩場戲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還有另外兩場,兩人動心後回家挑各自情人的毛病。 女孩抱怨男友:你總貶低我的朋友多麼虛偽白痴無意義。 那邊攝影師對情人說:你沒聽我說話。 這又驗證了偶的那個理論:當你潛意識里想改變的時候,總能找到改變的理由。或者說,不是風動,是你的心動。人還是那個人,人一向貶低你的朋友,人也一向不聽你說話,只是,當你想留人在身邊的時候,這些不過是調情鬥嘴的話題,當你想棄人而去的時候,這些就成了無法忍受的問題。 所謂深刻糾纏 我幾乎忘了對這部影片的第一感覺了。應該是平淡,不是很打動我,覺得它不屬於我會推薦給朋友的影片(當然寫到這里我已經讓它把我感動了)。可是為什麼賦格對這么影片評價頗高呢?我相信對於影片的感覺和個人的經歷心境有關。那麼偶不由得猜想,打動賦格的是什麼呢? 還碟時便問了賦格,他說,他喜歡這部影片,因為它平淡,而深刻,對女攝影師和原情人的關系表達尤其深刻,一種深刻糾纏的關系。 偶同意,的確如此。 恩,偶也知了,賦格喜歡深刻糾纏。 另:看到此文後,冒著長得越來越像吸血鬼德拉庫拉的危險,賦格三更半夜回了一帖,聲明他其實不喜歡深刻糾纏,那麼他喜歡什麼呢? 付格 香榧同學在夾敘夾議中時不常地來些「定理」、「公理」,看似不費氣力順手拈 來,卻總能擊中要害,讓人回味。比如這句:吸毒為什麼是壞的,因為這是一種 比較舒服的狀態,所以大家才都樂於沉淪其中。是啊是啊,說得非常好,諸如吸 毒啦同性戀啦搞藝術啦,這類題材很容易被大驚小怪地對待,這片子好就好在, 它讓人覺得邊緣人也是人,是有平常心的人,他們的沉淪,並不是扮酷或與社會 作對,不過是圖個舒服。 香榧同學意味深長地問道:我相信對於影片的感覺和個人的經歷心境有關。那麼 偶不由得猜想,打動賦格的是什麼呢?坦白說吧,對片中兩人感情關系,「賦格 」興趣並不太大,倒是更關注她們對各自事業的態度。──呵呵,這是不是體現 了男女看待事物的不同呢? 比如說那個面部線條堅硬的女攝影師,在其聲名如日中天、前途無量之時突然退 出江湖,作了一次「事業自殺」的選擇,為什麼?攝影師的女朋友,那個永遠處 於半昏迷狀態永遠念叨著領銜主演法斯賓德影片之昔日輝煌的過氣女星,她也拋 棄了自己的事業,但好像總是不甘心,為什麼?再如那個攝影雜志女小編,正爬 著事業的梯子,不得不隱忍原先滿口學院派「拉康」、「德勒茲」後現代名詞術 語的高傲心氣,忍辱負重地到這商業氣味濃重的雜志社做一名小卒,甚至是打雜 ──她如何擺平這種內外矛盾? 還有,女攝影師如何再次實現自我否定,重新在攝影界亮相?她又如何擺脫與過 氣女星深度糾纏的關系,在情感上實現自我解放?而女小編是如何顛覆了自己異 性戀的既定路線,同時顛覆了女攝影師同性戀的既定路線,還顛覆了女攝影師事 業冬眠的既定路線? 這些問題都非常的耐人尋味,妙的是三人各自的「To be or not to be」其實都 是同一個問題,又跟她們之間的情慾關系牽扯在一起。有時間真想好好梳理一番 ,把閱讀這個電影的心得體會認真地總結一下。 標題High Art是一雙關語,很難翻譯。所謂high art字面上指「純」藝術、「高 雅」藝術,也就是雕刻芭蕾悲劇等等殿堂藝術。先別說攝影、電影這些出身可疑 的東東能不能算high art,如果有誰以為當今世界還存在high art,那他肯定是 天真了過頭。當下的形勢是「藝術等於亂搞」,影片在這種無奈的大背景下探討 藝術的純潔性,把創作動機的純真度與作品的藝術價值聯系起來,不管怎麼說, 這種「古典」的態度還是很令人敬佩的。盡管不大可能得出什麼有說服力的結論 來。 High的另一層意思也很明顯,就是吸毒吸「高」了的感覺。女攝影師放棄她的藝 術和公眾生活,安於吸毒的舒適狀態和私人空間,那何嘗不是另一種「生活的藝 術」呢。 當然編導還是有她自己的立場的。我們看到那個上班時怯怯地翻著陀斯妥耶夫斯 基小說的小秘,而跋扈干練的女總編當年也不過是一打雜的小秘,還有,女攝影 師在洗手間嗑葯時遇到一位在學界混的舊相識,後者言談流露出的學術界的「圈 子」氣味,與雜志社的「圈子」味兒沒有兩樣,安排這些小細節肯定是別有用心 的。 說到這里,話又說回來了:事實永遠比虛構的東西曲折動人。其實「賦格」之所 以喜歡這個電影,最主要的原因是片中這個女攝影師強烈地指涉了一位現實中的 女攝影家,南戈爾丁。當初看這個電影的前後正好看到戈爾丁的一本攝影集子 《性依存的敘事曲》,震驚,震過了好幾年還覺得驚,以至於再看任何新聞紀實 的、描寫人物的、敘事性的照相,統統覺得做作。戈爾丁只拍她身邊的朋友包括 她自己,他們吸毒、亂搞、易裝,總之是墮落的邊緣化的一群,她拍他們角度完 全是「反新聞」,因為她跟他們一樣,所以不是由外向內窺看,而是像照鏡子, 看看自己,也看看旁邊的人。她拍自己被男朋友打後毀了容的慘相,拍最要好的 女朋友得了愛滋後一天天走向死亡的過程。她走上拍照的路,起因是十幾歲時卧 軌自殺的姐姐沒有留下像樣的照片。後來她最要好的朋友也死了,戈爾丁不停地 拍她,像要死死抓住什麼她最終也沒能抓住的東西。 電影里沒有交代女攝影師最初為何選擇了攝影,但她的工作哲學顯然是戈爾丁式 的:形而下,從自己出發;作品主題也是性關系雙方的互相依賴和牽制。電影里 女攝影師貼在洗手間牆上的照片有些就是戈爾丁手拍。 像戈爾丁這樣的草根後來居然功成名就,她的照片登堂入室成為社會公認的 「high art」。當代藝術風向之無厘頭,這大概算一例。她成名後的片子多少變 得輕柔空洞,這令人遺憾也不遺憾,畢竟,死去的親友一去不返,一個人的青春 也是一去不返,藝術上的成功和代價比起來又算什麼呢。 香榧同學說,那個女攝影師太男人啦,她就是一個強有力的男人。這個評價太到 位了,佩服。如果「男人」這個詞容易產生歧義的話,可以改成「陽剛」──搞 攝影的,不管男女,都得有這樣一種陽性的氣質,即一種探求、審視、佔有的欲 望。電影把女攝影師寫成一個「男子氣」十足的女同性戀,讓攝影和性密不可分 ,是一神來之筆。當女小編在床上重新激活了女攝影師那長久以來被白粉腐蝕了 的慾望時,我們看到,女攝影師手中的照相機也重新煥發了戰斗激情。:) ──相濡以白粉,不如相忘於快門廣角鏡,這就是《高潮藝術》給我們的啟示, 哈哈
㈥ 有部電影演員叫高潮的
有部電影演員叫高潮的。
電影名字是——《土人高朝的救贖》
《土人高朝的救贖》講述的是一個土人處男在工作生活低迷的狀態下巧遇校園時期的胖妞,面對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自我的美女同窗,土人高朝在那一刻,似乎明白了很多很多……
一個看似搞笑的開頭和過程,一種嘲笑式的悲劇和黑色幽默,造就了本片的詼諧路線。但一個吊墜打破了這種迷茫的感覺,可能生活之中你有過更為狗血的經歷,但你有過這種感恩的心嗎?
《土人高朝的救贖》被譽為重口味勵志片,具有打色情擦邊球之嫌,但整體風格比較溫暖,是一個感恩題材的作品。正如片尾的結語,獻給心懷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