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電影《告白》的內容是怎樣的一種思想,其意義何在
《告白》探討了一些確實存在,但並非所有人都願意正視的東西。
1、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某種程度上,人之初,確實性本惡。通過後天的教導,通過社會規則、公益美德、懲罰機制的影響,某些人才會成長為無害的人。如果一味護短,或者一味聖母地宣揚「只是個孩子啊何必跟孩子計較」,他們會嚴重跑偏。
teenage的孩子是很躁動的,甚至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開始開始躍躍欲試自己的力量,比如智力,比如魅力,比如影響力。但teenager對社會規則、公德心、師長的教導什麼的,正處於叛逆、蔑視的年紀。現實生活中很多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不是teenager做出來的嗎?
2、你不能指望每個人都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很多人的思維只圍著自己轉,讓他們對別人體諒、關愛、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
比如《告白》中,殺手之一,他媽媽就一心護兒子,當著死者母親的面念叨「好可憐」,居然指的是「我兒子好可憐」而不是「死者好可憐」。總之,別人愛死不死,反正我兒子永遠是天下最好的人。看來熊孩子和熊家長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是個問題。
再比如《告白》里的女班長,對女主角說「修哉太寂寞了」,她以為女主角聽了這個理由,就能原諒修哉殺害人家無辜女兒的事實。女主角的反應特別給力,冷笑,瘋狂的冷笑,跟女班長告別之後女主角走著走著忍不住大哭,哭得一點形象都沒有。
我想女主角一定是從這一刻開始更加堅定了報仇的決心,因為要指望這些孩子和他們的朋友、家長意識到「殺害無辜是不對的」 簡直是不可能的。
3、成年人和小孩之間的關系其實挺微妙的。日本人很會刻畫這一點。
一方面日本的漫畫和電影總是鼓勵「少年英雄」的出現,總是描寫小朋友變身後打敗成年的魔王什麼的;另一方面也不忌諱描寫大人對孩子的那種警惕。畢竟「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比如《大逃殺》的大背景就是teenager們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他們年輕,有力量,團結一致把成年的師長架空,他們全體逃課的時候,老師完全無力挽回局面,他們捅傷老師的時候,老師只能躲起來洗傷口,這種背景下才有了「BR」法,用一年一度的大逃殺來震懾未成年人,宣告「小子哎,看清楚,世界還在成年人的手裡」。
4、那個年輕的熱血老師的經歷,作者的意思是說,成年之後,思維一定要像個成年人,別停留在熱血漫畫里。空有志氣和善良有什麼用,把眼前的一切想得無比美好有什麼用,這樣的人特別容易被人利用,被當槍使。
㈡ 電影觀後感
電影觀後感500字(精選92篇)㈢ 一部以一個日本人視角拍的抗日電影叫什麼
《戰爭與人》 (1970)
導演: 山本薩夫
編劇: 山田信夫 / 五味川純平
主演: 滝沢修 / 蘆田伸介 / 高橋悅史 / 淺丘ルリ子 / 岸田今日子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1970-08-14
片長: Japan: 197 分鍾
㈣ 日本的二戰電影
有到是有,很感人的說了戰爭的殘酷
比如《我想成為貝殼》是仲間由紀惠和SMAP的中居正廣一起演的 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清水豐松(中居正廣飾)本來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公民,在高之的海邊小城開了一家理發店,和妻子房江(仲間由紀惠飾)、兒子健一過著幸福的生活。清水豐松一直非常喜歡大海,他們一家無憂無慮生活著。
後來隨著日本戰爭局勢的加劇,清水豐松也收到了徵兵通知。清水豐松和妻子看著這張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死亡的紙,心裡充滿了傷感。這次離家是生離,也有可能是死別,清水豐松看著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非常不願離開他們。但是在日本,命令就是一切,清水豐松不得不離家進入軍隊。
清水豐松參軍後被編入負責本土防衛的中部軍,戰爭的殘酷豐松很快就領略到了。但是讓他為難的是他不得不去執行許多殘酷的命令,這是日本軍隊的規則。
戰爭結束後,清水豐松回到了家人的身邊。他看著依然溫暖的家庭,決心要好好的過日子。不久後,妻子房江懷孕了,將要誕生的小生命給這個家庭增添了許多歡樂。清水豐松沉浸在這種寧靜的生活中,感到非常滿足。
但平靜的日子沒有持續很久,美國憲兵隊逮捕了清水豐松,並以戰犯的名義將其送上了法庭。清水豐松極力為自己辯解,說他只是執行上級的命令,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但是美國佔領軍無法理解舊日本軍隊中軍令如山的法則,對清水豐松判了重刑。
得知這一消息的房江帶著孩子們跋山涉水來到了豐松身邊。看著悲傷的妻子和幼小的兒女,清水豐松決定要再做一番努力,爭取回到家人的身邊,他熱淚盈眶的對妻子說到:「我要回家,和你們一起回土佐。」
清水豐松組織起同屋的犯人們,向美國總統發出了減刑請願信。他們一同抱守著希望在高知四處奔走,努力為請願書募集簽名……清水豐松能否回到家人身邊?殘酷的命運能否放過這群可憐的軍人?
還有《最後的早慶戰》片名:最後的早慶戰 Saigo no Soukeisen
導演: 神山征二郎
編劇: 古田求
主演:
渡邊大 Dai Watanabe ....戶田順治
柄本佑 Tasuku Emoto ....黑川哲巳
和田光司 Kôji Wada ....相澤陽一
影片類型: 運動 / 劇情 / 戰爭
片長:96分鍾
國家/地區: 日本
對白語言: 日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上映日期:2008年8月23日 日本
發行公司:Cine Qua Non Films[日本](2008) (Japan) (theatrical)
劇情
1943年4月,早稻田大學棒球隊隊員戶田順治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哥哥榮一已經成了見習士官。榮一對順治說:「打仗的任務就交給我,你好好練球吧。」然而,父親榮達卻完全不理解,他對在戰爭時期還熱衷於「外國球戲」的順治很不滿。
戰局日趨緊張,對棒球的非議也越來越多。東京六所大學的棒球聯盟被迫解散,原定的比賽也一一取消。在這種嚴峻的氛圍中,有一個為了保護大學棒球傳統而孤軍奮戰不息的人——那就是早稻田大學棒球隊的顧問飛田穗洲。
到了9月,政府頒布新令,文科生們也必須離開校園應征入伍。面對即將踏上戰場、不知能否生還的棒球隊員們,飛田渴望能獲得一個機會讓他們在參戰之前留下美好的回憶。機會很快降臨了。一天,慶應義塾塾長小泉信三找到了飛田,提議舉行一場校際棒球賽。這絕對是贈給隊員們的最佳的臨別禮物,欣喜的飛田很快著手准備,不料卻碰了釘子。
校長田中穗積生怕惹惱軍方,堅決反對舉行「早慶戰」,飛田磨破了嘴皮也無法說動他。與此同時,戶田家傳來榮一戰死的噩耗,順治和父親之間的鴻溝更深了,榮達對只想著棒球賽的小兒子大加斥責。
應征期限日日迫近,飛田決心不顧上層的阻撓,強行舉辦最後的早慶之戰……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重現65年前的傳說之戰
這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影片。
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已露敗跡。9月21日,東條英機內閣決定停止文科學生暫緩徵兵的政策,全面擴充兵力。大學、專業學校、高中各類教育機構中所有達到徵兵年齡的男青年都必須中止學業應征入伍。10月25日開始徵兵檢查,陸軍12月1日、海軍12月10日報到。
一群熱愛棒球的象牙塔中的學生也即將踏上戰場。棒球原是風靡大學的運動,東京六校聯賽以及在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之間舉行的「早慶戰」都是相當人氣的比賽。然而在文部省的干涉下,這項「敵國運動」的賽事從43年4月開始遭到了禁止。為了實現球員們的願望,慶應義塾塾長和早稻田棒球隊顧問頂著壓力聯合舉行了「最後的早慶戰」。1943年10月16日,早稻田大學的戶冢球場座無虛席(堅決反對比賽的早稻田校長並不在其中),在座的學生和師長們在心中刻下了棒球英豪們全力以赴的身姿。
參賽隊員中,有四名早稻田隊員最終戰死,沒能再次踏上心愛的棒球場。
戰爭很殘酷,給中國和日本都帶來了很痛苦的回憶
㈤ 看完<東京審判>這部電影後有什麼感想謝謝
最近,國內推出了三部愛國主義教育的電影,而東京審判是上映最早,也是受評價最高的一部。一句話概之,是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
影片開頭梅博士因排位順序問題,拒絕出席記者見面會,為捍衛祖國榮譽而斗爭。這一段在我觀看這部電影之前,已經聽我政治老師詳細解讀過。但當我看時仍然被他那種民族感,榮譽感所震撼。在他國審判官眼中這些是雞毛蒜皮的事,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獲得應有的利益和地位。而在中國審判官眼中,這是對中國200萬犧牲人民的不屑,對抗日戰士浴血奮戰的不公,對中國抗日成就的不理。所以當大法官最終調整順序時,他也領悟到這調整對中國人的重要意義所在,並感嘆地誇獎梅博士為鬥士。
其後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讓我發我深思做出要數那出場作的假和尚那一段。面對前面三位大師殘被閹割,他為了求生而選擇了姦汙那姑娘。有人會抨擊他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但試問一下自己,你會選擇怎麼做。是捨生取義?還是苟且偷生?我的自問變成了自責,我不能捨生取義,不能像三位大師那樣能毅然以生命捍衛仁義,但難道就只因像假和尚這樣貪生怕死的行為,我們就從道德倫理等方方面面打倒他?試反過來想,如果當時他也義無反顧就死,誰又能在遠東法庭上鑒證當時在南京這殘忍的一幕。人總會有自己的弱點,當人被擊中的弱點,在那時人就不再是一個真正的人,只是他人的扯線玩偶。也許這是那人最本性的一面,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掙脫那根線,寧願就死也不舍義呢?也許抗戰年間大多數人會,我也從我父輩身上看到了這一點品質。但當時不也有很多像假和尚一樣懦弱的人,何況我們這些一代不如一代的青年人。的確,在沒有戰爭的年代,具有捨生守節意識的人畢竟不佔多數。突然,我腦海中浮現出一段魯迅說的話,一句讓我讀後很自卑,也很害怕的話,是魯迅先生寫來諷刺讀經者的:我看不見讀經之徒的良心怎樣,但我覺得他們大抵是聰明人,而這聰明,就是從讀經和古文得來的。……怎樣敷衍,偷生,獻媚,弄權,自私,然而能夠假借大義,竊取美名。再進一步,並可以悟出中國人是健忘的,無論怎樣言行不符,名實不副,前後矛盾,撒誑造謠,蠅營狗苟,都不要緊,經過若干時候,自然被忘得乾乾凈凈;只要留下一點衛道模樣的文字,將來仍不失為"正人君子"。我有時會想,我在義務教育春風滋潤下,卻有時干出一些與教育主旨不符的行為。而在同齡人中,我還扮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也許我比同齡人更正人君子,可我仍然是一個類似假和尚那樣的人。我開始懷念魯迅,魯迅現在離我們太遠了。像我猶且讀上他幾篇文章。而我身邊大多數人則因白話文不易懂而不讀。我較同齡人更"正人君子",但仍是魯迅怦擊過的那種人,可見當代學子不少已淪為魯迅年間失去靈魂的人了。魯迅先生,您在哪啊!
影片中還有介紹關於日本人對戰時中國戰區士兵寫書信時,不允許提及戰事,而且國內媒體也控製得相當好,以至於在日本戰敗後,很多日本人認為是中國人的錯,並對中國產生了仇恨,有的甚至不亞於中國被害民眾對日本的仇恨。但影片中同時也有一個從中國戰歸士兵的角色,這個角色是與未上過前線的日本人作對比的。就我個人認為,這個角色反應了日本人並不是沒有良知,也不是什麼天生就健忘的人。就那名士兵而言,他不但自己深深的懺悔,而且大義滅親,把自己殺人成性的弟弟給親手殺了。日本人自己都難以忍受那種殘忍的畫面了,很難想像當時中國百姓在水深火熱中是如何煎熬的。但受過武士精神教育,有強烈民族優秀思想的軍事家們就已經不同於普通日本民眾。他們有大大的野心,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去侵略,有不肯反思的決對自我肯定。他們在法庭上的百般阻撓與挑釁讓全世界驚嘆,驚嘆的不是它的,而正是他們的無知與不悔改。日本民眾性本善,是一代又一代狂野的領導者扭曲他們的人生觀,善良的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決對忠實的天皇、內閣卻是十惡不赦的大惡魔。所以才有現在日本教科書被改,卻只有少數日本人提出異議。他們太相信他們的國家,他們的領導人。而我們現在中國施行義務教育,人們大多用抨批的眼光看待,不相它,說他不好、無用。我想我們義務教育就是十年後,也很難整體提高國民素質。因為我們紮根里的思想就不行。效仿明治維新時普及教育,像他們一天給後一代一杯牛奶一樣的做法是好的,但也應就我國國情調整一下。現在他們文化侵略太泛濫了,我們民族文化意識太薄弱了,徒有一身本領,到時別國一點金錢誘惑就離開中國,教育還是失敗的。怎麼辦?還是讓領導人想去吧!何必杞人憂天呢!
還有一處不明,就是為什麼法官們大多不贊同死刑。其中有些是宗教因素,而更多是自己讓為太過殘忍。但對比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沒有讓他們像墨索里尼一樣掛屍廣場示眾,只是曲曲死刑,已經夠仁慈的呢。也許是那兩顆原子彈讓西歐讓美國人都認為下手太重,以至於他們有同情之心,於是出
最近,國內推出了三部愛國主義教育的電影,而東京審判是上映最早,也是受評價最高的一部。一句話概之,是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
影片開頭梅博士因排位順序問題,拒絕出席記者見面會,為捍衛祖國榮譽而斗爭。這一段在我觀看這部電影之前,已經聽我政治老師詳細解讀過。但當我看時仍然被他那種民族感,榮譽感所震撼。在他國審判官眼中這些是雞毛蒜皮的事,那是因為他們已經獲得應有的利益和地位。而在中國審判官眼中,這是對中國200萬犧牲人民的不屑,對抗日戰士浴血奮戰的不公,對中國抗日成就的不理。所以當大法官最終調整順序時,他也領悟到這調整對中國人的重要意義所在,並感嘆地誇獎梅博士為鬥士。
其後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讓我發我深思做出要數那出場作的假和尚那一段。面對前面三位大師殘被閹割,他為了求生而選擇了姦汙那姑娘。有人會抨擊他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但試問一下自己,你會選擇怎麼做。是捨生取義?還是苟且偷生?我的自問變成了自責,我不能捨生取義,不能像三位大師那樣能毅然以生命捍衛仁義,但難道就只因像假和尚這樣貪生怕死的行為,我們就從道德倫理等方方面面打倒他?試反過來想,如果當時他也義無反顧就死,誰又能在遠東法庭上鑒證當時在南京這殘忍的一幕。人總會有自己的弱點,當人被擊中的弱點,在那時人就不再是一個真正的人,只是他人的扯線玩偶。也許這是那人最本性的一面,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掙脫那根線,寧願就死也不舍義呢?也許抗戰年間大多數人會,我也從我父輩身上看到了這一點品質。但當時不也有很多像假和尚一樣懦弱的人,何況我們這些一代不如一代的青年人。的確,在沒有戰爭的年代,具有捨生守節意識的人畢竟不佔多數。突然,我腦海中浮現出一段魯迅說的話,一句讓我讀後很自卑,也很害怕的話,是魯迅先生寫來諷刺讀經者的:我看不見讀經之徒的良心怎樣,但我覺得他們大抵是聰明人,而這聰明,就是從讀經和古文得來的。……怎樣敷衍,偷生,獻媚,弄權,自私,然而能夠假借大義,竊取美名。再進一步,並可以悟出中國人是健忘的,無論怎樣言行不符,名實不副,前後矛盾,撒誑造謠,蠅營狗苟,都不要緊,經過若干時候,自然被忘得乾乾凈凈;只要留下一點衛道模樣的文字,將來仍不失為"正人君子"。我有時會想,我在義務教育春風滋潤下,卻有時干出一些與教育主旨不符的行為。而在同齡人中,我還扮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也許我比同齡人更正人君子,可我仍然是一個類似假和尚那樣的人。我開始懷念魯迅,魯迅現在離我們太遠了。像我猶且讀上他幾篇文章。而我身邊大多數人則因白話文不易懂而不讀。我較同齡人更"正人君子",但仍是魯迅怦擊過的那種人,可見當代學子不少已淪為魯迅年間失去靈魂的人了。魯迅先生,您在哪啊!
影片中還有介紹關於日本人對戰時中國戰區士兵寫書信時,不允許提及戰事,而且國內媒體也控製得相當好,以至於在日本戰敗後,很多日本人認為是中國人的錯,並對中國產生了仇恨,有的甚至不亞於中國被害民眾對日本的仇恨。但影片中同時也有一個從中國戰歸士兵的角色,這個角色是與未上過前線的日本人作對比的。就我個人認為,這個角色反應了日本人並不是沒有良知,也不是什麼天生就健忘的人。就那名士兵而言,他不但自己深深的懺悔,而且大義滅親,把自己殺人成性的弟弟給親手殺了。日本人自己都難以忍受那種殘忍的畫面了,很難想像當時中國百姓在水深火熱中是如何煎熬的。但受過武士精神教育,有強烈民族優秀思想的軍事家們就已經不同於普通日本民眾。他們有大大的野心,有自己充足的理由去侵略,有不肯反思的決對自我肯定。他們在法庭上的百般阻撓與挑釁讓全世界驚嘆,驚嘆的不是它的,而正是他們的無知與不悔改。日本民眾性本善,是一代又一代狂野的領導者扭曲他們的人生觀,善良的他們萬萬沒想到他們決對忠實的天皇、內閣卻是十惡不赦的大惡魔。所以才有現在日本教科書被改,卻只有少數日本人提出異議。他們太相信他們的國家,他們的領導人。而我們現在中國施行義務教育,人們大多用抨批的眼光看待,不相它,說他不好、無用。我想我們義務教育就是十年後,也很難整體提高國民素質。因為我們紮根里的思想就不行。效仿明治維新時普及教育,像他們一天給後一代一杯牛奶一樣的做法是好的,但也應就我國國情調整一下。現在他們文化侵略太泛濫了,我們民族文化意識太薄弱了,徒有一身本領,到時別國一點金錢誘惑就離開中國,教育還是失敗的。怎麼辦?還是讓領導人想去吧!何必杞人憂天呢!
還有一處不明,就是為什麼法官們大多不贊同死刑。其中有些是宗教因素,而更多是自己讓為太過殘忍。但對比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沒有讓他們像墨索里尼一樣掛屍廣場示眾,只是曲曲死刑,已經夠仁慈的呢。也許是那兩顆原子彈讓西歐讓美國人都認為下手太重,以至於他們有同情之心,於是出手較輕。但最終該懲罰的還是懲罰了,該判死刑的還是判了死刑,結果還是讓中國人能接受的。但中西文化思想之別,還有待我自己琢磨一下。
"東京審判"的確是一部不錯的紀錄片,它留給人們很多思考,也許人們在思考中,會喚醒那顆沉迷的心靈。
手較輕。但最終該懲罰的還是懲罰了,該判死刑的還是判了死刑,結果還是讓中國人能接受的。但中西文化思想之別,還有待我自己琢磨一下。
"東京審判"的確是一部不錯的紀錄片,它留給人們很多思考,也許人們在思考中,會喚醒那顆沉迷的心靈。
㈥ 電影大逃殺到底要表達什麼日本人的思想真的很極端
原小說作者意在表現的是在日本民族性中的那些終將使日本陷入危機的惡劣特性。當然了,電影片頭說明了,這是發生在一個未知世界的事情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