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什麼電影講述美國的民主

什麼電影講述美國的民主

發布時間:2024-10-05 01:17:40

『壹』 請大家介紹幾部美國的愛國主義電影

美國往事》課程:人生
《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幻想、責任、沖突。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面條躺在床上,在溫暖的燈光和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歲月,這場夢便開始了,直到最後,面條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些不盡的故事。什麼幫派,什麼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個毛躁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兒跳舞;只有一個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覺;只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面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動聲色。《美國往事》帶著你作了一個3小時45分鍾的夢。人生如夢,這也許是惟一的感受。

、《現代啟示錄》課程:痛苦
戰爭是一種秩序的破壞,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戰爭,最痛苦的戰爭電影莫過於《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講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破壞。但文明的進程卻沒有人能夠阻擋。

《教父》是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是美國出版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歡迎。

作者馬里奧·普佐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而且是長期生活在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心臟——紐約的美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美軍中服役。復員後,先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文藝創作,後來又在社會調查學院專門研究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他的第一部小說《明爭暗鬥》被認為是描寫戰後被佔領的德國的最佳小說;他的第二部小說《幸運的香客》被《紐約時報》稱之為「小經典作品」。《教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說。這部小說一出版就轟動了整個美國,引起了廣泛的評論和贊揚。美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霍爾·伯登在《星期六評論報》上對這部小說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闢的評價。他是這樣寫的:

「馬里奧·普佐的新小說是一種對准頑固堡壘猛烈攻擊的攻城錘,其主旨在於振聾發聵。這是一部內容充實的家史,記錄的是一個家庭不惜用槍、用斧、用絞刑具、用攻心戰來實現自己對整個美國地下勢力集團體系的獨霸控制的詳細過程……

「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普佐的表現技巧頗見功力:在他的筆下,一個本來令人感到義憤的情節都十分入情入理。一切感情沖動,一切殺戮,一切粗鄙的兩性關系,都同他所刻畫的人物所處的情境協調一致。但同時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慄的氣質烘托得具有人情味,真實可信。

「《教父》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陰險的犯罪集團的權威性的小說。」

普佐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成功之作,主要是因為他熟悉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層的秘密,也熟悉各種各樣人物的生活隱秘。對美國社會的本質,他洞見症結,因而最有發言權。

無論在美國國內或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有不少人在考慮這樣的問題:美國社會究竟怎麼樣?它是不是理想社會?這部小說繼承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這類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極其生動、形象、具有說服力的回答。作者忠於藝術規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地否定,而只是客觀地把美國社會最隱蔽的本質赤裸裸地揭示了出來。作品是通過引人入勝的場面和扣人心弦的情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剝開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繚亂的遮羞布,人們不難看出:這里絕不是無憂無慮的人間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爾虞我詐的冒險家的樂園;這里處處布滿了陷阱、明槍、暗箭;這里人人自危;這里,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裡根本沒有什麼「自由、平等與博愛」。

作者以藝術家的手法讓我們看到的,不是美國社會生活中漂浮於表面的璀璨奪目的現象,而是隱匿於深層的陰森恐怖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面:以維持社會治安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維護法律尊嚴為己任的法官、律師,以及身為合法民意代表的議員;以「公正、客觀」自詡的報刊編輯、記者,盡管有時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團無關的問題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因為他們大都暗中隸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所以背地裡卻干著同自己的公開職責大相徑庭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從小說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會組織關系來說,美國人大都有雙重身份:一種是公開的社會成員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師、議員、報刊編輯、記者,以及演員、店主、工會頭目等等,辦起事來「公事公辦、鐵面無私」,各人按照自己對社會的貢獻領取合法報酬,這一面實在無可指責;另一種是秘密的集團成員身份,他們暗中分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各人又必須以公開的身份、合法的形式,為自己所屬的地下勢力集團效忠,從而定期獲得額外報酬,這一面是絕對「保密」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對美國社會的本質進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是美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義的保護。原因是: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根據不合理的法律條文,總是顯得「活該」;而徇私舞弊者總是可以利用法律的靈活性來歪曲本來就不合理的法律,而形式上仍然是在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是在秉公辦事,結果也總是顯得「應該」。因此,人們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為了預防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的悲楚,也都紛紛投靠地下勢力集團,要求必要時為他們伸張正義,為此他們甘願定期預交「保護費」。地下勢力集團買通有關當局,有恃無恐地進行各種非法活動——走私、販毒、擺賭場、開妓院等。通過這些活動,積聚了大量財富之後又可暗中串通公開的政治上的權貴勢力,或者把他們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國家要害部門。這樣,上面有了強大的保護傘,再加上他們所掌握的輿論工具的附和,他們不但可以為所欲為,而且能夠無往而不勝。他們都有嚴密的組織:有核心領導班子、有單線聯系的內部系統,也有層層外圍組織;有自己的法律顧問,也有自己的「軍隊」,還有自己的情報網。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欺壓、委屈,能談判的就談判解決,無法談判的就採取破壞以至暗殺手段解決。甚至議員選舉,最佳演員的選舉,盡管表面上冠冕堂皇,無懈可擊,但大都操縱在地下勢力集團的手中。他們一插手,就可以出冷門,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地當選。

這部小說通過對美國地下勢力集團之間真刀真槍的「戰爭」的敘寫,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美國社會的表層下面的最隱蔽的本質。

作者講故事的方法也別開生面。故事發展,當然有一條主線。但常見的是,主線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暫停下來,分岔伸延開去,形成支線,支線發展到盡頭,然後再回到主線上來,繼續發展主線。根據需要,支線可多可少。整個故事的主線與支線的發展脈絡,很像一棵大樹的樹干與樹枝的關系。而《教父》中許許多多的支線都不是從主線上分岔出去的,而是各有自己的源頭,自己的流程,到末了才自然而然地匯攏到主線上來。整個故事的主線與支線的發展脈絡,很像一條大河的主流與支流的關系:各有源,最後聚成洪流,一瀉千里。因為可以另外重新起頭,所以故事繼續發展可以不受前一個階段發展的制約。作者有更大的迴旋餘地,海闊天空,縱橫捭闔。這個方法值得借鑒。

「教父」維托·考利昂是紐約五大地下勢力集團之一的頭頭。以他為首的考利昂地下勢力集團主要經營的是從歐洲走私進口橄欖油、開設賭場等等。他的勢力遍及美國東西南北各地,在政府各個要害部門也都有他的人。他神通廣大,渴求保護和支持的人們虔誠地尊稱他為「教父」。他對下面也有求必應,說話算數,從而贏得了人們的敬畏。隨便什麼事,只要他暗地或公開一插手就會按照他的意志發展變化。他是美國社會真正叱吒風雲的人物。「教父」他們堅信:在公開的社會要求正義是痴心妄想,只有在黑幫內部才有正義可言。這是熟諳美國社會和一切資本主義社會的底蘊的人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所發出的肺腑之言。這既是小說中人物的看法,也是作者本人的觀點。

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必然有人不相信社會能給他們提供什麼保護。他們不甘心把自己的命運拱手交給那些達官貴人,任其擺布,任其捉弄。那些人有什麼能耐?只不過他們能夠糾集一撮人為他們捧場,使他們當選之後當官而已。「教父」他們之所以不願意進入公開的大社會,就是因為他們不甘心任人宰割。他們決心在地下世界利用一切手段發展自己,壯大自己,使自己成為強者,然後再「改邪歸正」。這樣,他們一進入弱肉強食的公開的大社會,就可以以強者的姿態出現,這也是一切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的上層實權人物帶規律性的相同發展道路。哪一個大財團或億萬富翁不是從營私舞弊、投機倒把起家的?中國有句古話說:「一將成名萬骨枯。」看了這部小說,我們也有理由說:「一人發財萬骨哭。」因此,作者在小說第一章正文的前面摘引了法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一句名言:「在巨大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罪惡。」這句名言引用到這部小說的前面,實在貼切極了,真是畫龍點睛之妙筆,點破主題之警句。

「教父」是美國社會的靈魂,是美國社會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響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也是美國社會的主角。

整個小說出現的人物將近一百個,著重刻畫的有二十多個,大都是美國那個社會里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既是美國社會的產兒,又是美國社會的締造者,也就是說,沒有美國社會,也就沒有他們;沒有他們,美國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美國社會了。在這里對所有的人物一一加以評價是沒有必要的,還是讓讀者一面讀一面想吧。但除了主角以外,特別應該提一下的是「教父」的小兒子邁克爾的妻子愷·亞當姆斯。她心地善良,大學畢業後就去當教師,想當個奉公守法的公民,但是她同邁克爾結合了。她只知道邁克爾作為普通人是可愛的,卻不知道他作為考利昂集團的成員是可怕的。等她知道邁克爾殺人不眨眼並對她撒謊的時候,她忿然離開了他。但是,當她認識到邁克爾殺人都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為之」之後,她又毅然決然地回到了邁克爾的身邊。她天天禱告,祈求上帝保佑邁克爾的靈魂。愷·亞當姆斯的性格同她的遭遇是耐人尋味的,發人深省的。在美國那樣的社會,即使有決心當好人,也難於出污泥而不染,也難於獨善其身,除非是真正的徹底革命者。

作者最後讓愷·亞當姆斯忿然離開邁克爾,不久又讓她欣然回到邁克爾身邊,這絕不是一般愛情糾紛的喜劇結局,這個突兀奇特的結局有其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極其復雜而深刻的文藝理論問題:作家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應該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個別人物抑或整個社會?具體一點說,處於黑暗的舊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痛恨個別壞人抑或整個社會結構?處於光明的新社會,作家應該引導讀者膜拜個別英雄人物抑或整個社會?

《教父》這部小說的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就在於:盡管描寫的全是壞蛋,但作者曲盡妙筆,竟然能讓讀者不痛恨個別壞蛋,而痛恨整個齷齪的社會結構。教父及其繼承人——他的小兒子邁克爾本來都是壞透了的壞蛋,但是卻並不顯得令人痛恨,因為他們殺人是整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出來的,因為他們殺的也都是更壞的人。他們同那些在幕後「坐地分贓」的政客比較起來,在「壞」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想一想吧:明明寫的是壞蛋,而且還把壞蛋的「壞」寫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但又要設法不讓讀者去痛恨壞蛋,而是痛恨那個產生壞蛋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整個社會結構。這談何容易!這需要多麼高超的藝術技巧啊!

愷·亞當姆斯能夠原諒邁克爾,讀者也會原諒邁克爾。要把邁克爾的靈魂從罪惡的淵藪中拯救出來,天真的愷·亞當姆斯同無知的老太婆一樣,也只能乞靈於上帝。

古今中外,傑出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裡絕不以「教師爺」自居,絕不滔滔不絕地大講正面道理;他們絕不蔑視讀者,絕不侮辱讀者;他們都非常尊重讀者的判斷力;他們往往只「舉一隅」,而讓讀者自己去「三隅反」;有時,他們甚至故意指出一條走不通的路,讓讀者自己返回到正路上來。要挽救教父的靈魂,要挽救邁克爾的靈魂,禱告,此路不通。那麼,出路在哪裡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有理由認為,過去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盡管有些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得很深刻,但揭露的大都是表面現象,而《教父》才真正挖掘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靈魂。

我們在小說中所看到的男女關系,不是哈代筆下的那種以虔誠的愛慕和纏綿的柔情為基礎的、受命運捉弄的愛情悲劇,而是徹底撕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之後剩下來的赤裸裸的獸欲。人與人之間的高尚的愛情關系,已淪為禽獸與禽獸之間毫無感情的低級下流的獸欲關系。

美國社會的出路在哪裡?這就是小說里全體人物的所作所為必然要引起讀者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小說中所描寫的人和事,盡管在我們看來有點陰陽怪氣、荒誕不經,但在美國卻比比皆是,屢見不鮮,也就是說,這是一部有堅實的現實基礎的現實主義作品。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認識美國社會本質的理想的讀物。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作者在小說正文的前面特別聲明說:

「這本書裡面的一切人物都是虛構的,若書里的描寫同現在還活著的或已經死了的真人有相似之處的話,那也純屬巧合。」

作者的這一聲明,酷似「此地無銀三百兩」,從反面點明了這部小說的現實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它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又是一部生動形象的社會風俗史。

普佐是一位嚴肅、莊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不是在現代派作品裡所常見的那種以撲朔迷離的荒唐的渲染作為噱頭來誘使讀者陶醉於虛無縹緲之中,而是以引人入勝的真實可信的素描作為楔子來啟發讀者認識美國社會的本質。至於現代派,這里不打算作進一步的評述,只想援引英國文學史家艾奈特·魯賓斯坦的一段話,從中可以看出嚴肅的西方學者對現代派的看法:

「世紀末的美學觀,在他們(按指十九世紀末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派作家、藝術家,他們大都不到四十歲就死了——引者)短暫的一生中得到了曇花一現的表現。後來又在從超現實主義到存在主義之間的許許多多陷於邪門歪道的文學流派中借屍還魂了,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流派,二十世紀資產階級文化加速衰退墮落的過程明顯地表現了出來。」(見《英國文學的偉大傳統:從莎士比亞到肖伯納》英文版,1969年,美國,下冊第850頁)

在現代派各種光怪陸離的變種的文藝思潮泛濫成災的美國文壇,普佐顯然是一位巍然屹立的現實主義作家。因為他在社會調查學院受過熏陶,所以他的小說具有特別明顯而突出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馬克思在談到以狄更斯為代表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的輝煌成就時說:

「以他們那曉暢和令人感動的描寫,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論家和道德家合起來所作的還多。」(見《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中文版,第二卷第402頁)

恩格斯在談到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時也說:「我從這里,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版,第四卷463頁)

我們也可以說,《教父》通過生動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論家和一切新聞報導合起來所揭示的還要多,我們從這里所能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所有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以及報刊雜志那裡所能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這本書,對譯者來說,之所以值得一譯,對讀者來說,之所以值得一讀,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貳』 好萊烏電影當中有多少部救美國總統的電影 最好看的 或者全部

十大經典總統 影片: 1.哈里森·福特:《空軍一號》(1997年)2.摩根·弗里曼:《彗星撞地球》(1998年)3.邁克爾·道格拉斯:《白宮情緣》(1995年)4.比爾·普爾曼:《獨立日》(1996年)5.凱文·克萊恩:《冒牌總統》(1993年)6.丹尼斯·奎德:《美國夢》(2006年)7.布魯斯·格林伍德:《國家寶藏2:秘密之書》(2003年)8.詹姆斯( blog)·克倫威爾:《驚天核網》(2002年)9.傑克·尼科爾森:《星戰毀滅者》(1996年)10.傑夫·布里吉斯:《暗朝洶涌》(2000年)

『叄』 誰能說說<最後的城堡>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下午看了下近期最為流行的美國大片之一《越獄》之《最後的城堡》,評論之心又一時興起,就順手寫了下來:

美國人用二百多年創造了一個奇跡,那並不單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制度是資本主義;中國人——炎黃子孫用5000年造就一個文明,並用社會主義繼續傳承這個文明,中國應藉助各方面的力量來努力實現老一輩的夢想:共產主義!

值得借鑒的主要有:⑴新加坡的廉政及民族意識;⑵日本和韓國的經濟速度與管理;⑶美國的民主→全民民主(不管它是不是標榜的);⑷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現在先來說下新加坡的廉政,全世界皆知,而且是通過該國居民的素質上體現出來。記得我一個在新國留學的好友提過,在「獅子城」里,哪怕是隨地吐痰這樣的小事都會受到重罰。這並不是聳人聽聞,而正體現了該國政府對細節的重視,要不哪來現在新加坡的美好環境……

由於本人對日韓不是很懂,所以直接談下美國吧!中午看完了標題上那片子的結尾部分:當我看到那個人(應該是男主角?!)舉著一面旗幟走向升旗台,監獄長(上校?)下令士兵向他開槍時,所有士兵都因為他(拿旗者)的一句話「那面旗幟不屬於你(個人)」,全部由不動、猶豫、放下槍轉到敬禮,只是僅僅因為那面最終升起的旗幟——星條旗,在場的每個人(除了那個監獄長)都明白(美國)國旗的神聖不可侵犯。這一切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建立美國的開創者們,通過短短200多年時間,已經做到了一點:民族榮譽感(?)的全民化/升華,至少從影片上就體現了這一點。但你能說中國沒有嗎?這種問題不值得也沒必要討論,公道自在(人)民心,與其花時間浪費在這上面,不如多干點實事。

最後就是不丹這個領土面積只有一點點的相對小國所提出的——國民幸福指數。以前中國往往只片面重視經濟,而忽略其他問題,比如:對自然的保護,對環境的貢獻,對建築的綜合規劃(針對今天看到的建築「短命」現象)。人民幸福與否,只要看看他們臉上是否經常露出孩子般自然的微笑以及私下嘆氣的頻率就可得知了。而上述一切資料從何獲得呢?除了和他們和睦相處時間長點,就可了解,當然這也是片面的了解。這事情做起來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就看你是否願意用心觀察與適時適度伸出援手。

『肆』 如何通過電影《阿凡達》看美國所謂的平等

在某種程度上,“阿凡達”暗指政治,文化,環境,種族和宗教問題,這部電影的情節基本上反映了北美大陸的殖民歷史,但結合了希臘神話般的浪漫英雄主義,使故事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社會制度的辯證法一直是歐美電影的主要特徵,圍坐在篝火旁的部落場面表明平等,而人類在地球上的居住使用方桌,這表明部落人民的民主更加純正,更接近理想的模型。

缺點是這個故事有點過時,充滿了其他電影的陰影

就內容而言,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外星星球上的故事,行星上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相互連接,而這些連接的中心是巨大的古老樹木。他也預見到了這種人類未來狀態,很容易想到5g概念“萬物互聯”,創建一個星球並不容易,外星人不是地球,但它必須像地球,因為地球上的花朵,植物,草,獸和動物與地球上的生活條件有很大不同,但它們與地球上的法律相似,這里的靈長類動物也知道如何騎馬,但是他們的馬是不同的,使用諸如早期人類之類的冷武器,當然作為一部電影,尤其是科幻電影,它需要充滿想像力的證據,將人類與外星人聯系起來的最新技術等,這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個場景,一場想像力的盛宴。

『伍』 講美國歷史的電影

1、《林肯》

《林肯》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莎莉·菲爾德、大衛·斯特雷澤恩、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詹姆斯·斯派德等主演的歷史電影。

影片講述了美國第16任總統經歷南北戰爭,統一美國的故事。

2、《光榮戰役》

《光榮戰役》是由愛德華·茲威克執導,馬修·布羅德里克、丹澤爾·華盛頓等人主演的戰爭片,於1989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中,一支由白人軍官率領的馬薩諸塞州第五十四志願步兵團,在南方的查爾斯頓戰役中立下大功的故事。

3、《西部開拓史》

《西部開拓史》是由約翰·福特執導的劇情片,亨利·方達、約翰·韋恩參加演出。故事講述一家三代在各種時代背景下的艱難曲折,通過這個家庭從19世紀早期到1880年代半個世紀的遷徙經歷,描述美國西部歷史。

他們從紐約出發,經歷了內戰,淘金熱,路遇印第安人和西南部的流放者,經歷各種艱難險阻,終於到達西部,並聯合其他開拓者在平原上修建了鐵路,把法律與正義也帶到了邊疆。

4、《蓋茨堡之役》

《蓋茨堡之役》是1993年上映的一部電影,導演是Ronald F. Maxwell。

主要講述了一八六三年七月一日,十五萬名士兵在命運安排下,相會於美國的蓋茲堡;他們各自為了理想中的民主政治拋頭顱灑熱血,結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倒於寂靜的麥田中;他們的生命創造了南北戰爭的轉折點,這場戰役是歷史上的蓋茲堡大戰。

5、《一個國家的誕生》

《一個國家的誕生》是由D·W·格里菲斯執導,麗蓮·吉許、亨利·B·沃斯奧、拉爾夫·李維斯聯合主演的歷史劇情片。該片於1915年2月8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美國南北方黑人與3K黨兩個家族在內戰前後的命運沖突的故事。

『陸』 一部很老的電影,講的是美國打仗的故事,好像是獨立戰爭

梅爾吉普森的 愛國者
搜下看看是這部不
《愛國者》是梅爾·吉布森在2000年主演的一部具有史詩背景的影片,創作人員陣容強大,劇本由《拯救大兵瑞恩》的編劇羅撥特·路戴執筆,導演則是《獨立日》《酷斯拉》的羅蘭德·伊馬利奇。梅爾·吉卜森在片中飾演男主角本傑明·馬丁,一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英雄,早期曾經為殖民擴張而戰,後來對戰爭產生了厭惡,直到轟轟烈烈的美國獨立戰爭的戰火燒到了家門口,才逼他又投身到了美國人民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斗爭中。

http://ke..com/view/6611.htm

與什麼電影講述美國的民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取消日歷里的電影提醒 瀏覽:728
功夫電影大全粵語版免費 瀏覽:547
關於床戲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08
機關單位適合看哪些電影 瀏覽:654
日本什麼香氣的電影的 瀏覽:478
電影凌雲壯志免費觀看 瀏覽:260
想看電影玉子免費完整版 瀏覽:918
微信電影票小程序有哪些 瀏覽:960
最好看的動畫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420
有什麼好看的動物篇的電影 瀏覽:644
徢德奧特曼電影國語免費 瀏覽:361
旅順新瑪特11月17日有什麼電影 瀏覽:190
電影有哪些大片 瀏覽:363
電影美食總動員免費 瀏覽:342
施工隊發現古代老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358
北京電影節的票多少錢 瀏覽:865
好看的英國的電影 瀏覽:777
如何給電影取名字大全集 瀏覽:710
電影十二證人觀後感怎麼寫 瀏覽:524
女租客為了減少房租電影叫什麼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