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抖音「從此不敢看觀音」出自哪裡
在黃梅戲經典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有一段寓意深遠的戲文:「梁山伯對祝英台耳上環痕的質疑,揭示了他對祝英台女扮男裝身份的疑惑。英台解釋說,她在家鄉廟會上常扮觀音,以此轉移梁山伯的注意力,希望他專心學業。梁山伯聽後回應道,『我從此不敢看觀音』,暗指他對祝英台的深深牽掛,一眼望去,思緒紛飛。」這段對話體現了梁山伯對祝英台純真的感情與誤會。
故事中,祝英台為了追求學業,喬裝成男子與梁山伯結伴求學。然而,梁山伯並未識破英台的女子身份,直到一次清明出遊,祝英台借景暗示,梁山伯才逐漸察覺。馬文才得知真相後,搶先提親,導致梁山伯心碎。梁山伯病重,臨終前仍期盼與祝英台的重逢,而祝英台則以蝴蝶的傳說表達了他們的深情。
這段戲文不僅描繪了梁祝二人的情感糾葛,也展示了古代社會中女子求學不易的困境,以及愛情與現實的沖突。
『貳』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這句是什麼意思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一曲黃梅戲中的微妙情感在黃梅戲的經典劇目《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有一句台詞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弦:「我從此不敢看觀音。」這句話背後,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
梁山伯初識祝英台,對她耳上的耳環心生疑惑,誤以為她並非女兒身。他不解地問道:「英台,若非女子,何來耳環之痕?」祝英台則娓娓道來:「耳環非僅為裝飾,我家鄉廟會頻繁,我年年扮演觀音,這是習俗,梁兄不必多疑。」她藉此機會規勸梁山伯,應專心學業,而非沉溺於兒女情長。
然而,祝英台的提醒並未改變梁山伯的心意,反而加深了他的情感糾葛。他說:「我從此不敢看觀音,怕每一次目光所及,都是你溫柔的身影,每一次心動,都源於你的存在。」這句戲文,寥寥數語,卻飽含深情,將梁山伯對祝英台的愛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句台詞的魅力在於其含蓄而細膩的情感表達,它像一首未完的詩,讓人回味無窮。它不僅僅是梁山伯對祝英台的表白,也是他對自我情感的深刻審視。每一次回想起這句戲文,都彷彿能感受到那份隱藏在觀音身後的深深情意,讓人慾罷不能。
《同窗》這首歌在網易雲的演繹,更是將這段情感升華,將梁祝之戀的曲折與細膩演繹得淋漓盡致。它提醒我們,愛情中的微妙之處,往往隱藏在看似尋常的細節之中,只需用心去品,才能領略其深遠的韻味。
這句「我從此不敢看觀音」,不僅是一句台詞,更是一段情感的寄託,是黃梅戲中永恆的經典,讓人在品味中感受愛情的甜蜜與苦澀,以及人性的復雜與細膩。
『叄』 不敢看觀音是什麼梗
目前在網上有關不敢看觀音的梗,吸引了很多朋友的注意力,那麼不敢看觀音是什麼梗?不敢看觀看是來自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梗,由於祝英台是女扮男裝的,有次偶然被梁山伯發現祝英台有耳洞,於是問對方明明不是女孩子,為何會有耳洞。祝英台表示,由於家鄉每年都有很多廟會,自己需要扮觀音打的,你不好好念書,天天想著男女之事怎麼行!然後梁山伯表示從此不敢看觀音。其實這句話就是屬於梁山伯和祝英台兩個人之間的土味情話,從中也能看出,梁山伯對祝英台產生了一種朝思暮想的戀愛情懷。
『肆』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是什麼意思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是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一句台詞。因為每次看到觀音就會想起祝英台,就會讓自己思緒紛雜無法專心做事。因此從此不敢看觀音的寓意就是指的一個人對自己喜歡的另一半朝思暮想、無法忘懷的感情。梁山伯對女扮男裝的祝英台起疑,於是有了下面的對白:「英台不是女兒身,因何耳上有環痕」。
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其中,《梁祝傳說》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伍』 不敢看觀音是什麼梗
這個梗來自《梁山伯與祝英台》。
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梁山伯對女扮男裝的祝英台起疑,於是有了下面的對白:「英台不是女兒身,因何耳上有環痕? 」「耳環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雲,村裡酬神多廟會,年年由我扮觀音,梁兄做文章要專心,你前程不想想釵裙。 」
「我從此不敢看觀音。」
這段戲文是說梁山伯看見祝英台的耳朵上有耳洞,不免對她的「男兒身」起疑,英台借口說家鄉的廟會都是自己負責扮觀音,反怪他不一心一意想著前程功名,只念著女色。梁山伯的回答意味深長:「我從此不敢看觀音。」這個「從此不敢見觀音」代表了男人對自己心愛的女人朝思暮想、割捨不下的情懷。
(5)我有何不敢看觀音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在眾多劇種中都有由此故事改編而成的戲劇。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