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管虎新上映電影《八佰》的真實歷史事件是什麼
《八佰》改編自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八百壯士」誓死抵抗日軍的故事。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企圖在三個月之內佔領全中國,他們在「盧溝橋事變」之後,就將目標轉移到上海。
淞滬會戰就此爆發,只是在會戰中,中方節節潰敗,已無力再與日方斡旋便需要西撤以保存實力。留下來一個加強營掩護大部隊西撤,這個加強營便是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的「八百壯士」。
留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423人,但謝晉元團長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宣稱800人,他們要正面對抗的卻是五千到三萬的日軍。數十倍的兵力懸殊,讓這一場戰斗變成有去無回的困獸之斗,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的對決如同蚍蜉撼樹,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感召下,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視死如歸的場面。
影片評價:
戰爭是冰冷和殘酷的,《八佰》中的「靜」凸顯了這樣的冰冷和殘酷。電影開篇用搖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蘇州河北岸的「靜」,這是滿目瘡痍之地,沒有居民,只有殘破與荒涼。「靜」是《八佰》一面,由「靜」到「動」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戰爭的對抗與角力的「動態」,也是人物變化成長的弧光,更是主題精神的升騰的過程和姿態。
在槍火和刺刀帶來的慘烈聲響中,該片著力呈現了「八百壯士」阻擊日本侵略者進攻的幾個戰爭段落和側面,戰爭的殘酷性首先被傳達出來,與之交織的是帶有痛感的崇高性。
作為一部戰爭類型商業片,該片正視了戰爭的殘酷,與此同時,也不再採取以往戰爭片凸顯指揮軍官個體的智慧與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謝晉元的領導,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