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我年齡越大 看周星馳電影越覺得心酸
人在年輕的時候,習慣向前看,因為他的未來還沒到來,他有許多憧憬;年輕越來越大了,就喜歡往回看,檢索自己的一生,發現那些沒完成的夢。
如果你沒有一個一路成功的人生,未免就會多了一些唏噓;如果你是一個從底層來的,一路打拚,處處受挫,就會更有些感慨了。
周星馳的影片,何嘗不是如此?
《喜劇之王》:我是一個演員,雖有一生抱負,卻只能管理社區文化站,跟孩子和老人打交道,理想破滅了嗎?
《功夫》:我雖然從小就希望學得一身功夫,立志要除暴安良,最後卻不得不混跡於黑幫中,心底還有柔軟嗎?
周星馳的影片,多數都有一個套路,就是一個屌絲的逆襲史。有的時候成功了,比如功夫;有的時候看穿了,放棄了,比如喜劇之王。但是那些在困苦中煎熬的細節,不正是我們能夠感同深受的嗎?
只不過,作為電影都會有個光明的尾巴,而現實卻很少有。
因為活的時間越久,越發現自己好像《大話西遊》里的那條狗。。。
Ⅱ 為何年齡越大看周星馳的電影越心酸
周星馳在沒有成功之前一直在跑龍套,一直在蓄力,最後終成影帝,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喜劇之王,他的電影從小看到大,代表作品《賭聖》,《功夫》,《少林足球》,《逃學威龍》,《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等等,充滿了大家的童年,看了數次總是看不膩,每看一遍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小時候看的是喜劇,長大後看到的卻是悲劇,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總是在劇里的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在體會了人生百態後依舊能笑著面對生活,主角的心酸經歷與我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Ⅲ 為何年齡越大,看周星馳的電影就越覺得心酸
因為在周星馳的電影中,有一個基本的內核,這個精神內核在電影外表,形式的變化下從未改變過。
細細回憶的話,其實每個電影中都有這么一個內核在支撐著整部電影,甚至導向了電影的劇情。
從《喜劇之王》開始,內核第一次出現的標志就是周星馳念出那個經典台詞,“我是一個演員。”已演員為深深追求的他,從與莫文蔚走進開始,“演員”二字在他身上開始偏離,直至最後的戲中戲才有找回本心。電影的最後一場戲,正是周星馳在默默無名時一直苦苦籌劃的《雷雨》。
有的人曾說,周星馳的電影中有小人物的奮斗。我並不完全贊同。周星馳的電影一直告訴我們這么一件事。人忘記什麼都不要忘記最初的追求。周星馳用各種角色,共同演繹了失而復得這個命題。他常常以美好的結局來包裹著,再在銀幕上放給我們看。你笑的時候,周星馳是無厘頭的喜劇,你落淚的時候,周星馳又是傷感的成人童話。
這就是為什麼,周星馳的電影,年紀大後再看,會讓人越發的感概,究其原因,說句濫情的話,我們都變成了我們當初討厭的模樣。
Ⅳ 電影《後來的我們》為什麼這么多差評
最終的結局不太好,因為很多人都期望一個美好的愛情結局,所以覺得差評多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這個情感他好像有一點宣傳前任情感的那種感覺就是總是在懷念懷念過去,而不面向未來,我就比較討厭這種類型的影片,我們過去都已經過去了,過去的男朋友女朋友都過去了,我們還要向未來看我們要相信自己,未來還有更好的人等著,我們總是懷念過去是沒有意義的。
Ⅳ 《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明明是一部喜劇,為何讓人看得心酸
《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真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喜劇電影,電影中有很多經典的電影梗,像《教父》、《雨中曲》、《低俗小說》、《上海灘》等等。將有趣的小梗融入到整部電影中,讓人全程都處在笑點中。電影不僅做到了各種梗無縫銜接,笑點密集,還致敬了多部經典電影,讓人看得十分盡興。
有人覺得有些情節太尷尬,有人覺得前段有些劇情的邏輯不夠嚴謹,也有人稱後半段有些拉胯……但即便是給出差評的觀眾還是對魏翔的表現頗為贊許,並稱值得一看。不少觀眾其實是「資深影迷」,卻也在《這個殺手》面前冷靜不起來。說到底快樂無價,大過年的更是誰也不能抗拒快樂。《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到底有何魅力,或許還得親自下場觀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