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部香港電影,有點像是鬼片,有個的生殖器可以變很長的
中文名妖怪都市
其它譯名 雌雄僵屍 出品時間 1992年6月19日 出品公司 萬里電影有限公司 發行公司 金公主(香港)娛樂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香港 拍攝日期 1992 導 演袁祥仁 編 劇 王晶 類 型 動作,恐怖,靈異 主 演林正英 片 長 92分鍾 上映時間 1992年6月19日
Ⅱ 回首《丹麥女孩》
最近看了《神奇動物在哪裡》後,主演埃迪 雷德梅尼又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線,因為一臉雀斑的緣故,所以人們戲稱他為小雀斑。搬家的緣故,網路一直有問題,所以腦海里一直留著小雀斑的女裝形象揮之不去,好不容易有了網路,趕緊找了小雀斑2015年的片子,《丹麥女孩》出來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上有記錄的最早的一例變性人,丹麥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畫家艾納 韋格納也是後來的莉莉 艾爾比,他的妻子格爾達也是一名畫家,他主要畫風景而他妻子主要畫的是人物,夫妻兩人一直感情很好,直到有一次格爾達的模特有事不能前來,而趕著創作的格爾達讓丈夫艾納穿上女裝,當作自己的繪畫模特,艾納從此體內的女性人格被召喚而出,莉莉 艾爾比從此誕生,他一直以莉莉的身份參加各種場合的聚會,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竟然難以穿上男裝,他找到醫生幫助他做當時還處於試驗階段的變性手術,最終手術失敗莉莉艾爾比離開人世。
看完電影,心裡一陣陣的不適隱隱傳來,電影中諸多場景有些挑戰男性觀眾的觀感和性別立場了,首先說一下,我並不是什麼大男子主義,也並非直男癌患者,但是當小雀斑脫光衣服站在鏡子前用大腿隱藏了男性器官並照著鏡子搔首弄姿的特寫還是令人不適。但是作為電影《丹麥女孩》確實是一部好的作品,畫面剪輯的恰到好處,色彩的運用上,沒有大紅大紫的出現,彷彿是應和年女主人公的油畫家的身份,而特意設計出的各種高級灰的搭配,使人第一眼看去柔和而舒適幀幀效果就像是古典油畫,還原了一戰前歐洲的美麗。強烈的對比出現在電影即將過去三分之一處,就是艾納化身莉莉,前往在聚會中一面之緣卻傾慕於他的「男朋友」的住處,白色的房子,色彩鮮明的黃色屋頂甚至讓人覺得刺眼,影片唯一的一次強烈的對比色正是第一次女裝約會的艾納心中的矛盾。艾納如白色的牆,是他作為一個人的基礎,但是卻是灰暗的,而莉莉作為鮮明的黃色屋頂,正在慢慢被喚醒。服裝方面更是復原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生活場景,寫實而毫不做作。該片更是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藝術指導、最近服裝設計以及最佳女配角等獎項。
人物刻畫方面,小雀斑的演技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萬物理論》中把霍金刻畫的入木三分,但是限於電影的時長,和劇本的傾向性,留給小雀斑的內心戲顯然不多,只能通過浮誇的肢體動作和面目上的濃妝艷抹來表現了。再看看妻子格爾達,反而更好的演繹了作為一個妻子發現丈夫的性別問題後應有的表現,可能是沒有那麼多的劇本篇幅的緣故吧,反而給了演員更多的發展空間。不管怎麼說,小雀斑和和艾麗西亞攜《萬物理論》和《機械姬》的餘威而來,演技方面自然是無需多疑了。
故事敘事上,個人覺得故事敘事估計就是本片的硬傷了。說到故事敘事,就得看看故事的來源了,電影《丹麥女孩》算是四手的故事了,這怎麼說呢?故事本身,也就是原型人物的實際算是一手資料,主人公莉莉的自傳《變成女人的男人》算是二手資料了,而大衛 艾貝爾舍夫又根據自傳創作了小說《丹麥女孩》算是三手資料,再到電影,只能是四手資料。所以各種的越來約美化的故事,越來越藝術化的加工,使得電影美麗動人,平淡中不失溫馨。做為藝術敘事片毫無爭議,但是既然說到了變性人的問題,只停留在藝術敘事,無疑是十分可惜的。
我查閱了一下關於莉莉的資料,顯然故事並不如電影中體現的那麼唯美,在如今,變性人依然是個敏感的問題,何況是一百多年前莉莉的時代。1882年12月28日,艾納在丹麥出生,艾納喜愛藝術,熱愛繪畫,更是考入丹麥皇家美術學院,他的妻子格爾達正是他在學校時的同學,1940年他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二人的藝術成就在整個歐洲都得到了認可。既然電影是根據書改編的,那我找來了原著《丹麥女孩》,大衛艾爾貝舍夫描述到第一次穿女裝的艾納:「穿上女伶的芥黃淑女鞋、繫上吊帶襪、套上白色洋裝,望著自己柔滑如絲緞般的小腿,艾納不禁頭暈發熱,身體里住著的女孩莉莉被喚醒。」
電影基本忠於原著小雀斑的表現相當到位。艾納事實上卻是開始比較抵觸的,但是模特一做就是好幾年,於是艾納慢慢的習慣,並從心裡認可了莉莉,開始主動起來,扮作女人上街,參加大小活動等。
1912年夫婦兩人移居巴黎尋求畫作上的更大的發展,不久他發現自己住的竟然是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作家王爾德死去的房間,於是花了好長時間來翻看朗讀王爾德的作品,為其作品中的悲劇故事和性別混淆的禁忌愛情打動,深深的產生共鳴。
格爾塔的人物插畫尺度頗大,使她在巴黎快速的火了起來,人們發現她的多數作品中都有一個穿著別致的杏眼女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發現這個出現頻率頗高的女郎竟然是她的丈夫。從此艾納便消失了,莉莉艾爾比正式的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里,從1920到1930年中莉莉在巴黎出席聚會、上街購物,甚至在家。
埃爾慢慢的消失了,艾爾甚至停止了他熱愛的繪畫,原因就是讓莉莉徹底擺脫艾爾的身份。1930年,莉莉找到了一名德國醫生,准備遠赴德國進行全球首例變性手術,因為沒有錢來支持莉莉的手術,他們回到哥本哈根,籌備畫展,准備賣畫來掙錢,可是世俗的眼光和當時的人們怎麼容得下他們?所有的努力收效甚微。體現了當時他們不與認可的還有丹麥國王親自廢除了莉莉和格爾達的婚姻關系,從這兩點看出他們當時被人們定為異類,被整個社會所排斥,生活因該十分的艱難。個人覺得如果在電影中添加了世俗的排斥,生活的艱辛,以及莉莉的毅然決然會不會更加的飽滿一點呢?
1931年莉莉遠赴柏林接受世界首例變性手術,全球震驚。在之後的兩年內,莉莉接受了多次手術,1930年,莉莉去德國做變性手術,這在當時尚處於實驗階段。莉莉·埃爾伯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兩年時間內,莉莉接受了四次系列手術。第一次手術在柏林完成,由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監督下切除睾丸。餘下的手術由德累斯頓市婦女診所的醫生科特·沃爾納克洛斯操刀。第二次手術是在她腹部植入卵巢,第三次手術去除陰莖和陰囊。第四次手術是移植一個子宮,構建一個陰道。莉莉與法國藝術經銷商克勞德·勒傑內相戀。她想嫁給他,給他生孩子。因此她對最後一次手術寄予厚望,是子宮移植手術。1931年6月,第四次手術,移植子宮、構建陰道,這樣的手術在當時是世界上首次嘗試。當時並沒有抗器官排斥的葯物,所以術後莉莉並沒有康復,於三個月後即1931年9月13日去世,死因是由於她的免疫系統產生了感染引起子宮排異反應,最終導致心臟驟停。
格爾達當時也嫁給了一位軍官,搬到摩洛哥生活,在得知莉莉去世那天和義大利軍官離了本就搖搖欲墜的婚。1938年格爾塔回到丹麥,39年辦了她人生中的最後一次畫展,但是她的畫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風采。最終靠手繪卡片度日,於1940年7月離開人世。 影片如果加上慘淡收場的夫婦二人,那估計不止是煽情的效果了,影片的立場和影響將會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估計是導演對電影的定位不同吧。
影片總體上是成功的,只是有了現實的原型,就有了對比,現實遠比劇本精彩,這也是常事。唯美的油畫色彩畫面,小雀斑的淋漓盡致的表現,使得電影更具有美感,這是毋庸置疑的。也許是個人問題,我覺得既然是傳記類的電影,就應該交代的清楚一點,電影只是站在了主人公的立場上,彷彿出現在電影中的人,全部都支持她,只有在快結尾處的兩個混混調戲莉莉的戲份中看出來了一點世俗的不認可,但畢竟是混混,倒像是兩個導演刻意編排的跳出來破壞唯美形象的調皮孩子。電影那麼多獎項也不是白拿的,大多數還是完美的,總體算得上近年來的優質電影了,只是劇情略顯的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