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藝謀的《活著》獲過什麼獎太經典啦
【獎項】: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
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第47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大獎;
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第7屆台北電影獎商業映演類大陸電影推薦獎。
此片獲1994年法國嘎納第四十七屆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主角獎(葛優)、人道精神獎;
1994年 第十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94年 全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94年 洛杉機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94年 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4年 英國全國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
1994年 台北電影獎商業映演類:大陸電影推薦獎
『貳』 張藝謀的《活著》什麼時候拍的
張藝謀 1994 年根據余華的小說拍攝的電影《活著》講述了 20 世紀中國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中一個家庭的生活經歷。影片記述了 4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到 70 年代初期這段歷史時期的世態變遷。影片的主角是徐福貴,沒落地主以皮影戲為業,和他堅毅的妻子家珍。 30 年的歷史進程——國內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發生在 50-60 年代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政治運動——每一重大事件都直接撞擊到這個家庭的生活神經。
《活著》從細微之處講述生活中的事件及給予這個家庭如何的影響,影片在擬寫的敘述之中展開喻意的層面呈現歷史言說的真相。影片中明確的人物特徵、事件、視覺圖像,成為中國現象,或中國情況的象徵、寓言,生成普遍意義。寓言作為一種寫作的模式,在整體的結構之中,以意向間接的敘述方式領悟錯綜復雜的含義, 1 )分析《活著》歷史言說的寓言為此行文之意。我將從影片模擬敘述的故事情節中抽取寓示歷史真實的事件,即福貴財富的損失和地位的喪失,以及他兩個孩子有慶和鳳霞的死亡,分別地分析上述事件何以寓示著 20 世紀初中國的屈辱,以及與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寓意關聯。
影片《活著》可以被分為四個部分,由字幕上提示的活動年代或時間做出自然的劃分。第一部分發生在「 20 世紀 40 年代」。出生於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貴性迷賭博徹夜不歸,傲慢無視妻子的勸告最終把全部的家產輸給了皮影戲班主龍二。加之妻子攜女懷子離他而去,父親責其不孝以杖相擊力衰猝死。福貴失去了地位,財富和家庭,以僅存的一點財產設攤街頭度日。福貴的失意影射了中國當時的勢局,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作為西方的半殖民地,不平等條約的簽署以及後來日本的侵佔,中國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身份和主權。一度豐饒的「 Middle Kingdom 」不屑歐洲為「野蠻人」的自大累其難以直起腰身與西方勢力分庭抗禮。前塵影事,雪恥自強。(影片中家珍帶著孩子主動回返,福貴亦洗心革面)
影片講述的第一個悲劇,福貴和家珍的兒子有慶的意外夭折,依據字幕的題示,發生在 20 世紀 50 年代,既表述也寓意大躍進的因果。始於 1958 年大躍進運動處於一系列經濟改革最困難的時期,全體號召全民動員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完成工業、經濟農業的基礎建設以求十五年內趕超工業化的西方世界。要求土地歸公,建立大規模的公有制的農業社,打破傳統意義上單一家庭的生活模式,並且組織群眾性的冶煉鋼鐵運動以足所用之需。按照毛澤東勇於犧牲努力工作盡快實現共產主義的烏托邦理想,提出「 hard work for three years, happiness for a thousand 」。 2 )
大躍進彌漫的盲目樂觀情緒和所付的代價及最終的失敗呈現在《活著》的視覺畫面之中。人民公社和群眾性的大煉鋼鐵反映了大躍進的基本概貌,後者也是影片敘述的話題。這是一場社會運動,包括徐福貴一家都參加了組織在當地小學校里的沒日沒夜的治煉勞動,福貴演出皮影戲娛樂工人,家珍為他們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參與了徹夜無眠的工作。依據影片鋪陳的線索,因為區長要來到鎮區檢察,徐家被通知要求回到學校參加下一夜的勞動。盡管父母意識到了他們的孩子已是筋疲力盡,但還是勉強的叫醒了有慶,一路辛苦步向學校,其部分原因在於區長的檢察,部分原因出於不想讓善良好心的牛鎮長失望。福貴背著睡意朦朧神志模糊的有慶,一路上仍在為了晚上的勞動調動他的精神。這一幕福貴幾乎成了毛澤東的代言人,使用著主席慣常動員民眾的烏托邦式的言辭。「有慶要是聽爹的話呀,咱們的日子就越來越好……咱們家現在也就是一隻小雞,雞養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養大了就變成了羊,羊再養大了就變成牛啦……牛以後就是共產主義啦」!那一夜,筋疲力盡的有慶在沉睡之時意外的被區長的車撞死了,這位曾是福貴的老戰友的區長也因工作的極度疲憊以致在駕車時睡著了。
有慶的死成為了大躍進主要失敗的寓意象徵。因為早先反右斗爭的懾力和自然分散的公社模式,實際的產量是由當地官員自己計算和 上報的,並非出於一個集中的機構,官僚的或是與之不同的集中的機構。一些不稱職的盲目樂觀的當地官員往往報出誇大和虛假的數字,循環反復造成調配失控。如果一個公社上報了誇大的產量,所有規模相應的公社就被期望著展開你追我趕的競賽,以致人們過度地操勞,筋疲力盡,情志不振,落後的操作工藝直接影響到冶煉的質量和農業的產量,決定了大躍進的失敗,最終被中國共產黨棄之不宣。過度操勞造成有慶和區長的筋疲力盡是導致有慶死亡悲劇的直接後果。
降臨於這個家庭的第二個悲劇是女兒鳳霞的難產不治身亡,影片在此時也達到了整個劇情的高潮。無論從影射還是寓言的層面,鳳霞的死都寓示著,同時也批評了文化大革命,那段無政府的混亂時期。文化大革命由毛澤東突發靈感而起,部分意圖在於他要重新樹立自己因為大躍進的沉重失敗從而低落的統治中國共產黨的威望。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要防止由此滑向「修正主義」退向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治理模式。為達到這一目的,毛澤東號召徹底消除他所認為資本主義文化根源,並在此平台上建立無產階級的文化。毛澤東號召「永遠革命」的理論作為徹底打倒資本主義文化的方法和手段。響應毛澤東號召的是新一代的年輕人,紅衛兵。
影片中鳳霞在醫院生產的情節表現了「永遠革命」時期全國上下一片混亂無序的狀態。紅衛兵以「反革命」的罪名關押了主管醫院的醫生和教授,鳳霞的父母和丈夫十分擔心,因為留守負責看病的醫生們過於年輕沒有經驗,也由此鑄成了鳳霞分娩時因並發症死亡的悲劇。鳳霞先是產後大出血,而那些只備學生資格的醫生們心慌意亂不知所措。趾高氣揚的革命者一下變成了驚魂不定的孩子無助的跑前跑後,撇下鳳霞失血死去。
從敘述的層面而言這一幕表現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後果,這一意外的死亡悲劇再一次歸因於毛澤東政策導致的災難。鳳霞的死是因為傲慢的紅衛兵顛覆了醫院的正常制度。如果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為鳳霞接生也許不會出現並發症,或許局勢也可以得到控制。再從寓言的層面分析,鳳霞的死,尤其是她如何會死,是影片指責文化大革命的重點。暗紅的鮮血染滿潔白的床單構成強烈的視覺語言,寓示著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自身經受著嚴重的「大出血」。 1966 年,由於紅衛兵對工業和經濟基礎的查抄沖擊造成工業產量下降了 15-20% ,盡管一開始預期會有 5% 左右的增長率。整個中國學校被暫時性關閉,教育家、優秀的學生和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以毛澤東思想的教條修訂學校的課程,並且降低學生的入學標准,為了適應鄉民和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大眾階層導致的知識停滯狀況,造就了既沒有掌握良好的技術也沒有受過良好訓練的「失落的一代」。更不用說以建設一種新興文化的名義毀掉的無以數計的無價的文化古物。中國的社會和經濟在大躍進時期制下的微薄基礎也被消耗殆盡,同時中國的文化亦遭受到了難以估量的破壞。
影片四個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每一事件不僅從實際敘述的層面上影射同時也從象徵寓意上對應著特殊的時間段或是那十年的活動。影片開始描寫的福貴財富的損失和地位的喪失,寓示著中國當時的勢局。有慶的夭折寓示著大躍進的失敗,同樣鳳霞的死亡寓示著文化大革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