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太陽升溫5000度是什麼電影

太陽升溫5000度是什麼電影

發布時間:2025-02-10 17:16:47

Ⅰ 流浪地球觀後感

流浪地球觀後感(通用15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浪地球觀後感1

前不久,我在電視上觀看了《流浪地球》這部影片。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因太陽膨脹而迫使地球做出逃逸太陽系的「流浪之旅」,到數光年外的新家園。

在其中主要描繪了在通過木星附近時,因木星引力過大而使地球趨於分解而毀滅,影片中的幾個人物在CN171-11救援隊中用他們的勇氣、毅力、意志、智慧以及鮮血詮釋了希望的意義。這也是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

在那樣的環境中,可以體會得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不安全的,隨時都會成為埋葬億萬人口的鋼鐵墳墓。無論是地下城、曠野、冰山,還是其他都不是安全的。而他們用自己的勇氣與智慧,他在這處處危險的地方四處運載著「火石」點火器,與駕駛空間站的父親則用空間站點燃了木星,使地球最終在千鈞一發的時刻免於遭難,也使他們自己免於毀滅。在這其中,這支救援隊中犧牲了一個又一個英勇的戰士,他們用他們的行動踐行了人可以在做不到的情況下「力挽狂瀾」,這也是這部影片中最催人淚下的一點了。

影片中太空艙中的管家機器人曾經在最後說過一句話「讓人類保持理智是一種奢侈的要求!」也正是我們有著挑戰困難不懈努力的激情,才使得我們人類這個種族得以在動物的競爭中崛起、發展、壯大,乃至我們可以做到更多更多之前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永遠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戰勝不了的只是自己。

流浪地球觀後感2

"GN171一11小隊聽,我的命令!以下是命令!活下去。「希望……真的是這年代,像鑽石一樣,寶貴的東西。」讓人類時刻都保持理智,確實是一種奢望。

從電影院出來,我的腦海里一直縈繞著這些話語,還有《流浪地球》讓人震撼,卻又不得不讓人沉思的場面。回家路上看著那些繁華的街道,我不斷問自己,地球真的會變成那樣嗎?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主要講了未來太陽迅速衰老,極度膨脹,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於是人類傾其所有在地球表面上裝滿發動機,推動這個星球在太陽氦引發爆炸之前,去往比鄰的星系尋找新家園。而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成長,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事。

電影里的地球表面漫天飛雪,氣溫直達零下84度,所以人們居住在地下城裡,當他們開車走過上海市,指著一座隱約能看到電線和路牌的冰山,說這就是自己的家時,我的眼淚便流了出來,是啊,多年以來的地球已荒唐的辨認不出來了,若辨了出來,卻也只能是重溫和回憶。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歡歡快快的領著行李包,住進去了,這所謂的地球,又何嘗不是人類自身的流浪呢?又何嘗不是原先的家回不了,精神沒了寄託呢?甚至是對「流浪」與「回家」這一組關系的理解,都充滿了中國式的對家的嚮往、對故土的眷戀——面對危機的人類,竟然帶著地球這個家園一起去往遠方。

人們把家這個詞看得非常重要,所以才會選擇帶著地球這個家園去流浪,真希望以後我們人類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這個災難發生。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讓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麼叫團結,什麼叫希望,什麼叫犧牲所值,什麼叫家。

流浪地球觀後感3

暑假來了,是我們小學生最盼望的日子,假期不僅能放鬆我們的學習壓力,還讓我們有時間見識各種新鮮事物,學習各種新知識。

假期里我認真的重溫了《流浪地球》這部電影,電影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這是一部中國的科幻片,看完這部電影我沉思了很久,明白了人類必須要善待地球,地球沒有了,我們的家園也就沒有了,我即失望又感動,失望的是我以為劉啟會和爸爸劉培強團圓,但結局是劉啟的爸爸永遠留在了星際宇宙。爺爺留在了冰雪覆蓋的上海。但我又很感動。在拯救地球的最後36個小時時,每個人都是拼盡了自己的力氣來保護自己的家園,就算是面對死亡,也不害怕,最後是宇航員劉培強為了挽救更多的人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駕駛著國際空間站沖向了木星,因為引爆了木星,拯救了地球。最終,地球活了,我一直懸著的心也慢慢的放下來了,影中還有一處使我記憶猶新,電影中韓朵朵不明白「希望是什麼」;也就覺得希望也沒什麼用。但是她在救助別人的時候車明白希望的可貴。特別是第二次救人的時候,我覺得每一句都是充滿了希望,說出了她的心裡話,讓我們都看到的希望。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人類真的要團結一心了,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愛護地球,保護環境,讓藍天白雲常常掛在天上。我們才能舒適的生活在地球上。請不要再讓我們的地球母親再受到傷害了

流浪地球觀後感4

太棒了!劉慈欣的小說終於拍成電影啦!大年初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國產第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心情十分激動。

《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發現太陽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類唯一生存的辦法就是逃離太陽系。最近的適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鄰星(哦,也就是三體人的故鄉)於是,人類建造了1萬個行星發動機,遍布世界各地,這樣就能把地球推離太陽系。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驟很繁瑣,總體需要五個步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這就是「流浪地球計劃。」完成這個計劃需要經過2500年的時間,整整100代人。

人類為了生存,艱難前行。但危險馬上來臨了……我們是否有勇氣,帶著地球去流浪?影片的最後這句話讓我感動流淚:不論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看完影片後會發現,原來,不是所有的主角都是貫穿全劇的英雄,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成功的結果,也不是所有失敗的任務就徹底沒戲了,更不是說拯救地球只是靠著誰的一腔熱血和激情就可以辦得到。在《流浪地球》里我們看到了一種理念,一種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我們也看到一種一直期待的場景,全球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為了同一個目標「讓地球和人類活下去」,團結在一起。

流浪地球觀後感5

在今年的賀歲片里,有一部令我特別震撼,這部電影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票房和評價,昨天我就觀看了這部電影。

近未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國際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為了修好發動機,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開始展開飽和式營救,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的人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希望……為了拯救自己的家園,進行最後的一搏,哪怕這挽回地球只是一種0%成功幾率的奢求。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機器,是因為,人在面對任何困境的時候,哪怕這事是一種妄想,但是人類的情感往往會讓人去試一試。

整部電影一波三折,令人回味,從電影回到現實,我們的地球確實在瀕臨崩潰的邊緣,大氣臭氧空洞,南北極冰川融化,世界各地出現極端天氣,這都在說明地球的環境正在不斷地惡化,如果再不注意保護環境,那麼電影中的一切都將成為現實。讓我們共同努力,保護環境,不要讓電影中的一切成為現實,到了那時人們也只有後悔莫及了。

流浪地球觀後感6

今年寒假,我看了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欣賞完電影,我不禁贊嘆於這部電影的震撼性。

電影講述了太陽即將滅亡,人們為了不讓地球在太陽滅亡時被摧毀,所以在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發射器,要去尋找另一個「太陽」。但是地球在靠近木星的時候,卻被木星吸捕過來,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為了保護地球,主人公劉啟,妹妹韓朵朵和救援隊一起,經過李一一的指導,最終使地球逃離了木星的魔爪。

經過這次災難,犧牲的人數不勝數:韓子昂為了劉啟和朵朵在零下80多度的溫度下被凍死;馬卡洛夫為了幫助劉培強,自己墜入宇宙;王磊為了讓地球逃離木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最讓我感動的是劉培強,因為地球向木星發射炮彈距離不夠,在這最緊要的關頭,他駕駛著國際空間站的飛船直接撞向木星。這些人為什麼要犧牲自己?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著愛,愛我們的家人,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生存的地球,無論付出什麼代價,我們都願意。

電影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情節是韓朵朵在緊急情況下發的'情報,其中有一句是「希望,像鑽石一樣珍貴」,難道不是嗎?就算是再危險的情況下,我們也要有希望,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芒,帶給人溫暖、力量,同時也給人活下去的動力。如果有一天,世間不再存在希望,那麼,所有人都將失去動力,失去那束光芒。

最讓我佩服的是劉慈欣的想像力,他想像出太陽滅亡,地球逃亡,其實這可能就是幾十億年後的地球,沒有人能否定以後這樣的事不會發生。現在恆星模型已經說明了這在幾十億年後會發生,但也許那時人類已經有了逃離的方法。未來的地球是會滅亡,還是能逃出,這是我們無法預料的。

流浪地球觀後感7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開始看時沒有頭緒,不過看完這部影片我就有了一些想法。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講了作為領航員的劉培強去太空後有十七年一直沒回家,他的兒子劉啟對他非常不滿意,後來又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帶他的妹妹跳出了地下城,在冰寒地凍得雪地里闖盪,正好這時地球受到了木星引力的干擾,他們兄妹兩加入了一支救援隊,繼續在雪地中闖盪,此刻身在太空的劉培強一直沒有忘記兒子,給他留下了地下城的入口。在拯救地球過程中,劉啟的爺爺不幸喪命,這時他又看到了同隊的隊員,他們改變了新的計劃點燃木星。在他們努力工作中,劉培強為了幫助兒子來到了駕駛艙。這次劉啟的行動成功了,可是在距離還差3000米距離時劉培強趕到駕駛艙飛向了火星從而救下了地球。

這部影片告訴了我們要愛護地球,否則幾百年後我們可能也不得不實行流浪地球計劃了。影片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沒有什麼比的上人的思想。」影片最後部分,劉培強舍己為人,帶著空間站的30噸燃料點燃了木星。這舉動讓我非常感動。每個人都知道應該舍己為人可在真正的現實中確很少有人能做到。人們連捨去一些小的利益都十分困難更別提生命了。

舍棄是一個人必須學會的,因為不能單單只為了自己。我們要為大局做事,為大局著想不能只想著自己。在電影中也有許多親情,比如劉啟對父親極度的不滿,父親還是對他恩愛有加,最後終於和父親化解了誤會。

劉培強充分體現了舍己為人和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要用希望去戰勝困難。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

這就是我的感受,你的呢?

流浪地球觀後感8

春節,我們全家去看了這一部具有濃厚的團結力量的科幻電影。其中的每一個英雄不怕犧牲的情節令我十分震驚。

《流浪地球》這部科幻電影主要講述了:大陽老化,體積極速變大,要把整個太陽系吞掉。地球上的所有人用盡全部資源打造了十萬座行星發動機和領航員號空間站,由空間站帶路。結果事情並沒有成功,中途還遇到了木星引力,許多行星發動機停轉。眼看地球距離木星越來越近。劉啟、韓朵朵、王磊等英雄支持李依依萌發的一個想法。最終,當他們的推力柱距離木星只有5000公里的時候,劉培強帶領整個空間站的30噸燃料,把木星引燃,反推波使地球開啟了去新家園的路程。

這部電影有兩個情形十分感動我。第一個是:CN17-11救援隊的一個救援成員在李依依的想法的推力發動機只差一步的時候,老何把那一個可以使發動機重新啟動的插頭插上去。自己卻意外犧牲了。第二個是:在推力火柴光柱距離木星只有5000公里的時候,地球上的人民以為不可能成功的時候,劉培強中校這一位敢於犧牲小我,拯救大我的英雄做出了唯一能讓地球人民成功找到新家園的辦法。用空間站的燃料把光柱點燃到木星,拯救了地球。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英雄讓我明白了:犧牲自己,拯救更大的生命才能成為英雄。

流浪地球觀後感9

有浪地球小說本就想像能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離的創意盪氣回腸,驚艷無比。

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合時還圓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違紀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搖搖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界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

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里的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這類型的硬科幻並不陌生,只是國內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致,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信念,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並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整救世界。

直到今天終於有導演做了這樣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棒,給中國的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桿,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里有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後表揚一下片尾的流量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的改動,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判斷,希望能在續集看她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服。在流浪,因為我們終於有了硬科幻了。

流浪地球觀後感10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對我的感觸很深,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流浪地球》講的是太陽急速老化,100年後,太陽系將被太陽吞噬,於是人類建造了一座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趕向4.2光年外的新家園。這一延續100代人的計劃,被稱為「流浪地球計劃」。

主人公劉啟因違規開運載車而捲入這場事件,地球進入木星希洛極限即將解體。劉啟他們去轉向發動機,將能量基於一體,打算引爆木星,可火焰噴不到木星。本來空間站上剩的30萬噸燃料可引爆木星,可是空間站管理機器人『莫斯』隱藏了數據,不想讓空間站犧牲。最後,劉啟的父親劉佩強犧牲了自己,開著空間站行星沖擊發動機火焰,引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到這里,我熱淚盈眶,劉佩強在最後時刻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地球上成天上萬的生靈,而且空間站上還有其他宇航員,在面臨生死的那一刻,他沒有拉著其他人一起去送死,而是分離了他們所在的休眠倉,然後一個人面對死亡。

我想著,想著……我們的生活中不就有這樣的人嗎?通過這個電影讓我想起一件事情,那次我在蒙古大草原上玩。突然一匹嘶叫的馬向一個小孩子沖去,原來那個小孩是聾啞兒童!這時,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奮不顧身地沖上去拉住了馬的韁繩,受驚的馬把小夥子甩到了一邊,繼續向前奔去。小夥子顧不上疼痛,撥開人群沖上前去,把孩子撲抱到懷里。就在這時,馬的鐵蹄兒重重的踏在了小夥子腿上,小孩子得救了,他的腿卻受傷了!

世界上這樣偉大的人很多,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

流浪地球觀後感11

一個初中語文老師問她的學生,希望是什麼?希望是我們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電影《流浪地球》是這樣回答的。無論是這部電影還是這部電影的誕生都可以說是一個關於希望和犧牲的故事。

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進程中,無數人挺身而出,無數人為此犧牲,還有無數人從流浪地球啟動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爺爺韓子昂護了劉啟和韓朵朵周全,自己卻被困在冰封的大樓里;黃明用自己的電池維持火石正常運行最後被活活凍死;劉啟的父親劉培強為了兒子的安全,為了地球能夠活下來,獨自駕駛備用艙撞擊木星,他說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王磊老大在自己必死無疑的時候最後一次命令隊員:活下去看到一個個人為了親人能夠活下來,為了計劃完成而獻出自己生命的時候,我們不禁感慨:天災固然無情,人間大愛常在!

救援隊拼盡全力執行最後的救援任務的時候,韓朵朵說:希望,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方向,回來吧,加入我們一起戰斗!最後看到各地救援隊們全部掉頭的那一個鏡頭,一股暖流湧上心頭:在絕望與希望並存的時候,希望帶來的力量足以戰勝一切。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無論結果如何,人類的勇氣和堅毅,都被鐫刻在星空下。

貝加爾湖的冰終將化成水,地球一定可以活下去。

流浪地球觀後感12

爸爸帶我去觀看《流浪地球》電影,其中北京第三交通局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這句話至今回響在我耳邊,該片講述一個拯救地球是故事,卻絕非科學。不管是早期的科學家、綠色和平運動的發起人、參與者還是後來的好萊塢編劇們;人類只是地球上的一個有限的物種,地球存在於人類之前,人類滅亡之後,地球也會依然存在著。人類誕生之前的無數個億之前,許多物種誕生,許多物種毀滅。人類滅絕之後,地球的故事還會繼續。地球不是人類的,人類只是地球的過客。人類不可能毀滅地球,人類只可能毀滅人類自己。所謂現存的原子彈可以將地球毀滅多少次的言論和臆想,也是人類的坐井觀天。

明白了這樣一個事實和常識,所謂人類拯救地球,就是一種天方夜譚。這種天方夜譚一方面來自人類自我認知的膨脹,他們以為自己可以主宰地球了;另一方面來自人類某些英雄主義情愫,其餘的則是人類的自欺欺人和功利需求。而且,人類的自欺欺人和功利需求則是拯救地球最強大的叫囂。知道了這些,要拯救地球的是一些什麼貨色,也就一目瞭然了。

文學的比喻是,對於地球來說,人類就是塵埃;對於宇宙來說,地球就是塵埃。而當微不足道的塵埃野心勃勃地宣稱要改變整個大海和天空的時候,只有傻瓜才會相信這個鬧劇是真實的!

我們只有愛護環境,珍惜自然資源才能讓家園更美麗!

流浪地球觀後感13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像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盪氣回腸、驚艷無比。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硬核,還原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遊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樣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這類型的硬科幻並不陌生,只是國內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製作的工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並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終於有導演做了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給中國的硬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桿,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里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後表揚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改動(嚴格說其實是擴充),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叛亂》希望能在續集看到。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不再流浪,因為我們終於有硬科幻了!

流浪地球觀後感14

「太陽持續老化,迅速膨脹,一百年後將會吞噬地球……」瞧,我正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流浪地球》呢!這部電影講述了地球脫離太陽系的過程中受木星影響馬上就要撞擊木星,在「領航員」國際空間站上的劉培安與地球上的劉啟互相配合最終拯救地球的故事。三千多座發動機熄火,地球危在旦夕。在趕往菲律賓赤道發動機的路上,救援隊隊員們前仆後繼、勇往直前,但依舊以失敗告終。隊長宣布解散,整個地球,就這樣完了嗎?不是的,劉啟沒有放棄,他選擇帶著妹妹、朋友另闢蹊徑。他們不怕山高路險,最終找到了帶有火石的車,然後點燃了發動機。雖然100%的轉向發動機已經重新點燃,但是由於離木星太近,地球已經難以脫離木星的引力。大批的救援隊放棄了救援,想回家和家人進行最後的團聚,只剩下了劉啟他們做最後的努力。在關鍵時刻,劉啟冷靜了下來,把在課上學習到「氫和氧混合後用一根火柴即可引爆」的原理用在了現實生活中,最終利用了爆炸的反推將地球推離木星,成功的拯救了地球。這次成功,是劉啟在發動機熄火時的毫不畏懼,是隊長宣布解散時的另闢蹊徑,是絕境之下的永不放棄,是情急之下的鎮定自若和學以致用。

正如馬雲所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麗,而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陽光。」以後,我會向劉啟學習,永不言敗,今天會失敗,明天會失敗,但後天不一定會失敗。

當世界墜入無盡的黑暗中時,總有人高舉火把,背負整個世界前行。我希望能夠成為那火焰的一部分,帶給人們光和溫暖。

流浪地球觀後感15

作為一個重度的電影愛好者,科幻電影一直是我的最愛。偏偏中國的科幻電影一直沒有啥存在感,以至於在觀看《流浪地球》之前,我都無法充分說服自己——即便這是一部由劉慈欣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觀看《流浪地球》的過程,其實也並未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但我也突然意識到,沒有特別的感覺,恰恰纔是《流浪地球》最特別的地方:在經過好萊塢科幻大片絢麗的特效、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無數次狂轟濫炸後,中國觀眾面對任何一部稍微有些失格的科幻電影作品,可能脫口而出的是「爛」「假」「俗」」這樣簡單的評價。但《流浪地球》,卻讓最容易暴躁的中國電影觀眾們,在面對「中國本土科幻電影」這么一個相對新鮮事物的時候,難得地安靜了下來。

在記者所在的觀影場次中,大多數人都像記者一樣,安安靜靜地看完了整部電影。影片結尾處,還有不少觀眾掏出紙巾,偷偷擦拭眼淚。也許對於中國觀眾來說,他們早已習慣,超級英雄的面具摘下後是一張洋人臉,拯救地球的人物全長著金發碧眼。好萊塢科幻大片長期不斷的入侵,讓中國觀眾有一種先天的不信服,認為只有好萊塢才能做出這種東西。《流浪地球》能夠獲得中國觀眾的認同,不僅是中國電影工業體系日漸完整的體現,也是中國國家強大的印證——只有國家強大了,中國人拯救世界才更具信服力,搭配上這么一個屬於中國文化背景的科幻故事,才能讓日漸挑剔的中國觀眾去信服。趕長路,總得看得遠些,多點誇父追日的浪漫,就能多點愚公移山的可能。

都說20xx年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科幻電影工作者面對的將是荒蕪一片、百廢待興的局面。

今天《流浪地球》已經出發,而它的決心和勇氣,贏得的將不僅僅是尊重而已。

;

Ⅱ 太陽是發光體.還是燃燒體

我們的太陽,即是燃燒體,也是發光體。

它是處於『壯年』階段的恆星,也稱為主序星,通過燃燒內部的氫燃料,發出大量的光和熱!這個燃燒,當然不是一般的化學反應,而是指氫核聚變反應。其表面溫度5000~6000℃,在宇宙恆星家族中,只是一顆中等大小的恆星。

1、太陽能量的主要發散途徑,就是通過光子(陽光)。當然還有中微子、高能氦核等統稱為宇宙射線。宇宙射線不是可見光,我們肉眼看不到,但是可以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到。

2、恆星都是發光體嗎?不是。隨著內部核反應原料的不斷消耗,我們的太陽最後會成為一顆:

白矮星----沒有燃燒-核聚變反應,但溫度很高,仍然發光,如距離我們不遠的天狼星B。然後是:

黑矮星----沒有燃燒-核聚變反應,溫度極低,不發出任何可見光和射線!但仍有引力勢能存在。

3、黑洞算是恆星嗎?是恆星演化的終極階段。它發光嗎?光線都無法從黑洞視界內逃逸,當然不發光!

中子星也是恆星演化的另一個終極形式,但它是發光體嗎?是,但它發出的不是可見光,而是強大的X射線!

~~~~~~~~~~~~~~~~~~~~~~~~

這些都是觀測證據。所以我們不需要上去看,也根本上不去,也許你看過電影《太陽浩劫》,確實有一小隊科學家為了挽救瀕臨熄滅的太陽試圖上去,但那隻是科幻。

Ⅲ 大尺度印度的新電影《星期四》以本土的強暴問題為焦點



點擊「鳳凰娛樂指數-電影綜合榜單」查看最新榜單!


「你開始看這部電影後,據統計,中國(印度)有8名女性被強奸」。


這個令人驚訝的字幕是印度新電影《星期四》的結尾部分。


根據官方統計,印度每16分鍾就有一名婦女被強奸。


「星期四」的長度是128分鍾,正好由8個16分鍾組成。


《星期四》由迪士尼的好萊塢平台HotStar製作,曾在今年廣受好評的印度電影《IMDb配樂》和豆瓣中進入「本周詞彙排行榜」。


很多中國網友看了這部新電影後,看到陳思誠和肖央要改編的情況,得出結論,可以提前預約「誤殺3」。


「過失殺人」的特徵是眾所周知的。故事設定在一個沒有名字的國家,主角說中文。反抗之後,他最終走上法庭。


因為這個翻拍,我覺得國產片沒希望了。另一方面,看印度電影意味著越來越多。


《星期四》是印度版的《走近梁山》。


女主Naina是幼兒園老師,樂觀溫柔。無論孩子,監護人,同事,鄰居,都喜歡她。


然而,在周四,她將槍口對准了16名兒童和兩名成人,引發了震驚全國的綁架案。


她指名道姓地和DzhavidKhan談了話,並讓警察負責這件事。


而且,如果5000萬盧比(約400萬人民幣)沒有在一個小時內匯到指定賬戶,她要求每小時殺一個孩子。


編劇沒有向觀眾公開「上帝的觀點」。我們和警察一樣蠢,不知道女主角的動機,也不知道綁架的結果。用警用相機,注意蜘蛛的蹤跡。這種緊張和擔心非常吸引人。


這是「事件中的事件」。三周前,我遇到一個男人,想起了14年前的公交車強奸案。所以她在30歲生日那天策劃並實施了綁架。


最後威脅總理對話,並直播過程。


看到重磅文章和片尾字幕,我想大家都驚呆了。


但是,說實話,《星期四》本身沒有色彩,節奏緩慢,花了兩個多小時才結束故事。手法單一,只靠高密度倒敘補充信息,推動故事發展。


為了突出女主角的微表情和恐怖感,她頻頻壓著鏡頭,進行不可思議的表演。


但是推理小說的反轉和女性的苦難混為一談,批判印度的沉沒可以得高分。


印度被稱為「強奸之都」。最常見的案例是2012年發生的「黑公交輪奸案」:23歲的女大學生Jyoti和男友錯過一輛私人公交車,在Jyoti被6名男子輪奸。她被發現時受了重傷,13天後死亡。


2015年,BBC出版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從多個角度講述了引起世界動盪的事件。


黑巴斯事件後,印度出現了一系列追求平權的作品。


《星期四》就是繼承了這些作品,反映了當下印度電影的創作走向。


電影中,以「恐怖活動」的形式,結束了對天空的訪問。


用這樣的應急手段來尋求通常訴訟的設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誤殺」系列。


一位父親為了保護被強奸的女兒,反抗權力和制度。103010年,父親為了得到兒子的心臟,劫持醫院並威脅警察。


周四也是如此,受害者用極端手段對抗體制。


新聞的節奏,大眾群體的沉默和網路暴力,公權的不作為,是「誤殺」系列的標准,也是「星期四」的重要因素。


綁架事件發生後,媒體因流量和熱度泄露事件重要信息,故意誇大和歪曲事實。


大眾只看到所謂的「真相」。對於奈娜的網路暴力,她一邊參與關乎人命的「死亡投票」,一邊以戲謔的心情宣布死刑。


公權力的不作為,往往表現在警察等公職人員身上。


有幾個小故事,很像。比如奈娜假裝殺了一個學生,《錯誤2》林日朗假裝殺了一個警察。


《誤殺2》翻拍成《星期四》和《誤殺3》系列重合度太高,另一方面又缺乏新意。另一方面,故事以東南亞為背景。這是一張白色的照片,放在大陸。真的很悲哀。


然而,印度電影的增長可以通過周四看到。


「寶萊塢三傻大鬧」「摔跤」!爸爸,地球上的星星,小蘿莉的猴子叔叔等等。印度電影隔幾年就火。


這些電影以其活潑明快的節奏、生動有趣的異域風情、承上啟下的故事贏得了眾多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然而,近年來,印度電影改變了方向,從雷多克的音樂電影轉向鼓勵電影,並轉向現實主義批評。


003010痛斥權貴階層。003010關注女性自由。「JayBim」批判了姓氏制度,暴露了司法的不公平。003010批評印度廁所建設難。003010把餐巾紙的故事搬上了銀幕。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韓國槍擊案」之後,印度也打上了「槍擊」的標簽,重點是國內的各種問題。


所以印度電影在國內占絕對優勢。印度歷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50部電影中,只有三部是進口片《誤殺》、《瞞天誤殺記》和《炙熱》(《印度男孩毛克力的故事》)。


在好萊塢電影已經取得電影霸權的時代,這樣的成就讓我很驚訝。


另一方面,印度電影業也取得了進步,佳作頻頻出現,進軍海外。截至去年,印度共有19部電影在海外取得了超過2000萬美元的票房。


近年來,韓國拍攝並超越了香港電影,現在通過網路向世界輸出自己的文化。該項目的關鍵點被列入中國微博熱搜。

日本是動畫強國,「電影強國」余輝還存在。印度寶萊塢原本就很有名,但是這幾年因為現實的發音還過得去。泰國電視劇預計將在「耽美」領域收獲我國腐女的流向。
更多的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因為想看詳細的報道微信請檢索「Ifeng電影」。
「特別聲明:以上作品的內容(包括視頻、圖像、音頻)將被上傳至鳳凰網旗下的媒體平台「大風號」用戶並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Notice:Thecontentabove(includingthevideos,picturesandaudiosifany),vices.」

Ⅳ 太陽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為什麼宇宙還是冷的

太陽表面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准確地說接近6000度,不過這並不是體主要的),太陽系中的宇宙里為什麼還是冷的?

溫度是大量分子運動帶給人類的宏觀感受,分子運動越劇烈溫度就越高,但是宇宙空間是接近絕對真空的,不要說分子了,就是原子都少的可憐,宇宙空間每立方厘米那幾個原子是無法將整個宇宙空間加熱的。

太陽表面的溫度達到5570℃,但在宇宙空間中太陽的熱只能通過輻射的方式傳播,並且太陽的熱輻射衰減的很快,在小行星帶之後太陽系的溫度就跌到0℃一下了,因此小行星帶附近被稱為太陽系的零度線,小行星帶外都是氣態行星,而冥王星等外圍天體已經感受不到太陽的熱量了。

Ⅳ 看完2012這部電影,有幾個地方不明白 請大家解答下。

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牽扯麵較多的物理問題,我詳細為你解答,要知根究底就要耐心看完,呵呵~
1.南北極顛倒問題:
(1)磁極的形成:通常物質所帶的正電和負電是相等數量的,但由於地球核心物質受到的壓力較大,溫度也較高,約6000°C,內部有大量的鐵磁質元素,物質變成帶電量不等的離子體,即原子中的電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變成自由電子,加上由於地核中物質受著巨大的壓力作用,自由電子趨於朝壓力較低的地幔,使地核處於帶正電狀態,地幔附近處於帶負電狀態,情況就象是一個巨大的「原子」。
科學家相信,由於地核的體積極大,溫度和壓力又相對較高,使地層的導電率極高,使得電流就如同存在於沒有電阻的線圈中,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動,這使地球形成了一個磁場強度較穩定的南北磁極。

(2)顛倒原因:由於電子的分布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並會因許多的因素影響下會發生變化,再加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地核的自轉與地殼和地幔並不同步,這會產生一強大的交變電磁場,地球磁場的南北磁極因而發生一種低速運動,造成地球的南北磁極翻轉。地球在過去的日子裡曾發生過幾次南北磁極顛倒的情況,其實現在的地球磁極也在發生微小的變動,電影《2012》中只是由於九星連珠和超大太陽風暴的作用把這種變化提速了而已。

2.海嘯與地震坍塌:
(1)地球結構:地球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
①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的頂界面距地表約5100公里,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外核的頂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態的。
②地幔又可分為下地幔、上地幔。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里,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
③地殼的厚度約33公里,上部由沉積岩、花崗岩類組成,叫硅鋁層,在山區最厚達40公里,在平原厚僅10餘公里,而在海洋區則顯著變薄,大洋洋底缺失。地殼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稱為硅鎂層,呈連續分布,在大陸區厚可達30公里,在缺失花崗岩的深海區厚僅5—8公里。
④軟流層又叫軟流圈,位於上地幔上部和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內圈層。軟流層頂底界面不十分確定,與岩石圈之間無明顯界面,具有逐漸過渡的特點。上地幔接近頂部的位置有一個地震波傳播速度明顯減緩的層,推測此層地震波傳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積累的熱量使岩石軟化並局部熔融,故稱為「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的形成需要高溫條件,以及水和揮發性組分的加入等因素。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時,溫度便接近於地幔開始熔融的固相線溫度,這時在水和揮發性組分的參與下,開始產生選擇性熔融,逐漸形成固流體軟流層。由於該軟流層是位於岩石圈底部的巨厚(100~350km)軟弱層,它的平均密度比上覆大洋岩石圈的小,但比大陸岩石圈的大,而頂面又起伏不平,洋中脊與海溝之間的高差為30~40km,大陸盆—山系之間的高差為20~30km,故該層是造成上覆岩石圈嚴重失穩及導致大洋岩石圈板塊下滑、潛沒、漂移、擴張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大陸岩石圈在軟流層上漂移(也只能是漂移而不能向下潛沒)的原因所在。

(2)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指構成地球固態外殼的巨大板塊的運動學說。板塊運動常導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質事件。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在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3)板塊劃分: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塊中還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如把美洲大板塊分為南、北美洲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等也可作為獨立的小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這里提到的海嶺,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隆。海嶺實際上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地帶。轉換斷層,是大洋中脊被許多橫斷層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一面向兩側分裂,一面發生水平錯動,是屬於另一種性質的斷層,威爾遜稱之為轉換斷層。兩大板塊相撞,接觸地帶擠壓變形,構成褶皺山脈,使原來分離的兩塊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合線。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生。

(4)版塊運動原因: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里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擴展,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沖鑽入地幔之中,在俯沖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沖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現在太平洋周圍分布的島嶼、海溝、大陸邊緣山脈和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海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處誕生,到海溝島弧帶消失,這樣不斷更新,大約2~3億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地幔物質的對流上升也在大陸深處進行著,在上升流湧出的地方,大陸殼將發生破裂。如長達6,000多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質對流促使非洲大陸開始張裂的表現。

(5)電影中的海嘯、地震和坍塌:海嘯是由於海底地震引起的,而地震是由於板塊運動導致的,裂縫也同樣,在裂縫處就會形成坍塌。電影《2012》中,由於地核溫度上升,導致地幔和軟流層的溫度也上升,軟流層的溫度上升導致固流體融化加劇,密度下降、流動加速(總體說就是地球內部的穩定性下降),漂浮在其上的地殼下沉或快速移動,導致地震,引起海嘯。同時坍塌也是因為板塊下沉碎裂導致的,所以海嘯的高度甚至達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之上。當然,電影最後中提到非洲大陸整體上升,好望角海拔大幅度升高的依據不詳。現在的非洲板塊主體南移,抬升阿爾卑斯山脈,吞沒地中海;同時東部繼續分裂(東非大裂谷的形成),最終可能形成紅海裂谷,將沙烏地阿拉伯從非洲分裂出去。

閱讀全文

與太陽升溫5000度是什麼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春節電影少了 瀏覽:387
比佛利山莊什麼電影 瀏覽:670
psp怎麼轉換電影 瀏覽:689
電影看電視和讀書你有什麼觀點 瀏覽:646
火車溜車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521
好萊塢如何宣傳電影 瀏覽:562
買一台電影設備要多少錢一套 瀏覽:46
流感這部電影怎麼搜 瀏覽:184
石榴姐電影叫什麼 瀏覽:866
極地守護靈犬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19
最好看的沙漠古墓電影大全 瀏覽:947
vip免費電影網 瀏覽:514
蛟龍附體什麼電影 瀏覽:832
好看的船戲電影 瀏覽:832
電影筆仙免費看 瀏覽:85
一群動物吃了桃子成精是什麼電影 瀏覽:33
電影八百裡面的團長叫什麼 瀏覽:352
雙生在觀看電影免費 瀏覽:192
哪吒之魔童樣式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12
好看雲電影在線好看站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