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劇的特點
潮劇是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凈、丑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丑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丑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潮劇唱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唱腔的用調上。曲牌唱腔或對偶曲唱腔一般都應用四種調即〔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線調〕,此外還有〔鎖南枝〕調、〔斗鵪鶉〕調,以及犯腔犯調。
幫聲在全國各地方劇種中並不多見,而潮劇唱腔歷來就有幫聲的傳統,這種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間,在《荔鏡記》、《荔枝記》、《金花女》等明代潮腔刻本中,就已經有早期幫聲形式的存在了。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優美,輕俏婉轉,善於抒情。清代中葉以後,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曲牌二百多支,樂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樂曲等,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
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發展豐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善於表現低沉氣氛、悲怨情緒,小鑼輕巧,蘇鑼氣氛庄嚴。
潮劇戲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三個特點:首先是十分重視身份區別、官階區別和等級區別,並反映在服裝的式樣(款式)、顏色和圖案花紋上。其次是潮劇戲服,與其他兄弟劇種一樣,也實行衣箱規制。所謂衣箱規制,就是全部戲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飾為基礎,參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飾,按其基本式樣,歸為35類左右,這35類,通過圖案、色彩的變化,組成100多套常用服飾,適應於上起秦漢,下至宋元明(清代另設)各個朝代的不同官階,文武、男女、貧富、老少、番漢等各種人物的穿戴。也就是說,一般戲班的衣箱里,只具備100多套服飾,便可應付所有劇目人物穿用,(清裝戲除外),它不是一個劇目設計一套服飾,也不是一個朝代就設計一套服飾。它是按類穿用的,比如皇帝穿的黃蟒袍、唐皇可穿、宋皇可穿、明皇也可穿。
第三,舞台上的戲服雖然十分重視身份區別,卻無寒暑四季之分,不論是朝官的蟒袍,還是百姓的項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並無季之別,這也是潮劇舞台戲服的一個特點。
劇目
潮劇傳統劇目相當豐富,已發掘出一千三百多個,大致分為以下二類:
一類是來自宋元南戲和元明雜劇,傳奇如《琵琶記》、《荊釵記》、《拜月亭》、《白兔記》、以及《高文舉珍珠記》、《何文秀玉釵記》、《綉繻記》、《破窯記》、《躍鯉記》、《蕉帕記》、《漁家樂》、《玉簪記》等。這類劇目的主要「關目」與古本大多相同,文詞典雅,樂器古樸,做工精細。其中如《琵琶記》的《奏皇門》、《拒父》、《描容》、《上路》、《認相》,《拜月亭》的《姐妹拜月》,《白兔記》的《井邊會》、《回書》、《磨房會》,《高文舉珍珠記》的《掃窗會》,《蕉帕記》的《鬧釵》,《躍鯉記》的《蘆林會》,《漁家樂》的《刺梁冀》,《玉簪記》的《妙嫦追舟》等,為潮劇舞台經常上演的錦出艷段。潮州書坊還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傳於國內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類是取材於地方民間傳說或以當地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以及《龍井渡頭》、《陳太爺選婿》、《李子長》、《換偶記》、《剪月容》、《柴房會》、《蓉娘》等,這類劇目戲文雅俗共賞,情節曲折有趣,富於地方色彩,其中如《荔鏡記》的《陳三磨鏡》、《益春藏書》,《蘇六娘》的《桃花過渡》、《楊子良討親》,《金花女》的《南山相會》等,更是家喻戶曉,老少咸宜,並分別成為潮劇生、旦、丑的傳統應工戲、教材戲。
潮劇是用潮汕地區的民樂——潮樂伴奏的,源於當地民歌、歌舞、小調,並吸收弋陽腔、崑腔、秦腔、漢調、道調和法曲諸樂的素材,兼容並蓄,自成一類。包括大鑼鼓、小鑼鼓、笛套鑼鼓、蘇鑼鼓、八音、花燈鑼鼓;欽仔、深波、斗鑼、蘇鑼(形制比馬鑼大)、亢鑼、月鑼、大鈸、小鈸、小鈸,銅鍾、雲鑼;大嗩吶、小嗩吶、大笛(橫笛)、小笛(俗稱簫仔)、簫;頭弦、二弦、椰胡、二胡、胡弦;小三弦、大三弦、琵琶、月琴、揚琴等。潮州音樂以其獨有的魅力為潮劇增添了不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