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幾年上映了很多抗戰題材的電影,激發了國民的愛國心,你知道有哪些嗎
《八佰》講述了淞滬會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官兵(對外以聲勢為意稱共800名官兵,故稱「八百壯士」),堅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即四行倉庫保衛戰,亦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餘次瘋狂進攻。其戰斗事跡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
以抗美援朝為題材,通過精巧新穎的敘事角度,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修補堪比生命線的木橋,以血肉之身無悔許國的故事。正是無數個出身平凡,卻勇於挺身而出的英雄,換來了戰爭的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並為恢復國內建設與和平發展爭取到了時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無畏強敵的精神,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值得書寫的光輝,同樣隨著時代發展代代傳承,感召著每一個當下的中國人繼續奮勇向前。
《明月幾時有》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跡為藍本,講述了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游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展現香港、淪陷下的平凡人可歌可泣的抗爭故事。
㈡ 小游擊隊員的佳句摘抄
這是一套在社會效益方面極具張力、在市場效益方面極具潛力的少年系列叢書。
中國改革,無論走到哪一步,都不能也不會與中國革命的宗旨、指導思想、做人原則和光榮傳統相背離。越是與時俱進,越要高揚繼承革命傳統的大旗。
為落實中央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充分利用和整合德育教育的出版資源,對未成年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推出本系列叢書;並以此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70周年。這是著名作家王願堅的小說集,收入了他的《小游擊隊員》,《林野的火星》,《趕隊》,《征途上》,《後代》代五篇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史作。
每逢我領到了津貼,拿出錢來繳黨費的時候;每逢我看著黨的小組長接過錢,在我的名字下面填上錢數的時候,我就不由得心裡一熱,想起了1934年的秋天。
1934年是我們閩粵贛邊區斗爭最艱苦的開始。我們那兒的主力紅軍一部分參加「抗日先遣隊」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紅軍合編,准備長征,四月天就走了。我們留下來堅持敵後斗爭的一支小部隊,在主力紅軍撤走以後,就遭到白匪瘋狂的「圍剿」。為了保存力量,堅持斗爭,我們被逼迫得上了山。
隊伍雖然上了山,可還是當地地下斗爭的領導中心,我們支隊的政治委員魏傑同志就是這個中心縣委的書記。當時,我們一面瞅空子打擊敵人,一面通過一條條看不見的交通線,和各地地下黨組織保持著聯系,領導著斗爭。這種活動進行了沒多久,敵人看看整不了我們,競使出了一個叫做「移民並村」的絕招:把山腳下、偏僻的小村子的群眾統統強迫遷到靠平原的大村子去了。敵人這一招來的可真絕,切斷了我們和群眾的聯系,各地的黨組織也被搞亂了,要堅持斗爭就得重新組織。
上山以前,我是干偵察員的。那時候整天在敵人窩里逛盪,走到哪裡,吃、住都有群眾照顧著,瞅准了機會,一下子給敵人個「連鍋端」,殲滅個把小隊的保安團,真幹得痛快。可是自打上了山,特別是敵人來了這一手,日子不那麼愜意了:生活艱苦倒不在話下,只是過去一切生活、斗爭都和群眾在一起,現在驀地離開了群眾,可真受不了,渾身有勁兒沒處使,覺得憋得慌。
正憋得難受呢,魏傑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當「交通」,下山和地方黨組織取聯系。
接受了這個任務,我可是打心眼裡高興。當然,這件工作跟過去當偵察員有些不一樣,任務是秘密地把「並村」以後的地下黨組織聯絡起來,溝通各村黨支部和中心縣委——游擊隊的聯系,以便進行有組織的斗爭。去的落腳站八角坳,是個離山較近的大村子,有三四個村的群眾新近被迫移到那裡去。要接頭的人名叫黃新,是個二十五六歲的媳婦,1931年入黨的。1932年「擴紅」的時候,她帶頭把自由結婚的丈夫送去參加了紅軍。以後,她丈夫跟著毛主席長征了,眼下家裡就剩下她跟一個才五歲的小妞兒。敵人實行「並村」的時候,把她們那村子一把火燒光了,她就隨著大夥兒來到了八角坳。聽說她在「並村」以後還積極地組織黨的活動,是個忠實、可靠的同志,所以這次就去找她接頭,傳達縣委的指示,慢慢展開活動。
這些,都是魏政委交代的情況。其實我只知道八角坳的大概地勢,至於接頭的這位黃新同志,我並不認識。魏政委怕我找錯人,在交代任務時還特別囑咐說:「你記著,她耳朵邊上有個黑痣!」
就這樣,我收拾了一下,換了身便衣,就趁天黑下山了。
八角坳離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彎抹角地走小路,下半夜才趕到。這莊子以前我來過,那時候在根據地里像這樣大的莊子,每到夜間,田裡的活幹完了,老百姓開會啦,上夜校啦,鑼鼓喧天,山歌不斷,鬧得可熱火。可是,現在呢,鴉雀無聲,連個火亮兒也沒有,黑沉沉的,活像個亂葬崗子。只有個把白鬼有氣沒力地喊兩聲,大概他們以為根據地的老百姓都被他們的「並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這看來陰森森的村莊里還埋著星星點點的火種,等這些火種越著越旺,連串起來,就會燒起漫天大火的。
我悄悄地摸進了莊子,按著政委告訴的記號,從東頭數到第十七座窩棚,躡手躡腳地走到窩棚門口。也奇怪,天這么晚了,裡面還點著燈,看樣子是使什麼遮著亮兒,不近前是看不出來的。屋裡有人輕輕地哼著小調兒,聽聲音是個女人,聲音壓得很低很低的。
自己摘取吧
……
《紅日》劇情梗概: 1947年,蔣介石悍然撕毀和平協議,對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張靈甫率王牌主力整編74師從淮南攻到淮北,連戰連捷,攻佔我蘇北和魯南根據地.在這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毛澤東在延安運籌帷幄,作出戰略決策,將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並,組建華東野戰軍,集中兵力南征北戰,消滅蔣介石的有生力量.陳粟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魄,圍殲74師,張靈甫無路可走便與眾將領自殺身亡,捨生取義.《小兵張嘎》劇情梗概: 故事以1934年的白洋淀為背景,以嘎子夢想參加八路,夢想得到一支屬於自己的真槍展開.奶奶為了保護八路老鍾犧牲了.嘎子要單獨替奶奶報仇.肥田和齋藤一武一文,試圖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奸細石磊了解真想,將區隊八路和葯品一網打盡.區隊錢隊長則逐漸識破石磊真面目,將計就計引鬼子出動. 經過種種誤會和巧合,以嘎子為首的孩子們,粉碎了敵人的陰謀,配合區隊八路使葯品順利過境,一舉殲滅肥田齋藤一夥日本鬼子.《小游擊隊員》劇情梗概: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樟伢子的父母掩護紅軍傷員被白鬼子殺害了,帶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成了孤兒的他四處尋找紅軍時遇到了紅軍的偵察員.在協助偵察員去敵區偵察時不慎被敵人發現,偵察員被俘.機智勇敢的樟伢子把敵人的工事情報圖送給了游擊隊,游擊隊殲滅了敵人,救出了偵察員.樟伢子經歷了戰火的考驗,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小游擊隊員。
小游擊隊員讀後感
《小游擊隊員》是一本很老的書。今天,我讀完了它。
一翻開這本書,里邊的故事就吸引了我。我貪婪地讀著,好像要把它裡面的情節全部吸進我的腦子里。
這本書主要講了樟伢子救出了偵察班長,和二分隊一起拿下孫家大院,最後成為小紅軍的故事。
讀了這本書,樟伢子的機智勇敢讓我大吃一驚。雖然他是一個小孩子,但是他很聰明,能巧妙地引開白鬼子救出偵察班長,還能在白鬼子的眼皮底下把情報送出去……
讀到樟伢子,我就想起了一些革命小戰士,如張嘎、雨來等。他們跟樟伢子一樣,都很愛國,都為打鬼子做出了貢獻。而且,他們都很機靈,遇到困難總是想出辦法解決。
讀了這本書,我能感受到偵察班長很堅強。他能在自己負傷的情況下堅持戰斗。這本書還告訴了我一個道理:只要你有聰明的頭腦,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你前進的腳步。
這本書里的樟伢子非常值得我學習,以後我要多看看這本書。
?wtp=tt 套社效益面極具張力、市場效益面極具潛力少系列叢書改革論走哪步都能與革命宗旨、指導思想、做原則光榮傳統相背離越與俱進越要高揚繼承革命傳統旗落實央加強未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充利用整合德育教育版資源未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推本系列叢書;並慶祝華民共立55周紀念工農紅軍征70周著名作家王願堅說集收入《游擊隊員》《林野火星》《趕隊》《征途》《代》代五篇家喻戶曉膾炙口史作
◆王願堅 年 代:當代 主要作品:《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
生平/評價:王願堅(1929年—1991年),山東省諸城市相州鎮人。當代作家。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
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
《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受到輿論贊揚。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
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
◆王願堅,中國電影編劇、小說家。1929年生,山東諸城人。
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
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
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
全文 王願堅(1929年—1991年),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
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王願堅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
王願堅(1929—1991),山東省諸城縣人。當代作家。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
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
《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受到輿論贊揚。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
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
◆王願堅簡介 王願堅(1929年生)當代作家。山東省諸城人。
幼年在家鄉讀書。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
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在部隊當宣傳員。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報社編輯和記者。
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
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
㈢ 東北往事黑道風雲趙紅兵的真實名字
飾演趙紅兵的是張鈞涵,張鈞涵因在樂視網自製劇《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二十年》中飾演地下暴力領袖趙紅兵而走紅。
張鈞涵,8月15日出生於遼寧鞍山,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2004級表演學院本科班,2008年,出演電視劇《朋友的朋友是朋友》進入娛樂圈;2010年,主演《廣府太極傳奇》嶄露頭角。
(3)嘎子當保安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其他角色介紹
1、張經偉飾演沈公子、小北京、小申、申爺
武藝高強,是團隊的智囊,口才獨一無二 ,性格極度開朗,是一個很好玩的傢伙。對人對事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心中非常重視。
2、羅鳴飾演李四
李四,上世紀叱吒風雲黑社會大哥,曾是中越反擊戰中偵察兵後退伍,骨子裡有股陰暗毒狠勁。在一次聚會上認識小北京、張岳、孫大偉等人。」結為生死兄弟。在一次與兄弟遊玩中,與市內東郊霸主二虎及其手下大打出手,最終踏上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