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具體講的什麼
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為《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上下兩集,將抗日戰爭前後十多年的歷史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里,通過這個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歡離合細膩地刻畫出當時的社會景況。該片融合了經典大片所具備的一切成功元素:宏大的歷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運,深刻的人性洞悉,嚴密的敘事結構,強大的演員陣容……,影片中四大主角張忠良、素芬、王麗珍、何文艷齊聚舞會的一出戲更是被當作教學的典範,在各影視學院的課堂上一講再講。
1947年 第一部史詩片《一江春水向東流》
現實主義奠基人蔡楚生
柯靈曾經指出過,「鄭正秋逝世表示了電影史一章的結束,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徵另一章的開頭。」蔡楚生在中國電影史上開始了現實主義風格的創作,他的作品在關照普通人感情的同時,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懷的高度,所以才會在三四十年代的舊中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觀影熱潮。這種對商業與藝術、理性與感性的兼顧,恐怕是最值得當代的中國影人借鑒的
電影這東西最難得的是做到令雅者見雅,俗者見俗,在中國,怕也只有蔡公一人做到過。舊中國四部票房神話,蔡公就佔了3部,即《都會的早晨》、《漁光曲》和《一江春水向東流》,另外一部為其恩師鄭正秋的《姊妹花》。《漁光曲》當時的贊譽是「人活80歲罕見,片映80天絕無」。《一江春水向東流》更是連映3月,觀眾近80萬人次。蔡公善於講苦情戲,且還做到既對得起時代的真相,更能與民眾的呼聲相回應。這種悲情路線,在80年代末期,首部室內劇《渴望》重又將其推向高峰,只是對現實的拷問已不如蔡公那般血淚交織,並力透紙背。蔡公強調電影的人民性,電影是一群人在創作,就得為更大的一群人去服務,為他們最基本的感情和渴望服務,《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和民眾患著同樣極為緊迫的疼痛。蔡公的敘事從古典章回小說中得其精髓,幾條線索在張忠良身上得以糾結,平仄有致地勾勒出抗日前後,上海各階層人等的眾生相。在蒙太奇運用上,又從古詩詞中吸引營養,賦、比、興手法俯拾皆是。伴著「月亮彎彎照九州」的歌聲,張忠良投入王麗珍的懷抱,而素芬卻在苦苦地思戀丈夫。國仇家恨,在薄倖和持守間得以抒發,怎不令人潸然淚下。現在的中國電影,已舍棄了濃墨重彩的悲歡離合,只有在電視劇里,還能依稀可見這種民俗化的景觀。而電影不是成為純個人表達的工具,就是純而又純的感官盛宴。鮮有電影能在關照人情的同時,又能上升到民族情懷的高度上來。
㈡ 經典抗戰老電影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