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1988版,你感動了嗎
你想一下,小強回去了,作為大家庭的少爺,不僅會受到最好的教育,也會繼承林家全部財產。為了兒子好,送他回去也是對的。就是有一點,兒子到林家是要喊國榮的富家太太當媽的。
而林家爺爺奶奶為了林家的香火,也是需要這個孫子的。
不料孩子離開親媽後,特別思念親媽。然後就偷偷跑回去看母親。在催淚的歌聲中,媽媽一邊打兒子一邊流淚。
小強跑了幾次之後,最後一次竟然跑到山上的寺廟里,因為媽媽說過不要他進家門。秋霞找到兒子,兒子因為淋雨發燒了,爸爸抱起兒子就跑。秋霞摔倒,醒來後就瘋了 。
從此小強,就生活在林家。十八年後,他成為一個醫生,才在一個瘋人院里找到了他的媽媽。而秋霞最後也認出了兒子。
說起來林家挺殘酷的,也許是媳婦家裡勢力大,不敢得罪,硬是讓母子不能相見。
這部片子,戳中了所有人的淚點。母子分離,思念成疾。只要是親媽,無論貧富,都是孩子最好的歸宿與依靠。
道理上,為了前程未來是犧牲一切都可以的。但幼小的孩子,最需要的還是一個疼他的親媽。
所以,這部片子能夠引起我們思考的是,大人在說都是為了孩子時,能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問問孩子,他最期望的是什麼?
好的未來,離不開環境與財富加持。但誰說在親媽的關愛下,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長成才呢?
先讓孩子過的幸福,不在成長過程中留下心靈傷害,不是更好嗎?
㈡ 《海洋天堂》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我整理的《海洋天堂》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位父親在自我心臟被刺穿的情景下,竟堅持了三天!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只為把女兒安全送到妻子身邊。」這就是愛,最最深沉的愛,無私的愛。每當我聽到一個個關於父親和母愛的故事時,就會想起與這些偉大傳奇的父母不堪相符的一位平凡的父親。
他是電影《海洋天堂》里的一位父親。影片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症的父親在離世前歷盡波折安置好兒子的故事。故事很短,很簡單,像一瓶礦泉水,僅有細細品味才能感覺到甜。真正的人生不就是如此嗎?平凡平淡。影片里感人的鏡頭一隻一向在我前面出現,舅舅回映:身體不好的父親,不顧別人的勸告,背著自製的海龜殼扮成海龜,為的就是讓兒子日後不要孤獨,告訴兒子,爸爸就是一隻大海龜,爸爸永遠陪著你,永遠,永遠┄┄再看父親離世後,兒子學會了生活,在他最喜歡的海洋館里,陪著海龜游泳,依在海龜身上,彷彿這只大海龜就是父親┄┄
看到這,我已淚流滿面,這種愛,無私的愛,最平凡的愛,可也是最最深沉的愛!電影最終的「此片獻給所有平凡而偉大的父母」讓我不禁想起了我父母那平凡可愛的身影:我生病時媽媽冒著大雨送我去醫院,雨披全裹在了我的身上,雨水一滴滴流進了媽媽的衣服里,她卻毫無感覺,奮力奔向醫院;我害怕時,爸爸用溫暖的手撫摸我┄┄
這是父母給我最最深沉的愛,這份愛是獨一無二的,我必須要好好珍惜。
昨天下午,小明和我同看了《海洋天堂》,動作功夫片見長的李連傑和生活情感片出道的文章(馬伊俐的丈夫)演繹了段父子之情。身為海洋館的位電工師傅的父親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不久於世,便極力地想為身患孤獨症的兒子大福找到放心的歸宿。從開篇時,父親准備帶孩子同沉入蔚藍的大海,可擅長游泳的兒子解開了系在鐵坨上繩子。那種無奈讓人心碎!
純凈的如天使般的大福,最喜歡的就是暢游在海洋館的水中,與海豚、海龜……那樣的親近,真希望他永遠這樣。可事實是殘酷的,媽媽的早逝讓這位父親又當爹又當媽,為了訓練孩子上下車,他每天晚上不辭辛勞地重復著報站名,孩子睡了他在兒子的每件衣服上縫布頭,上面密密地寫著孩子的名字、孤獨症、他的監護人等等。又扮演海龜,告訴他爸爸就是大海龜,讓孩子在自己離開人世之後不至於太孤單。看到此情此景,我和小明都潸然淚下。
教孩子開門、煮雞蛋、脫衣服……為了這樣個孩子,父親也飽含不舍,可以說父愛之偉大!
當孩子第次離開自己,到了個民營愛心機構的那個晚上,也是令人揪心的。急促的電話鈴催醒了還在幻想和孩子起生活的父親。他沖到孩子的這個「新家」,抱著孩子,撫慰著他。剛剛還撞牆、喊叫的兒子下子平息了焦躁的心情,舉起雙手讓父親脫衣服,21歲的大孩子委屈得像個孩子,這樣的情景怎能不讓觀眾掉淚呢?
看來年齡的增長也讓這個俠義的「武林高手」——李連傑,竟也能演繹出這樣催人淚下的電影作品。所以直至今日,我心中仍被這份愛所佔據著。文章的表演也如絲如扣地再現了孤獨症人的情感,始終不停地彈動著他的手指,這個標志性的動作,讓人頓生憐愛!
海洋天堂,純凈如海水的人心,讓人震撼不已!
「穿過河流是海洋,
穿過海洋是遠方,
站在心的方向,
張開愛的翅膀……」
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想起《海洋天堂》,想到那如海洋般深闊的父愛。影片《海洋天堂》主要是講述一個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大福,他的母親早逝,於是他和他的父親相依為命。可是在他21歲的那一年,他的父親查出自己肝癌晚期,於是父親便開始努力地讓自己的孩子學會生活自理,還不斷地幫他找一個自己死後可以有人照顧的地方。
大福他並不孤獨,他的身邊有很多有愛心的人在幫助他。一個馬戲團的小丑給了大福快樂,並教他接電話。福利院的老師義務給他居住的地方。他的鄰居時常給與他們父子倆幫助。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他的父親,他怕自己死後兒子會更加孤獨,於是自己做了一個海龜殼,背著和兒子游泳,讓兒子以為自己是一隻海龜,不會因為自己離開他而更加傷心孤獨。
我和媽媽一邊看一邊哭,為大福的不幸更為他爸爸的那份濃濃的愛而感動,爸爸那種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時時刻刻保護兒子,分分秒秒為兒子著想,給孩子一個精神上的依託。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真正的為殘疾兒童著想?有多少人在實施「我為人人」的高尚行為?片中父親把孩子托給孤兒院,孤兒院嫌他大,送到敬老院,又嫌他小。沒有一個地方能接受他這樣的病人。父親不得不自己照顧孩子,直至自己患病死去。
想到這里,我又一次被那濃濃的父愛打動,我們一定要珍惜和父母所處的時光,還要學會獨立不要讓父母擔心。長大後為社會貢獻力量,尤其是對殘疾人要多關心,讓整個社會都變成愛的天堂!
海洋天堂又是一部感人的電影,由文章、李連傑主演,汪洋大海之上飄盪著一隻孤舟,一位躊躇的父親帶著有天生缺陷的兒子,孤獨地坐在船上,
無望地看著遼闊的大海,然後牽起兒子的手,兩人一齊躍身跳入大海,這位47歲的父親,名叫王心誠(李連傑飾),他22歲的兒子大福(文章飾)從小患有孤獨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無法獨立生活。大福的媽媽在大福年幼的時候,因為承受不了兒子患病的打擊自殺離世,王心誠獨自一人把大福撫養長大,與兒子相依為命。然而此時,王心誠被確診患晚期癌症,生命只剩幾個月的時間,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日夜焦灼王心誠的心頭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帶著大福一起離開這個世界。這是一個愚蠢的選擇因為大福水性好,在沉到海底時解開了繩索將他的父親就了回去。父親的得了癌症,兒子又無法獨立生活,最終父親選擇將大福送進慈善機構,為了讓孩子獨立生活,開始教孩子做飯,上下車,為海洋館清潔打工。因為大福喜歡游泳爸爸在最後一天的生命中辦成海龜陪大福游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後剩下了大福自己,他現在能自己生活了,此後在海洋館游泳總是與海龜玩耍,與海龜結下了不解之緣!
父愛如山,這是多麼的感人,這就是父母的愛呀!
汪洋大海之上飄盪著一隻孤舟,一位躊躇的父親帶著有天生缺陷的兒子,孤獨地坐在船上,無望地看著遼闊的大海,然後牽起兒子的手,兩人一齊躍身跳入大海……
這位47歲的父親,名叫小患有孤獨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無法獨立生活。大福的媽媽在大福年幼的時候,因為承受不了兒子患病的打擊自殺離世,王心誠獨自一人把大福撫養長大,與兒子相依為命。然而此時,王心誠被確診患晚期癌症,生命只剩幾個月的時間,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日夜焦灼王心誠的心頭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帶著大福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經過多方打聽,歷盡周折,王心誠終於找到了一所能夠接收大福的機構,卻發現大福在這局促單調的環境中,如同離開了水的魚,頓失生氣。大福生性愛水,每天在父親工作的海洋館里暢游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他還在這里結識了唯一的朋友,表演雜技的玲玲(桂綸鎂飾),大福成了獨自在異鄉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傾聽者。
為了大福能夠快樂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愛的海洋館,王心誠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計劃,教會大福在海洋館「上班」。他費勁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車去海洋館,在海洋館擦地擦玻璃。為了不讓大福感到孤獨,他甚至不惜拖著病重的身體,背著自製的龜殼扮成海龜,陪著大福游泳。他告訴大福自己將會變成海龜,一直陪伴在他身邊……
前星期我觀看了話劇《海洋天堂》,這是一個無比沉重的片子,它講述了一位自閉症患者的故事。
一個家庭有了孩子是一件多麼高興的事啊,可是如果這位孩子的哭聲直到三歲才停止,而且對周圍的事物不聞不問,那麼你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故事中孩子大福的父母對聽力做了幾次測試無果後,發現孩子患上了自閉症,整個場面瞬瞬間冷漠了。
於是,母親帶著他各地求醫,想盡一切辦法卻始終都治不好他的病,母親最後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結束了自己生命。從小失去母愛的大福在父親悉心照料下逐漸長大,可是父親因長期照顧孩子心力憔悴患上了可怕的重病,父親在生命的.最後幾天,他以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找了一份工作,教會他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在整個社會的幫助下,他終於「活」了下來,在父親去世後的某天晚上,大福終於學會了拿起電話說:爸爸,早點回家,回家喝湯……
父愛如山,大福的父親在得知自己患上絕症的時候,並沒有害怕,他害怕的是大福今後沒人照顧。因此父親在最後的時間里安排好孩子未的生活。天下父親又何常不是如此?
這是一部沉重的片子,也是一部充滿愛的片子,這部片子告述我們,自閉症患者不僅僅需要父母的愛,更需要我們社會各界的愛,他們需要幫助,並非嘲笑。同時也告述我們要陽光、開朗的面對世界,善於交流和表達,遇到挫折不要將自己埋在陰影中封閉自己。
世間需要欣賞美的眼睛,周日我欣賞了話劇《海洋天堂》。
這個話劇講了一對夫妻生了一個自閉症兒童,母親不堪忍受四處奔波求醫的痛苦後帶著大福自殺。父親找到大福後擔起重任,終於使大福學會了自理,但自己卻得絕症去世的故事。
我最感動的是爸爸在北京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時寫道:我希望大福能在家裡做碗紫菜湯,然後讓我回家喝湯,喝完湯一起去踢球。而話劇最後大福打給爸爸電話,讓他回家去喝湯。雖然爸爸已經去世了,電話也沒有接通,但我仍然落淚了,年與時馳,海洋館還在,大福還在,爸爸卻走了。
雖然媽媽自殺了,但她仍然是我喜愛的角色。大福得了自閉症,媽媽擔起照顧大福的責任,每天都很溫柔的陪著大福,大福只要一聽到媽媽的歌聲就會睡著,欺負大福的女孩子一看到媽媽就不敢再嘲笑大福了。雖然結局很很悲慘,但過程總是美好的。
我想許多家庭遇到這種事都會像爸爸曾想的一樣「把他扔到福利院去吧,咱倆再要一個」,然而雖然媽媽因為聽到這句話受到巨大的打擊自殺了,但爸爸卻走上了媽媽走過的道路,帶著大福艱難的四處求醫,他真的很偉大,真的。
世上的愛除了母愛還有父愛,父愛如山,誰都不應該忽略這深沉的愛。海洋天堂這部話劇讓無數人淚奔,這是父愛的偉大。
父愛是一座山峰,讓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風霜雨雪也沉著堅定;
父愛是一片大海,讓你的靈魂即使遇到電閃雷鳴依然仁厚寬容。
父愛是一道光輝,讓你的心靈即使瀕臨與黑暗也能看見光明大道;
父愛是一陣微風,讓你的思想即使沾上骯臟的污垢也能煥然一新。那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去保利大劇院觀看了話劇《海洋天堂》。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在三歲時被醫生診斷出得了自閉症的、叫大福的男孩。一開始大福的爸爸不敢接受這個事實,所以選擇了逃避和沉默。幾年間,媽媽帶著大福聽從了許多人的建議,帶大福去北京太陽花療養院去治病。可一年了,大福的病還沒有好轉。大福的媽媽一個人承受著這重大壓力,就選擇了投河自盡。
悲痛中,爸爸嘗試著把大福送至福利院。面對院中混亂的環境,爸爸開始於心不忍,同時也懷著對妻子的虧欠,最終決定將大福帶回家,由自己獨立撫養。
爸爸帶著大福再次來到北京,在專業機構老師的幫助下,大福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一天,在海洋館,爸爸偶然間發現大福對水天生的喜好,似乎也很享受館里的工作和生活。恰巧,海洋館長又是自己的老同學……就在爸爸憧憬起二人未來生活的時候,卻意外查出肺癌晚期。最終,大福如願在海洋館工作,而爸爸卻再也沒有醒來。
我感受到了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爸爸為了教大福如何自立的生活,自己卻犧牲了。也許父愛就是這么偉大吧!默默地為孩子做奉獻。最後也許使多人熱淚盈眶。
父愛這兩個字是多麼的平凡,但這種愛深深地打動到了我,震撼到了我。
在一位朋友的推薦下,我今天看了由李連傑主演的《海洋天堂》。總的來說,該劇把父與子的濃濃親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感人至深。
故事的開頭,在大海里,父親與兒子坐在一條小船上,父親用繩子把自己和兒子的腿系在了一起,然後跳到了海里。一開始我還覺著納悶,他們是要去海底探險嗎?後來隨著劇情的展開,才知他是想跟他的兒子結束他們的生命(因為他得知自己已到了肝癌晚期,而兒子又有智障,怕自己死後兒子無人照顧,所以才有此打算,而兒子天生水性就好,結果事與願違)。那時,我的心為之一顫,眼淚已在眼眶裡打轉。
劇情繼續的發展著,由李連傑扮演的父親王心誠不斷地想方設法希望相關機構能收留和照顧自己的兒子大福(文章飾)。最後,也是以前大福所在的兒童福利院的老院長幫助他在一個助殘機構住了下來。這期間,也發生了兩段感人的情緣。一是大福與馬戲團雜技小丑(桂媄綸飾)的一段情誼。雖然大福有智障,但我們還是能感受到她走後,大福那深深地失落感。看到此,我的心裡也有種莫名的心酸感。二是雜貨店柴姨對老王的愛慕。而老王也對她有好感,怎奈病魔無情。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
劇情的高潮部分:就在老王快走的前不久,他還在極力教兒子在他走後需要他自己獨立去完成的事情。教他自己穿衣服,自己上下車,以及拖地。看似太平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在一個被病魔快要帶走生命的父親和一個弱智的兒子中演繹著,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故事的結尾,父親辭世,大福獨自乘車,以及在海洋館拖地。還是讓我們感到很欣慰。
看了此劇,對我感觸頗深。我對自己說,我要笑面我的人生。套用一句老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願好人一生平安!
《海洋天堂》,一個舒揚的名字。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肝癌晚期的父親疼愛、照料自己的孤獨症兒子的故事。
兒子王大福是一個快樂的"傻小子",雖然已過二十一歲生日,但言語舉止還依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模樣,不過,除過離開父親這種情況以外,他從來沒有憂傷過,沒有恐懼過。他在生活中跌跌撞撞,與人交往是那樣的真誠而不虛偽,這恰好和社會上每天都"戴著面具"生活的人形成明
顯對比--如果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都像王大福一般率真,那這個社會會不會變得更加"清晰"?王大福就是用一雙完全"封閉"的眼睛去看世界,因為自閉,因為孤獨,因為和所謂的現實世界脫節,他才會經常幻想別人不曾幻想過的事,他只管想自己的,玩自己的,不論現實的力量有多強大,都沖不倒他的幻想。這也許就是這個孤獨症孩子的可愛之處。很喜歡電影中父親說的一句話:"他上輩子一定是魚,投胎成了人,才患上了孤獨症。"魚變成人,就會患上孤獨症嗎?其實理論上講並不是這么回事。而這句台詞所帶的一種淺淺的悲傷,使這部電影的明暗主線變得很清晰:海洋、孤獨症和父親在海洋館的工作。
我想,一部電影,結局有人作古,有人余世憂傷的,並不完全是悲劇。《海洋天堂》就是一種"淺悲劇"片。父親去世後,兒子開始努力一個人生活,父親生前教給他的,他都學會,那個經常鬧性子、耍脾氣的孩子已經不見。王大福應該已經明白:自己的生活,是要又美、又疼的。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部短小的電影《海洋天堂》,電影講述的是自閉症小男孩和他爸爸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名叫大福的自閉症男孩與他的爸爸學習煮雞蛋,以及爸爸去世後自己煮雞蛋這兩件小事情。我記得最深的是他第一次和爸爸煮雞蛋時不小心燙傷了,於是便不想學習煮雞蛋了。為什麼讓我記得那麼深呢,下面就讓我和你們分享一下吧。
他的爸爸去醫院時查出了肝癌,他的爸爸因為得了肝癌,所以日子不剩幾天了。大福有自閉症,也不會做飯,他的爸爸迫不得已才教他煮雞蛋。
由於第一次的燙傷,他害怕煮雞蛋了,所以他不想學習煮雞蛋,他和他的爸爸鬧了一會兒,便回了他的卧室。就在這時他的爸爸的病又犯了,他的爸爸就說我讓你學習煮雞蛋是因為我不想讓你在我離開的時候餓著,不想讓你迷路。
從他爸爸的話中我聯想到了我的爸爸。一般來說,每個人的爸爸對自己都是很嚴格的,你生病時覺得他漠不關心,你做的不好的時候還會說你,可能有人就會覺得,哎呀;我爸爸是不是不愛我呀;他為什麼不關心我呀之類的。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正好與他表現的恰恰相反。他並不是不關心你,並不是不愛你,只是他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愛。這部電影中有個情節。因為大褔不煮雞蛋,他就把大福最喜歡的海龜娃娃扔到了沙發上,我覺得這里就表現出了大福的爸爸對大福的愛,因為他害怕他走後大福餓著所以他很著急。
就像是我的爸爸,每天早上只要他在家時一般都會在我們出門前說好多遍路上注意安全。平常的時候我爸爸對我們也幾乎是不管不顧的。可是一到早上的時候,他不也是說著一些關心我們的話嗎?
所以,天底下沒有人的爸爸是不關心你們的,是不愛你們的,只是他們不善於如何表達自己的愛而已。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海洋天堂》,李連傑,文章是主演。
關於這部電影在我看完之後給我的感覺是意猶未盡,但凡能讓我有如此感覺應該可以算上不錯的了,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症的父親和有孤獨症的兒子王大福的故事,這部電影採取的素材都非常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讓觀看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感動。
父親老王經常說:「我就要死了,我走了以後,大福該怎麼辦呀!大福以後能不能過好呀?......」這一個個問題都很現實。在臨終前,王大福的父親給大福洗衣服,還有在大福的衣服上縫的標簽:姓名:王大福,血型:b,病史:孤獨症。
電影中,有兩處情感戲,有些浪漫的因素在裡面,但最終又回到現實中。在海洋館王大福與玲兒的相遇以及玲兒的離開,父親老王與鄰居家柴阿姨,最終不能在一起非常符合實際,不然就偏離了主題了哈,這是一個關於父愛的電影。
演員表演得不錯。
大福,狗不能放在電視上!
大福,你回家用什麼開門呀!
大福,你要買什麼?買冰箱。
父親教大福自己穿衣服,做飯,拖地,坐車,認識人民幣,如何做人......一個臨終前的父親
結尾處,父親把自己比作成海龜,大福跟海龜在水裡游泳這一幕非常唯美。
電影看完後,讓我明白: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珍惜父愛,這種獨一無二的愛。
世界上最高的不是山峰,而是父愛的偉大,世界上最深的也不是海洋,而是父愛的深沉。每當談起父愛,總會有抓不住的思緒,又不知從何說起,可能這就是父親的大愛無言。父愛就是朱自清筆下的『』背影『』看似笨重,卻讓你有著點點滴滴的感動。父愛就是海洋天堂里的『王心誠』無奈倔強的男人背後牽扯出你滿面淚水。
父愛如絲,條條線線編織你的夾襖。父愛如水,點點滴滴潤濕你的心田,父愛如傘,為你遮風避雨,父愛如茶,滋潤你乾渴的咽喉。父愛不善言表,但粗糙的雙手,黑絲中的白發。用一個男人的方式更完美的詮釋了他的博大 他的深沉 他的無私。父親是兒登天的梯 父親是兒拉車的牛。那還不是很偉岸的身軀 載滿了對兒女的關愛與慈祥。
以前放學的時候,校門口總是第一個出現父親的身影,單車上載著放學回家的兒女 載滿了父親弄得化不開的愛。如今遠在他鄉,躺在床板上,失眠到天亮。回家的路總比離家的路漫長。我知道家裡一定亮了一晚的燈,我知道,父親一定時刻望著馬路,在門口焦急的等待。為我拿包 為我披衣,我知道。桌上擺滿了飯菜,掛滿了久違的笑容。我知道。
人生的起航中,父愛如堅韌的帆,激勵你舞動青春的槳。當你迷失的時候,他彷彿一顆啟明星,指引你尋找回家的路,當你擱淺的時候,父愛好似起動機,賦予你重新起航的動力。父親節。漂泊遠航的遊子們,請珍惜你們的『』海洋天堂『』關愛你們的心靈港灣。每一份父愛都是一座天堂,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在新學期的第二個星期三,學校組織全體師生觀看愛心影片《海洋天堂》。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半小時,但卻打動了每個同學,也盪滌了每個同學的心靈……
一個平凡的父親靠著海洋館微薄的工資,撐起了一個家。不幸,自己卻患上了癌症。於是,他帶著患有孤獨症的兒子四處奔波,為他找一個棲身之處。經過一波三折,他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住處。於是,他安心的去了,去到了兒子嚮往的海洋天堂……
伴隨著沉重而又帶著而悲傷的音樂,電影結束了,可同學們的思緒仍舊沒有結束,他們仍沉醉在傷感的電影之中。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我托著腮幫,思考著「父愛」到底是什麼?
是堅實的臂膀,是嚴厲的眼神,還是……不,都不是!父愛是變幻的,他可以是剛強,他也可以是似水的溫柔,他更可以是任性的孩子氣。
如果你要問我為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也有這么一個父親,他愛哭,愛笑,也愛鬧。就在不久前,我與父親大吵了一架,我恨他,我已經長大了,不想總在他的臂彎下生活,我躺在床上抽泣,不覺枕邊已被淚水浸濕。感覺自己就像一隻小鳥。13年來一直與父親住在同一個籠子里,而對面就是一片自由,我拍拍翅膀,要飛,可籠孔太小,欲飛卻飛不出。第二天,父親又拉著我逗我笑,可我並沒有解氣,不想理他。他就像一個小孩子,噘著嘴,悶悶不樂。
其實,這就是父愛,平凡而又不平凡,每一個父親都是一樣的,願為自己的兒女付出一切。父親,您辛苦了!
海洋天堂這部電影我看了之後很感動,大概內容是:
這部電影的主演是王心誠(李連傑飾)王大福(文章飾)。講的是王心誠的兒子王大福有孤僻症,而王心誠自己被查出身患絕症,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想給他的兒子找一個能安定他的地方,可是大多數都不收他,不是說他年齡太大,就是說不願意收這樣的人。王心誠很苦惱,他想著他死後他的兒子該怎麼辦,所以他就開始教他兒子任何知識。然而他的兒子學的效率很慢,王心誠很生氣,直到王大福認識一個女孩,他才慢慢的和那個女孩交流。由於王心誠在海洋館工作,專門管海洋水方面的,王大福也就很喜歡游泳,成天再水裡呆著,在王心誠還有大約一個月的生命的時候王心誠聽到一個消息,同意王大福留在海洋館工作。王心誠高興得不行,為了讓他不會讓人當成傻瓜,王心誠開始教錢的大小和怎樣識別錢,防止他被人騙。王大福很不樂意學,還發脾氣。王心誠最終因為癌症死去,死前他對別人說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兒子大福,讓後閉上眼睛,人們紛紛趕來祭拜,大福只看了他爸爸一眼就走了……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非常感動,王王心誠為了他的兒子王大福干什麼都行。難怪現在都說母愛和父愛是最偉大的,這話一點沒錯。所以海洋天堂這部電影主要體現了父母親對我們的關愛,在父母親生活中除了他們的爸爸媽媽,第二重要的就是子女了。所以我們作為子女要孝順爸爸媽媽,讓爸爸媽媽舒舒服服的過每一天。這可不是光說不做的,一切從行動上來表達。我想,我的行動應該是學習上的進步,是父母親最大的幸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事從現在做起吧。我能行!
㈢ 電影《釜山行》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1·男主徐碩宇在途中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時,母親其實已經在轉化喪屍的過程中了。電影中許多情節都有提到當人被咬了轉換成喪屍的過程中都會記起人生中最深刻的片段,就像徐碩宇在轉換時,就回看到了女兒剛出生時的幸福場面。當時母親打過來的電話依舊在牽掛著孫女想媽媽,希望兒子和兒媳和好,斷斷續續的話看似好像沒有邏輯,但是恰好說明了母親當時其實已經在轉化了,心裡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兒子。
6.人類甚至不如喪屍團結。《釜山行》得到的最大贊譽就是對人性的深刻刻畫,尤其是在男主一行人經歷過無數危險之後好不容易到了安全車廂的門口,卻被拒之門外。但是反觀喪屍,完全就是團結一致,為了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而不懈努力著,最後甚至差一點把火車拖停了。這又怎麼不讓人心生寒意呢。
㈣ 念書的孩子2觀後感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叫開開,他是一個正念小學的孩子,和爺爺住在一起。她的父母都去外面打工了。他的爺爺說,他經常在夢里叫自己的爸爸媽媽,他有一隻很可愛的小狗,叫小膽兒,他每天都是爺爺和小膽兒陪他上學,生活。有一天下午,他和小膽兒說:「小膽兒,你有沒有想爸爸媽媽啊,你有沒有夢里見過他們就在你的面前,可是你怎麼追也追不上……」,說著說著他的眼淚奪眶而出,聲音上也帶上了一絲哭腔。有一次,他睡到了東面的房子,結果他的爺爺因煤氣中毒而昏倒了,這使他十分自責。可他的爺爺沒有怪他,他為了減輕爺爺的負擔,還幫爺爺做飯,每天晚上他都會給爺爺念書,和爺爺一起了解那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可是後來爺爺去世了,再也沒有人陪他上學,再也沒人聽他念書了,他只能一個人待在家裡,他的爸爸媽媽要把他接到城裡去讀書,他也只能接受。
看了這個故事,我感觸良多,開開只是一個上學的小孩,卻可以幫爺爺燒飯,擀麵,做菜,而現在已經上初三的我卻只會煮方便麵。他可以在晚上一個人出去,一個人睡覺,我卻連出去買東西的勇氣都沒有,和他比起來,我簡直差的太遠了。他在看到爺爺昏迷後,能夠果斷的給「120」打電話,可是我,估計也就只會嚇得哭了。
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決心一定要向開開學習,幫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㈤ 韓國驚悚犯罪電影孩子們的大結局是什麼
兇手仍然逍遙在法外
劇情:
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韓國大邱,上小學的五個孩子一起出門玩耍。由於當時是在韓國選舉的時期,家長們囑託了他們幾句要注意安全,就讓幾個孩子出門了。誰都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成了孩子們與家長的最後一句話。
孩子們商量著去山上捉青蛙,就這樣五人上山了。天色漸漸變晚,家長們漸漸都發現孩子不見了。焦急萬分的幾個家長一起去警察局報案。警察們卻並沒有在意,他們覺得孩子們只是貪玩,所以才回家晚了。
四個月過去了,失蹤的五個孩子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警方派出了大量警力在大范圍內展開搜索。各個電視台和新聞節目也在播報此新聞。
然而,姜導演卻對這個新聞不以為意。負責這個案件的朴警官正在鍾浩家安裝電話,以便如果罪犯往家裡打電話,可以知道罪犯的信息。家長們此時也沒有放棄努力,他們一直在人多的地方分發尋人啟事。
轉眼間五年過去,孩子們的尋人啟事在牆上已經有些斑駁。導演的節目賺足了人們的眼淚,但是卻被發現有造假成分,上級派他去大邱工作反思。姜導演在大邱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到了一個湖邊看警方的搜尋結果,他發現這個案子過了這么久居然還沒有告破。
姜導演認為這種節目沒有什麼收視率,這令其他同事大為光火。姜導演來找到了一個教授,這個教授提出了一個匪人所思的說法。姜導演來到警局把這個假設告訴了朴警官,朴警官直截了當地回擊了這種說法。
後來,姜導演的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孩子,姜導演第一次感受到了做父親的感覺。在一個冬天,鍾浩的爸爸得了絕症去世。一天山體發生了滑坡,幾個孩子的屍體也終於被找到。孩子們的屍骨就在山上,之前地毯式搜索的警方居然一直沒有發現。
心有愧疚的姜導演也來到了這里,並根據一個相關專家的說法,了解到了孩子們生前其實受到了虐待。姜導演找到朴警官,朴警官說自己其實可能發現了兇手,他也知道兇手的樣子和車牌號,但是自己沒有相關證據。
姜導演自己找到了兇手,原來兇手是一個殺牛的屠夫。姜導演在兇手門前睡著,因此也被兇手發現。就這樣,兇手抓走了姜導演,他擔心極了。屠夫在他面前殺了一頭牛,沾著血的臉咧著嘴沖著姜導演笑。姜導演很生氣,上去就要打這個屠夫,但他怎麼是屠夫的對手。
就這樣,他被屠夫打倒在地,在被屠夫卡住脖子時他似乎感覺到了當時五個孩子的絕望,他確認眼前這個人就是兇手。因為姜導演並沒有找到實際證據,所以屠夫最終松開了手。後來,姜導演見到了鍾浩的媽媽,原來鍾浩媽媽曾經接到的電話不是鍾浩打來的。
她不願意按下追蹤鍵,只是希望警方不要放棄尋找。十一年過去了,家長們終於不用再擔心,他們失蹤的孩子現在也已經塵埃落定了。他們聲嘶力竭地哭喊,他們難以接受這樣一個結局。
(5)媽媽打電話讓孩子不要開門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孩子們》是由李圭滿執導,朴勇宇、柳承龍、成東鎰、金汝珍等主演的犯罪驚悚電影,於2011年2月17日在韓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發生在1991年韓國大邱的真實案件,講述了5名小學生外出抓青蛙時失蹤,11年後才被發現屍體,兇手卻一直逍遙法外的故事 。
簡介
1991年3月26日,韓國大邱。就讀於城西小學的5個男孩子結伴上山,從此一去不回。該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雖然警方出動上萬搜查人員,卻始終一無所獲,孩子們的下落成為一個難以破解的謎團。
4年後的一天,風光無限的電視製作人姜志勝因涉嫌造假而被總部流放至偏遠的大邱,孤高氣傲的他發現當地的人們依然關注那起已為很多人遺忘的「青蛙少年失蹤案」。為了早日翻身,姜志勝與一直關注此案的黃教授攜手,沉珂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轉機 。
㈥ 一部外國電影,忘記名字了,電影里小孩給媽媽打電話的,他媽說今天加班不回家還是什麼的,忘記了,類似小
《聖人文森特》是一部美國喜劇片,由泰德·梅爾菲執導,比爾·默瑞、梅麗莎·麥卡西、娜奧米·沃茨和傑頓·李博赫主演。影片講述了一位單身母親瑪姬的故事。為了維持全家的生計,她不得不在醫院加班工作。某天,瑪姬的兒子奧利弗給母親打電話,而母親則告訴孩子她要加班,不能回家。由於無人照顧,瑪姬只好把兒子交給鄰居文森特臨時照看。
在這個情節中,年幼的奧利弗顯得有些不安,他在電話那頭詢問媽媽什麼時候回家。盡管母親解釋說加班是為了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奧利弗顯然對母親的決定感到困惑和失望。與此同時,鄰居文森特則盡力讓奧利弗感到安心,他帶著奧利弗去公園玩耍,教他一些簡單的游戲,試圖緩解奧利弗的不安情緒。
通過這個場景,影片不僅展現了母親為了家庭而努力工作的辛苦,同時也描繪了孩子在面對父母不在時的孤獨與無助。文森特的出現為這個家庭帶來了一絲溫暖,他在短暫的時間里扮演了父親的角色,給予奧利弗關心和陪伴。這個場景也反映了社會中單親家庭的普遍現象,以及社區中鄰里之間的互助精神。
通過這樣的情節設定,《聖人文森特》不僅讓觀眾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重要性,還通過文森特這個角色傳達了社會互助的理念。影片中的這個片段雖然簡單,但卻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家庭和社區關系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㈦ 微電影《女兒》:媽媽曾經也是女兒
被安利了一部微電影,由周迅出演的《女兒》,一共8分12秒,一個人看到哭得稀里嘩啦。
片子講了一個年輕媽媽(周迅飾)帶著女兒多多開計程車,不被媽媽理解,摔門而去,一走多年。孩子尚小,會哭鬧,她找來一個萬花筒教多多通過萬花筒看外面的世界。從此,多多的世界就有了多彩和斑斕,除了媽媽,遇到的乘客和萬花筒就是她的世界。女兒多多描繪她的理想,長大後做一個廚師,做多很種餃子,她問媽媽「你喜歡吃什麼餡兒的餃子?」,媽媽回答說:韭菜雞蛋的。影片最後以媽媽找到她和多多,三個人一起吃餃子結束。很短,很暖,很窩心,也很戳心。媽媽是媽媽,媽媽曾經也是女兒。
長大後,我沒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影片中的媽媽,一直想讓女兒(周迅)找一個靠譜的人嫁了,而女兒卻說「我才不要靠別人過日子」,所以就有了影片開始,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去開計程車,媽媽在背後追著喊「帶著孩子開出租?虧你想得出來!」的場景。
有沒有覺得很熟悉?我是在家裡是被寵溺大的孩子。長大離開家去工作後,凡事都自己拿主意,離媽媽遠,那時自己還沒有手機,開始是手寫信,後來是固定電話,最後才是每人一部手機。
那個時候,每每春節回家,媽媽問的一句話都有:「有男朋友了嗎?什麼時候帶回來給我們看看?」我都會以還年輕、沒玩夠為理由搪塞她。
上學時,媽媽最大的願望便是我們姐妹三人都能考上大學,走出農村。條件所限,姐姐初升高選了中專,畢業就可以分配工作的那種,遺憾的是那個時候名額有限,成績好的姐姐被人頂替,錯失,復讀後又被迫不讀書,走上了打工、學藝之路。
我是讀到高中的。記得那個時候,我躺在媽媽的懷里,憧憬著考一個好大學,去城市工作,帶媽媽旅行。媽媽生於50年代,是讀到初中的。她一直和我們說「你們姥爺一直堅持讓我們讀書的,只是當時條件原因,我和你們的姨、舅舅都沒有機會上大學。」所以,媽媽才那麼堅定地想讓我們讀書上大學。
最後,我沒能如願進入大學校門。那個夏天,媽媽只能眼睜睜看著我,在爸爸的陪伴上,到了現在的城市工作、賺錢,步入社會。
過了25歲。媽媽也曾催過婚。怎奈山高皇帝遠,她無法掌控我,也便順此,給了我極大的自由。我戀愛,我分手,她都再沒有像別的媽媽一樣,非得逼迫我結婚,過所謂的每個女孩子都要過的生活。
她也曾經,抱怨過我的生活狀態,我曉得,那背後是對我的擔憂和愛,怕我受苦,怕我一個人,應付不來。只是,隨著我在這個城市有了個遮風擋雨的家,有自己的工作,身體良好,每年都回家,時常打電話,媽媽對我也就越來越寬容。
我沒長成媽媽想要的樣子,卻也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還是要謝謝,媽媽的理解和支持。
媽媽說,她沒有媽媽了
媽媽的媽媽叫什麼?我們那裡叫姥姥。有些地方叫外婆。我的姥姥離開我們是在2004年,記得特別清晰,那年春節回家,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生病的姥姥,她卧在炕上,辨認著我們姐妹三人,挨個叫著我們的名字。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她。
那年剛剛過了農歷正月,姥姥便因病去世。媽媽打電話來說:我沒有媽媽了。電話這端的我,淚如雨下。
後來的很多年,我聽媽媽說,她想媽媽的時候,去沿著山上的水渠,一直向上走,就可以走到姥姥的墓地,她會在那裡坐一坐,說說話,我知道,媽媽會在那裡哭泣。然後,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離開,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一年裡,總有那麼幾次,媽媽會這樣做。
記得有一年春節,我們包餃,聊天中,媽媽突然就停頓下來,說了句:我沒有媽媽了。是啊,媽媽也是女兒啊,她曾經也是一個被媽媽捧在手裡的女兒,也是被媽媽寵愛、結婚後還惦記的女兒啊。記得那一天,我抱了媽媽很久,很久。
媽媽,您別難過。我已長大,以後,我來寵您。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2020的開年,因為疫情的關系,我在家裡,和媽媽沉浸式廝守了27天。我們從初見面的那天,吵了一架,到後來我走的時候,依依不捨。
我離家的這10幾年,和媽媽相守的時間真的很短暫。
最初工作的單位很寬松,沒有硬性規定,那時我會貪心地在家待上2周,可能那個時候年輕,想得少,只顧著玩兒,還有自己的小心思。和媽媽深聊的機會,並不多。
後來的單位,春節假期較短,有時候來來回回也就10天,在家裡的時間也就一周,還沒來得及適應家裡的冷空氣呢,就又該離開。
再後來,在這里有了家。就決定把爸爸媽媽接來這里,以此來換得每年2個月的相守和盡孝。那樣的日子,是真的幸福。早上有媽媽准備好的早餐,吃完拍拍屁股去上班。晚上回來,過入小區望向家裡的窗戶,總有一盞暖光亮著,連腳下的步子都變得更輕盈,打開門歡樂得叫一聲「媽媽,我回來啦!今晚吃什麼?」洗洗手,換好衣服就可以吃飯。
當然,我們也會做。只是媽媽說,她在家裡忙活習慣了,閑下來反而不習慣。晚飯後的時光最暖。爸爸媽媽看電視,我們或看書,或看電影,一家人窩在沙發上,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到點了,說聲「晚安」,各自進入夢鄉。
今年的悠長假期,姐姐被困在婆家,妹妹提前回了城。我留在家裡,和媽媽朝相見,晚相守。每天,我是在媽媽喊我吃飯的聲音中醒來,在床上磨蹭會,起床,洗漱,吃飯,伸伸胳膊腿,偶爾吐槽媽媽做的飯。
因為疫情,我用了苦口婆心法、宣講道理法、軟磨硬泡法、撒嬌嚇唬法,總算讓媽媽對此有了了解,有了正視,而不再不當一回事。
我們一天吃兩頓飯。我寫稿的時候,媽媽會給我端來水果、在爐子里烤的地瓜,會督促我喝水,會和我說「在媽媽這,別擔心。」
我為自己回來時和媽媽吵架而懊悔。我和媽媽道歉,說對不起,會像小時一樣抱著她的脖撒嬌,會在陽光很好的時候,和媽媽一起曬被子,會和媽媽一起追劇,然後吐槽。
會每天點小米粥,會和媽媽一起包餃子,會向媽媽學習做花捲(雖然怎麼也學不會),會給媽媽洗頭發,會在睡前給媽媽梳頭,按摩,會和媽媽說晚安,會讓媽媽試穿她買的旗袍。
日子就在我們這樣的浪費中度過。我走的時候,媽媽萬般不舍,在雪中目送我,越來越遠。
我是媽媽的女兒,我被她寵大。現在我長大了,媽媽沒了媽媽,我來寵她,如女兒。
㈧ 怎麼評價韓國電影《女兒》
韓國電影有很多揭露了人性的丑惡,揭示了社會現實,電影《女兒》更是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母親對自己女兒不合理的愛,俗話說得好「太滿則溢」,但不正確的疼愛也是不允許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從各個方面表現出來,但如果愛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那對於孩子的發展並不是有好處的。
《女兒》這個電影名字,一聽起來像是講述女兒的電影,但是內容卻與觀眾們所認為的大相徑庭,影片中展現的並不是母親對於平常女兒般的寵愛,相反,帶給觀眾的是一個母親對自己女兒歪曲的愛,母親無時無刻監視著自己的女兒,還限制著女兒的自由,在女兒山看來,母親對她的種種行為,並不是愛的表現,而是一種「魔鬼的虐待」。這部影片細思極恐,仔細想想,編劇也是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在影片中,母親對她的待遇是通過成年後的她所回憶,然後展現給觀眾的,這樣編排,讓觀眾們能更仔細地了解電影的故事內容,明明是一個挺好的電影名字,卻用不一樣的情節出現在觀眾面前,這也是這部電影與其他電影不一樣和更加獨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