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樣板戲
所謂樣板戲(model drama)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特殊的詞語,是江青等人把當時一批文藝作品視為開無產階級文藝新紀元的代表所賜的封號。「樣板戲」一詞源於《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的評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而被確定為樣板戲的文藝作品只有8個,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後來陸續出現的京劇《平原作戰》、《龍江頌》等9部作品,不在「樣板戲」之列,而被稱為「樣板作品」。
從內容上看,「8」個樣板戲和「9」個樣板作品有區別,但「8」個與「9」個有著密切的聯系,其產生年代接近,作品風格特徵相同,加之學術界在研究樣板戲時亦有將樣板作品相提並論的做法,鑒於此,筆者認為還是以兼收並蓄為佳。
從年代上看,樣板戲資料應限於1966年5月前後,至1976年10月「四人幫」倒台為止的10年間產生的有關資料。那麼1976年10月以後產生的有關文字、圖片、曲譜、音像製品等等,不屬於「文革」遺物,也就可以不在此列。但從樣板戲收藏這一概念來說,就不應只限於這10年間產生的物品。
同時為了學術研究對原始資料收集利用的需要,更應擴大范圍、拓寬領域。更何況「文革」後產生的有關物品,也較有收藏研究價值。更值得注意的是,樣板戲在成為樣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紅燈記》的前身是電影《革命自有後來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劇《海港的早晨》等。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收藏的視線和觸角延伸到樣板戲產生的歷史背景上,那麼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延安「戲改」(戲劇改革)運動(歌劇《白毛女》即為延安時期首創)和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性現代戲創作,直至樣板戲產生、傳播的全過程。
起源與發展
它們的醞釀、創作成型較早,最終修改定型並定於一尊則是在江青發表《談京劇改革》後的1964年~1966年間。江青曾組織、參與、經手過這些作品的改編、排練等後期加工的部分工作,於是被打上了「江記」標志。1967年5月23日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那天,樣板戲在北京各劇場同時上演。毛澤東先後多次率政治局成員出席觀看,以此給予強勁的政治支持。江青進入中央文革小組並由此活躍於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與此有關。
其後又陸續加上的京劇《龍江頌》、《平原作戰》、《磐石灣》、《紅色娘子軍》、《杜鵑山》,芭蕾舞劇《沂蒙頌》及《草原兒女》,鋼琴伴唱《紅燈記》等,也得以廁身樣板戲之列。
由於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和經濟建設的現代生活,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被納入了與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佔領舞台相對立的革命文藝路線,被當作批判劉少奇、周揚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和武器,被奉為工農兵佔領文藝舞台、文化革命的典範。
《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許欣,音樂設計王基笑、姜宏軒等,舞台美術設計關朋。馬琳飾銀環,王善朴飾拴保。同年6月調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中,魏雲主演銀環,馬琳飾演二大娘。期間,常香玉曾經扮演過拴保娘這一角色。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② 樣板戲的概況
文革時期,有一些被樹立為文藝榜樣的,以戲劇作品為主,加上少量音樂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藝術作品,統稱為「革命樣板戲」或「革命樣板作品」,俗稱「樣板戲」。
當年,對於「樣板戲」這個從不被解釋的響亮稱呼,人們往往似懂非懂,就連樣板戲的編劇汪曾祺也不例外。他在得知「樣板」是某地對某種板狀模具的稱呼後,認為「樣板戲」的意思說不通。可見,樣板一詞,難以顧名思義,它的引申義更是牽強,無論是「榜樣」,還是如今增添的「樣品」「示範」「實驗」等義。
(一)作品的發展
「樣板」和「樣板戲」之稱,最初分別見於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署名「本報評論員」者贊揚《(京劇)紅燈記》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贊揚《(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後至1966年底,報刊上又出現了「革命樣板戲」「革命藝術樣板」「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等稱呼。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復上演。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道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或者臨時稱其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1968年7月1日,《(鋼琴伴唱)紅燈記》上演,立即被大力宣傳和高度贊譽。它被稱為「江青同志親自培育的」「革命文藝的新品種」,並與先前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相提並論。此後,《人民日報》在1968年9月26日和1970年2月10日的《工農兵英雄的壯麗頌歌——贊革命樣板戲》《革命樣板戲鼓舞著我們奮勇前進》等重要文章中,列出了含有《(鋼琴伴唱)紅燈記》的九個作品的名字。1969年,在北京參加國慶二十周年遊行的革命樣板戲方陣里,新華社報道所稱的「九個革命樣板戲的舞台彩車」中,有《(鋼琴伴唱)紅燈記》的舞台彩車。
七十年代,從1970年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江青扶植的《(鋼琴協奏曲)黃河(5月1日推出)》,《(京劇)龍江頌》《(京劇)紅色娘子軍》,《(舞劇)沂蒙頌》《(上海交響樂團的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舞劇)草原兒女》《(京劇)平原作戰》《(京劇)杜鵑山》等作品,使樣板戲的數目增加到了十七個。這十七個樣板戲,除了最後一個音樂作品外,都在這幾年被拍成電影或投入拍攝。這些影片和《(京劇)磐石灣》的影片,先後參加了江青把持的文化部在1974年5月以及後兩年5至6月舉辦的「革命樣板戲影片匯映」,以及有的地方另外舉辦的匯映。
1974年年中,一些報刊文章中公布了樣板戲新的名單和數目。例如,5月23日,新華社在《人民日報》上報道了《在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文藝路線指引下,我國革命樣板戲進一步普及和發展》,其中列出了上述十七個作品的名字。7月,江青直接控制的文藝評論寫作班子「初瀾」在《紅旗》雜志上發表了《京劇革命十年》一文,礙於《(鋼琴協奏曲)黃河》實在不是「戲」,宣布「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了」。(另外,兩文中分別提到的「第一批八個革命樣板戲」以及後來的「一批革命樣板作品」中的「批」,是「些」的意思。「一批革命樣板作品」是指從鋼琴伴唱《紅燈記》開始,逐個推出的「一些」樣板戲。文革後的樣板戲研究中,把它們稱為「第二批」樣板戲,或者把它們再分批的作法,都是不對的。)
文革末期,又有一些樣板戲陸續出台。例如,1975年5月21日新華社在《革命樣板戲劇組深入基層為工農兵演出》「革命樣板戲全劇和摺子戲」的報道中,所提到的1974年下半年推出的《磐石灣》《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1975年上半年推出的《津江渡》等京劇劇目。從《在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文藝路線指引下,我國革命樣板戲進一步普及和發展》一文中的「還有一批劇目正在修改和創作」這句話來看,這些樣板戲全是戲劇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有的已經在電台播出並拍成電影公映,但是不久文革就結束了,所以它們影響都不大。
(二)「八個樣板戲」之誤
難以置信的是,雖然樣板戲紅極一時,倍受推崇,人們卻普遍不知道它實際上至少有二十多個。因為,「八個樣板戲」和「八大樣板戲」等詞,甚至比「樣板戲」一詞更加流行。眾口鑠金,這兩個當年的口頭詞語,終於演變為習焉不察,以假亂真的偽歷史名詞。
換言之,從文革時期開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層人士,都流傳「八個樣板戲」或「八大樣板戲」的說法,並且對其具體所指或不甚清楚,或認識不一。例如有的人,包括一些樣板戲劇組成員,認為只有最早的八個樣板戲才是樣板戲。再如更多的人認為,只有包括《龍江頌》或者還包括《杜鵑山》在內的,影響最大的八個樣板戲才是樣板戲。
「八個樣板戲」之說容易流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從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樣板戲中的戲劇作品只有五個京劇和兩個芭蕾舞劇。這個階段,京劇劇名的前綴有「革命現代京劇(1966年始)」「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芭蕾舞劇劇名的前綴有「革命芭蕾舞劇(1966年始)」「革命現代芭蕾舞劇」「革命現代舞劇(1969年始)」。此外,本是泛稱的「革命樣板戲」也常被當作劇名前綴,尤其是京劇劇名的前綴出現在報刊文章中。1970年下半年,樣板戲真正得到普及,稱呼自然變得規范。從此開始,作為劇名前綴,只稱「革命現代京劇」「革命現代舞劇」,例如《(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另外,「革命現代」也是文革時期非樣板劇目的屬性,所以有「革命現代越劇《半籃花生》」「革命現代京劇《鐵流戰士》」之類的稱呼。)總之,當時並不強調各相關作品的「樣板戲」名義,有的作品甚至從來沒有冠稱過「樣板戲」。所以,實際上人們普遍不能清楚地知道樣板戲都有哪些,更想不到《(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等音樂作品也是樣板「戲」。
除了有心於文藝的人外,實際上人們並不熟悉所有的樣板戲。例如,很多經歷過文革的人,居然根本不知道唱了五年之久的《(京劇)紅色娘子軍》的存在。人們普遍比較熟悉,並且容易回憶起來的樣板戲,最多是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八個左右的最優秀的作品。
文革時期,樣板戲大都被拍成電影,而非樣板的京劇劇目卻無一被拍攝。廣播電台播出的戲劇節目主要是樣板戲,到文革末期,才播出了一部分地方戲劇目和非樣板的京劇劇目。失衡的宣傳,使大多數人不知道,文革時期還存在非「樣板團」創作演出的大量非樣板的京劇劇目,如《鐵流戰士》《蘆花淀》《瑤山春》。這樣,即使是熟悉更多劇目的人,也容易把一部分樣板戲劇目誤以為是非樣板戲劇目。
③ 八大樣板戲都有什麼
八大樣板戲有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家浜》。
「樣板」和「樣板戲曲」這兩個名詞,最早見於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本報評論員稱贊京劇「紅燈記」的文章和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稱贊京劇「胡偉山的智慧」的文章。此後,到1969年底,「革命樣板戲劇」、「革命藝術樣板」和「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的標題出現在報刊上。
名字叫「革命樣板劇」,從1967年5月到6月。當時江青支持的舞台藝術作品雲集北京,在6家影院反復上演。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對此進行了報道和評論,稱之為「革命樣板劇」或暫稱「八大革命樣板劇」。
樣板戲的特點
由於樣板戲基本上改編自觀眾熟悉的各種地方劇種、小說、話劇、電影等,加上是民眾熟悉的革命歷史題材,改良了唱腔和融合了其他藝術形式演繹而成,在樣板戲的舞台上,充滿了浪漫神話般的瑰麗,氣吞山河的壯美,確實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樣板戲完全政治化、神化工農兵英雄人物,兼具濃郁的階級斗爭色彩,又帶有不可克服的藝術缺陷。
工礦企業、機關團體、大中小學以至街道居民布置學唱樣板戲,而且,演出時不能改動戲中的一個道具、一句唱詞,一招一式都不允許走樣,否則就是「破壞革命樣板戲」。
④ 樣板戲的意思是什麼
在中國文化史上,"樣板戲"指的是特定時期內被推崇和廣泛傳播的八部現代戲劇作品及其相關的芭蕾舞劇。這些作品包括《沙家浜》、《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海港》、《龍江頌》以及《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其中,《沙家浜》和《紅燈記》是基於現代京劇《蘆盪火種》和《革命自有後來人》改編而成。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八部劇作因其鮮明的革命主題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成為了當時戲劇藝術的典範。
這些劇目的名稱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例如,《沙家浜》講述了新四軍戰士與地方抗日武裝力量共同抵禦敵人,保護革命根據地的故事;《紅燈記》則描繪了地下黨人的斗爭與犧牲,頌揚了革命精神。而《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則通過生動的情節展示了人民軍隊的英勇和智慧。《海港》、《龍江頌》則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勞動場景和人民的奮斗精神。
「樣板戲」不僅在藝術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完整性,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們被廣泛傳播,不僅在全國各地的劇場上演,還通過電影、電視等多種形式進入了千家萬戶。這些劇作通過音樂、舞蹈、唱詞等多種藝術手段,傳遞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重要文化符號。
盡管「樣板戲」在特定歷史時期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進行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反思。今天的我們,既可以看到「樣板戲」所承載的歷史記憶,也可以從這些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繼續前行。
⑤ 樣板戲電影
樣板戲,指一批創作於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主要反映傳統政治立場的作品,其政治意義遠超過文化價值。樣板戲的影響力在文革達到頂峰,不僅是國家當時唯一允許出現的文藝作品。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其具有相當的爭議性,同時由於其時代的象徵,在老一輩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確定為樣板戲的文藝作品只有8個,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等。
我看過幾部,感覺說話比一般的戲劇更有板有眼的,話講的比較慢。停頓比較多。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