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死亡實驗這部電影讓你學到了什麼

死亡實驗這部電影讓你學到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5-04-11 02:07:13

A. 心理學經典電影有哪些

B. 盧卡尚格萊特演的那部監獄電影叫什麼

電影名為《死亡實驗》。

《死亡實驗》是由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而成的電影,由保羅·舒爾靈執導,福里斯特·惠特克、阿德里安·布洛迪等主演的驚悚片,於2009年上映。

劇情介紹: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由一個駭人聽聞的實驗開始。 真人真事改編,以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基礎。

電影是關於心理學的,實驗中的人物心理都有描述,其中最清晰的是Forest Whitaker演的角色,一個中年男人長期獨身,跟母親住在一起,心理的變化,刻畫的比較深。內心的孤寂,表面的內向,見陌生人自作外向的交談,以及在離開家後自己領域的脾氣怪異,變態的心理表露無遺。

科學家找來一群普通善良百姓,隨機分成兩組,由幾個人扮演"獄卒"來管理別人扮演的"囚犯",來模擬兩周的監獄生活。開始時大家嘻嘻哈哈,後來獄卒開始使用權力維持秩序,隨後發展到濫用權力、私刑、發泄個人情緒。「犯人77號」帶領「囚徒們」對「獄警們」展開了報復,整個監獄陷入失控狀態,直到代表實驗結束的紅燈與警報聲出現。

C. 死亡實驗中的心理學原理有什麼

1.社會角色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社會角色是指一個人在給定的情境下,人們期待其作出的一套由社會界定的行為模式。在影片中,扮演獄警的被試中,受到其「獄警」社會角色的影響,作出諸如命令、暴力、威脅等行為;而扮演囚犯的被試也作出了諸如反抗,企圖越獄等行為,這都與其社會角色密切相連。

2.從眾現象,其中規范性影響和信息性影響在其中都有體現。
前者:指希望被別人接受而從眾。例如獄警中有人同情囚犯,但為了能夠得到其他獄警的接受,也不得不跟隨其他獄警採取對囚犯的暴力行為。
後者:指想了解給定情境下的正確反應方式而從眾。例如,當一些獄警們無法聯系主管實驗的教授而不知所措時,聽從了其中帶頭人的意見——這是為了考驗他們處理危機情況的能力,並跟隨他採取相應的行動。

3.基本歸因錯誤與自利性偏差,前者指將他人的行為,特別是消極行為歸因於個人特徵因素
而非環境因素的傾向,後者指將自己的消極行為歸因於情境因素的傾向。
前者:體現在當77號囚犯幫助另一位囚犯喝下牛奶,以及之後做出一些逆反行為後,獄警們將其行為歸因於其個人屬性,即「蓄意破壞試驗的完成」。
後者:當獄警們被問及為何自己實施暴力行為時,將其歸因於「囚犯」們的不尊重以及規則的要求等外部情景因素。

4.態度與行為:態度有時會被行為所影響,如:認知失調理論,當行為與相應的態度發生沖突時,人們會傾向於改變原先的態度,使其與行為相符合。
例如:影片中有一位獄警在開始時對囚犯很友善,還與他們一起打籃球,但在他對囚犯進行了幾次懲罰行為後,其對囚犯的態度發生了改變,認為「必須讓他們服從自己,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5.情景因素對攻擊行為的影響。其中包括,挫折——攻擊理論,挫折往往會激發人們的攻擊行為,例如,電影中的獄警在被77號關進牢房,受到挫折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擊、攻擊行為;
直接激怒使得攻擊的擴大化:當77號囚犯直接頂撞獄警帶頭人,將其激怒後,獄警後來對77號囚犯實施了強烈的攻擊行為。

6.服從權威,大多數人會在特殊情境下服從權威。例如,影片中的囚犯被試們在後期表現出服從獄警的現象,同時,獄警也表現出對男性主官教授的服從而非對女性助手的服從。(權威性會影響人們是否服從)

7.觀察學習。人們會通關觀察他人的行為是否獲得獎賞和懲罰而達到學習的效果,而不必這樣的獎勵或懲罰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
例如,其中一名囚犯被試表述到他在看到不服從的囚犯受到懲罰之後,也決定服從獄警以
防止自己遭遇同樣的懲罰。

D. 推薦六部經典的心理學電影

      經典的電影永不過時,即使是黑白色調,拍攝手法粗糙,但電影中傳達的智慧,美和愛是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褪色。

      推薦的這六部電影,部部經典,當時看的時候沖擊力很大。看完之後,若干年後想起來還是記憶猶新。推薦給心理學愛好者。

1.《愛德華大夫》

      這是一部1945年上映的黑白影片,由西區柯克執導,英格麗褒曼和格麗高里派克主演。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女心理醫生和假冒的愛德華大夫相愛的故事,故事裡假冒的愛德華大夫涉嫌謀殺真正的愛德華大夫,而他又患有健忘症,自己也不記得是否殺了愛德華大夫。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們通過精神分析的方法幫助愛德華找回記憶,破解謎案。

      這部影片精彩的地方在於它有愛情,有懸疑,同時還包含了專業的精神分析理論,它是對佛洛依德學說的完美演繹。對於精神分析學派愛好者,這是不可錯過的一部經典電影,普通人也能通過這部電影感受到精神分析的魅力。

2.《火柴人》

      這是一部2003年上映,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

      火柴人是美語里的俚語,它代表用一盒火柴也能騙來大把金錢的騙子。尼古拉斯凱奇在影片中飾演的就是這樣一個技術高明的騙子,他還患有強迫症和廣場恐懼症。

      強迫症是嚴重影響人的生活的周期性的強迫思維或者強迫動作。患有強迫症的人會有反復地念頭和動作。廣場恐懼症會讓人在人群中突然出現無法控制的恐懼情緒。

      這部影片的最大亮點是尼古拉斯凱奇的演技,他把一個患有心理疾病同時又技藝高超的騙子演得十分逼真。讓人看完之後忍不住又去搜尋他的其他電影來看。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也蠻曲折的,也算一個亮點。

3.《死亡實驗》 

      環境會改變人性嗎?這部電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部電影有兩個版本,一個美版,一個是德版。我只看美版的。美版的是由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而成的電影,也就是說,這個電影是有真實原型的。

      這部電影2009年上映,由保羅舒爾而靈執導,福里斯特惠特克和阿德里安布羅迪主演。

    它講述的是科學家找來了一群普通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進行為期兩周的實驗。影片一開始,大家都沒有特別認真扮演獄警和囚犯,但逐漸地扮演的獄警越來越像獄警,而囚犯也開始了激烈的反抗。人性的弱點在電影里體現的淋漓盡致。這部電影給人帶來的心理沖擊很大,值得一看。

4.《美麗心靈》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1年,是朗霍華德執導,羅素克勞、艾德哈里斯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這是一部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影片的男主角約翰納什是一個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但他同時也患有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精神疾病,人在患病時會出現認知障礙,幻聽幻視等。但納什在得病後漸漸康復,並且一如以往地進行科學研究,很令人敬佩。要知道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很難治癒的精神疾病,而納什通過意志的力量,堅持工作,最終取得了一般人所無法企及的成就。影片里包含的正能量鼓舞人心。

5.《雨人》

      這部電影上映於1988年,是由巴瑞萊文森執導,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影片講述的是兄弟情,在影片中弟弟發現父親將遺產留給了患有自閉症的哥哥,便想騙取這筆遺產。但在這個過程中,弟弟逐漸喜歡上了哥哥,並且放棄了自己的私慾。

      在影片中哥哥患有高功能自閉症,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心算速度堪比計算器,但他行為習慣刻板,經常會有很多離奇古怪的行為。影片里哥哥精湛的演技把自閉症患者演得非常逼真,哥哥和弟弟的手足情深也演繹得十分精彩。不愧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的電影。

6.致命id

      這部電影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執導的一部驚悚電影,主演是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和阿曼達皮特。這部電影劇情緊湊,情節驚心動魄,結局出人意料。但看得時候有一點嚇人,膽小的慎入。

      這部電影講的是11個陌生人由於一場暴風雨不得不聚集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汽車旅館。這11個人中的10個人陸續被殺害,最後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但其實以上這些情節都不是真實存在的,這11個人是男主角的11個人格。男主角的主治精神病醫生發現了他的人格,並幫助他來進行治療,但最後男主角的邪惡人格把主治醫生也殺掉了。

      影片故事情節驚悚曲折離奇,看得人心驚膽戰。這部電影很好的演繹了多重人格。如果喜歡研究多重人格,還可以看一下《24重人格》這本書。

     

E. 求2010年美國版《死亡實驗》的精彩影評,或者自己的感受。

德國人真是一個善於反思的民族。說這句話可能會引起不少人的反感與反駁,況且我連德國亦未去過,下這樣的判斷更顯隨意。不過,從所看的書與電影,都給我一個強烈的印象,德國人對於自己的歷史,對於自己影響著民族發展的思想與行為,總是在不斷地反思。特別是對納粹德國時期的歷史,反思猶多,也許是這段歷史讓德國人太震驚太難堪也太難以想像了吧,一個號稱理性的民族,卻做出了如此狂熱而毫無理性之事。前段日子看過電影《浪潮》,通過一個學校老師的實驗故事,揭示了極權主義的就在我們身邊,納粹的幽靈隨時都會還魂。近日又看過這部《死亡實驗》,也是假借一次極端的心理測試,探究了人內心的權力欲,探討權力是如何建立並且奴役他人的。

影片最初看似很平靜,一切如常地進行著,一次簡單的實驗,兩周可以輕易地拿到四千馬克,對於很多人來說,當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何況還有神秘可體驗,能夠滿足很多人的好奇心。二十個實驗名額,很快被各色人等填滿。有計程車司機,有小店店主,有航空公司職員,還有落泊的演員……二十個人開開心心進入了實驗室,也就是一個處於心理學家們高度監控下的監獄。十二個人成為囚犯,八個人成為獄警。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是相互對立的兩個人群。

對於實驗人員個體來說,最優的選擇自然是不惹事,睡著大覺平安度過這十四天,拿到四千馬克拍屁股走人。當然,這是理性的選擇,在這種選擇之下每個人的利益都會達到最大化,這樣的**也就是個理想的**。可惜,理性並非總是出現於人們的行為之中,相反非理性的情緒往往主導著人的行為。從事實驗的心理學家深知此點,所以他們並不著急。對於扮演囚犯的人來說,他們沒有什麼動力去搗亂,少受點罪出去就最好。不過,囚犯中的主角真實的身份卻是記者,沒有什麼沖突的實驗,對於新聞來說,等於什麼都沒有,沒人會關注。因此他的利益決定了這兩周時間不會是平靜的兩周。事實上,他也是這么做了。

表面上看,這一切事端都肇始於男主角的挑事,實則並不然,能決定事態進程的,除了高高在上通過監控器了解一切的心理學家之外,是作為獄警的那幫扮演者,作為囚犯的這些人,其實他們的作用無足輕重,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讓事情的發展變得更快一些而已。那些扮演獄警的實驗者,面對著突然到手的權力,他們的表現如何,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此次實驗需要測試的地方。而這些獄警扮演者所給出的答案,卻讓所有的人包括主持實驗的心理學家震驚。人的權力慾望原來是如此的強烈。

人對於自己的新身份會很快地認同,哪怕這個身份並不具現實的意義,轉瞬即會失去,特別是這種身份能夠讓自己享受到權力的快感。本來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是身份各異之人,然而換上了警服,在監獄的環境中,很快就認同了自己高人一等的想法。面對著「囚犯」,除了不使用暴力的規定外,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可以成為上帝,他們的語言就是法律,他們可以短暫地決定著別人的命運,左右著他們的情感。這是現實生活中所無法達到的,而在這里,在這個虛擬的監獄中,卻很快就享受到了這種權力的快樂。

心理學家實驗的目的,在於想了解人面對著權力會如何行動,權力相關的各方會在權力之下如何互動,什麼樣的權力會被人們所尊崇。他們設計了這套游戲,沒想到只有十數小時就得到了初步的成果,快得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這兩組在現實世界中互不相識,也無交涉的人,到了實驗之中,就被貼上了標簽,而且是相當對立的標簽:獄警與囚犯。人的認同感也很強,迅速地找准了自己的新定位,扮演起自己人生的新角色。原來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成為了自己的同夥,並有了共同的利益;同樣不相關的人,因為屬於與自己對立的一組,自然就成為敵人,他對於自己這方任何人的侵犯或者不尊敬,就變成了對於自己群體甚至自己本人的不尊敬。

在此種情況之下,個體之間的矛盾很容易就會變成群體間的糾紛。處於有權一方的人員,則天然地將某個人的不滿甚至只是嗜好,當成是對自己或者群體權力的挑戰,並會迅速地運用手中的權力,集合群體的力量,予以堅決的報復與打擊。「獄警」們在對「囚犯」的懲罰中樹立起了自己的威嚴,並在「囚犯」對於自己尊崇與害怕中體會到了權力的快樂。權力如同毒品一樣,一旦嘗到就讓人難忘甚至上癮,食髓知味會想盡辦法去使用自己的權力,千方百計去擴大自己的權力。在權力行使的初期,這些「獄警」相互抱團,以讓自己力量強大。在這個群體中,兇狠有手腕且較低道德底線的人會脫穎而出,成為群體中的老大,大家自動地成為他的馬仔。

這種人往往在現實的世界中,是個失敗者。長期的郁悶不得志,讓其心理有了扭曲。他會幻想著一朝權在手,便可出口鳥氣。因此當權力來到他的手中時,他會變得比其..它的人更積極更無情地玩弄權力,將自己心中所有的郁悶,發泄到現在比他更弱小的人身上。在《死亡實驗》中,那個航空公司的職員就是如此。這是一個聰明人,且比其..它人有想法且具備更多的知識。不過從他的言談中亦可看出,在現實上幸福應該是與他無緣的,獨自一人生活,孩子是他心頭之疼,他似乎失去孩子的監護權。他長相陰郁,性格敏感,似乎在性方面也存在著問題。但他卻首先先出主意從心理上摧毀自尊心,來制服那些「囚犯」,並到處滋事,表現強硬,很快在「獄警」群體中取得他們的信任,當上了他們的頭,最後凌駕於每一個「獄警」之上,成為事實上的獨裁者。

本來這八個「獄警」是平等的,沒有上下級的關系。然而幾次共同的行動之後,共同的利益讓他們趨於一致,而他們對於「囚犯」的欺壓,也讓他們與「囚犯」有了個人的恩仇,他們只能抱團才能防止報復。這八人團體成為了一個組織,內部開始出現等級。與出手很狠的,能夠緊跟頭兒的,在這個群體中地位就會高一些。而個別有著良知或者性格懦弱者,自然就被排斥到了邊緣。最初他們的行為都是大家商量後一起行動,很快他們對於領袖的尊崇越來越嚴重,個人的意志往往最後主宰著一切。內部有不同意見的「獄警「也被清洗,雖然還有著重大事件舉手錶決,但一般情況之下都是領袖說了算。

影片將對人性及權力的觀察,放到了人造監獄這么一個極端的環境中,相當有意思。這個地方可以看成人類**始建之初,這些實驗者實際上是將外面的**關系斬斷,然後進入到這里來,不管他在外面是什麼樣的**角色,在這里只能是獄警或者囚犯。這里是**關系的空白地帶,他們之間此前未有任何的感情或者其..它的糾葛,但要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來,兩周的時間還嫌太短。這里也是權力的真空區域,只有監控器上的心理學家相當於上帝,給這里劃定了規則,並監督著規則的執行。然而他們對於獄警與囚犯之間的彼此關系,卻並不幹涉。這自然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權力就會在這里悄然生長並主宰著這里。」獄警「具備了掌權的天然優勢,他們將得到權力的最初沖動,其實與真實的世界一個樣,迅速地將手中的權力最大化,將權力使用到極致。

這樣的實驗結果,我想那些心理學家應該早有了解,他們做實驗只是用來對結論進行驗證,並觀察到這種結果演化的整個過程。這從電影中他們對於實驗人員的挑選與分類,就可清楚地看出。整個**如何,自然在這個封閉的實驗室里就會如何。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證明著這一點。進入現代**之後,世界各地出現的極權主義體制,更是充分地展示著權力對於人類對於**的深刻影響。無數的極權組織的形成,不是與電影中」獄警「的極權化一個樣嗎?許多獨裁者的崛起歷程,不就是那個」獄警「頭兒的翻版嗎?從德國納粹的興起,到中國文革的發生,電影中的故事在我們的歷史中,不斷地重復著。

電影中心理學家未能預料到的是,事態的發展如此的迅速,如此的殘忍,如此的不可控制,竟至於不可收場,連心理學家們都成為這場實驗的犧牲品。他們低估了人性中的缺陷,也低估了人們對於權力的狂熱。電影中的最後結果,是雙方的火並,導致了三死兩重傷。玩權者必自焚,「獄警」的領袖最後死於刀下。死時,殺死他的「囚犯」罵他白痴,顯然他入戲太深,本來是場游戲,最後陪上性命。但已經嘗到至上權力滋味的人,怎麼會淺嘗輒止?即使陪上身家性命,也不願輕易地放權,在權力中是沒有理性與智慧的。其實,在這場實驗中,誰又是有理性的呢?連當初最冷靜的那個空軍少校,最後不也激情澎湃,手刃「獄警」頭兒嗎?

原來高高在上的心理學家,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如上帝一般操縱一切,但這個自封的上帝面對已經享受到權力快感的「獄警」來說,成為他們必須首先打倒神像。自認為擁有了權力的人,怎會容忍自己的上面還有一個更高的權力?最後,這些心理學家只能在真正的監獄中,去反省自己的實驗了。其實,他們的內心何嘗不是被權力所激盪著?充當上帝的感覺真好,可惜結果卻不在他們的控制范圍。想想直到今天還有人在操縱著權力,在挑逗著不同群體的爭斗,以為自己有能力控制著事態的發展。實際上呢?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玩火者必自焚,確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人性,從來都是讓人失望;而權力欲,則往往會毀滅一切。
謝謝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死亡實驗這部電影讓你學到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淘票票怎麼在電影院取 瀏覽:713
電影贊助費如何列支 瀏覽:756
好看的電影間諜 瀏覽:336
怎麼給電影變高清 瀏覽:276
海信電視沒有數字電視怎麼看電影 瀏覽:255
被下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02
電影無問西東多久 瀏覽:999
北京校園電影有哪些內容 瀏覽:288
我覺得電影中翻譯成英文怎麼寫 瀏覽:301
華為手機如何讓英文電影變成中文 瀏覽:296
猴子的電影免費 瀏覽:116
想看鴨王電影怎麼看 瀏覽:724
yy電影頻道是多少4080 瀏覽:544
熱血警探致敬哪些電影 瀏覽:740
飛機總動員電影免費看 瀏覽:656
好看的校園的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106
會好看的喜劇電影 瀏覽:319
好看的電影推薦情聖 瀏覽:721
河正宇近幾年電影有哪些 瀏覽:127
有什麼好看的免費的電影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