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家的謊言誰是兇手
《作家的謊言》中,徐哲是真正的殺人兇手。
故事梗概:
被譽為最出色治癒系作家-徐哲,年輕、有樓、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是成功的典範。一日,在徐哲家樓上的單位來了一個新租客,某夜,新租客Elaine突然陳屍屋苑平台,為徐哲平淡似水的生活帶來巨大沖擊的故事。
『貳』 《我不是房奴》這部電影你怎麼看
最近,一部國產電影燃爆了整個暑期檔,評分高達9.7分,口碑炸裂!上映12天,票房就已經突破了25億,稱霸國內票房前幾位絕對少不了它,它就是《我不是葯神》。它可謂是2018年下半年的開篇「神作」,又在中國電影上劃上了一筆。
很多網友看完影片都說的是:前半段讓我笑場不斷,後半程讓我淚流不止。電影裡面有一句台詞很戳心卻也很現實:「 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窮病治不了,也治不完。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病,不僅僅是在面對身體病痛的時候,而是在面對所有需要花錢的時候,都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其實,治病和買房都是一樣,都要先問一句: 付得起么?
電影中天價葯的邏輯,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不也是對房地產領域的影射?房產界也是如此,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房奴」,為了一套房限制了自己的一生。
但今天我想要為我們所謂的「房奴」說一句話: 我不是房奴,我只是想給自己和家人找一個能穩定安身的住所。
我不是房奴
我只是不想再「遷一人而動全家」
曾經的我3年搬8次家,最揪心的,是有一年內搬了4次。租房讓我失去了主動權,我是不是搬、什麼時候搬全看房東臉色,房東讓我三更走,怎會留我到五更。而每一次租房牽扯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我的全家,我的老婆和孩子,還有那對我忠貞不渝的mark(mark是我養了5年的一隻秋田犬)。每每搬家當孩子問起:「爸爸,我們這個家不是很好么?怎麼又要換了啊」。我只能忍著淚對他說:「這套房子太小了,爸爸給你弄了個更大的,你的玩具可以想怎麼擺就怎麼擺」。
如今,我買房了,雖然是貸款買房,每個月要承擔比房租還貴的房貸,被人們叫成了「房奴」。可是我內心卻很開心,心中也有了歸屬感,我想說: 我不是房奴,我只是不想讓我的家人孩子再隨我漂泊,我只是想給他們一個穩定的家。
我不是房奴
我只是不想再「控制我無處安放的青春」
我,徹徹底底的90後,放盪不羈是我的性格,天馬行空是我的思想,活力四射是我的常態。然而這一切被所謂的合租給控制住了。我的室友們,是一群悶的不能再悶的死宅,合租開始就被他們約法三章:房間內不能大聲喧嘩,不能隨意「創作;房間里不能出現不和諧的「搖滾音」、「海豚音」、「管它什麼音」;房間里不能......;說是三章,結果拉開一看,3的2次方再2次方,整整一個九九八十一難啊。不過,我忍了,誰叫房租便宜呢?所以我變了,我壓抑著自己的內心,封閉著青春的飄逸。
如今,我買房了,雖然一部分首付還是依靠的父母,雖然我每個月也要還房貸,雖然生活也許比以前更苦,但我再也不需要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在這里我可以「肆意妄為」,我可以無限放大自己的可能。在這里,我沒有約束,沒有束縛,沒有所謂的約法三章。在這里,我就是自己的章法。雖然我也成為別人眼中的「房奴」。可是我想說: 我不是房奴,我只是不想讓我活力四射的青春年華變得黯然無光。
我不是房奴
我只是不想再「經歷租房的痛苦」
我有過四年的租房經歷。四年前剛畢業,畢業季,租房子的人很多,網上看到價格合適、房子也合適的,打電話過去都被租出去了。臨到學校清宿舍的最後一天,從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上午還是大晴天,下午就下起了大雨,我坐在中介的電瓶車上打傘,傘桿都被風吹彎了,風吹雨淋看了一天房子。稍微好點的小區,房源都很少,價格都很貴,剛畢業的我根本付不起壓一付三的房租。稍微次點的小區,都被中介承包了,隔斷的客廳、隔斷的餐廳,都是一個小房間。廚房油污厚的看不出地板的花色,衛生間馬桶的顏色讓人難以心安的坐下,同住的人不知道是什麼人,就這樣我內心凄涼而又無助的和中介簽了不平等的合同。以後每一年,這樣痛苦的經歷都要過一次。
不過還好,我用四年時間實現了買房的目標。當我拿到房子證書鑰匙的那一刻,心裡就有了鎧甲:這個世界上有一處地方是屬於我的。在外面可能像條狗,但在這里是主人;在外面可能沒有錢,但在這里是主人;在外面可能沒有權,但在這里是主人。即使現在也沒成家,還成為了「房奴」,但是我的房子依然可以庇護著我,誰也搶不走,我可以無所畏懼的闖盪江湖。我想說: 我不是房奴,我只是不想再經歷租房的痛苦,我只是想有一處屬於我的地方。
你好,這部電影還未上映,現在只是預告片。但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一下:
天底下的房奴其實都是一樣的,北上廣深一樣,京津冀也一樣。有的房奴可能就是孜然一身,有的房奴承擔著上有老下有下的家庭。孩子要上學,還要支付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家長還要還著房貸,壓力巨大。試問,即使沒有家庭和孩子,身為房奴又有多輕松呢?
房奴還分剛需性和非剛需性。剛需性即必須要買的,貸款、借錢也要買,比如婚房等等。而非剛需性主要就是炒房,或者是改善生活條件的第二套房。不管是剛需性還是非剛需性,都是房奴,只不過是非剛需性在經濟條件好的情況下壓力相對比較小一些。
「房奴「,任何時候來看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這個群體中,更多的選擇是面對、妥協和無奈。其實想想,房子買與不買,我們的壓力也不會減少多少,畢竟人活著還有別的需求和慾望,只要有需求和慾望,你就會有壓力和動力。希望我們更多的人,不只是房奴,在面對現實時,如果改變不了的局勢,那就學著改變自己吧。
第一感覺就是本劇對主題出神入化的深刻貫徹,從白領中年男人伊世清,到戀愛青年謝千里,再者鼎鼎有名的大律師方一舟,以及政府官員果茂森,更甚者年近花甲的丁父丁母。整個劇情把 社會 的各個階層甚至各個年齡段聯系在一起,他們卻遇到同樣的一個問題——房子。
其中伊世清所遇到的房子問題應該更抓住了觀眾的視點,估計這是80%的公眾所遇到的。伊世清為了滿足丁母的要求娶到妻子丁佳雁,硬著頭皮買了套房子付了首付,本來基於自己的收入情況,平時省吃儉用一點每個月還房貸是沒什麼大問題的,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伊世清情同手足的兄弟石天雷工地出來問題,一貫講義氣的伊世清拿了家裡僅有的5萬塊存款,並且拖欠了房貸湊足了10萬元借給了兄弟。最後引出了一大堆的問題。其實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絕對不在少數,什麼問題總在想像的太理想化,可是萬一出現點意外呢?於是伊世清在聽說丁母要買房子的事後發出的感慨是:「要是沒那個能力就別去逞強」。
整個劇中對房子最執著的恐怕當數丁母了,每當有小夥子追她女兒的時候她第一句話一定是「他有房子嗎?」,老太太已經年近花甲還不放棄買房子的願望,因為一輩子性格很是要強,所以整個丁家幾乎都是她說了算。以至為了實現她的「房子」夢,丁父一大把年紀大熱天被她打發出去排了七天七夜的隊等房號。可是遇到卻是房地產公司的抄作伎倆,結果弄的一場空。丁母上過一次當還不死心,第二次又自己交了2萬元的定金,知道房地產私自決定把花園改修車庫時堅決要求退定金,卻被解釋為「您付的2萬元定金,定是決定的定而不是預訂的訂,所以不能退。」當然最終方大律師想了些辦法訂金是要回來了。後來丁母又一次買房心切,竟然沒有和家裡任何人商量用和親戚借來的錢就付了個全付66萬,結果還是又出了問題。房地產開發商破產了,老闆不知去向。這估計是最扣人心懸的一幕了,我真擔心老太太抗不住,這渴望了一輩子的東西,大起大落連折騰3次,看著都心累。
而伊世清和丁佳雁的婚姻,也隨著銀行工作人員來強制收房子出現的危機,伊世清在情急之下挪用了替同事剛收回來的公款,這也把故事推向了高潮,眼看著一場牢獄之災迎面而來,丁佳雁無奈去向天雷收回借款,伊世清礙於兄弟情面竟然出售打了妻子,最後是丁母拿出了6萬元積蓄讓女婿免於牢獄之災。丁佳雁賭氣回娘家,伊世清借酒澆愁巧遇方一舟最後被方一舟送回家,正好碰到回家拿東西的丁佳雁。伊世清第二天醒後沒有想起前一天晚上發生的事,在面對丁佳雁質問時沒有解釋清楚而是情緒失控又爭吵起來兩人隨口說出離婚,賭氣之下就去辦了離婚手續。故事進一步進入大高潮。這也為故事的結局埋了伏筆,在經歷了諸多波折以後伊世清也最終認識到夫妻之間「溝通的重要性」。
在伊世清和丁佳雁的婚姻復燃中伊世清的兒子「淘淘」起了很大的紐帶作用,當然最根本的是伊世清和丁佳雁的感情一直沒有斷開。「淘淘」是一個淘氣而聰明的傢伙,從「淘淘」喜歡吃媽媽做的菜,到「淘淘」鼓勵爸爸難吃的菜,再到「淘淘」只喜歡爸爸媽媽送的禮物。這個傢伙不允許他們放手。直至「淘淘」的走失,伊世清和丁佳雁瘋了似的失而復得,這件事應該更讓他們認識到彼此的重要性,也拉近了丁伊兩家的距離。
本劇塑造了幾個成功的人物,講義氣有責任心的伊世清,堅強好強並且賢淑達理的丁佳雁,真正的房奴丁母,熱心律師方一舟,活潑熱情的謝千里。
而美中不足好像還是牽強了那麼一點點。
比如劇中王平石這個人物形象應該是——商人中的好人那一類,基於這個形象塑造其他的商人行為暫且不說,從朋友手裡追自己愛的人也勉強可以說的過去,或許「6號圖紙他不應該那樣取」,而表達他的形象最後用了很多劇作的結尾,有點急於成全的感覺。
再比如丁母,我記得劇中她早就自言自語說過一句:「其實房子房子倒沒什麼,主要還是人,你們沒人理解我。」,可是劇作為什麼沒有從這里著眼呢,她可以覺得沒房子第一感覺不中意這個女婿,這勉強可以說的過去。可是為什麼她覺得有房子就一定中意呢,是不是應該讓她多少注意點有房子的這個人的人品呢?這樣子這個形象是不是會更豐滿些?故事最後一樣落入俗套,謝千里淋了一夜的雨感動了丁母,盡管如此丁母還是又提出了房子問題,最後把自己的積蓄給謝千里幫他們付房子首付。雖然落俗,不過,丁母這時候提這個房子問題提的妙啊,最終還是成全了她的房奴形象。(盡管她那句自言自語的話沒有塑造起來)
還有佳馨這個角色,這個我就不多說了,一句話——根本就沒有立體化。
現在還沒上映呢,
這部電影主要展現了那些房奴的,真實生活的寫照。。
在這個 社會 背景下,房價一直在往上漲,,然而,我們這些普通人,可能一輩子也買不起一套房子,可能付過首付之後,未來的2_3十年,都要過得很壓抑,很苦悶,然而自己還無處出發泄,,只能在這個苦難的生活中,繼續低頭,繼續努力,爭取早一點把錢還完。
那為什麼現在的房價那麼高?然而人們還擠破了頭去買房,願意當這個房奴呢?我想有以下幾個條件。
1,為了孩子受更好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在農村和城市之間的教育方面,還是有一定差距的,農村人並不是崇拜,城市,而是能在城市裡有一個家,讓自己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這是每一個買房子的人,最初的希望。
2,可能大家也知道,近幾年的房價,是一直在網上漲,然而,為什麼大家還要去擠破了頭,願意買房,願意當房奴呢,是因為,這個房價,可能還要往上漲。所以說,先下手為強。可能房價漲只是幾百塊,但是,對於一個工薪階層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人一年的工資了,一年白幹了。一個人的收入上漲,永遠都跟不上房價的上漲速度。所以說買房子越早越好。
3炒房,
總是有那麼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炒房,他們根本都沒有把房子。當成一個住所一個家,而在他們眼裡這房子,就是一個商品。也正是這些不法的人,才導致了房價越來越高。他們為了自己名下,擁有更多的房子,甚至不擇手段來,擁有更多的房子。讓自己謀利。這樣的人是最可恨的!
在農村,可能兩代人也不一定能在城市裡擁有一套房,他們辛苦了大半輩子,只是讓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能夠有出息。然而放假讓他們望而卻步,哎……
好了,以上就是大聖歡樂劇的觀點和看法,謝謝大家觀看。
『叄』 看完電影《愛情神話》你有什麼感受
《愛情神話》是一部都市群像劇,不同於男導演視角下刻板形象,這部電影由女導演拍攝,女性形象鮮活又迷人。
電影以上海為背景,講述三個個性迥異的女人:
單身精英李小姐,風情萬種格洛瑞亞,精緻女性蓓蓓,因為一名上海男人老白,產生了千絲萬縷的糾葛。
三個女人都喜歡老白,但都不想塵埃落定。
她們內心性與愛的沖突,安全與漂泊的矛盾,因為一次浪漫關系,碰撞出耐人尋味的火花。
1
李小姐:愛情邊緣的玩家
李小姐是一名單親媽媽,前夫是英國人,離異後獨自帶著女兒,寄居在母親家裡。
她有著體面的工作、不錯的收入。
但困於雞毛蒜皮、生活瑣事,青春時代對愛情的憧憬渴望,被生活磨得無比現實。
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她滿心愁著房子孩子票子。
男人,曾是她生活的唯一,如今成了調味劑。
老白,是李小姐邂逅的其中一名男人,兩人一同看完話劇後,眼神傳遞著心照不宣的曖昧暗示。
老白遮遮掩掩:走走吧。
李小姐大大方方提議:去你家!
於是,兩人發生了親密關系。
老白是一名離異的美術老師,生活態度隨波逐流。
生平願望除了辦畫展滿足虛榮心,就是尋找第二春。
春宵一夜之後,他以為自己找到了愛情,歡喜地做起「愛心早餐」。
誰料,李小姐根本不打算繼續這段關系,早已偷偷摸摸穿好衣服,趁老白不注意溜走。
那小心翼翼的神態,像極了「偷腥」的男人。
只享受愛情的愉悅,不承擔愛情的責任,很多人以為這只會發生在男性身上。
其實,無論男女都有同樣的困局:
既想擁有一份浪漫親密關系的愉悅,又不想承受關系沖突爭執的痛楚。
心理學中,這被稱為「趨避沖突」:我們渴望得到一樣東西,同時,我們不願接受隨之而來的另一樣東西。
就像美酒好喝,喝多貪杯,一趨一避的考量下,難免讓人躊躇。
李小姐的選擇,或許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激情來了,接納並讓一切順其自然發生;
激情走了,權衡利弊做出對自己最有益的決定。
看似灑脫不羈,其實分外清醒。
老白送給她自己親手畫的畫,渴望打動她,她也只是淡然一笑:
年輕時肯定會為這幅畫動心,但現在已經不會了。
中年女人的愛情,不過是恰逢其時的那杯酒,享受完微醺的快樂,酒醒了,還是得獨自面對生活。
所以,李小姐遊走於男人之間,但拒絕和任何一個人發展穩定關系。
對她來說,男人就像夜深人靜時,對著窗口抽的那根煙。
雖然醉人,但香氣散盡後,只留下淡淡的嘆息。
2
格洛瑞亞:敢愛敢恨的花蝴蝶
格洛瑞亞是老白的學生,雖然隔著一層「師生」關系。
但她明目張膽表達對老白的好感,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熱情。
她有著嫵媚動人的外形,一口甜美的嗓音,喚著「靈呀靈呀」,直叫人骨頭里酥酥麻麻。
格洛瑞亞有老公,可失蹤了。
她對老白說:
老公長得很帥,因為從事非法交易被綁架了,綁匪要求2萬5千人民幣贖金。
贖金的數字,成了她與老白春風一度後,為了撇清關系,她購買老白畫作時扔出的錢。
2萬5千元,這就是她心中男人的分量。
「有錢有閑、老公失蹤」,格洛瑞亞活得愜意自由。
她會在一夜情後給男人錢,也會幫老白籌備畫展的場地,看起來,她才是兩性關系裡的強大的一方。
但電影立體地呈現出:
人並不是有強大的一面,脆弱和強大總是一體兩面、如影隨形。
格洛瑞亞會找老白吐槽,傾訴心中的苦水,渴望得到理解。
可當老白真的嘗試走近她,她又會戴上「花蝴蝶」的面具,用嫵媚來隔離真情。
她享受特立獨行的生活,但也容易被外界影響心情。
當她和蓓蓓同坐一張餐桌時,蓓蓓諷刺她:一個女人,這輩子沒有小孩是不完整的。
她回懟:
這是騙鬼的,這話我也可以編。一個女人這輩子沒有為自己活過,是不完整的。
格洛瑞亞就像一個包裝精緻的禮物盒,用身體強行闖入男人的世界,但絕不把心靈交給對方。
她可以讓男人看到她有多精緻、多獨特,可盒子里到底裝著什麼,只有她自己知道。
對格洛瑞亞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男人,而是自尊、自信、自愛。
她渴望活出自己,即使要為此付出孤獨漂泊的代價。
所以,哪怕老公失蹤,她也不孤苦無依,而是想愛就愛、想笑就笑。
肆意過著自己喜歡的人生,並且為一時的激情沖動給錢買單,大有「我對我的行為負責」的意思。
男人無法為她的人生負責,那就自己為自己負責。這篤定的人生觀,何嘗不是一種新時代獨立女性的精彩姿態呢?
3
蓓蓓:獨立意識萌芽的女人
蓓蓓是老白的前妻,她是一個精緻的女人,離婚後迷上跳探戈;
也是一個念舊情的女人,總是對老白念念不忘。
關於兩人的離婚原因,電影給出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真相:
蓓蓓說:「我只不過是犯了全世界男人都會犯的錯。」
婚後出軌,這個總是發生在女人身上的悲劇,也發生在了男人身上。
老白聽到這話表情很不是滋味,熒幕前的你我卻會心一笑。
無論男女,都有寂寞、孤獨、迷茫的時候,這讓成長的過程,必然伴隨著錯誤。
可即使親密關系因此走向破裂,也不意味著關系就此結束。
蓓蓓深知自己做錯了事,出於內疚,也出於彌補,她沒有和老白劃清界限,時不時地出現在他的生活里。
蓓蓓的男友是北方人,她嫌棄兒子找了個北方女友,說「北方人和南方人合不來。」
老白在旁邊聽到了,憤憤地說:你相好不也是北方人。
可見,蓓蓓並非真心愛著男友,可男友讓她發現:
這世上有著各式各樣的關系,婚姻,只是一種關系,它是人生的選修課,而不是必修課。
因此,蓓蓓並不打算和老白復婚,盡管看著老白有愛慕者,她內心不安。
故意嗆李小姐和格洛瑞亞「跟我在一起幾十年沒人睬,一分開變成搶手貨」。
可內心深處,她何嘗不希望老白獲得幸福?前婆婆一心想讓他們復婚,蓓蓓卻說,老白應該另尋佳緣。
擰巴又真實,小氣又大氣。蓓蓓如同一個多面體,真實地表現出中年女人復雜的心理活動。
而她拒絕婚姻、拒絕愛情,又何嘗不是一種女性成長的出路。
結婚幾十年,才知道自己愛的不是眼前這個人,有多少女人,擁有蓓蓓這樣及時止損的勇氣?
與其說,蓓蓓對老白念念不忘,不如說,她通過照顧老白,來安撫過去的自己。
看似念舊情,其實正在告別過去。扎入婚姻幾十年,如今總算做回自己,蓓蓓渴望摸索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人說:
《愛情神話》中沒有愛情,沒有神話,只有愛情破碎後的清醒自洽。
我深以為然。
無論是李小姐的理性,格洛瑞亞的灑脫,還是蓓蓓的成長,三種面對感情的態度,其實都與愛情無關。
或者說,她們沒有把愛情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愛,有則很好,沒有也不差。因為我可以愛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權衡性與愛的關系,過好自己的生活。
冷暖自知,愜意自得。
中年女人的魅力,或許就在於此:
知道生活充滿了破碎與掙扎,依然在破碎中勇往直前,勢必要突破常規,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三個女人都有著遲來的叛逆,如同暗火,悄無聲息,卻燃盡了草原。
影片最後,三個女人一起看經典電影《愛情神話》,卻看得昏昏欲睡,更加點破了電影的主題:
中年人的生活,愛情不再崇高,即使依然渴望愛情,也能在愛情和生活之間四兩撥千斤,游刃有餘地轉換。
唯一不變的,是好好愛自己。
千軍萬馬擠「婚姻」這個獨木橋,大可不必,為一段關系投入再多,都不如在自己身上施加養分。
愛自己如同種果樹,慢慢蛻變升華,長出獨屬於自己的形狀,最後收獲的果實,必然能讓生活添色增香。
『肆』 《巨額來電》結局是什麼意思
《巨額來電》是一部以反電信詐騙為題材的教育類警匪片,電影選材的切入角度從普通民眾出發,具有強烈的社會效力,正能量滿滿,教育意義滿分。《巨額來電》的結局設計得也非常出彩,留給觀眾的想像空間很大。
阿海當初奮斗的目的本是為了給阿芳一個家,而實現這個目標對他來說早已不是難事,只是人心易變,阿芳信錯了人。所以,無論是從劇情還是演員的演技來看,這都是一部好電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