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影和西方電影有些什麼不同
1、運用市場運作規則、模式差異
中國電影與歐美電影相比,還處在市場化的初級階段,在商業訴求上顯得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中國電影走向產業化,不僅是電影本身從藝術電影向商業電影的過度,更是文化市場和大眾審美對電影發展的需求。
2、培育衍生品市場差異
美國電影業總收入僅有20%是從影院的票房收入中獲得的,而電影衍生品的收入高達70%。
中國電影收入的90-95%是票房和植入式廣告,一些電影衍生品的收入幾乎為零。美國電影衍生品開發與推廣給中國以啟示。
3、新舊媒體融合的宣傳營銷差異
在新媒體時代,美國抓住新媒體與電影的共性——虛擬性的特點,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增加電影的消費力量。
電影傳播的是蘊藏在影片深層的文化觀念 中國電影需培育穩固的國內市場,在挖掘電影的內涵上下功夫,表達中華文明的精髓,反映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世界觀。
B. 中外電影藝術比較的異同在哪
中外電影藝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文化上
通過一些中西影片的比較,可以看出:
1、中國人常以道德為標准,西方人常以科學為標准;
2、中國人重主觀感性,西方人重客觀理性;
3、中國人家庭倫理觀念重,提倡尊老愛幼、共享天倫,而西方人往往家庭結構簡單,提倡獨立自主、人人平等;
4、中國文化主張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西方文化主張創新精神與個性自由,等等。
5、在中國電影中,個體價值往往在群體價值之下,西方則相反。
6、中國電影比較嚴肅沉悶,細膩深沉,充滿人倫說教意識;西方電影更輕松愉快、粗獷開放。中西電影在審美風格、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差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傾向。
C. 中西方電影的差異
近日閑暇,看了一部外國影片,名為《羅馬假日》。完卻時,心裡總覺得有幾句話如哽在喉,不吐不快。
影片中,講述了一個個性十足的公主(奧黛麗。赫本飾),大概是受夠了封建禮教的約束,在羅馬訪問期間,竟突發奇想,溜出宮去,在羅馬街頭很是歡暢地遊玩了一回,並由此遇見了影片的男主角——某報社記者。在短暫的相處中,倆人四處遊玩,期間闖禍不少,卻也由此而互生愛意。但無奈公主畢竟是公主,平民終究是平民,一天過後,公主要回宮了,倆人只能依依惜別。影片最後,倆人在記者招待會上,語帶雙關,以示告別,並以男主角在宮殿外飽含深情與無奈的回望作結,意境凄美,催人淚下。
顯然,這是一個反對封建等級制度題材的電影,影片浪漫而不失深刻,含笑中卻讓人流淚,舉重若輕的藝術手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拍攝此類電影的陳詞濫調。而假如是個中國導演來拍攝此類題材的電影,我想,那幾乎肯定要離不開以下幾種結局了。
大團圓版:某公主外出遊玩,期間邂逅了一個英俊的小夥子,相處中,倆人互生愛慕之情,但苦於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於是決定私奔。不料,皇威浩盪,倆人最終還是「難逃法網」。皇帝一時怒起,對著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草民,就是一句「殺無赦」。誰知,公主對愛情忠貞不渝,以死相逼,皇帝惻隱之心一動,於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殉情版:某公主外出遊玩,期間偶遇一帥氣小伙,在朝夕的相處中,倆人墜入愛河。無奈封建制度森嚴,倆人決定私奔。不料,皇威浩盪,倆人最終還是「難逃法網」。皇帝聞知此事,龍顏大怒,傳旨下來,「斬立決」。最後,小青年在菜市口刑場,血灑一地,而公主對愛情忠貞不渝,上吊而亡,雙雙殉情。
誠然,這樣的電影也能反映反對封建等級制度的主題,但類似的故事,看了開頭,便知結尾,實為無趣。而《羅馬假日》則顯然跳出了這樣的俗套,用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配以凄美的結局取而代之,這樣的故事情節,其可觀賞性,自然大大提高,而就其震撼力而言,也決不在以上兩種版本之下。
在這里,顯然就涉及到了一個創新的問題。我一直認為,西方的電影,較中國電影有創意,這種創意,除了在故事結構上的創新外,更多的是體現在了故事的內容上。
西方的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側重於崇前,而中國電影,則偏愛於懷古。只要對西方電影稍有關注的人,就會發現西方電影更多的是執著於對未來的想像,諸如《火星計劃》、《機械公敵》等影片就是明證。而中國的電影,則是與之相背的。近來,國內的一些歷史劇、宮廷戲甚囂塵上,大概就是這種懷古情結的突顯。因此,當西方兒童正沉醉於星球大戰的無盡遐想時,我們的下一代仍痴迷於降龍十八掌的無堅不摧;當西方人正在為宇宙飛船的設計圖紙一籌莫展時,我們仍在為哪段歷史是否尊重史實而吵得雞飛狗跳。
無可否認,這樣的思維模式,已嚴重影響了我們對未來的認知。我們常說,咱們的下一代普遍缺乏創新能力,但誰又想過,我們周邊的文化,又為他們提供了多少創新的氛圍呢?
我們的電影,與西方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嘗試著去從西方的電影中吸取有益的思維方式,我想,無論是對我們的電影事業,還是下一代,想必都會大有裨益。
來源:http://www.doofu.com/book/zw/20080203/7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