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個很老的戲劇電影,講的是一個老人,兩個孩子對他都不好,然後別
您說的應該是蕭樹琴導演的戲劇電影《牆頭記》
by 聚有戲
② 跟牆頭記相似的電影
牆頭記》是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而成的。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兩位表演藝術家中,李岱江唱腔委婉凄涼,耐人回味;楊瑞卿的表演入表入理,朴實細膩;幾位年青演員亦與老藝術家的風范相得益彰,使該戲成為地方戲曲的藝術精萃。
③ 呂劇牆頭記內容簡介
1、善良的張木匠,妻子早亡,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長子做生意發了財,為人自私、貪婪,很會算計,妻子李氏刁潑狠毒,對張木匠冷酷無情。次子粗通文墨,為人虛偽、狡猾,其妻趙氏從娘家帶來一份厚家產,他們吃喝不盡,對此十分得意,也不願奉養父親。
2、張木匠年老體衰,失去勞動能力,可這兩個兒子都不養他。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立下字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父。由於月份有大小,兄弟為此常發生爭執,逼著老爹騎在老二家的院牆上。
3、張木匠年輕時的好朋友王銀匠,為人機智、詼諧、又富於正義感。王銀匠對張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計謀,利用大乖和二乖愛財如命的本性,敘說當年張木匠在他的爐子上化了許多銀子,暗藏防老。
4、兩個兒子都想得到銀子,爭先供養老爹,但張木匠不久抑鬱而死。兩個兒子找到王銀匠,一定王銀匠要說出老爹藏銀的地方。王銀匠決心再一次戲弄他們,便讓他們去刨牆。他們拚命地刨,結果牆倒被壓在牆下,受到了懲罰。
(3)電影牆頭記在哪裡拍的擴展閱讀:
1、《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這出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意義。
2、呂劇《牆頭記》移植於山東梆子劇團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以後多年收視好評。這出戲被改編有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
④ 您有《牆頭記》電影嗎
有啊,你要是需要,我可以給你下載地址。
⑤ 牆頭記的幕後製作
山東梆子,顧名思義,是山東的地方劇種,屬於梆子腔的一種,梆子在中國戲曲中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冀魯豫山陝無處不是梆子豐厚的生存和發展土壤,山東梆子亦是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山東梆子地方風味非常濃郁,唱腔高亢激越,流暢朴實,花腔漂亮,還帶著點兒侉味兒,特別有意思。
《牆頭記》是山東梆子唯一一個拍成電影的劇目,攝於80年代,料想以後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演員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兩對不孝的兒子媳婦,各有各的嘴臉,大的從商,二的讀書,倒是一樣的勢利貪財。老父親騎牆頭的情景讓人很是唏噓,養兒何用呢?
最初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可能受電影的影響,這出戲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都有移植,
⑥ 牆頭記電影告訴我們什麼
你好,牆頭記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關於說這個電影告訴我們什麼,我在網上幫你搜索,看看能查到你說這個內容,然後再告訴你,可以嗎?
⑦ 周姑子戲是在周村發展成為五音戲的嗎
周姑子戲是在周村發展成為五音戲的嗎?
五音戲,也稱為「周姑子戲」(一作「肘鼓子戲」),是山東地方劇種之一。
周姑子戲清朝時就在周村、章丘一帶流行於民間。最初類似鼓書,單人清唱,但很受群眾歡迎,尤其是在農閑季節,成為下層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
清末,藝人們為了生計,幾個人結合在一起(多為5人,故亦叫「五人班」),流動於鄰村從事演唱。民間最早的五音戲班,常在周村順河街、水膠場等劇場,或露天演出,演出的劇目有《獅子樓》、《綵樓記》等。當時的戲班並不固定,演出既無化妝,亦無伴奏,用秧歌腔或小曲演唱,唱詞多是順口溜的形式,以跑圓場、土檯子為主要演出場所。清末,在梆子等劇種的影響下,始配以鑼鼓伴奏,演員也略有裝扮。
20世紀初,周姑子戲已遍及境內各區、縣,民間的戲班(社)已很普遍,1914年王煥奎(藝名王妮子)成立的戲班在民間影響較大。這時期,「周姑子戲」逐漸吸收了京劇、崑腔等劇種的營養,慢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板式和鑼鼓伴奏體系。傳至今日,該戲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應、雞刨爪、散板。二十年代後,民間藝人鄧洪山在周村春生劇場固定演出周姑子戲,並不斷改進,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比較完整的演出體系。1933年,鄧洪山等經北京藝人介紹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唱片,該公司贈給鄧洪山一面錦旗,上書「五音泰斗」4個字,自此周姑子戲正式更名為五音戲。
解放前夕,五音戲藝人有鄧洪山、明洪鈞等。主要劇目有《拾玉鐲》、《王二姐思夫》、《小倆口回娘家》。這時,周村有鄧洪山等人成立的30餘人的五音劇社,博山有劉方玉的五音戲班。解放後,劉、鄧兩個戲班合並,成立了第一個較大的五音戲演出團體。1952年,五音戲伴奏增加了二胡等絲弦樂器。1954年五音劇社參加了山東省及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綵樓記》及《王小二趕腳》,鄧洪山獲演員一等獎。五音戲演出由民間演唱走上了正規的舞台表演。
1956年淄博市五音劇社改名為淄博市五音劇團,演職人員增至60餘人。1958-1965年,劇團年年上山下鄉為群眾演出,使五音戲傳遍淄博大地。其間演出的劇目有《瓊花》、《龍馬精神》、《送鐮記》、《新媳婦》等。
1975年與市呂劇團合並,全團人員達到百餘人,演出的劇目,內容豐富多彩,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及現代戲達700餘個。精彩的表演,使五音戲蜚聲省內外,劇團多次被邀到各地巡迴演出。1960年國慶期間,該團進京匯報演出,部分中央領導及文化界名人觀看了演出,周總理還親自接見了劇團的部分演員。1961年劇團又南下江浙巡迴演出,歷經濟南、徐州、南京、鎮江、常州、無錫、上海、杭州、青島等地。1985年劇團再次進京在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
目前,這支近100人的專業演出隊伍及周村等地數十個業余劇團,仍然活躍在淄博市各區縣之間,上演《牆頭記》、《小姑賢》、《回龍轉》等優秀傳統劇目。
⑧ 豫劇老電影《牆頭記》下載
建議去買碟吧
要不去豫劇網站看,在線的那種,肯定沒有碟子清晰,在線的就是方便!
⑨ 老電影牆頭記是什麼戲劇
山東梆子
http://ke..com/view/939372.htm
⑩ 什麼是牆頭記
戲劇電影名字。劇情如下:善良的張木匠辛勤勞動,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由於妻子早亡,他對他們很溺愛,長子大乖從小學做生意,後來發了財。他為人自私、貪婪,很會算計。他的妻子李氏刁潑狠毒,對張木匠冷酷無情。次子二乖粗通文墨,為人虛偽、狡猾。其妻趙氏從娘家帶來一份厚家產,他們吃喝不盡,對此十分得意。但二乖也不願奉養父親,常常怨恨"老爹爹今年八十五,何不死在聖賢年。"張木匠年老體衰,已失去勞動能力,不得不依靠兒子為生。可這兩個兒子都嫌棄他,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立下字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父。由於月份有大小,兄弟為此常發生爭執。一天,大乖"照章"送爹到二乖門口,二乖夫婦惱於大乖又佔了便宜,便裝聾作啞,任憑大乖叫罵,就是不開門。大乖無奈,又不肯把爹爹再領回家,於是逼著老爹騎在二乖家的院牆上,並對爹說:"你要掉往牆里掉,掉到牆外可沒人管飯。"遂拔腿躲走。張鐵匠年輕時的好朋友王銀匠,為人機智、詼諧、又富於正義感。這天,他挑著銀匠挑子走街串巷,忽見張木匠昏倒在牆上,就將他救了下來。王銀匠對張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計上心頭,要利用大乖和二乖愛財如命的本性,讓他們養活老父,同時也趁機整他們一下。於是,王銀匠從懷里掏出一個苞米面餅給張木匠,讓他找個地方曬太陽,等著兒子來找他。王銀匠先到大乖家,接著又到二乖家,都以要賬為名,敘說當年張木匠怎樣在他的爐子上化了許多銀子,暗藏防老。大乖、二乖夫婦聽後又驚又喜,各自都想先把爹弄到自己手裡。於是,一場"爭爹戰"開始了。最後,還是張木匠提出的仍"照章"辦事,以半月為期輪流養老,這場"爭爹戰"方告結束。不知不覺兩年過去了,這兩年中,大乖和二乖爭相對爹大獻殷勤,都希望爹能把藏銀給自己。張木匠表面上生活是好多了,但內心痛苦卻加重了。因為他沒有銀子,不願在欺騙中生活,不久抑鬱而死。張木匠死後,大乖和二乖想到他臨終前說的一句話:"看見那堵牆,想起王銀匠。"認為這里一定有文章,於是他們又爭著去找王銀匠。王銀匠得知老友病故,十分難過。大乖、二乖爭相表白自己為爹的後事准備得齊全,王銀匠聽後也就放心了,哀悼一番准備回去。誰知,他們夫妻四人卻苦苦纏住不放,一定讓王銀匠說出老爹藏銀的地方。王銀匠決心再一次戲弄他們,便讓他們去刨牆。他們拚命地刨,結果牆倒被壓在牆下,受到了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