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電影土地誌的鳳凰台村指的是哪裡

電影土地誌的鳳凰台村指的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3-03-26 16:45:10

⑴ 土地誌電影影評_土地誌影評

《土地誌》主要講述了鳳凰台的支書、村主任馬天貴與他的房地產開發商弟弟馬天元,利用權錢交易,強迫鳳凰台村村民進行私土地流轉,其叔馬老厚、周大慶等村民奮力抵抗,最終使其計劃以失敗告終。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都有哪些?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土地誌電影影評啦。

土地誌影評1

剛剛看完,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良心好劇。沒有誇大,也沒有縮小,真實反映了許多的問題。劇中人物以土話演繹,真實感人。小人物卻折射了大社會,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沒有土地,就沒有農民,更沒有這個國家。不過細想,有這么好的鎮長沒?敢和領導對著干,為民著想。不過,反過來想,為民就是為黨,黨還是代表著人民的利益,保全了人民,就是擁護了黨。那些為私利,為提拔的人,看著是為黨好,其實是害黨,而我們正缺乏這樣愛黨為民的好乾部,為民就是愛黨。

土地誌影評2

看了一半,那個氣憤,廣電總局怎麼審查的,這種現實題材都能通過!在電影里頭每次看到書記唱反動那可是D的書記啊!還記得以前看過一部國產片退伍軍人護林的裡面只有村長吳書記,呵呵了,現在書記也能拿出來調侃了要知道以前影視作品書記都是正面角色最後出來代表D辦人的,看來我D政審放寬了不少啊!還有編劇我不是說你哪個村沒個村霸和村長貫通一氣合夥撈油水,何必說的這么現實!老百姓容忍程度已經很高了,村長書記們撈點油水就撈點最起碼給老百姓留點湯就是好官!電影還是很接地氣的現實中華夏大地每個村都有這種情況,但是好鎮長還是電影里多!現實農村只會比電影里狠!趕緊打蒼蠅的級別細致化吧!老虎再大和我們村裡人也不撘嘎!

土地誌影評3

《土地誌》是一部讓人領略藝術的 故事 片,它背時尚而行,沒有愛情佐料,沒有幽默滑稽,反映的主題是時下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流轉中的問題,張力折射的是當今農民要改善的生存現實與精神面貌,以嫻熟與從容的筆調刻畫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基層形象。影片的藝術追求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採用的是新寫實手法,即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型即實物、生活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故事演進完全以人物活動和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順序展開,無論是劇中人物造型,還是場景擺設,乃至片中口音等,都展現出了原汁原味的山西農村風情。

《土地誌》最為可貴之處就是緊緊扣住土地問題,切實地關注了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群體。通過一個流暢而曲折的故事,探討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這一時代命題。在影片最後,農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決了土地流轉問題,證明編劇和導演肯下生活,對於當今的農村和農民有著很深的理解。

土地誌電影影評4

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原創編劇提名的影片《土地誌》講述了一個很接地氣的故事:鳳凰台村支書馬天貴的弟弟馬天元是房地產開發商,兄弟倆一個有權,一個有錢,兩人試圖打著發展現代農業的幌子,把村民的土地流轉到手,為日後的房地產開發做准備。為了用現代農業的壯觀景象取代土地承包制下的小農經濟狀態,更為了出政績,鎮黨委書記孔慶南下死力氣幫助馬家兄弟搞土地流轉,卻遭到了鎮長韓長河和大部分村民的反對,一段關於土地所有權的糾葛就此展開。“中國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本質是土地的問題” ,由山西影視集團和北京金典華威影視公司攝制的電影《土地誌》 ,將一個在中國基層農村普遍存在的尖銳問題推上了銀幕,也為我國農村題材電影的創作帶來了某種啟示。

《土地誌》是編劇邢平原、導演高峰這對“金牌搭檔”繼反映中國農村土地承包風暴的《十八個手印》和關注農村政治文明進步的《老寨》之後,再度聯手創作的一部反映中國農村發展現狀的現實主義力作。影片聚焦農村土地所有權這一當今中國農村發展變革的中心問題,通過鳳凰台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現出黨領導下的農村正在經歷著的一段經濟轉型變革。

在著名編劇趙葆華看來, 《土地誌》最為可貴之處就是緊緊扣住土地問題,切實地關注了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群體。“所謂畫鬼容易畫人難,與占據市場主流的虛構商業片相比,深入紮根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因為較高的創作難度和狹窄的市場空間,令很多創作者望而卻步。 ”趙葆華指出, 《土地誌》通過一個流暢而曲折的故事,探討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權益保護這一時代命題。在影片最後,農民通過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解決了土地流轉問題,“證明編劇和導演肯下生活,對於當今的農村和農民有著很深的理解。 ”趙葆華表示。

《土地誌》超脫出時下某些農村電影不農村、農民形象不農民的創作窠臼,描繪了一幅生動而真實的農村風情畫。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海洲對《土地誌》中的人物刻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無論是‘00後’的小孩周浩還是年近耄耋的馬老厚、馬老德,無論包工隊的外出民工、發財的老闆還是私心很重的村支書,都十分鮮活,是當代農民群像中的一分子。 ”王海洲表示,“此外,影片對基層幹部形象的塑造沒有一邊倒,讓一個急功近利的鄉鎮書記同一個踏實肯乾的鎮長形成一正一反的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敘事張力。 ”王海洲稱贊道, 《土地誌》無愧為一部純正的“鄉村民生電影” 。

看了土地誌電影影評_土地誌影評還看:

1. 電影《驚魂電影院》影評

2. 電影《太平輪:彼岸》影評

3. 電影《美麗人生》影評

4. 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精彩影評

5. 電影《刺客聶隱娘》影評

6. 電影《暗殺》影評

⑵ 求文檔: 濟寧十大怪:我在鳳凰台看到了鳳凰台夕照,當地人言之系濟寧的八景之一,我想了解那七景請告訴我

濟寧古八景
濟寧,古之任城,早在5000多年前,青帝太昊(伏羲氏)封任姓於此,為我國四個最早的風姓古國之一,夏為仍國,商為任國,秦置任城縣,漢代以後,歷稱任城國、任城郡、任城縣,至明初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後稱濟寧州。自春秋戰國時期到唐宋元明朝代,古人利用自然景色,建造人文景觀,逐漸創建形成了名勝古跡「任城八景」,與「濟寧北湖」互為輝映,齊放光彩。 「任城八景」即:「鐵塔清梵」、「太白晚眺」、「墨華泉碧」、「鳳台夕照」、「灌冢晴煙」、「南池荷凈」、「西葦漁歌」、「獲麟晚渡」等八大景觀。
鐵塔清梵
指的是濟寧的鐵塔寺,位於現濟寧市區鐵塔寺街路北。鐵塔寺,原名崇覺寺,是任城最早的佛教釋迦禪寺。寺內建有鐵塔、聲遠樓及殿宇房舍。這一古剎,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石佛銘文記載,這座廟院始建於南北朝時代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叫崇覺寺,寺內原來沒有塔。傳說北宋徽宗時,濟寧人徐永安常年在外經商,成為當地的富戶。但婚後多年無子,便到崇覺寺進香求子,許下誓願,如果得子將重修寺院,並鑄鐵塔以弘揚佛法。說也奇怪,第二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便有孕在身,生下一男孩。徐永安非常高興,但因經商在外,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便委託妻子常氏出面,出資重修崇覺寺,並在寺內以生鐵澆鑄釋迦牟尼塔,在佛塔裡面供奉佛像和舍利,報答佛祖送子之恩。 鐵塔計劃建九層,以弘揚佛家九九歸一、生死輪回的思想。鑄塔時將生鐵熔化成鐵水後,逐層澆鑄。當鑄第五層時,在地面上熔化的鐵水待運到上邊時便凝固了,工匠們束手無策,被迫停工。傳說,得道成仙的建築業祖師爺魯班知道了此事,變成了一個白鬍子老頭,來到鑄塔工地。領班工匠見這個老人仙風道骨,不同一般,便虛心請教:「老人家,現在鐵水運上去就凝固了,沒法澆鑄,我們很著急,想不出辦法。您老年紀大,經驗多,有什麼好辦法嗎?」魯班一語雙關的說:「我都是土埋脖子的人了,沒有什麼好辦法。」說完,一陣輕風,人不見了。工匠們呆住了,好一會兒,領頭工匠猛然醒悟,這是祖師爺指點我們:將土堆到塔頂,在上面熔化鐵水再行澆鑄不就解決了嗎。鐵塔建到七級因變故停工沒建塔頂,但也因此崇覺寺改為鐵塔寺,所以後人在對鐵塔的贊譽聲中因無頂而遺憾地說:「塔無頂,譬偉丈夫劍佩峨然,唯冠冕不飾,談者往往以為未盡觀美……。」到了明朝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龔勉(字錫山)任濟寧道(即市長),發動鄉紳名流集資,增建塔身兩級,添頂為銅制金章,四周垂以風鐸,使鐵塔方為完美。另外,還於鐵塔前邊建造了「聲遠樓」,上懸一大銅鍾,還對寺內房舍、院牆修飾一新。從此,鐵塔寺與「太白樓」南北遙相對應,雄視無極,以垂不朽,不少名人志士,前來參觀。
鐵塔身為九層,加上塔座、剎頂共十一層,通高23.8米是全國鐵塔之最。鐵塔平面圖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形成明顯的畝稿收分,呈現出剛毅、挺拔、秀麗的卷殺輪廓。每層下部均置厚5厘米的八角形平座,座下每面有斗拱四垛,以作襯托。平座以上,沿邊緣安裝圍欄,欄高30厘米,欄板花紋富有變化,各具特色。有的二方連續「」字紋飾,有的是牡丹花紋,有的是簇四球格眼花紋等。澆鑄精細,玲瓏剔透。圍欄以里過20厘米的游廊便是塔身,塔身每層四面均鑄有20厘米的凹槽代替欄額。全塔身開門36個,其餘四面,每面各鑄有坐佛兩尊,共有佛像36尊,盤膝端坐,線條流暢,形象生動。每層塔身上部各設飛檐,出挑30厘米,脊飾瓦壟,檐下配斗拱鋪座四垛,飛檐深處,斗拱疏朗,鑄作嚴謹。桃形攢類式塔頂為銅質金章,蓮花形底座,亦為銅鑄。兩者緊扣組成塔剎,穩在九層回檐的中央。第九層的回檐有八個脊飾出挑而加長,在飛檐尖端各垂以風鐸,非常壯觀。塔座深1.9米,加以夯實,基面以上,平地鋪成須彌座,為防扭轉,以楠木井字架填心,由一根高大杉木底上貫串。塔座建有一個西向的磚砌塔室,仿木建築,內設藻井,均有青磚磨砌而成,室內供一碑狀大悲觀音敗胡千手千眼佛,佛座三面刻有佛教神話、講經、飛天等故事畫面,雕刻技法為減地淺浮雕(據考證此碑為北朝之物)。
在鐵塔第一層塔身的東南和西北兩面的壁上,鑄有鐵塔銘文:「大宋崇寧乙酉常氏還夫徐永安願謹迅枯孝鑄。」第二層塔身的東南面壁上鑄有:「皇帝萬歲,垂清千秋」字樣。第六層塔身西北面壁上也有文字,可惜年久腐蝕辨別不清了。
整個鐵塔,構鑄嚴謹,渾然挺拔,巍然矗立,壯觀異常,充分顯示我國古代的冶煉技術、建築工藝的高度水平和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是我國珍貴的范鐵藝術遺產。九百年來因風雨澆洗,雷電襲擊,地震搖撼,年久失修,造成塔身逐漸向東南傾斜。1973年國家撥款進行了大修,校正傾斜,補鑄鐵件,使之恢復了它的壯麗雄姿。在大修過程中,在第一層內發現石棺一口,棺內有一銀質「舍利匣」,匣內存放「舍利子」,此物現在濟寧市博物館收藏。在明代增建的兩層內,發現銅佛兩尊,鐵質「佛敕令牌」一方,「大乘妙法蓮花經」一部,「影青瓷舍利合」一個,「珍珠」一顆,「銅鏡」一面,「水晶小並」一個,均已被博物館收藏。
現在,鐵塔寺已擴建成濟寧市博物館,歡迎人們前去參觀。
太白晚眺
太白樓位於濟寧古運河北岸,太白中路中段路北。太白樓即「太白酒樓」,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原址坐落在古任城東門里(今小閘口附近)。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同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移家至任城(濟寧),居住在酒樓之前,「常在酒摟日與同志荒宴」。李白去世近百年時,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吳興人沈光過濟寧時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作《李翰林酒樓記》一文,從此「太白酒樓」成名並傳頌於後世。宋、金、元代對該樓都進行過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開鑿濟州河時,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牆易土為磚。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 ,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太白樓,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於南門城樓東城牆之上(就是現今的地址),並將「酒」字去掉,更名為「太白摟」,留傳至今。太白樓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牆上,坐北朝南,十間兩層,斗拱飛檐,雄偉壯觀,系古樓閣式建築。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樓門向西,環以圍牆。600多年來,由於長年失修和歷次戰爭,遭到一定破壞。解放初在原址上重建。現在太白摟仍坐北朝南,面寬7間,東西長80米,南北進深13米,高15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青磚灰瓦,朱欄游廊環繞,佔地4000多千方米。二層檐下高懸一楷書匾額,上書「太白摟」三字。四周院內,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磚鋪地,花牆環繞,台階曲折,古樸典雅。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人所書「詩酒英豪」四個大字石刻,字體豐碩,道勁豪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線鐫刻的「三公畫像石」,李白居中,杜甫在左,賀知章在右,線條流暢,體態浪漫,風流典雅。北牆上還鑲嵌著兩副對聯,引人注目。一聯是羅振玉所書:
把酒臨風看帶郭 千家何處青山留謝朓
登高望遠指布帆 一片當年春水別汪倫
另一聯是王以敏寫的:
青天騎白龍 我欲因之夢吳越
長風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一樓正廳中間還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橫匾「詩仙醉聖」,兩邊對聯是「豪飲吐萬丈長虹,醉吻涸三江之水」。四周牆壁上書有李白生平介紹。二樓大廳現為書畫展覽。
樓的游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縣廳壁記》和唐朝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的贊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摟》等刻石碑碣40餘塊,還有珍貴的李白手書「壯觀」斗字方碑。樓內藏有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醉書的《清平調》三首狂草橫軸和乾隆時期曲阜的孔繼涑摹李白筆跡刻石《送賀八歸越》詩貼,還陳列有明代祝允鳴於書的杜甫《飲中八仙歌》長卷。另外還有歷代名家編撰的李白集和文章,以及當代著名書畫家的數十幅作品。
登樓晚眺,高樓聳立,車水馬龍,濟寧市容,盡收眼底。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雨中登太白樓》詩曰:
開元陳跡去悠悠,猶有城南舊酒樓。
吳語曾呼狂太白,洛陽何必董糟丘。
龜鳧縹緲當窗出,汶泗蒼茫繞檻流。
眼底無人具賓主,任城煙雨可憐秋。
太白樓名傳於世千餘載,實乃古任城一大景觀,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墨華泉碧
「墨華泉碧」這一景觀指的就是濟寧浣筆泉這一獨樹一幟的園林建築。它位於濟寧浣筆泉路南首路西,此泉最初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地下泉眼。相傳李白一家曾在此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許夫人同嬌女平陽在泉邊浣洗、淘米、戲水,李白則在泉邊石幾上書寫詩章,順於浣筆,斟酒小飲。平陽伸出小於捧起泉水,滴入硯台為父親磨墨,許夫人出口成章評點丈夫的詩文。一家人生活在這里,花前月下,散 步、游園、嬉戲,月色溶溶,泉水淙淙,草蟲啾鳴,繁花吐艷……後人有詩曰:「浣筆經千古,涓涓水自流。太白筆何在?即此泉水是。」據《全問通考》記載:「浣筆泉在州(濟寧)東關外,去會通河不數步, 出土中……泉分為大泉頭池為八丈八尺八寸,小泉頭池為五丈五尺,渠長五十六丈,簡長三百八十丈,會楊家壩至通心橋入運。」
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浣筆泉」原名「墨華亭」,始建於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由主事白旆在泉旁建一亭,以供賓客游覽觀光,憑弔古人。到了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主事胡瓚重修,浚泉池,砌石欄,建方亭,植柳竹,泉上榜書「墨華」,從此才有了「墨華亭」或「墨華泉」之稱。同時,還於泉北築堂三楹,以祀李白、賀知章二賢。故而明代文人潘承念在《墨華泉碧》一詩中曰:「何如一勺墨泉水,天寶年來流到今。」以後,明末清初曾多次重修,到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知州席恆軒捐資修葺,在堂房旁邊增建配廳、中築門,並開鑿了方、圓二池,皆曰「浣筆」,自此,「墨華亭」更名為「浣筆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 791年)河督李公重修後堂,起層樓,樓上祀李白、杜甫、賀知章三公像,堂前仍建「墨華亭」,亭後放置了一塊一丈多高崢嶸奇突的巨石,石上鐫刻「小雷峰」三字,石旁還建了一舫形小屋,跨以小橋。這次重修竣工後,由漕使和琳作記、 內閣學士翁方綱賦詩、運河同知黃易繪圖,刻石鑲嵌在堂內壁上,被稱為浣筆泉的詩、丈、畫三絕,也成為「墨華泉碧」中的一大景觀。一百多年後,到了1914年,清末翰林楊毓世、單人高為漢等人又重修「浣筆泉」,楊翰林並親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為「謫仙乃以往詩人偶爾濡筆隨作為千古亦事」,下聯是「在我亦將來過客側身懷古冀保存一線文波」。這使浣筆泉逐漸形成了一座規模宏偉,樓、堂、亭、池、橋為一體的園林建築,成為流水潺潺、花木扶疏、柳蔭竹翠、風光綺麗的名勝游覽之地。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進行了兩次整修,在原址上鑿池築亭,修建正堂,種植花木翠竹,使浣筆泉以新的面貌迎接遊人觀光。
1986年,濟於市人民政府公布「浣筆泉」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台夕照
「鳳台夕照」這一景觀是說站在鳳凰台上「每逢清明、白露節,日夕時,日影照北城;芒種、小暑節,日影照南城。」 鳳凰台位於濟寧市西北鳳凰台村,京杭大運河北岸不遠處。《濟寧縣志》記載:「鳳凰台距城八里,周一百四步,台二層,上層高三、四丈,下層二丈奇,上銳下寬」。《濟寧勝跡概覽》記載:鳳凰台是「以商代為主的典型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早在商周時期,這里即現中華文明之光。據文載:「任、宿、須句,風姓也,實司太昊有濟之祀。」濟寧古為任城,乃四個風(風、鳳古代相通)姓古國之一,鳳凰台即「太昊祭祀台」,就是祭祀先皇始祖伏羲的地方,此台坐南朝北,正面為三層,其餘三面皆為二層,台高11.5米,底面4241平方米,頂面1341平方米,地闊上窄逐層遞減,北有石階可至頂端,周圍皆用磚石壘砌,中為夯土而成,西南亦有不砌台階曲徑而上,可通頂部。
北宋初,開挖趙河時,該地正當河道轉彎處,又復土加高。因此台三面環水,荇蓼野花雜草叢生,風景宜人,人們叫它「風花台」。以後人們又在台上種植樹木,松柏挺拔,鬱郁蔥蔥。到了南宋時,有道士在台上建寺居住,常有絢麗的珍禽異鳥飛來棲息樹上,傳說鳳凰曾飛來台上,至此,才稱為「鳳凰台」。從南宋到明代,鳳凰台都有修建,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募捐集資,大興土木,修整有序。總體建築似鳳凰,結構以舊時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父為婦綱)、「三光」(日、月、星)、「五行」(木、火、土、金、水)、「兩儀」(天地或陰陽)、「四象」(春、夏、秋、冬)、「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而建成,並以此累計砌成三十六級石階,意為三十六天罡,石階頂門樓為鳳頭,左右有兩塊出水石為鳳耳;門樓南三米處,東有鼓樓,西有鍾樓為鳳眼;大殿為鳳背,翠綠林木為鳳身,殿後一片紫竹林為鳳尾,東西兩廡建築為鳳翅,鳥瞰俯視很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台上還有明代萬曆年間運河總漕劉東星創建的觀音庵,重檐雙脊,覆於琉瓦。台上殿宇共二十四間,僧舍十餘間。寺院內還有明、清雕龍石碑十餘塊。殿內正堂供有檀木精雕祥鳳一隻(現保存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兩廡還塑有彩色神像,雕梁畫棟,輝煌壯麗。宋、元、明、清以來,憑運河水優勢,經貿繁華,南北商賈雲集,東西販運輻輳,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正逢觀音聖誕,「鳳凰台」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成為魯西南春會之首,繁華景象達數百年不衰。在鳳凰台北面18米處,還建有戲樓一座,每年春節(正月初一),附近村民都來朝鳳,敲鑼打鼓唱大戲。

⑶ 馬老厚、玉葉是哪部電視劇的人物

電影【土地誌】,鳳凰台的支書、村主任馬天貴與他的房地產開發商弟弟馬天元,利用權錢交易,強迫鳳凰台村村民進行私土地流轉,其叔馬老厚、周大慶等村民奮力抵抗,最終使其計劃以失敗告終。
馬老厚與馬家兄弟的父親馬老德是親汪喊兄弟。
玉葉是周家媳婦,一名小學教師困哪野,是她緩祥用手機拍下場面,及時上傳網上,讓事情曝光的

⑷ 鳳凰台村的孟郊墓

寸草春暉孟郊墓
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可謂家喻戶曉,而鳳凰台人更是帶著濃厚的感情來解讀這首詩,因為孟郊墓就在村北平疇中,他們早已在心中把詩人當作鳳凰台人。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父孟庭珍,曾任崑山尉。孟郊自幼生活在洛陽,父親早逝,和母親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他刻苦吟詩,不趨時尚,隱居嵩山,稱為處士。孟郊和張籍、盧仝同、韓愈四人是最契合的詩友,韓愈極賞識他的詩。但他接連應試,直到46歲才得中進士。孟郊再到長安應吏部選,得任溧陽尉,奉母就任溧陽。但是,這位天才詩人偏偏不善理政,簡直無法履行職責。無奈之下,韓愈極力推薦,由興元軍節度使鄭餘慶奏請孟郊為參謀。赴任興元(今陝西漢中)握仿途中,孟郊忽得急病逝於閿鄉(河南靈寶),享年64歲。
孟郊一生坎坷悲涼。他搬家時寫的《借車》詩雲:「借車載傢具,傢具少於車。」亂山三個兒子都不幸夭亡,他曾寫下《杏殤》九首悼念,可見貧困孤苦。孟郊去世後,幾位好友幫助張羅,將其靈柩運回洛陽。張籍倡議私謚「貞曜先生」,韓愈為其作墓誌銘《貞曜先生墓誌》。孟郊去世28天後葬於鳳凰台北,留下《孟東野詩集》十卷,詩三百餘篇。
夜訪,我們拜謁鳳凰台、俯瞰金谷澗、瞻仰孟郊墓。蒼段陪纖茫夜幕下,「鳳凰台小學」的匾牌從車燈前掠過,我們無法明白鳳凰台下究竟還有多少令人魂牽夢繞的故事,耳畔久久回響著遙遠而清脆的童音: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⑸ 鄭州的祭城村富還是鳳凰台村富

鳳凰台村富,這是公認的。

⑹ 鳳凰台村的陳叔寶墓

南陳後主陳叔寶墓
鳳凰台村金谷園遺址埋葬著在位8年而亡國的南朝陳國皇帝陳叔寶。
公元588年10月,楊堅派隋兵南下滅陳。陳叔寶自恃長江天塹不以為然,自己則終日飲酒填詞。589年正月,隋軍渡江,攻克建康,陳叔寶才知大事不妙。他急忙逃到景陽殿旁,聽到前面殺聲震天,只好下井躲藏,隋軍以繩索將其吊上地面押赴長安。楊堅看他終日酣飲,不會成為後患,就賜他住宅以優待,後命遷居洛陽。604年,陳叔寶終於洛陽,葬於鳳凰台下,時年52歲。
陳叔寶同三國蜀漢後主劉禪、北齊後主高緯、五代十國的南唐後主李煜四人皆為亡國之君,被後世史書稱為「後主」。唐代魏徵在監修《陳書》時評其「生中春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不知稼穡之艱難,復溺淫侈之風。賓禮諸公,惟寄情於文酒……」此人雖治國無能,卻精通詩賦樂理,毛澤東主席評點二十四史言其「是能詩能賦的人」。
如今,金谷園遺址梯田層層,已經難覓陳氏墓冢痕跡。
長眠鳳凰台的古朝鮮國王
中國與朝鮮的關系至為密切,但來往最多的時期是唐代的洛陽。唐代300年,中國派往新羅諸國使團34次,新羅諸國派來中國使團126次,派來中國留學生總數超過2000人。新羅諸國有300餘人客居中國並埋葬北邙山,最引人注目者當數長眠鳳凰台村的百濟國王扶余義慈。
1995年,韓國忠南大學校博物館曾派專家尋找百濟王扶余義慈墓的位置,最終將注意點放在鳳凰台附近4公里區域內,並撰寫了《尋找百濟義慈王墓的現地調查報告》。1996年5月,洛陽文物部門利用航空技術,對該區域進行考古探查,在鳳凰台村發現規模相差不大的四座墓,其排列與考古專家設想的孫皓(三國吳末位皇帝、孫權之孫)、陳叔寶、扶余義慈三座墓的組合驚人相似。2000年5月,韓國權威漢學家金忠烈曾帶著清酒和香火專程到洛陽北邙山祭祀長眠此地的先祖。祭文中說:「宗族不絕,終有認同,隔斷千年,事已往矣。從今而後,羅後常至,香火繼傳,永不忘棄。」其情其景至為感人。
雖然未見百濟國王義慈墓誌,但從原河南省博物館舊藏、現存開封市博物館的百濟國太子扶余隆墓誌也可窺見大致歷史情形。扶余隆墓誌記載,貞觀十六年,百濟國王義慈與高麗聯兵伐新羅國,新羅向唐朝告急,太宗昭斥。永徽六年,新羅又向唐朝告急,高宗又昭斥。不久,高宗派蘇定方聯合新羅討伐百濟,俘獲其父賣含耐子等58人至京師。不久義慈病死,朝廷贈其「衛尉卿」稱號。扶余隆曾被高宗送回朝鮮半島任帶方郡王,但此時新羅強盛,扶余隆害怕,寄居高麗,不久逃回中原。扶余隆死,百濟遂亡。
中朝兩國,淵源已久,此墓涉及唐朝與朝鮮關系,具有重要老源價值。文史學家陳長安認為,盡管尚須考古發掘的最終驗證,但初步認定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墓就在鳳凰台村。

閱讀全文

與電影土地誌的鳳凰台村指的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電影中接吻甜蜜瞬間 瀏覽:972
濟南萬象城電影院怎麼進 瀏覽:1
桔子電影網倫理片免費 瀏覽:785
蘿莉恐怖電影有哪些 瀏覽:335
過年宅家好看的電影 瀏覽:11
今年最受歡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40
穿普拉達的女王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 瀏覽:646
有淘淘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799
徐靜蕾導演的電影有多少 瀏覽:497
有沒有啥電視劇好看的電影好看 瀏覽:175
今年好看的大陸電影排行榜 瀏覽:278
電影軍號免費觀看 瀏覽:125
白獅電影免費看 瀏覽:911
支付寶電影票如何團購 瀏覽:984
趙嘉良是什麼電影 瀏覽:981
高希希導演了哪些電影 瀏覽:596
最近抖音很火的外國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879
帶小孩去看電影什麼電影好看 瀏覽:880
韓國三級尺度最大的有哪些電影 瀏覽:888
12歲神槍手是什麼電影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