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電影桂花巷在哪裡拍的

電影桂花巷在哪裡拍的

發布時間:2023-04-15 22:14:24

A. 劉至翰是誰啊演過什麼片啥角色

分類: 娛樂休閑 >> 電視
問題描述:

如上。

解析:

劉至翰

《再見阿郎》中的 宗勝

見圖post./f?kz=4347152

英文名:Johnny

生 日:1975年2月4日

身 高消談行:187cm

體 重:79kg

學 歷:東京中華學校

電視:

2002年12月民視--《愛情風味屋》

2002年8月華視--《愛上總經理》

2002年5月三立--《桂花巷》

2002年4月華視--《大家樂歡天》

2002年3月民視--《超人氣學園》

2001年11月台視--《U-Touch 感應拍檔》

2001年5月華視--《追夫三人行》

2000年11月華視--《女生向前走》

2000年2月華視--《吉祥如意年年來》

1999年10月中視--《親親你是我的寶貝》

1999年6月中視--《女人香》

電影:

2000年6月《天公金》

舞台劇:

1999年8月《弦月之美》

主持:

2000年7月緯來ON TV--《哈拉新干線》

1999年10月華視--《地球萬萬歲》

廣告:

2000年1月松下--克菌清冷氣

1999年7月香吉士--百分百純果汁

MTV演出:

2000年5月鄭秀文--《沉默的縱容》

作品集-廣告

《香吉士 100%》

《0931CF 》

作品集-電影

《天公金》

作品集-電視

《桂花巷》(2001)

《女生向前走》(2000)

《親親 你是我的寶貝》

《吉祥如意年年來》

《一剪梅》

《輾轉紅蓮》

《女人香》

作品集-舞台劇

《弦樂之美侍亮》

作品集-主持

《地球萬萬歲》

《綜藝拿嘩新干線》

B. 台灣電影詳細資料大全

台灣電影乃指台灣地區人民在台灣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國語發音之電影片。因台灣社會自由且富有創作力,因此能給予電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過因為種種因素,2006年台灣電影票房於台灣市佔率僅1.62%,塌亮仿呈現衰退的現象。

基本介紹

電影評論,台灣電影,歷史發展,日據時期, *** 的影響,戰後時期,解嚴時期,嚴後至今,衰退崩盤,低谷期,復興熱潮,困境突破,導演,理論專著,

台灣電影

台灣電影的特色,在於強調導演風格、注重台灣歷史,並崇尚以電影做為宣傳工作。這種特色讓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朱延平等導演,於國際影壇備受好評。但另一方面,因為此類型藝術電影娛樂性較差,於台灣並不叫座,反而依賴島外票房來維持。

歷史發展

日據時期

日據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台灣少數民族等題材。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 電影《莎勇之鍾》劇照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

*** 的影響

台灣自日治時期後期至解嚴前,電影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當時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台灣電影公司、中央電影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 1962年, *** 為促進本國電影事業的發展,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頒發電影獎項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也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來主辦,直到1991年,新聞局宣布決定將金馬獎由官方全部轉交給民間團體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自1970年代以來,金馬獎一直是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官方的主導色彩在1980年代以後逐漸消退,但隨著西方好萊塢影片的開放及風行,台灣的電影產業逐漸萎縮低迷。 近年來,由 *** 出資及主導的「電影輔導金」成為一個鼓勵台灣電影產業及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電影輔導金由行政院新聞局主管,其補助金額以「片」為單位,分為五百萬元及八百萬元兩組。投入金額最少達十五部影片的一億兩千萬元以上,其中,各項申請均有一定規范,例如五百萬組目的乃鼓勵第一次執導劇情長片新人導演鍵亮。事實上,今台灣電影輔導金的設施,重點落實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能達一定品質和增加影片數量與素質,最後達到產業量能皆達的目標。 電影輔導金於2012年分為一般組、新人組及紀錄片組,一般組最高可獲二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新人組及紀錄片組最高可獲一千萬元(上限)之輔導金;此外,電視電影可另外申請高畫質補助,金額上限為三百萬元。雖此電影輔導金帶來許多批評,但若以「創作來活絡台灣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仍多受肯定,事實上,許多人認為輔導金實為台灣文化的輔導架構。 過去《電影法》中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在中華民國國內設立公司製作、編、導、主演,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國產電影;而中華民國國民在國外製作、主演,並以本國語言發音之電影片為本國電影。現在的標准則改由行政院新聞局依照拍攝與製作地點、導演與主要演員,以及資金來源在一部電影中所佔比例來認定。

戰後時團纖期

台灣閩南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閩南語電影,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閩南語電影《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閩南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閩南語電影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引來一窩風的閩南語歌仔戲跟拍風。 電影《早安台北》海報 20世紀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 20世紀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廷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20世紀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 台灣導演:陳國富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分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 *** 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80年代起,台灣當局新設立了電影發展基金會、電影圖書館,其功能乃為保存電影資產及推廣電影欣賞。同一時間,促成設定了金穗獎。以鼓勵動畫、紀錄片、實驗電影和劇情短片製作為講目的的獎項,也讓台灣電影藉由劇情片、紀錄片、動畫、與實驗電影提拔出相當多的製作人才。 第30屆金穗獎主視覺圖

解嚴時期

台灣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起,隨著社會經濟泡沫及言論自由的達成,讓導演為主導的台灣電影,將電影觸角伸向過去禁忌題材,並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與個人記憶。這階段代表作有《刀瘟》、《香蕉天堂》、《童黨萬歲》、《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其中最震撼台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員經歷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及台灣光復初期的歷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知名導演。之後幾年,台灣電影於世界各地大小影展獲得不少得獎紀錄,這使得主管電影業務的「新聞局」自1990年開始,透過電影輔導金來支持藝術電影的製作。 在票房方面獲得數億台幣的空前成功、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多部電影亦搭上順風車取得不錯的票房,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海角七號》同時也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二名。 進入21世紀,台灣電影人在選角、攝制等方面更多的走出島外,改編自台灣女演員劉若英的作品《我想跟你走》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 Happy Birthday 》,劉若英本人並擔任主角。

嚴後至今

衰退崩盤

台灣電影的衰退,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當時所有電影市場的配額,是在GATT中討論,市場一直處在不利的位置,1996年起,每年產出量一直維持在15至20部,票房市佔率盤旋在全台總票房1~2%間,這悲慘的景況到2003年達到谷底,這年僅推出15部台灣影片,總票房約NT1,500萬元,不到總票房的1%,這樣的票房相當於《鐵達尼號》的40%,台灣影片當年愁雲慘霧,台灣電影可謂是 *** 放棄的產業。

低谷期

2000年後,台灣的電影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卧虎藏龍》、2002年的《雙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體上,台灣的電影市場仍由好萊塢電影主宰,持續處於弱勢。 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模式,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元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的作品(同時也是唯一的一部)即為電影《白銀帝國》。由於有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5000萬美元的的大量投資,《白銀帝國》成為大陸與台灣兩地少見的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在開拍之時。而後郭台銘的精緯電影公司雖解散,但其長子郭守正的山水國際娛樂股份有限公司仍繼續經營。

復興熱潮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台灣居於優勢地位的美商影視企業受到影響,使得台灣電影有了喘息的機遇。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以大規模國際化商業路線(包括延攬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並在內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為戰後以來最賣座的華語片、及台灣影史最賣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計算通膨),同時也獲得不少獎項,叫好又叫座的結果讓台灣觀眾開始重新關注台灣自製電影[19]。 隨著《海角七號》熱賣,片商與觀眾均對台灣電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萊塢片廠籌措資金不易市場低迷因素減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電影亦趕上這波替補美國電影遺留下來的台灣市場爭奪,因而取得較以往為佳的票房成績,如《囧男孩》、《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雞排英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更被視為台灣電影票房的指標,2012年《陣頭》、《愛》、《犀利 *** 最終回:幸福男·不難》、《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 ,2013年《大尾鱸鰻》 都是台灣破億影片;口碑與票房都頗受肯定。和以往國片低迷期時藝術電影掛帥的狀況不同,以一般大眾為市場目標的商業電影重新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以戲院上映為主的商業紀錄片也開始取得一定的發展(如《翻滾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機,讓片商有資本繼續製作吸引觀眾的電影,也讓台灣電影市場逐漸邁向資金提供、影片內容、觀眾票房三者均贏的正向循環。台灣電影歷經廿年不景氣後,蓄積的能量終在2008年爆發開來,形成一股「國片熱潮」。 2008年台灣電影總產量(指製作及完成者)為36部,總票房約6億1,085萬元,市佔率12.09%,較2007年之7.38%成長約0.6倍;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之36部成長約33%,總票房約1億2,499萬元,市佔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50部,總票房約4億5,117萬元,市佔率7.31%,較2009年成長約2倍,以產量而言台灣電影已逐漸復甦之趨勢。

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灣產量與發行量較多的如學甫、龍族、麗城、中影、上上、倍倫、新船、金壂、學者、龍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種因素萎縮產量,其製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維系電影產業的上述幾家公司,產業重心也移往如有線電視的影視產業。在產業無法支持下,惟剩台灣當局於文化維持的壓力下,勉為其難出資維持。1998年,台灣電影生產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間,僅達11部,至2006年,台灣電影於台灣市佔率則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輪票房為例子,台灣電影的票房收入僅有163萬元,佔全部台北電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國好萊塢所佔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遠。因為台灣電影產量極低,票房慘澹,實已不足以支撐電影工業。因此有媒體業者認為「再多的影展獎項都無法遮掩台灣電影全面崩盤的事實。」不過在另一方面,台灣電影也有新的發展。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即發下豪願要投入電影業,並以電子業代工為概念,於2008年退休後拍100部以上的電影或電視劇。也有人認為,該做法是效法Sony進軍好萊塢相同,在擁有極強大硬體整合力量之後,積極轉進電影業,並謀取好萊塢600億美金電影產業的代工數位商機。其中,初試啼聲即為以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主導的《白銀帝國》。 電影《白銀帝國》海報 《白銀帝國》為台商郭台銘首度大幅投資的電影作品,於2007年上映。改編至《白銀谷》,描寫山西晉商的該部電影也是台灣知名影評人焦雄屏的首部導製作品,根據焦雄屏說法,她拍攝該影片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扭轉近代中國對商人的偏頗感想。 《白銀帝國》亦是少見的由海峽兩岸合拍得高製作成本的商業電影,光是郭台銘所屬鴻海集團就對該片投資5000萬美金。另外,該電影的主要演員為香港電影演員郭富城及內地電影演員張鐵林。而正因白銀帝國的順利開拍,有人認為郭台銘的加入,不但能於資本上挹注台灣電影,更能為台灣電影帶來新想法與新視野。

導演

今台灣電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電影工作者所支撐,也成為台灣電影的驕傲。這些工作者,除了侯孝賢與楊德昌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李安、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蔡明亮也已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安的《推手》讓所謂後新浪潮電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喜宴》也獲得台灣本地與國際的票房上成功。事實上,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的李安,今與侯孝賢仍成為台灣電影代名詞之一。 台灣導演:李安 除了李安、侯孝賢外,蔡明亮則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的題材,並將觸角深入都會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的生命、得獎作品《愛情萬歲》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另外,幾年後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 *** 描寫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對的,蔡明亮電影雖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為十分灰澀難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陳國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陳玉勛、林正盛、張作驥,以及獨立製作的黃明川、賴聲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現。台灣電影的歷史進程,自台灣日治時期後期至台灣解嚴前,便一直為官營製片廠所主導的情形下發展。事實上,該階段台灣電影的製作基本上也是以官營製片廠所拍攝的新聞片與政治宣傳片之製作為主。直至今,台灣當局出資及主導的台灣電影輔導金仍是一個發掘台灣電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台灣電影 今台灣有一批年輕紀錄片導演。來自台灣社會各階層的他們,其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題材從探索嚴肅社會或政治議題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皆有。其紀錄片主軸,也從探索社會到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因為配合得當,整體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並有不少的國際重要紀錄片影展獲獎紀錄。另外也有如無米樂的叫好叫座影片。 台灣導演:侯孝賢

理論專著

陳飛寶編,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台灣電影導演協會,2000,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羅頗誠譯。台北:萬象圖書。 Chen, Ru-shou Robert. 1993. Dispersion, Ambivalence and Hybridity: A Cultural-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lm Experience in Taiwan in the 1980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川瀨健一,2002,台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李常傳譯。台北:南天書局。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一)。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編,1996,歷史的腳蹤:台影五十年。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研究計畫,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1994,電影與政治宣傳:政策電影研究。台北:萬象書局。 黃仁、王唯編著,2004,台灣電影百年史話。台北:中華影評人協會。 黃秀如,1991,台語片的興衰起落。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焦雄屏編著,1990,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文化。 焦雄屏,1991,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 焦雄屏,1993,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萬象圖書。 焦雄屏編著,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出版。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書局出版社。 李泳泉,1998,台灣電影閱覽。台北:玉山社。 林贊庭編著,2003,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 1945-1970。台北:文建會。 劉現成, 1994。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歐淑敏,2004,日治時期台灣電影的政教功能。台灣師范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Rodriguez, Hector. 1995. The Cinema in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三澤真美惠,1999,殖民地下的「新天堂樂園」:日據時期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台北:前衛。 Wu, I-fen. 2002. Taiwanese New Wave Cinema: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Landscape. Ph.D. diss., University of Essex.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台灣電影史。台北: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7,台北西門町電影史 1896-1997。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台北:玉山社。 葉龍彥,2003,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Yeh, Yueh-yu. 1996. A National Score: Popular Music and Taiwanese Cinem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張昌彥、李道明主編,2000,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電影資料館。 「中華民國」電影年國際推廣組策劃,1993,台灣電影精選,區桂芝執行編輯。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C. 任達華的全部電影

截止2020年3月,任達華電影如下:

《人間·喜劇》、《追龍II》、《我和我的祖國》、《小Q》、《紅海行動》、《黑白迷宮》、《冰封俠:時空行者》、《我的情敵女婿》、《鮫珠傳》、《真相禁區》、《魔宮魅影》、《極智追擊:龍鳳劫》。

《別有動機》、《殺破狼2》、《愛我就陪我看電影》、《沖鋒車》、《迷城》、《魔卡行動》、《宅女偵探桂香》、《救火英雄》、《冰封:重生之門》、《冰封:永恆之門2》、《控制》、《沖鋒戰警》、《太極俠》、《監視者們》、《制服》、《迷離夜》、《花漾》、《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心戰》。

《花漾》、《盜賊同盟》、《熱愛島》、《光輝歲月》、《特種救援英雄》、《回馬槍》、《殺生》、《赤色追擊》、《大追捕》、《夢·路》、《守望者:罪惡迷途》、《葉問2:宗師傳奇》、《滅門》、《撕票風雲》、《建黨偉業》、《蠍子》、《風雲Ⅱ》、《機動部隊-同袍》。

《天水圍的夜與霧》、《歲月神偷》、《機動部隊·人性》、《復仇》、《十月圍城》、《機動部隊之警例》、《機動部隊:絕路》、《機動部隊-夥伴》、《彈道》、《葉問》、《《黑社會》》。

(3)電影桂花巷在哪裡拍的擴展閱讀

任達華代表作品

1、《歲月神偷》是美亞電影、天下影畫、大地時代文化聯合出品的一部電影,由羅啟銳執導,任達華、吳君如、李治廷、鍾紹圖、秦沛等主演。影片講述了1967年到1977年10年間發生在香港深水埗一個普通四口之家的故事。

2、《黑社會》是2005年上映的驚悚、劇情、犯罪類電影,是由中國星娛樂有限公司、銀河映像及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製作,杜琪峰為導演。以任達華、梁家輝、古天樂、張家輝和林雪為主演。投資4000萬港幣。

D. 桂花巷簡介及詳細資料

基本信息

《桂花巷》,蕭麗紅原著、陳坤厚導演、陳揚配樂。說的是一個女人,在一個人情敦厚、保守古老的社會里,和她的命運抗爭的歷程,事實上也就是人與天的抗爭--在困厄的環境中,追求生存的尊嚴。這個故事幾乎完整地呈現出台灣近百年來文化的風貌,而且是道道地地台灣本土的氣息。

電影劇情

剔紅的命運似乎出生就註定了,一如她的斷掌紋。十二歲父母雙亡,十六歲時相依為命的弟弟也葬身魚腹。那年,她決心改變自己的命運,發誓遺忘曾挨過的貧窮、無依,以及秦江海--那個第一次闖入她心底的年輕漁夫。她憑著一雙出了名的綉花巧手以及一對硬綁出來的三寸金蓮入嫁富豪之家。但是命運並未改變。她二十三歲守寡,那年兒子才五歲。三十歲那年,她終於擊敗所有蠻橫的親長,成為一家之主,在自己的王國里坐擁一切。但是她沒有擊敗自己心中蟄伏的愛欲和對命運的怨嗟,那年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對方竟是貼身男僕,只因為他有一張和秦江海近似的臉孔,這是她第二次面臨命運的挑戰,不同的是,這一次她沒有逃避,她強硬的面對,然後,她贏了。這個女人活了七十五歲,直到她死,她才知道這一生的孤單的命運似乎出生就註定了,一如她的斷掌紋。

原聲音樂

1 紅轎 純音樂 2 殘月 純音樂 3 宿命 純音樂 4 別君 純音樂 5 情竇 純音樂 6 京都初雪 純音樂 7 驚夢 純音樂 8 鴛鴦綉 純音樂 9 桂花巷 潘越雲

影片段預告絮

影片描述了一個女人坎坷不平的一生。她似乎有著特別硬的命,父母、弟弟、丈夫均早早去世。唯有她敢於向命粗純運抗爭,不會比生活對她的挑戰。終於一步一步走到人生的盡頭。在命運面前,在傳統勢力和傳統觀念面前,她是強者,是勝利者。編導以深沉的筆觸,刻畫了這樣一個獨立不移、不斷追去的女性形象,並且把她根植於民族文化傳統的土壤之中,使其有著突出的東方女性的特色。通過對她一生命運的昭示,人們可以看到一種深厚、滯重、良莠混雜的文化氛圍。

文學作品

《桂花巷》是一部典型的傳奇小說,以極長篇幅敘述一個了女主人公高剔紅的一生。

內容概要

本書的女主人公高剔紅,生在19世紀末,是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後。剔紅手巧心細,美麗出眾。她父親出海捕魚沉船死難之後,母親又勞累而死。她埋葬了母親,靠自己刺綉養活相依為命的弟弟。北門嶼人人知曉,高家的女兒桂花巷,綉得一手好花,十里、八里,也有人送來。她弟弟年紀小小的,在萬利號的漁船上幹活。和他在同一條船上幹活的秦江海,對剔江很是照顧。一日傍晚,剔江回家,說秦江海托他請剔紅給他做一個荷包。一個大男人,要什麼荷包?剔紅心想:這就看出他心意來!他哪是要什麼荷包!他是--。想到這里,剔紅的心,跳得擂鼓一樣,雙頰、耳根也紅起來。接著,2月16日祭神,這一天本境內大小廟宇的神像,一一被請出殿。神明轎子過街,好不熱鬧!剔紅和小姐妹們結伴來到北門嶼觀看,扮藝閣的隊伍,一支哪凳尺接一支,獅陣、龍陣李高過去,便是權充宋江陣的本境年輕子弟。秦江海在隊伍中是最顯眼的人物。只見他一身干凈,上下銀白,獨掌宋江陣大旗,那行止、腳步,都懾人無數;旗幟一偏、一晃、一搖、一揮,全都恰到好處。圍觀的綉花女兒們的心,一顆顆都在他身上了。她們在議論說:"整個北門嶼,只有他不像漁夫!"隊伍停停、走走,然而剔紅明白:他一直膩搭搭地看著自己。這事之後,連著好幾日,剔江都見秦江海不時從桂花巷繞路經過,可是好些日子下來,兩人也不曾說過一言半語,常常只是一記微笑,一個眼色。僅僅這樣,剔紅仍舊明白,在他們的年代裡,也就足足夠了。她知道,有一天,他會叫媒人來,他底下還有七八個弟妹,反正自己也不能早嫁;剔江今年才13,過個兩年,等他16歲,先給他娶了親,自己才能丟下這邊!她多麼希望,有個壯闊的肩膀來依靠,凡事再不必自己挑擔。一日,北門嶼第一富家李清風的夫人和剔紅的舅父舅母來到她家,給她保媒提親,對方是林石港辛家,那辛家是遠近皆知的大族,人稱辛員外的辛照月,他兒子今年20歲,比剔紅大4歲。剔紅又想起,迎神隊伍前那個獨掌大旗的男兒。剔紅逕自低頭,不住地絞著手中的羅帕。媒人見她不置可否,便說不必一時一刻,等過個幾天,等她決定了再說。正在這時,只見萬利號的管事和記帳的慌慌張張走來。他們還未開口,剔紅的手卻先抖了起來,不光是手,她整個人都在發顫,一時她忽想伸出手去,趁他們還未張口,先捂住他們的嘴,再尋根大針給全縫合起來。萬利號漁船翻了,只有秦江海一人獲救,剔江失蹤了。待弟弟的屍體找來後,剔紅痛不欲生,暈了過去,剔紅醒來時,發現秦江海也在眼前的人堆里。她想到,這個秦江海雖然逃過這次大劫,他卻活在隨時會死命、喪身的搏鬥里。他仍然是個漁夫,照舊得出海去。她難道還要跟他去生活,為他去生一堆孩子,等有那麼一天,他出海去,再不回來,或像剔江這樣地被扛回來?她趴在剔江身上,思前想後,回頭再看看,這群生在海港的人,他們千篇一式的命運,於是她決定接受媒人提的親,嫁到辛家去。窮日子,她是太熟了,過慣而且過怕,她不要再過它了。剔紅嫁給辛瑞雨那年,正是甲午隔年;隨後,清廷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了。剛嫁過來時,她總是四處賠小心;人家幾代世家,規矩多,這碗飯也不是好端的。然而過不了多久,她弄清楚了。

真要以自己的能力,來治這個家,綽綽有餘。雖是如此,她還是懂得深深收斂,凡事由瑞雨去做主,只是他天生的不愛管事,有時她也就不得不出兩聲。現在,她穿的是絹緞,蓋的是細綢,手上拎的是真絲,一身綾羅;又是嫻婢,又是廚娘,老的小的,使奴差婢,連梳頭都不必自己動手。大概她命中離不開桂花巷;林石港也有這么一條巷子倒不奇,巧就巧在辛家也在桂花巷。同樣的紅磚,同樣的時光流轉;不同的是,從前高家的房子,微不醒目,今日這辛府,卻佔了大半條巷子。從前天下雨,她家的房子便漏水不止;現在她則是一身潔凈,那絲綢門簾琉璃窗,再大的雨也潑不到她。她到辛家,好像只是為了避雨來的,避人生的一場大雨。當辛瑞雨和她親熱時,她有時也會忽然想起一個人來,那人不曾這么親近她的身,他們之間也不曾有過一句話。如果,那也能叫愛,他們愛得多凄涼、多苦澀。那到底不能算得愛,只能說兩人曾經心許、相惜,而那點根苗,不等它發芽長起,就被自己親手拔除干凈了。剔紅18歲那年,生了兒子惠池。不久,剔紅的丈夫瑞雨患了不治之症死去。他彌留之際,叮囑全家:你們要扶她寡婦、孤兒,撐此門戶。"叮矚剔紅:"他日我們兒長大,要教他:勤儉、守舊、務本、踏實,言語遲、行止重,最要緊的不可由他支使喚人,或取水、添茶,出門不可坐轎,不能由較他年長的人服侍他,不能年少驕逸、恣情,更不可養鳥、飼魚……"惠池8歲那年入了公學校,在這之前他也和堂兄弟們跟教書先生學過中國古典文學。剔紅教育兒子很是嚴格,動不動就用竹片打他。一次為了惠池晨起不吃飯,問他何故,居然說看了肉脯,便覺口乾,不想吃。剔紅拿了竹片,抓了惠池便打,一面教訓他:"你知道從前的人,怎樣節儉過日子的?你外公、阿媽和阿舅,經常是有飯沒菜,扒兩口粥,用那雙毛竹筷子蘸蘸醬油,放在嘴邊吸舐兩下,便又埋頭吃飯算數的,偶爾一條咸魚、半碟腌瓜,就像寶貝似的,一餐留過一頓,只捨不得吃。今日你豐盛盛、擺滿一桌子,卻還論長道短,來說你不吃飯?"她道著從前,愈是有氣,愈氣愈打,打得竹片斷了,還不放手,又尋出一根來。惠池18歲那年中學畢業,便和堂兄兩人去日本留學。惠池一走,剔紅這才發現,四周圍空空盪盪,好不寂寞。不久,剔紅開始吸上鴉片。她找來個替她捲菸的後生楊春樹,這個楊春樹的相貌酷似20年前的秦江海。一天,她和楊春樹發生了關系,並懷了孕。但楊春樹只是個身軀健壯的男人,他不是他心儀的真男兒,他既不是辛瑞雨,更不是秦江海,她卻為他犯下這個錯誤。恰在她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時,兒子惠池從日本回家度假來了。惠池提議,他要請母親跟他一同去日本游歷一番。剔紅知道,兒子是看出她的難處來了,難得的是,他不知想了多久,才想出這個萬全的辦法來,輕輕描過,不傷自己一點顏面,又能把事情解決,真是一個純情至孝的兒子,母子連心,她不說一句話,他都能靈感相應,完全知會、照心。惠池住下幾日,原不知情的,也多少猜了出來;然而,千不是,萬不是,天下沒有父母的不是。他甚而悟到:這罪行應由自己來贖:人活世上,其一言一行,不獨關系自身福分,是上榮父母,下蔭兒孫。孝行孝思,是漢民族文化的命脈,是他真正的根;幾千年來,中國經歷多少戰亂與浩劫,而今天,他還能站著,便因為他有這些根,這深深入土的根。小時候,認漢字,讀經書,到日本後,因內地來了不少中國同學,更可以讀漢文了,在異鄉遠地,才接受真正發源的民族文化。臨行前,剔紅接受惠池的意見,將捲菸的楊春樹打發走了。他們母子,在京都與大阪間一個叫茨木的小地方,找了住屋,暫時棲居。約過4個月,剔紅就在這里產下一女嬰,未等到滿月,就送給當地的一對日本老年夫婦了。她回來之後,給惠池訂了一門親事。惠池24歲那年暑期,剔紅把他叫回來完婚。兒媳沈碧樓雖然是出身富貴人家,剔紅卻很不喜歡她,百般刁難、折磨她。兒子歸家後,她又將兒媳逐出了家門。沈碧樓走後兩年,惠池到西洋念博士,以後轉赴大陸內地,在南京任職。他從南京回來過幾次,還偷偷去找過沈碧樓。沈碧樓早已改嫁,辛惠池找到她時,見她背個孩子在煮飯,生活艱苦,還拿錢給她。以後,惠池在上海結了婚,剔紅非常喜歡這個兒媳,疼得比女兒還甚。惠池夫婦一走,剔紅又孤獨守著辛家一幢大屋院子。愛和恨終也相同,就是改不了她生命中那兩個字:獨活。她60歲那年,惠池夫婦帶了孩子回來,給她做壽,她北門嶼娘家的幾個親戚也都來賀。10日之後,惠池夫婦牽了兒女又走。剔紅送走了兒、媳、孫子,整個心又冷清下來。她還是忘不了秦江海,總想今生今世再見上一面。於是,她回到了北門嶼的桂花巷。舊地重遊,不免感慨萬千。自嫁到林石港後,從此斷了秦江海的音訊。在那條同樣叫做桂花的巷子里,她享盡人間富貴,卻也嘗夠有錢無人,那種苦心苦肝的滋味。比起屋漏接雨來,辛家桂花巷的光陰、歲月,才是她真正更苦的命數。這四十多年,她對秦江海的思念,無一日止過,雖是時醒時睡,他終究是她貯在心房內的人。她的坐車停在桂花巷的同時,另一邊巷口也駛來一輛私家用車。她只看到有個穿洋服西褲的老紳士走出車來,原來此人正是秦江海。他早年去了日本,現在已大富特富,在日本置下好多產業,又討了幾房妻小,住在台北。這些年,她在不知不覺里找他,沒找著,卻拉了個替身--那個楊春樹……,為了這,她犯下大錯,險些連命一起賠上,今天,她找著了,卻是這樣模糊一團暗影,找了半輩子的臉,卻在這樣擦身而過的一輛車窗上出現,往後的路,誰也不知誰了。他們註定了無緣,她還有什麼說的?然而,只要她知道,他只要回來,一定去看她舊時居住的所在。此生,她也就足足夠了。當她知道,經過這么四五十年,那人還再找回桂花巷,去惆悵舊情,光是這點,剔紅覺得,所有她吃過的那些苦,都可以值得而不算什麼了。1945年,台灣光復,日本人走了。惠池帶著妻兒回來,同時在台灣本省南北,各創下不少事業。三個孩子也在台北念書。父子、母女雖然經常回來,剔紅仍然有她寂寞的時候。兒子、兒媳幾次求她和他們一起住到台北去,她卻不肯去。1959年春天,80歲高齡的高剔紅離開了人世。

作品鑒賞

作者在此書扉頁的題辭為:"獻給粗手厚繭的先人"。女主人公高剔紅的一生,經歷了清朝、日據時期,一直到光復後,從她少女時代一直到80歲高齡的老太太。她的命運有些近似張愛玲《金鎖記》中的七巧,她這個赤貧的孤女,由於美貌又高攀,通過婚姻改變了一生,一步登天,從赤貧走入了富貴之家,她和七巧不同的是,她在富貴中總忘不了童年的悲苦。以後,甚至到了晚年也常常憶及過去的歲月,就像光著身子在大雨中疾走,經過十里百里路,也沒有個可以遮蔽的所在。她就這樣,從頭到腳,被淋個全濕,淋個透里透。有時她會自問:嫁到富貴人家就只是為了避雨而來的嗎?作者細致地描寫了剔紅年輕時纏足的細節,和大陸作家馮驥才的《三寸金蓮》差不多,但並不賣弄,而是與時代背景、人物塑造和情節的發展緊緊扣在一起的;剔紅年老臨終之前躺在床上,"聽見風聲里夾著和闊的細雨絲,不,還有另一股分它不出的聲音,是銀龍飛掠屋頂的聲響,響在凄冷的夜空,是古老中國特有的一份情義。"作者筆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言談舉止、情致思索,都栩栩如生,這些人物和她們那有血有肉的"胡愁亂恨",使《桂花巷》今日和後世的讀者都充滿了難以抵抗的魅力。難得的是作者寫這部書時也不過二十六七歲,她在後記《剔紅是我》中說:"一個感受敏銳、自製力又強的人,在新潮流沖擊下,忍不住對從前舊文化種種的懷念,於是她有這么多的話要說,那些書中人物,便在這樣情況下,一一被接生出來,去演變人世不同遭遇里的各自生相。細心的人,一定從這書里,盡窺出我對剔紅那種血肉濃粘的感情,我真是愛她這樣的人,直愛進心去。剔紅是誰?在我的感覺里,剔紅是最可愛的中國舊式女子,真真的愛恨強烈,恩怨分明,叫人愛也不是,不愛也不是……事實上,漢文化漫漫五千年的歲、月、光、陰里,不知生活過多少這類女子。她們或遠或近,是我們血緣上的親人,在度夜如年、度年如夜的時空里,各自有各自的血淚、辛酸。(所以,《桂花巷》的故事,說假是真,說真是假。)她們的好,難掩犯下的錯,而那些錯,卻也減不了她們的好。就因為這縱橫交錯,叫人在嘆息之餘,對人性、肉身,有另一種清楚、明白。"由於海峽兩岸人文環境的不同,作者在作品中一定程度上流露了封建迷信的宿命論觀點。

作者簡介

蕭麗紅,女。1950年生人。台灣省嘉義縣布袋鎮人。曾獲1980年台灣《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她的家鄉--台灣省嘉義縣布袋鎮,這是一個曾經繁榮過的小城,也和台灣另一座古老的小鎮--鹿港一樣,有著初期大陸移民的古老的中國民族中原文化傳統。蕭麗紅的小說,都是以充滿中國古老民族文化傳統的布袋鎮為故事背景。她的小說文筆,字里行間流露著濃厚的古典情懷,在台灣女性文學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著有:長篇小說《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短篇小說集《冷金箋》等 。

E. 陳坤厚簡介及詳細資料

人物生平

台灣台中人,畢業於台中第一中學。1962年考入中央電影公司,與舅父-攝影師賴成英學習攝影。1971年升任攝影師。

陳坤厚

1972年為宋存壽的《母親三十歲》擔任攝影。

其後李行的多部電影如《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原鄉人》等皆由其擔任攝影師。

1978年,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獲得第1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1979年起,陳坤厚與侯孝賢合作拍片,皆由陳坤厚攝影、侯孝賢編劇,兩人輪流擔任導演,推出一系列愛情輕喜劇,如《我踏浪而來》、《天涼好個秋》、《蹦蹦一串心》等。

1982年,與侯孝賢合作的《在那河畔青草青》受到年輕影評人的贊揚,他們認為依據自己的意願拍攝電影的時機已來臨,陳坤厚便與侯孝賢、許淑真、張華坤合組「萬年青」電影公司,向中央電影公司提合作計畫,以低成本、小卡司的模式,拍攝了改編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說《小畢的故事》。此片於1983年創下票房佳績,並得到當年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大獎,成為台灣新電影的奠基之作。

1983年,陳坤厚擔任《兒子的大玩偶》的攝影師,幫助兩位新導演萬仁、曾壯祥解決影像上的埋拿問題,統一全片的攝影風格。

1985年,陳坤厚與侯孝賢分別組合新班底。其後陳坤厚每年拍一部電影,接連執導的有《最想念的季節》(1985)、《結婚》(1985)、《流浪少年路》(1986)、《桂花巷》(1987)、《春秋茶室》(1988)等,多由文學作品改編,展現其一貫溫和的人文關懷與完美的視覺風格。

1989年後轉往電視圈,監制電視連續劇,並曾至大陸搭李製作《孔子的故事》大型劇作。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2012年《三角地》

2009年《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

2008年《雙鏢》

1988年《春秋茶室》

1987年《桂花巷》

1985年《最想念的季節》

1985年《結婚》

1984年《小爸爸的天空》

1983年《小畢的故事》

1982年《俏入彩蝶飛飛飛》

1980年《天涼好個秋》

攝影作品

1990年《祝福》

1988年《海峽兩岸》

1987年《桂花巷》

1985年《結婚》

1984年《冬冬的假期》

1984年《小爸爸的天空》

1983年《風櫃來的人》

1983年《小畢的故事》

1983年《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0年《原鄉人》

1980年《天涼好個秋》

1979年《汪洋中的一條船》

1979年《小城故事》

1979年《早安台北》

1978年《追趕彎枝搭跑跳碰》

1977年《白花飄雪花飄》

1977年《煙水寒》

1976年《浪花》

1975年《雲深不知處》

1974年《近水樓台》

1973年《彩雲飛》

1972年《秋決》

1971年《母親三十歲》

1971年《母與女》

1971年《愛情一二三》

1970年《雪嶺劍女》

1965年《啞女情深》

演員作品

1984年《我愛瑪莉》

製作作品

2010年《派飯》

人物評價

其作品自然朴實,具有清新淡雅的風格。在台灣新電影風潮初期,陳坤厚以其豐富的經驗與成熟持重的處事態度,與侯孝賢同為「新電影」導演群中的精神領袖。台灣新電影三大奠基人之一。

F. 《桂花巷》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桂花巷》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7 彩色片 90分鍾

中國台灣中央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 陳坤厚 編劇: 吳念真 攝影: 陳坤兆巧厚主要演員: 陸頌慶小芬 (飾高剔紅) 任達華 (飾阿海)



本片獲1987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劇情簡介】

影片一開始,便是電閃雷鳴大雨滂沱,海邊堤上走著一支送葬的隊伍。「剔紅她媽,你放心去吧,阿舅會照顧剔紅剔江的」。高剔紅,一個年約十一二歲的女孩,身穿白色孝服,在墓穴前哭泣。她的爸爸出海打魚遇難,如今媽媽又去世,她和弟弟剔江成了孤兒,只能依附舅舅過日子。

幾年後,剔紅出落成一個漂亮的大姑娘。有一天,阿江與幾個男孩在院里玩魚,魚滑到地上,他們怎麼也抓不起來,剔紅走進來,一把就抓了起來。她進屋裡,聽見一個男孩對阿江說,你姐姐一下就能抓起魚,一定是斷掌紋的手,克父克夫克子的命。

剔紅的刺綉手藝深得桂花巷富戶辛家姑老太太的喜歡,特地請她去聽戲。在戲會上,姑老太太撫摸著剔紅的手,對眾人說,這么 *** 的手,天生是富貴命,並意味深長地看著遠處她那已長成風流倜儻青年的外孫辛瑞雨。

青年漁民阿海愛戀著剔紅,剔紅也頗中意於他。漁村正月舞龍燈時,阿海意氣風發地舞著龍頭,當他看見人群中剔紅正含情脈脈地注視著他,便舞得更加起勁了。

桂花巷辛家來提親了。舅母徵求剔紅的意思,剔紅以弟弟沒自立為由拒絕了。

有一天,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剔紅正在屋裡心神不定地干著活,心裡有一種不祥的感覺。果然傳來了凶信,阿江在海上出事了。剔紅跌跌撞撞地來到海邊,看到弟弟的屍身,她暈倒了。

她毅然答應了辛家的婚事。不久,即坐著迎親的花轎,著新娘盛妝來到了辛家。而此時,茫茫大海上,阿海駕著小舟,瘋狂地為阿江撒著紙錢。他發誓以後發了財,一定為阿江燒王船。

剔紅成了辛家少奶奶之後,過著富貴的生活,與丈夫辛瑞雨十分恩愛,而且很快有了兒子惠池,她與貼身女僕秋月相處得像姐妹。然而,又是一個電閃雷鳴的不祥之夜,去鄉下收帳的辛瑞雨被抬了回來。「仙葯難醫無野猜握命人」,辛瑞雨終於丟下嬌妻幼兒,留下偌大家產,撒手而去。剔紅認定自己斷掌紋克父克夫。

一天晚上,剔紅正在屋裡睡覺。後院花園傳來陣陣笑聲,原來是秋月和惠池還有男僕(秋月的戀人)正在吹簫作樂。剔紅被驚醒。盛怒之下,她趕走男僕鞭打兒子,並對男僕說,永不許他登辛家門檻。

瑞雨的大伯與剔紅商量,瑞雨的生日要到了,准備請戲班來家熱鬧熱鬧。剔紅覺得守孝期間不妥。但大伯卻告訴她,瑞雨從小請人算命,說他活不過30歲。剔紅聽了如釋重負,她對秋月說:「我一直以為自己命中克父克夫,沒想到他也是短命的,配得剛剛好。」

戲班子來家唱戲,剔紅特意留下一個女戲子每天陪她說笑解悶。女戲子給她化好妝,她興致勃勃地來找秋月,問她好不好看,秋月卻冷冷地告訴她,惠池被大伯接到清風巷念書,已經好幾天了,而且現在桂花巷的田產收租大伯全包了,聽說大伯抽大煙——剔紅聽完秋月的暗示,匆匆遣走女戲子,又半夜三更叫起熟睡的兒子,將他交給瑞雨的日本朋友帶到日本去了。第二天,她通知大伯,惠池送走了,以後田租也由自己來收。

有一天,清風巷來人報信說大伯死了。剔紅趕去吊喪。她在靈前假意哭泣,忽然捂著胃叫了一聲。大伯母聽說她胃疼,就叫人帶她到樓上抽鴉片,並說大伯以前也是這樣治病的。剔紅接收了大伯生前抽鴉片的床、煙具,還帶走以前侍候大伯抽煙的年輕男僕春樹。

春樹是個吃軟飯的。他很快誘惑剔紅與他有了苟且之事。春樹從此在辛家有些得意忘形,流露他與少奶奶的特殊關系。剔紅將自己的手鐲藏在春樹屋裡,然後喊警察來搜,春樹被抓走了。

剔紅又有了妊娠反應,只有秋月知道這個秘密。她的遠在日本的兒子惠池這時回家了。但剔紅卻挺著大肚子無顏面對兒子。秋月勸道,自己的骨肉難道會嫌棄母親?於是,剔紅將自己的大肚子暴露給兒子看。沒想到,惠池卻流著淚道,母親「胃氣」,皆是因為煩悶所致。

惠池將她接到日本。在日本她生下嬰兒後,立即送與別人。

剔紅回來了。她依舊過著孤單的日子。惠池在南京當官,不能陪在她身邊。她對已成了老姑娘的秋月說,我命中身邊不能有親人,倒是你像親姐妹一樣守著。這時秋月卻跪下告訴她,自己要嫁人了。原來娶秋月的,就是以前被剔紅趕走,並且永不準他踏辛家門的那個男僕。

剔紅現在是徹底的孤單一人,她已進入垂暮之年。有一天,她回老家漁村看廟會,正在廟里燒香,卻看見遠處一個老富翁在海邊燒王船。原來他就是剔紅當年的戀人——阿海。

黃昏暗淡的光影中,一個垂亡老嫗悄無聲息地半躺在搖椅上。她此時是否在回憶自己曲折坎坷的一生和她一生中的幾個男人; 或者此時她什麼也不再想了,因為她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鑒賞】

由台灣著名導演陳坤厚拍攝的影片《桂花巷》,影片中的主人公高剔紅,在台灣電影女性形象中很具獨特性。她既不同於《我這樣過了一生》中溫順、勤儉、寬容的治家能手桂美,又不同於《玉卿嫂》中對情人熱烈如火、忠貞不二的玉卿嫂; 她精明強干,還有些毒辣,但也不失善良,是一個一輩子總在「情」 (欲) 與 「理」 (利) 中抉擇,最終又總是為了 「理」 (利) 而割捨 「情」(欲) 的女人。

影片主要是通過她與五個 「男人」 的故事,來表現她悲劇一生的。

第一個男人——阿海。剔紅成為依附舅舅生活的孤兒後,並不甘落於人後。影片屢屢出現破舊小屋中她強忍疼痛,用力裹足的場面。這種爭強好勝的心理,為她以後婚姻的選擇做了鋪墊。這時她生活中出現了第一個男人,漁村青年漁民阿海。影片採用含蓄的手段表現她與阿海的戀情:她弟弟阿江和阿海出現在門外,阿海看見院里的剔紅停下腳。他故意大聲和阿江說話,遞給阿江甘蔗,阿江接過欲去,他又叫住阿江,又給阿江甘蔗,並大聲囑咐:「阿江,這可不是給你一個人吃的哦!」鏡頭里出現剔紅抿嘴而笑的情景。正月舞龍,阿海舞著龍頭帶領一群壯小伙當街表演。高處觀眾里剔紅充滿愛意的笑臉,阿海看到剔紅,舞得更加起勁。在滿空飄飄揚揚的火星中阿海顯得十分輝煌。在這時,剔紅有著亮麗的愛情,還沒走向分裂扭曲的人格。可是,她弟弟突然的死亡使她命運發生逆轉。目睹兩次慘劇(她爸爸和弟弟一樣死在海中),「打魚的七分險」,她斷然割捨與阿海的戀情,答應了本已拒絕的辛家婚事。於是,在阿海舞龍的那條街上,出現了隆重的迎親隊伍,滿天飄灑的彩紙花雨還是那樣輝煌,但主角卻是坐在花轎里盛妝的她。電影以平行蒙太奇手段,表現阿海撒紙錢的場面。阿海駕著小舟,在茫茫的大海上,瘋狂地撒著紙錢,他悲憤的聲音穿過洶涌的大海:「阿江,拿去花吧,將來投胎到富貴人家。以後我有錢,我為你燒王船。」當影片最後,剔紅成了老婦,回鄉看廟會,果然看到當年的阿海,從日本衣錦榮歸,實現他當年的誓言: 燒王船。

剔紅站在廟門前,看著遠處焚燒的王船,以及早已盡失當年風采,禿光了頭發,同她一樣滿臉全是記錄人世滄桑皺紋的阿海,她那混濁的眼裡流露出的神情不知是喜是悲。這是命運的嘲弄,還是人生的荒誕?總之,她已是行將就木的老婦了。看來,這時的她已不必進行「情」(欲)與「理」(利)的抉擇了,因為生命即將離她而去。

第二個男人——辛瑞雨。表面上看,辛瑞雨是個風流倜儻的富家少爺,郎才女貌,夫妻恩愛,似乎這場婚姻沒有什麼沖突。但因為這場婚姻首先是以經濟、地位等社會化因素而非個人情感為前提,即是在貧苦漁民與富家少爺之間的選擇,便使這場婚姻披上悲劇色彩。

《桂花巷》是這樣表現剔紅的新婚之夜:紗帳里,剔紅那張扭動的臉,被強烈的紅光映照著,使她彷彿是躺在祭台上。紅色原本是象徵著喜事,但在這里卻有著悲劇意味。

第三個「男人」——女戲子。女戲子被派作男人,似乎荒唐。但這個女戲子進入剔紅生活中,實是扮演著為剔紅釋放情慾的角色,由此看來將她認作「男人」,又是合理的。

剔紅在丈夫去世後,妙齡守寡,寂寞、漫長的日子難抑春情浮動。影片這樣表現剔紅扭曲的人性:一個花好月圓之夜,她的貼身女僕秋月與戀人還有小少爺惠池在院里吹簫作樂,剔紅在屋裡床上睡著。柔情似水的簫樂和秋月他們陣陣歡笑聲,一陣陣傳來,驚醒了掙扎在夢里的剔紅。她勃然大怒,立即解僱秋月的戀人,又請出「家法」痛打兒子。她指責秋月的戀人(男僕):「惠池守孝不到一年,你就引他吹簫作樂,將來他長大了,你還不帶他去賭去嫖!」話雖說得堂而皇之,其實卻是掩蓋自己無法宣洩的情慾:她既要遵從「三從四德」,守寡一輩子,當個堂堂正正的辛家少奶奶,就要壓抑自己的情慾,而自然就不敢聽見這種撩人心弦的簫樂。直到瑞雨大伯告訴她,瑞雨小時候算過命,說過他活不過30歲,只管請戲班子唱戲,她才一釋負罪之心:她始終認為是自己剋死了丈夫。於是,辛家就請來戲班子,熱熱鬧鬧地唱大戲。戲台上,正在上演男歡女愛的戲目,剔紅坐在看台上饒有興味地看著,不時抿嘴而樂。值得注意的是,接她視線的蒙太奇鏡頭,一直停留在那位扮演男角的女戲子身上。這是暗示性極強的鏡頭。在舊年代,住在深宅大院的闊家太太奶奶們,飽食終日,寂寞無聊,她們無法像她們丈夫那樣,隨便玩女人逛妓院發泄情慾,便常常與一些女戲子來往密切。這些女戲子盡管是女身,但扮演著男角,便充當了太太奶奶們宣洩情慾的對象,這是中國傳統的畸戀文化現象。這里剔紅也是將情慾轉移到女戲子身上。她果然將扮演男角的女戲子留了下來,於是她常常一個人坐在看台上欣賞那位女戲子唱戲了。影片還有這樣一段戲:那個女戲子給她化妝,剔紅那張臉變得十分嫵媚性感,女戲子說:「少奶奶真好看,我要是男人啊,真想——」,剔紅假嗔道:「想什麼?」「想貪!」女戲子輕輕地將剔紅的手一捻。在這段戲里,女戲子被設想成男人,在蒙太奇剪接中,剔紅則成了這個假男人眼光中的「被看」。

然而,當剔紅一聽說在她耽於玩樂期間,兒子被大伯接走,而且家產亦有落入大伯手中之虞,她立即匆匆又果斷地遣走女戲子,她要准備一場與大伯爭奪兒子和家產的戰斗。在「情」(欲)與「理」(利)的交戰中,剔紅又一次選擇了後者。

第四個男人——春樹。剔紅在大伯死後,接收了大伯的煙桌等煙具,還帶回了侍候大伯抽煙的乖巧男僕春樹。這使守寡後的她私生活中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真正的男性。

春樹成為剔紅的面首後,卻不明白剔紅那種為情所困的少奶奶,在「情」(欲)與「理」(利)中,她向來選擇後者。他膽敢在別人面前流露他和少奶奶的特殊關系,他便很快成了犧牲品:被剔紅栽贓而抓進了囚牢。可憐他被抓走時,還向剔紅求救。剔紅殘忍地制止了這場由於情慾泛濫而差點累及她聲名的 *** 。然而這一次苟且也給她留下一個令她痛苦萬狀的孽種。

第五個男人——惠池。惠池是剔紅與瑞雨婚姻中唯一的兒子。所謂「夫死從子」,兒子在她今後的歲月中將起著靠山的作用。因此大伯乘她耽於與戲子玩樂之際,以家裡唱戲怕吵讀書為由,將惠池帶離桂花巷,她自然深知這其中的利害關系:兒子是辛家的骨肉,而她是外姓人,「母以子貴」,她能在辛家坐穩少奶奶之位,全仗她有個姓辛的兒子,如果大伯奪走了兒子,她恐怕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所以她寧願忍著骨肉分離的痛苦,卻將年幼的兒子交給瑞雨的日本朋友帶到日本,以絕大伯後患。十幾年過去,兒子從日本回來,然而她卻因偷情而大著肚子不敢面對兒子。可是兒子卻極為同情和理解母親。

有的評論者認為,《桂花巷》「在形象剖析(特別是心理刻畫比較單薄)的文化穿透力上有所不逮」。其實,《桂花巷》對剔紅這樣一個常常面臨 「情」(欲)與「理」(利)的抉擇的女性,其心理刻畫是十分成功的。然而結尾讓兒子與母親人倫融融的虛泛的理想色彩,卻沖淡了影片應有的社會批判力,從而顯得力度不足,震撼力削弱。

當然,問題不在於兒子對母親的態度,而是影片是以「認同」的形態來表現這一切的。即導演站在男權社會的道德觀念的視點上,來表現一個女人由於情慾出軌而等待男人(她的兒子)審判其命運,以及這個代表正統文化的男人(她的兒子) 對她的赦免與寬容。

情慾,這個字眼在正統文化的詞典里,與荒淫、下流、墮落是等同的。惠池帶著剔紅來到日本,生下孽種送人後,影片有這樣一個情節:惠池帶著母親來到寺廟,他從井裡臼出一瓢水,剔紅用這水沐手,這象徵著這個墮落女人接受了正統道德的凈化。

我們都生活在文明中,都是社會化了的人,我們一生中也常常像剔紅那樣面臨「情」(欲)與「理」(利)的抉擇;同樣,我們也常會犧牲個人情感而遷就社會規范的,因為我們都是文化的產物。從這點來看,剔紅這個形象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穿透力。

G. 葉全真有些什麼影視作品啊

電影

1987年
《雪在燒》出道第一部作品
《先生騙鬼》
《大頭兵出擊》
1988年
《隔壁班的男生》
《丑探七個半》
《天才小兵》
隔壁班的男生2:《同學會》
《大陸行》
1989年
《1989放暑假》
《霹靂警花》
《七匹狼》
《七匹狼II》 方蓉 朱延平 王傑、庹宗華、金玉嵐、馬萃如、張雨生、何恭裕
《青春派對》
《游戲規則》
《刀瘟》
《愛拼才會贏》
《風雨操場》
《小人物》
1990年
《鬼出嫁》
《花祭》
1991年
《火燒島》
《黃袍加身》
1992年
《阿獃》
1993年
《白蓮神教》(白蓮邪神)
《新流星蝴蝶劍》
異域2-《孤軍》
《新碧血劍》
晚清風雲-《武狀元鐵橋三》
1994年
《新俠客行》(港譯:壯士斷臂)
《火龍風雲》
《新烏龍院》(笑林小子II)
《西楚霸王》(楚漢爭霸)
1995年
《中國龍》
《逃學戰警》(新紮師兄追女仔)
《新烏龍院II》(港譯:無敵反斗星)
1996年
《麻將》
《太平天國》
1999年
《女湯》
2001年
《自由門神》客串性質

電視劇

1997年
《山水有相逢》 中視 林月蘭 轉電視劇的第一部作品
《施公奇案-水中仙》 華視 江秋月
《單身女人-蘭姨和她的房客》 華視
1998年
【星座女人系列】之巨蟹座-《鋼琴師的情人》 民視 周家瑩
1999年
【女人劇場】之《框里的女人》
【女人劇場】之《愛你無悔》 方曉敏
【美麗人生】之《情深到來生》 台視
2000年
《珍珠綵衣》 華視 李香音
【人生劇場】-《萬人情婦》 公視 趙光明
《輾轉紅蓮》 公視 許蓮花 獲公視提名連續劇最佳女主角
《DNA-阿塗伯和他的孫子》 中視
2001年
《玻璃屋裡的人》 台視 錢品譪
《貞女烈女豪放女》 中視 佟慶 獲中視提名連續劇最佳女主角
《旅人的故事-綁架大明星》 尚未播出。此部戲遠赴紐西蘭拍攝
2002年
《桂花巷》 三立台灣台 高剔紅
《天使的誘惑》 新加坡-新傳媒 楊秋霞 台灣尚未播出
《台灣霹靂火》 三立台灣台 方玉珊 2002年-2003年
2003年
《美夢成真》 台視 真真
2004年
《台灣龍卷風》 三立台灣台 方家怡 2004年-2005年
2005年
《彌濃戀情》 客家電視台 葉老師
2006年
《木棉花的春天》 慕佩芸 台灣於2008年6月9日起在八大戲劇台播出
《天下第一味》 三立台灣台 周佳玉 2006年10月12日-2007年5月25日(42-203集)
2007年
《我一定要成功》

H.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I. 任達華演過的電影

1.《黑白迷宮》

《黑白迷宮》是由導演王晶監制,闞家偉導演,任達華、陳小春、伍允龍、邱璐璠領銜主演的一部警匪動作電影,於2017年9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社團大哥大華為了執行社團任務,重新召集自己手下最信得過的兄弟一同重出江湖,不料在執行任務時,卻一次次失敗,遭遇社團和警方的雙重圍剿,兄弟幾人不得不撥開重重迷霧,抓出內鬼,找出真相的故事。

2.《鮫珠傳》

《鮫珠傳》是由楊磊執導的奇幻動作電影,該片為其首部電影作品,陳嘉上擔任監制,王大陸、張天愛領銜主演,任達華、盛冠森、王迅、趙健等聯袂主演。

該片以九州大地為舞台,講述了飛賊泥空空、捕快黑羽、王子赫力三人在尋找鮫珠的旅程中相互扶持、成長,並一同對抗野心勃勃的羽族後裔雪烈的故事。

3.《真相禁區》

《真相禁區》是一部由四川省熱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北京頂峰傳奇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宣傳並發行、深圳創天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麥詠麟執導,任達華、霍建華、張赫、熱依扎、車曉、高捷、連凱、韓志碩、愛紗、傅雷聯袂主演的動作推理電影。

4.《魔宮魅影》

《魔宮魅影》是由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杭州和潤影視有限公司出品的驚悚片,由葉偉民執導,文雋監制,林心如、楊祐寧、任達華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民國年間,電影皇後孟思凡與學成歸國的青年導演顧維邦機緣結識,兩人無懼鬧鬼傳說,堅持入駐麗宮電影院拍攝《夜半歌女》的故事。該片於2016年4月29日在中國上映。

5.《殺破狼2》

《殺破狼2》是由太陽娛樂文化、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博納影業集團聯合出品的犯罪懸疑片,影片由鄭保瑞執導,吳京、托尼賈、張晉、任達華主演,古天樂特別出演。

影片描述以香港探員卧底犯罪集團為故事背景,主要講述了為了繼續活命的洪文剛、救女心切的獄警阿猜、一心弘揚正義的探員志傑等人之間的一場場人性善惡、因果宿命的警匪戰斗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電影桂花巷在哪裡拍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表白接受回去如何拒絕 瀏覽:939
沈騰搽玻璃的視頻是什麼電影 瀏覽:604
有什麼日本3d動漫電影好看 瀏覽:215
電信iptv電影怎麼付費 瀏覽:553
位元組購買了哪些版權電影 瀏覽:700
武打電影粵語音樂有哪些 瀏覽:969
兵馬俑電影免費 瀏覽:303
喋血街頭電影免費提供 瀏覽:437
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4
成都有哪些情侶座的電影院 瀏覽:184
動畫有什麼好看電影下載 瀏覽:312
獨闖龍潭電影免費版 瀏覽:833
有什麼武打電影好看推薦 瀏覽:658
厲害了我的國電影如何下載地址 瀏覽:520
武打故事電影有哪些 瀏覽:65
談戀愛看電影怎麼樣 瀏覽:654
什麼機器人或者怪獸電影好看 瀏覽:125
國產青春題材電影有哪些 瀏覽:781
哪些好看的美劇電影排行榜 瀏覽:88
奔愛里美國片段是什麼電影 瀏覽: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