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淵源是在《箭桿河邊》,這是一部有戲曲元素的電影,於1964年上映,裡面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唱段。而題中提到的這個現在的梗,就是來自於其中的一個唱段。現在它被今人反復提起,尤其是在演藝界,更是煥發了神奇的魔力。先後有德雲社一眾才子的推薦,最終成為了新的梗。
喜劇界大佬的全新演繹讓老選段煥發了新的生命力,讓山手我們的傳統文化、曲藝得到了傳承。這一點比成為口頭的一個梗更加的有意義,正是基於相聲界人士精益求精的敬業態度,才有了今日推陳出新的好節目。
❷ 說出一部電影的名字,證明你已經不再年輕
《甲午風雲》,《英雄虎膽》,《柯山紅日》,《農奴》,《哥倆好》,《夜半歌聲》。
手提紅燈(《紅燈記》)四下看,勇剛平原來作戰《平原作戰》;水英高唱《龍江頌》,柯湘映紅《杜鵑山》。《奇襲》《打擊侵略者》;《英雄兒女》上前線;《三進山城》《偵察兵》,《車輪滾滾》飛硝煙;海娃智送《雞毛信》,《小兵張嘎》掏鳥蛋!《五朵金花》《喜盈門》,《青松嶺》上《艷陽天》;《紅雨》《春苗》《青松嶺》,《海霞》《海港》《磐石灣》。最喜還是「老三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十里八里鞋跑爛;肚子餓扁不吃飯,看了一遍又一遍;回家挨打心竊喜,夢里戴花把軍參;革命英雄人人敬,童年歲月真浪漫!
昨晚才看了《三毛流浪記》。故事講述了三毛的心酸遭遇,在解放前的上海。
三毛是上海的一名流浪兒童,他沒有家,沒有親人,無家可歸,衣食無著。吃貼廣告的漿糊,睡在垃圾車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禦寒。為了生存他賣過報,拾過煙頭,幫別人推黃包車,但總是受人欺悔,但他掙到的錢連吃頓飽飯都不夠,只有與他命運相同的流浪兒關心他,給他溫暖。
當時第一次看這電影時我很年輕,,那演員三毛不更老了嗎?三毛再苦也能堅持可到我們這個歲數半點苦都不能吃了,沒有牛奶水果就覺得去不了大街了,時間過得好快,你覺得老了就再看看三毛吧!
《春雷》一聲震天響,迎來了《早春二月》,唱起了巜青春之歌》,組成了《革命家庭》,接受《風暴》的洗禮,講起了《拔哥的故事》,點燃了《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之後《大浪淘沙》里的年輕人組建了《洪湖赤衛隊》和《紅色娘子軍》激戰《七天七夜》退到《金沙江畔》,勇士們《突破烏江》上了《杜鵑山》這是《我這一輩子》的事。
小日本來了,王二小把《雞毛信》送到冀中平原,村村開展了打擊日本鬼子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還組建了《鐵道游擊隊》和《敵後武工隊》響起了《平原槍聲》,進行《東進序曲》,《小兵張嘎》騎著大紅馬《三進山城》在《戰斗里成長》,之後講起了《狼牙山五壯士》和《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電波》終於《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抗戰勝利後,獨夫民賊蔣介石發動反人民的內戰,刀鍘《劉胡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開始了巜南征北戰》《黑山阻擊戰》,涌現了《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才有《紅日》里殲滅蔣介石頑牌、張靈甫的七十四師,接著《戰上海》、《兵臨城下》,接著《智取華山》,隨著把蔣介石趕到台灣島子上去。
美帝國主義發動朝鮮戰爭,中國的巜英雄兒女》們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用《奇襲》的戰術《打擊侵略者》,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軍隊從《上甘嶺》一直打到《三八線上》。
《春天來了》《咱們的牛百歲》趕著馬車,帶著《大李小李和老李》走上了《金光大道》直奔《青松嶺》看見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里的《五朵金花》和《四千金》都在《笑逐顏開》,便見《水鄉的春天》到處開滿了《山花》,《布穀鳥又叫了》又是一個《豐收》在望的年景,《花好月圓》!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歡騰的小涼河,金光大道,青松嶺,春苗,決裂,火紅的年代。都是宣揚 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經典作品。
我們那年的電影:
我叫″小鈴鐺",家住″槐樹庄"。左鄰″白毛女",右鄰″李雙雙"。″今天我休息",正在討論"家庭問題",突然來了″不速之客",說是丟了″秘密圖紙",叫我″跟蹤追擊"。我跨過了″萬水千山",走遍″林海雪原",來到″箭桿河邊"。望著初升的″紅日",我寫下了″渡江偵察記"。我跟隨″山間鈴響馬邦來",到了″林家鋪子",問了″哥倆好",找到"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蝴蝶泉邊"認識了″五朵金花",拜會了″劉三姐",詢問了″阿詩瑪"的近況。告別了″冰山上的來客",和″雷鋒"一同登上"特快列車",我們參加了″鐵道游擊隊"。為了保衛″糧食",我們發明了″地道戰"″地雷戰"。在″平原游擊隊"和″獨立大隊"的協助下,根據″紅孩子""小兵張嘎"″英雄小八路"送來的″雞毛信"。通過″永不消失的電波",經過″奇襲",最終取得了″上甘嶺"的勝利。通過″南征北戰"的煅煉,我″在戰斗中成長"。
這是我的″電影史",還有落下的,請朋友們補上。謝謝!
《紅色娘子軍》
看到裡面陳強演的南霸天那叫一個恨。
那時候電影都很激進,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裡面的女演員第一很漂亮,第二有許多女兵光著腿的鏡頭,那些英姿颯爽的女兵的腿型真的很美,估計那時候很多人和我一樣,嘴上不好意思說心裡其實很期待。
吳瓊花濃眉大眼,但我更喜歡裡面她的那個叫紅蓮的「姐姐」。我覺得她更有女人味。
那個指導員洪常青被燒死也是我看這部電影最心痛的時刻,在那一瞬間,吳瓊花成熟了,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者,不再沖動,開始知道動腦筋了,喜歡這部電影,給了我童年許多遐想和教育,讓我從小知道熱愛黨,從小知道是那時候的共產黨讓窮人翻了身。
要說看的最早的一部電影,且有記意,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在我的記意中,我過最早的一部電影是巜農奴》,好像講的是西藏農,牧民翻身當家做主人的故事,那太小了,現在只有一點模糊的印像,只是這部影片在文革時受到批判,再也沒看過了。以後隨著午令的增長所看影片就多了,不過還是懷念老影片呀!像巜渡冮偵查記》巜永不消失的電波》巜南征北戰》《三進山城》等都一生的記意,也教育了我們這代人的愛國情懷,藉此極會我想對祖國說一聲:祖國……母親我永遠愛您!
❸ 電影《箭桿河邊》是什麼劇種
屬於戲曲劇種
❹ 說出一部電影的名字,證明你已經不再年輕
《暖春》
這部電影是我上小學的時候看的,早已記不清是幾年級看的,當時看完,就哭的稀里嘩啦的,可能是感同身受吧!
《暖春》還有電視劇版也挺好看。兩個我都看過,主要講述了爺爺收留小花後之間相處的故事,當時看的時候能感同身受可能因為我和小花的經歷有點相同,我也是爺爺備斗盯帶大的,可爺爺未能看到我結婚就去世了。歲月不饒人呀!
總之這部電影還是值仿和得看的
。
我們那年的電影:
我叫″小鈴鐺",家住″槐樹庄"。左鄰″白毛女",右鄰″李雙雙"。″今天我休息",正在討論"家庭問題",突然銷桐來了″不速之客",說是丟了″秘密圖紙",叫我″跟蹤追擊"。我跨過了″萬水千山",走遍″林海雪原",來到″箭桿河邊"。望著初升的″紅日",我寫下了″渡江偵察記"。我跟隨″山間鈴響馬邦來",到了″林家鋪子",問了″哥倆好",找到"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蝴蝶泉邊"認識了″五朵金花",拜會了″劉三姐",詢問了″阿詩瑪"的近況。告別了″冰山上的來客",和″雷鋒"一同登上"特快列車",我們參加了″鐵道游擊隊"。為了保衛″糧食",我們發明了″地道戰"″地雷戰"。在″平原游擊隊"和″獨立大隊"的協助下,根據″紅孩子""小兵張嘎"″英雄小八路"送來的″雞毛信"。通過″永不消失的電波",經過″奇襲",最終取得了″上甘嶺"的勝利。通過″南征北戰"的煅煉,我″在戰斗中成長"。
這是我的″電影史",還有落下的,請朋友們補上。謝謝!
❺ 奪印和箭桿河邊是一個電影嗎
不是,只是表達的是,同一類戰爭類型的片子。
電影簡介,陳瘸子是《奪印》劇中一號反派人物,是個陰險毒辣的壞分子,他耍陰謀,篡奪了村的行政權力,在盜竊集體稻種時摔壞了腿,卻要偽裝成為保護集體財產而受傷。後來在上級派來的何書記帶領群眾與他展開激烈斗爭,粉碎了他種種陰謀,奪回了被他纂取的權力,在面臨失敗下,陳瘸子企圖製造沉船殺人,被群眾擒獲。
寨頭村演出《箭桿河邊》,其他演員包括扮演妄圖變天的地主佟善田的演員,都沒被起上外號,唯獨扮演二流子的演員大劉,在演完戲後,攤上了外號。
農村人演戲,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務之類的丑角,在舞台上都愛誇張丑態,以博觀眾眼球,大劉也不例外。他飾演被地主蒙蔽利用的游手好閑的二賴子,劇中他的戲份不大,僅出場兩次,總共四、五分鍾,可是在短暫的表演中,他大耍噱頭,丑態百出,十分賣力。
所以表達的不是一個電影。
❻ 張雲雷燉貓湯的詞
張雲雷燉貓湯的詞出自196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箭桿河邊裡面的。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電影劇情是咐如野地主佟善田散布謠言,婦女主任去質問他的時候,佟善田花言巧語唱了幾句:是誰這么壞,給我瞎造謠,信橡悄口胡亂扯,亂把舌頭嚼,你死不了的值一刀,下輩子托生貓,跟你啥仇這么刁,損人缺德我可不饒,配上賊喊捉賊偷看的樣子很搞笑,郭德綱和於謙也曾對唱過北衡喊京曲劇箭桿河邊。
❼ 《箭桿河邊》是散文還是小說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電影《箭桿河邊》是由張覺非、李岳南改編自劉厚明的同名話劇。
採納哦
❽ 說出一部電影的名字,證明你已經不再年輕,你會說哪部
我們那年的電影:
我叫″小鈴鐺",家住″槐樹庄"。左鄰″白毛女"右鄰″李雙雙",屋前「分水嶺」屋後「沙家浜」。″今天我休息",正在討論"家庭問題",突然來了″不速之客",說是丟了″秘密圖紙",叫我″跟蹤追擊"。我跨過了″萬水千山",走遍″林海雪原",來到″箭桿河邊"。望著初升的″紅日",我寫下了″渡江偵察記"。我跟隨″山間鈴響馬邦來",到了″林家鋪子",問了″哥倆好",找到"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蝴蝶泉枯敏芹邊"認識了″五朵金花",拜會了″劉三姐",詢問了″阿詩瑪"的近況。告別了″冰山上的來客",和″雷鋒"一同登上"特快列車",我們參加了″鐵道游擊隊"。為了保衛″糧食",我們發明了″地道戰"″地雷戰"。在″平原游擊隊"和″獨立大隊"的協助下,根據″紅孩子""小兵張嘎"″英雄小八路"送來的″雞毛信"。通過″永不消失的電波",經過″奇襲",最終取得了″上甘嶺"的勝利。通過″南征北戰"的煅煉,我″在戰斗里成長"。
這是我的″電影史",還有落下的,請朋友們補上。謝謝!
青春歲月
南征北戰,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紅日,渡江偵察記,白毛女。
《紅色娘子軍》
看到裡面陳強演的南霸天那叫一個恨。
那時候電影都很激進,喜歡這部電影是因為裡面的女演員第一很漂亮,第二有許多女兵光著腿的鏡頭,那些英姿颯爽的女兵的腿型真的很美,估計那時候很多人和我一樣,嘴上不好意思說心裡其實很期待。
吳瓊花濃眉大眼,但我更喜歡裡面她的那個叫紅蓮的「姐姐」。我覺得她更有女人味。
那個指導員洪常青被燒死也是我看這部電影最心痛的時刻,在那一瞬間,吳瓊花成熟了,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者,不再沖動,開始知道動腦筋了,喜歡這部電影,給了我童年許多遐想和教育,讓我從小知道熱愛黨,從小知道是那時候的共產黨讓窮人翻了身。
我是五十年代初的人,六十年代以前看的電影都不記得了,六十年代看的電影還記得一些,但不能說記得好多。
當年,我家住在區政府所在的集鎮上,隔一段時間,縣里的電影隊就會到這里來放一次電影。應該說,集鎮上的人比農村的人看電影的次數多很多。雖然有時電影隊也下鄉,但全區幾個公社,幾十個大隊,一個大隊一年能去幾次都還不好說。因此,看電影不論是在集鎮上,還是在鄉下都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在我的記憶里,當年的電影有《萬水千山》,《五更寒》,《兵臨城下》,《紅日》,《柯山紅日》,《戰火中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羊城暗哨》,《五十一號兵站》,《永不消失的電波》,《青春之歌》,《地下航線》,《海鷹》,《無名島》,《徐秋影案件》,《在烈火中永生》,《兩個巡邏兵》《紅孩子》,《平原游擊隊》,《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古利鍾聲》,《沙漠追匪記》,《蘆笙戀歌》,《李雙雙》,《雷鋒》等等等等,說也說不完。看電影,那是我們這代人的快樂,是我們這代人翹首以盼的事。想當年,我們這些七八上十歲,十多歲的孩子為了看電影還發生過許多有趣的故事,但因為不在這個題目的范圍內,就不說了。
我所說的是三戰,即:《地雷戰》、《地道戰》和《南征北戰》。
這三部電影任何一部都看過多次,並且還都是上小學時看的。
除了《南征北戰》反映的是解放戰爭中孟良崮戰役的故事。那兩部原本是教學片,是為了響應「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當時備戰的政治需要,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所拍攝。
三戰電影故事都是有真實的 歷史 背景。《地雷戰》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半島共產黨所領導的敵後游擊隊,用土法生產炸葯、土法製造地雷同日本鬼子作殊死斗爭的故事。
《地道戰》反映的是冀中平原的農民游擊隊在抗日戰爭年代,運用一家一戶所挖的為躲避敵人燒殺搶掠的短距離地道,經過改造將其連成一片地下網路,可以防毒、防煙、防水。成為打擊日偽軍的有效手段。
而《南征北戰》所描寫的就是華東解放軍攻打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整編七十四師的孟良崮戰役。整部影片場面宏大,演員陣容中的主角多是大腕,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一部好的電影、戲劇和歌曲,包括小說拿卜、散文等文沒畢藝作品,對人的教育和影響不可低估。本博看「三戰」的時候,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了,產生的印象至今仍然是歷歷在目,好象昨天才看到似的。
《雷鋒》《英雄虎膽》《冰山上的來客》《永不消逝的電波》《劉三姐》《南征北戰》《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
那一年我大概剛讀小學,一部電影萬人空巷,且讓大家都認識了三位大明星:劉曉慶、陳沖、唐國強。
這部電影叫《小花》,講的是解放軍哥哥趙永生與一親一養兩位「小花」妹妹,在戰火紛飛年代的聚散離合,以及為共同的理想重聚一起,為革命浴血奮斗的故事。那首著名的片中曲《妹妹找哥淚花流》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師演唱,傳唱至今。
後來,記憶中還看過《戴手銬的旅客》、《神秘的大佛》、《知音》、《子夜》、《少林寺》、《南拳王》、《牧馬人》、《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媽媽再愛我一次》等。好的片子大家排隊搶票,買到票的人在人群中那個得意勁,能讓旁人羨慕得口水直流。也有一些企事業單位、學校學生組織看的電影,比如深受教育的《少年犯》、《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黑太陽731》等。
電影院門口,是擺著小攤、拎著籃子賣瓜子水果香煙冰棒的。電影院旁邊的單車停放點,誰要是胯下騎著永久、鳳凰等名牌,不知要羨煞多少旁人。
那時候的電影,很少有虛華的特效,也不知小鮮肉娘娘腔為何物,更別提飛來飛去的威壓,排山倒海的神功。知名的導演、敬業的演員、精湛的演技、精彩的故事,加上特有的年代元素,就是一部好電影的框架。
這種骨子裡的朴實,一如那個久遠的年代,令人回味無窮,一生難忘。
我的處女作是《金光大道》,再就是《閃閃的紅星》、《地道戰》、《地雷戰》、《海港》、《白毛女》、《戰上海》、《林海雪原》、《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黑三角》、《傷逝》、《苦惱人的笑》、《瞧這一家子》、《小花》、《他們在相愛》、《愛情與遺產》、《廬山戀》、《平原游擊隊》、《平原作戰》、《大李老李和小李》、《三進山城》、《江防圖》、《兵臨城下》、《十天》、《紅牡丹》、《小字輩》、《青春之歌》、《少林寺》、《少林寺弟子》、《南北少林》、《少林小子》、《橋》、《虎口脫險》。。。
❾ 「是誰那麼壞將我來造謠」是什麼梗出處是哪裡
一般現在提到這句話一定還會提到「貓湯梗」,或者「張雲雷燉湯」 ,是張雲雷帶火的。現在這個梗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也就是這句話和「貓湯」。
而讓「貓湯」這個梗發揚光大的則是張雲雷,他不僅唱火了《探清水河》,也用火了「是誰這么壞,將我來造謠。」 而很多人知道了之後也往回去查,也很多人因此關注李九春,因此李九春曾說感謝張雲雷幫我揚名立萬。
❿ 求關於莫言的奇聞軼事
這似乎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對比。攀登上舉世仰望的諾貝爾文學獎高度的莫言,只上到小學五年級。
莫言的家鄉是山東高密一個偏遠的農村,就是後來隨著電影《紅高粱》名揚天下的高密東北鄉。事實上,東北鄉不是行政區劃意義的鄉鎮,而是先民對地域的民間俗稱。因這一帶地處高密的東北角,東接膠州,北連平度,故稱東北鄉。在這里,「鄉」是地帶的意思。至今,高密河崖、大欄一帶依然習慣稱東北鄉。
1960年,莫言6歲,開始上學了。
學校的教室是村裡解放前開燒酒鍋財主家的老房子,20多間寬大的瓦房,是當時村裡最好的房子。母親用舊藍布縫了一個書包,放了幾本卷了邊兒的書、一塊石板和幾支半截的石筆。莫言把大哥讀完的書也統統裝進去,書包變得鼓鼓的,便高高興興地走進了學校。森手按照家譜,莫言是「謨」字輩,老師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管謨業。從此,他開始了五年的小學讀書時光。
當時,班裡的學生年齡相差很大,很多高個子的學生鼻子下面已經冒出了一撮黑茸茸的鬍子毛兒。莫言是最小的學生,穿著開襠褲,兩條褲腿一條長一條短。兩條鼻涕從鼻孔流到嘴邊,不時吸溜一次,聲音很響,讓人聽了感到不舒服。鼻涕稠得吸溜不動了,就抬起袖管一抹,弄得上衣袖子常年油光發亮。再加上營養不良,此時的莫言是一副病弱瘦小的模樣。那個時候,大人在生產隊忙幹活兒掙工分養家,沒吃的沒穿的,顧不上孩子。莫言很愛哭,在學校里打鬧、被同學欺侮了,就哭。但莫言很愛上學,每天一大早就到學校讀書。
莫言的爺爺沒讀過私塾,雖然不識字,但是博聞強記。從三皇五帝到明清歷史,從天文地理到世事變遷,從神仙鬼怪到民間傳說,他都能講得頭頭是道。到了農閑季節的晚上,爺爺就在炕頭上給莫言兄弟們講故事。莫言聽得入了迷,很多故事成了莫言文學創作的素材。爺爺的故事最早啟蒙了莫言,為他後來天馬行空、汪洋恣肆的想像力開啟了源泉。莫言於是想到了書,因為他知道,那些古往今來、天上人間、神奇瑰麗的故事都在書里。
上學後,莫言酷愛讀書,什麼書也讀。只要有字,莫言就視為珍寶。看閑書是他最大的樂趣。他對讀書的強烈慾望絲毫不亞於對糧食的感情。他讀的第一本書是《封神演義》。他知道一個同學家裡有這本書,於是軟磨硬泡,到同學家裡借書。可是那個年代,書是珍稀品,這本書又是禁書,不管莫言怎麼說,同學就是不肯借。後來,莫言終於和同學談判成功,條件是莫言幫他推一上午石磨,而且嚴格限定只准借一下午。莫言用一上午的勞動換取了下午讀書的權利。推磨回來,莫言就一頭埋進了「封神世界」。那騎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鄭倫、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孫、眼裡長手手裡又長眼的楊任,都深深地吸引著莫言,點燃了他通天入地的想像力。後來莫言又用各種方式,把周圍幾個村子裡流傳的幾部經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之類,全弄到手看了。他記憶力驚人,用飛一樣的速度閱讀一遍,書中的人名就能記全,主要情節便能復述,甚至能成段地背誦。
有一回,莫言從一個老師手裡借到《青春之歌》,時已下午。他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餓肚子,但還是擋不住書的誘惑,一頭鑽到草垛後,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讀完了,身上被螞蟻、蚊蟲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他從草垛後暈頭漲腦地鑽出來,已是紅日西沉。聽到羊在圈裡餓得狂叫,莫言心裡忐忑不安,等待著一頓痛罵或是痛打。但母親看看莫言那副樣子,寬容地嘆息一聲,沒罵也沒打,只是讓莫言趕快出去弄點草餵羊。莫言飛快地躥出院子,心情好得要命,感到了無比的幸福。
莫言的二哥也是個書迷。他借書的路子比莫言廣得多搏搭,常能借到莫言借不到的書,但他不允許莫言看他借來的書。二哥看書時,莫言就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一樣,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後,先是遠遠地看,脖子伸得很長,像一隻喝水的鵝,看著看著就不由自主地靠過去。因為爭著看基春拿書,莫言沒少挨二哥的打。那次,二哥借了一本《破曉記》,還沒看完,又怕莫言偷著看,就藏到豬圈裡。為了找到二哥的書,莫言不小心頭碰了馬蜂窩,幾十隻馬蜂蜇到臉上,奇痛難忍。但莫言顧不上痛,抓緊時間閱讀,讀著讀著,眼睛就睜不開了,頭腫得像柳斗,眼睛腫成了一條縫。就這樣,在那個年代裡,莫言如飢似渴地讀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苦菜花》、《林海雪原》、《海島女民兵》、《青春之歌》等都在這個時候讀完了。大量的閱讀積累了莫言堅實的寫作功底。
莫言是帶著感情讀書的,他和書中人物一起哈哈大笑,一起放聲大哭,沉迷得如醉如痴。讀《三家巷》,區桃犧牲了,莫言蹲在牛欄里痛哭一場。課堂上,腦子里也滿是區桃的影子,他就在書本上不斷地寫「區桃」。大人們知道了,都感到怪怪的:這個孩子是怎麼了?為什麼想得這么復雜?父親不準讀閑書,莫言就偷著讀。放了學,按照家裡分工,莫言要幫母親推磨掙工分。他一邊推磨,一邊讀書,忘乎所以。母親看到孩子喜歡讀書,就允許他先讀完書再推磨。晚上,家裡只有一盞油燈,掛在門框上,個矮的莫言就站在門檻上就著微弱的燈光讀。日子長了,門檻被莫言踩出了一道深深的凹槽。
莫言的天分極高,學習很勤奮,讀書又多,所以作文特別好。三年級的時候,村裡第一次演電影,演的是《箭桿河邊》。在物質和文化匱乏的年月,村裡人誰也沒見過電影是個什麼樣子,傳得很神,說是布上可以出人,可以說話,了不得。那天,老師早早就放了學,布置作業讓孩子們看完電影寫作文。莫言一手拿著干糧和大蔥,一手拎著小板凳,先去佔位置。他看著銀幕上的故事,興奮得手舞足蹈。電影演完了,莫言仍然依依不捨,看著放映隊收拾好家什走遠了,才回家。作文交上來了,別的同學都基本上是流水賬式地復述故事,唯獨莫言與眾不同。他在開頭寫道:「呱——呱——呱,幾聲青蛙的叫聲,把我拉上了電影銀幕……」教語文的張老師對莫言的作文大加贊賞,當成範文在課堂上誦讀,又推薦給其他老師,在全校范讀。同學們對莫言刮目相看,莫言高興極了。這次作文,第一次在莫言的心靈里種下了寫作自信的種子。
還有一次,老師布置寫作文。作文交上去了,當天放學時,老師把莫言留下了。莫言嚇得不行,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老師要懲罰他。到了辦公室,老師問:「你這篇作文是從哪裡抄來的?」莫言這才恍然大悟,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原來是為這個啊,就說:「是我自己寫的呀。」老師看到作文非常優秀,還是不相信是這個孩子寫的,就當場給莫言出了個題目,叫《抗旱》。莫言拿出紙筆,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老師一看,他寫得相當好,就服了,感嘆說:「真是人不可貌相!想不到你長著氣死畫匠的模樣,竟能寫一手好文章。」第二天,這篇作文被推薦到公社農業中學,給中學的學生當範文。至今,這篇作文還保留在高密莫言文學館里。
莫言的寫作是天賦才華,自小便顯露鋒芒。讀小學時,參加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宣傳小麥新品種,莫言自編快板:「貧下中農聽我吼,今年不種『和尚頭』。『魯麥一號』新品種,蒸出饃饃冒香油……」這個快板得到公社領導的表揚,為學校爭了光。看了電影《列寧在一九一八》,莫言自編家鄉戲茂腔:「列寧同志很焦急,城裡的糧食有問題。馬上去找瓦西里,讓他下鄉搞糧食……」莫言能編也能演,成為學校的宣傳骨幹。因為表現突出,在選班幹部時,莫言當上了學習委員,很得老師器重。
莫言有一位鄰居,是大學畢業生,當過老師,1957年被錯打成右派。他跟莫言講:「你作文寫得好,要努力,長大後當作家。當作家的人,一天能吃三頓餃子。」這話深深地印在了莫言心裡。後來生活好了,莫言最愛吃的還是餃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全家慶賀,慶賀的方式依然是包餃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