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為國內頂尖導演的馮小剛與張藝謀,兩人在圈內號召力到底誰更牛一些
關於張藝謀和馮小剛在國內影視圈誰的號召力更強一點,我覺得張藝謀應該是強於馮小剛的,首先要知道張藝謀是正經的導演系畢業的學生,可以說自打他學了這個專業以來,就註定了他這一輩子和電影有著不解之緣宴芹,並且科班出身的他也有著非常強的導演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張藝謀可以把一部電影拍成一部藝術品,可以說這完全得益於他的專業水平。
除此之外張藝謀可是培養了好幾個大青衣,就比如說之前的鞏俐以及後來的章子怡,可以說這兩個大青衣隨便拿一個出去,在娛樂圈都是響當當的存在。反觀馮小剛就沒有這種能力,至今為止他捧得最火的女演員也就是范冰冰,可現在范冰冰已經涼了。
Ⅱ 河南話泥腿子娃兒是什麼意思
河南話泥腿子孫顫娃兒的橋悄意思是:從農村則消敗出來的孩子,戶口在農村,家庭人員以種地為生!
Ⅲ 紅色題材影視劇井噴的原因和套路
懇請您點擊左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頭條號。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號:媒介之變(mediachanged),轉載須經授權。
張慧瑜
有媒體形容2011年是「紅劇井噴」的一年,這一方面是因為2011年有建黨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譽團余年兩個重大的紀念活動,另一方面新世紀以來,紅色題材影視劇本身成為電視劇生產的重要類型,諸多並非獻禮劇(由政府宣傳部門投資拍攝)的紅色題材電視劇同樣擁有良好的市場反響和收視率。
紅色題材影視劇已經積累了幾種頗為成功的敘述樣式:
一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代表作如《長征》(2001年)、《井岡山》(2004年)、《紅色搖籃》(2009年)等,2011年則是《開天闢地》和《辛亥革命》。隨著對歷史問題的寬容和去意識形態化,這些電視劇可以更為客觀化的呈現和還原歷史原貌,讓教科書里的歷史人物更有血有肉和人性化,把重大歷史演繹成為不同性格/人物之間的明爭暗鬥。特別是讓商業明星來扮演領袖及歷史人物,以達到吸引觀眾的效果,這種大明星取代特型演員本身依然呈現了主旋律與商業化之間的完美嫁接;
二是「泥腿子」將軍抗戰劇,代表作為《歷史的天空》(2004年)、《亮劍》(2005年)和《狼毒花》(2007年)等,2011年被廣電總局評價為「最好看的獻禮劇」慶滾的《永不磨滅的番號》,就屬於這種類型劇的創新之作。近幾年來,抗日題材成為塑造民族/國家英雄的重要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演繹的是國共聯合抗日的民族大戲,通過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書寫完成對民族/國家身份的重新認同;
三是「無名英雄」諜戰劇,代表作為《暗算》(2006年)、《潛伏》(2009年)、《黎明之前》(2010年)等,2011年則有《借槍》、《青盲》、《智者無敵》等。諜戰劇來自於曾經作為經典紅色題材的反特片,這類電視劇不僅具有驚險、刺激的商業元素,而且無名英雄對於信仰的忠貞和堅韌也是當下白領職場倫理的有力呈現;
四是青春/偶像紅色劇,代表作為《恰同學少年》(2006年)等,2011年無論是與建黨有著密切關系的五四青年愛國運動,還是參加辛亥革命的年輕革命者,都與青年人有關,因此,獻禮劇中也主打青春敘述。比如2011年上半年播出的《延安愛情》,還有以偶像劇著或耐稱的湖南衛視推出四部自製劇——以毛澤東為題材的電視劇《風華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劇情式紀實片《青春作伴》和《青春放歌》,組成「紅色青春季」,其中《青春作伴》用「超女」和「快男」來扮演12對紅色夫妻,也吸引了很多青年觀眾的關注。
2011年口碑與收視率最好的紅劇就是抗戰題材《永不磨滅的番號》(北京華錄百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這部劇播出之時即在北京衛視、安徽衛視接連創下收視率第一的佳績,隨後登錄央視一台。這部劇被認為是抗日版《水滸傳》(正如許多紅色經典《林海雪原》、《新兒女英雄傳》、《呂梁英雄傳》、《鐵道游擊隊》等都借用草莽英雄的傳奇演義來講述革命故事),通過李大本事帶領一群難兄難弟與被弱智化、定型化的日本鬼子周旋,在嬉笑弄罵中突顯兄弟情義和抗日救國的宏大主題,可以說是紅劇中少有的帶有喜劇色彩的抗戰劇。
相比「泥腿子將軍」石光榮、姜大牙、李雲龍等草莽英雄,黃海波扮演的李大本事同樣是泥腿子出身,沒有多少文化,但多了幾分痞子氣,經藏「靈機一動」把小鬼子搞得團團轉。與近幾年國共聯合抗日的書寫慣例相似,油嘴滑舌的李大本事與一身正氣的國軍軍官陳峰也是抗日好兄弟。這部喜劇耍寶式的電視劇使用了電影《集結號》的意識形態策略,恰如「永不磨滅的番號」這個名字,也是尋求組織「命名」的故事。
李大本事帶領的游擊部隊在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阻擊戰中幾乎全軍覆滅(除了小三子倖存),幾十年後烈士的遺骨才被找到、被重新安放在烈士陵園,這些沒有番號的、非正規抗戰部隊最終都獲得了上級和組織的認可,成為「中華民族」(這一當下最為重要的、重塑的歷史主體)的抗戰英雄,從而最終實現了個人/英雄奉獻、犧牲與民族大義/國家認同之間的和解。
可以說,這與其說是沒有名字的小人物、無名鼠輩向歷史「索回」番號/命名的過程,不如說更是當下的主流意識形態通過重新、再次命名、指認個人/英雄的崇高價值來獲得政治認同的過程,只是這里的「政治認同」已經從「革命」變成了以「中華民族」為主體的「國家」敘事。
在這種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意識形態支撐下,對於辛亥革命這一反封建王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變得更容易被講述了。再加上近幾年來民國傳奇劇以及民國文化熱,「民國那些事」早就成為電視劇熟悉的題材。
作為辛亥百年獻禮劇《辛亥革命》(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電視台聯合出品)於9月末登陸央視,與十年前《走向共和》引起巨大爭議不同,這部劇全景式地講述了從晚清憲政改革到辛亥革命爆發以及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史詩電視劇,細致入微地呈現了晚清貴族的垂死掙扎、袁世凱等立憲派的左右為難以及孫中山的激進革命等不同派別在歷史巨變時期的選擇。
盡管這部戲沒有像《走向共和》那樣極端地褒慈禧、袁世凱、而貶孫中山,但顯然與過去的革命史觀不同,每個歷史人物都被放置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顯得更為豐滿,尤其是在這段歷史中始終處在歷史漩渦之中的袁世凱被塑造的格外復雜和多面。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號:媒介之變(mediachanged),轉載須經授權。
Ⅳ 泥腿子是哪裡的方言
泥腿子是河南方言。
「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地里做農活時,免不了要和泥水打交道,為了避免弄臟褲子,常常把褲腿挽起來,因此泥巴會糊在腿上,如「泥腿」一般,因此形象的稱農民為「泥腿子」。常用於對農民的蔑稱,指鄉巴佬、沒文化、落伍的人,也說成泥腿。
農民的歷史演化:
1949年中國脊租共產黨在大陸建立政權以後,隨著農村土地改革計劃的完成,農村居民均獲得土地,這時農民演變為「自耕農」,但維持的時間極短;隨著合作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自耕農」的身份很快由來得極快的「農業合作社社員」變為「人民公社社員」。
「社員」的身份直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的1984年。隨著人民公社制度的解體,農村居民開始實際上重新擁有土地,即理論上的「包產到戶」,農民開始完彎芹全擁有土地的經營權。過去的以糧食生產為主的集體經濟轉為農戶自主經營的私營經濟。
農村由過去的種植業為主轉向多種產業,鄉鎮企業(20世紀90年代以後基本上全部轉化為私人企櫻鬧兆業即「民營企業」)獲得較快發展。至此,按照農業生產結構變化和就業途經,農民群體開始演化。
Ⅳ 張作霖臨終特意強調:日後決不能讓此人入東北,否則我兒性命堪憂
提到張作霖,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在 社會 狀況嚴重混亂的民國時期,出生底層的張作霖憑空而起,成為了人人手握重兵、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北王」,為我們國家的領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早年的張作霖是實打實的泥腿子,家境貧寒又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他,想要出人頭地是非常困難的。
奈何 時勢造英雄 ,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張作霖成功入伍,一展政治才能,成為了軍閥混戰中最威風的存在!
然而這樣一位殺伐果斷的政治奇才,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煩心事!
他十分擔心自己的兒子張學良,能否守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東北天地。
其實,張作霖有這份擔憂並不意外,因為相比於張作霖的殺伐果斷,他 的兒子張學良則書生意氣。
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書生意氣是最沒用的。
再加上張作霖樹敵太多,被暗殺的風險極高,因此作為父親的張作霖,對兒子的日後狀況十分擔憂。
然而,還沒等張作霖為兒子籌劃好將來,便有意外發生了。
1928年6月4日 ,對張作霖恨之入骨的日本人,在張作霖返程必經之地,提前買下了炸葯,將這位叱吒東北多年的「土皇帝」炸成了重傷!
被炸成重傷的張作霖也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但兒子張學良又遠在外地。
於是他便叮囑自己的部下, 自己死去後,絕對不能讓一個人進入東北,自己的兒子不是那個人的對手,否則性命堪憂!
在交代完屬下這件事情之後,這位昔日里所向披靡的軍閥大能,便一命嗚呼了。
看到這兒,想必很多朋友都會好奇,能讓這個昔日梟雄臨死前都提防的人,究竟是誰呢?
這個人名叫張宗昌,是張作霖的非常得力的部下,很有軍事才能。
按理說,作為自己的得力干將,張作霖讓他回來幫著兒子坐鎮東北才是,為何反而不讓他進入東北呢?
這主要是因為, 張宗昌這人行事無常,而且道德十分敗壞!
讓他進入東北,無疑是羊入虎口。
張宗昌與張作霖一樣出生於一個底乎空層家庭,不過他曾上過幾年私塾。
但是從小好動的他根本不是讀書的料子,再加上家裡的情況實在是拮據,沒幾年張宗昌便離開了私塾。
離開私塾後的他,整日無所事事,甚至還染上了 賭博 的惡習。
讀書不行的他在賭博上很有天賦,別人十賭九輸,而他卻是十賭九贏。
這種行為別說是賭坊的老闆了,就連賭友們都十分反感,就這樣張宗昌被人設計趕出了老家,流浪度日。
在流浪的過程中,張宗昌憑借自己粗壯的外表,成為了一名築路工人。
在當時那個年代,流寇眾多,而張宗昌所在的單位遭到了土匪的洗劫,而張宗昌更是被掠走當了人質。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張宗昌非但沒有人身安全,反而還和土匪們打成了一片。
原來,這群土匪頭子十分喜歡賭博,而他的賭博技術又十分高超,因此便得到了土匪頭脊仿子的重視。
就這樣, 張宗昌成為了土匪頭子的左膀右臂 ,還擁有了自己生平的第一把槍,並藉此練就了不俗的槍法,為他日後的成名之路奠定了基礎。
在歲野瞎清政府被推翻之前,在海參崴闖盪的張宗昌 積攢了不少人脈,還學會了俄語 ,之後更是被當時的沙俄駐軍的領導一眼看中,成為了一名小警察。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1913年,黃興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而張宗昌更是順勢而為, 在海參崴加入了革命隊伍 。
然而,張宗昌太過隨性,他所領導的隊伍更是毫無紀律可言,再加上張宗昌十分貪生怕死,打仗的時候經常跑路,也因此被人們笑稱「 長腿將軍 」,而他所率領的部隊更是在不久之後便全軍覆滅了。
不過張宗昌審時度勢的能力堪比一流,沒多久之後便 背叛革命投靠了馮國璋 。
在跟隨馮國璋的這7年內,張宗昌經歷了兩次戰敗,組織起來的隊伍更是被打得潰不成軍。
眼見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張宗昌在1921年的時候, 又投奔到了奉系的張作霖名下 !
剛到奉系的時候,張宗昌並沒有自己的隊伍,過了一個多月之後,張作霖才給了他一個營的編制,雖然張宗昌一直心有不滿,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直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之戰爆發,張宗昌才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其實在這場戰斗中,張宗昌並沒有出太大的力,只不過因為他要收剿的悍匪, 剛好是自己的舊相識 ,所以便能兵不血刃將其收編,而他也因此得到了張作霖的重視。
在這之後,張宗昌一路高升,很快便擁有了近萬人的部隊。
在第二次直奉之戰中,張宗昌更是大顯身手,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張作霖的左膀右臂、甚至還 當上了山東的軍務督辦。
按照常理來說,張宗昌怎麼都算是張學良的一大助力,但張作霖為什麼到死都要對他嚴防死守呢?
這就要從張宗昌當上山東軍務督辦時說起了。
在當時, 誰有部隊誰就有發言權 ,而張宗昌更是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山東的土皇帝。
上任之後的他, 非但沒有愛惜自己的羽毛,反而弄得怨聲載道。
剛上任不久之後,張宗昌 大肆發行兌換票 ,頒布各項稅收限制政策,導致山東的金融市場直接崩潰,物價暴漲,百姓們更是苦不堪言。
在軍隊方面,張宗昌 大力擴充隊伍規模 。
軍隊規模擴大就意味軍費開支會變大,錢從哪裡來呢?肯定是從百姓們身上搜刮的!
在這么重的壓迫下,百姓們的日子過得十分痛苦。
除此之外,張宗昌還十分好色,不僅喜歡風塵女子,還喜歡強搶民女,前前後後一共 納了20多房姨太太。
這么多的姨太太,想讓張宗昌記住名字壓根不可能,民間甚至流傳著張宗昌「 要問美女有幾何,俺也不知道多少個 」的戲言,為此張宗昌直接將這些姨太太編號,喊序號來區分。
張宗昌的種種行為,令當地百姓對他恨之入骨,百姓們甚至在私下裡給他冠上了「 狗頭將軍 」的名號。
然而,最令人發指的是,他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居然對老百姓們不管不顧,釀成了史上有名的「 青島慘案」 !
這樣一個毫無人性的領導者,下台是遲早的事情。
而張作霖作為目睹其種種暴行的旁觀者,肯定深知自己的兒子駕馭不了這樣的毒瘤。
俗話說,善惡終有報, 在1932年的9月3日,這位作惡多端的「混世魔王,終於倒在了血泊之中。
更令民眾們拍手稱好的是,張宗昌死後多日, 居然都沒有人願意為他處理遺體 ,可見人們對這個惡貫滿盈的大惡棍有多麼痛恨!
張宗昌出生草莽,能在眾多軍閥中佔有一席之地可見他的本領過人。
奈何他的貪欲過剩,且性情暴力,最終落到個橫屍街頭的下場也在意料之中。
如此種種,也證明了張作霖的目光如炬與他的拳拳愛子之心。
Ⅵ 喜看稻菽千重浪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沈英甲創作的一篇人物通訊,其主人公是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在這篇鏈碰戚人物通訊中,沈英甲形象、有趣、科學、完美地還原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成為我們深度解讀袁隆平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據和線索。
人物形象之所以讓人感受到生動與真實,正因為其所採用的語言與詞彙具有恰當的描繪性作用,將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與直接特徵進行呈現,由此達到了立體化效果。正如同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作者不需要處處強調袁隆平農業研究科學家的身份,而透過「稻菽、淤泥、分櫱、講義、選育」等詞彙,自然而然地塑造出農民科學家的形象,這種語言與詞彙既展現了他工作的環境,又體現了他科研的精神,由此才能達到完善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效果。
當然,袁隆平的形象是多元而復雜的,作者在詞彙的運用上也是豐富而多變的。「泥腿子專家」「泥腿子院士」等稱謂既形象又貼切,將袁隆平先生親民接地氣的科研精神進行了充分體現,他讓每一個讀者都能放進心中,並深刻認識到,他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而是一吵氏個朴實無華但又無比熱愛土地的農民科學家。又如「頭頂烈日、腳踩淤泥、彎腰駝背」這些詞彙,看似不像形容一位偉大科學家的詞,但如假包換地展現了袁隆平先生曾經尋求目標植株的形象特點。而「三個有餘,三個不足」「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力排眾議,力挽狂瀾」等詞語,又分別展現了袁隆平謙虛謹慎、理想遠大、有責任心的品格特徵。這樣的詞彙還有很多,只要我們閱讀時對這些詞有一個簡單的認識,袁隆平先生的形象就會油然樹立於我們心中,他有著堅定的雜交水稻夢想,棚陵在工作中嚴謹認真,一絲不苟,能吃苦受累,不畏懼艱難;在生活中他又溫潤如水,平和近人,既能登上世界舞台,也能腳踩泥土大地;在品格上他堅持科學精神,既強調創新,又要求腳踏實地。如此一來,一個身體有些瘦弱、臉龐略顯黝黑的農業科學家形象就此形成,這就是語言積累對於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現。
當然,詞彙是組成語句的基本單位。而透過詞彙所展現的人物形象,同樣在語句的描繪和表現下更為圓潤豐滿。比如在發現「天然雜交稻株」的回憶中,作者用「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筆灰塵,掖著講義夾,匆匆來到校園外的早稻試驗田」這樣一句話,簡單而形象地呈現了袁隆平當時的工作狀態,「拍去灰塵」說明他剛剛結束課程,「掖著講義夾」說明他並沒有休息就來到了試驗田,而這也充分印證了他不辭辛勞決心戰勝飢餓的理想,一瞬間整個人物形象就立了起來。又比如在反駁報紙提出的「三不稻」說法時,作者將袁隆平的原話放在文章之中,「果真是這樣嗎?我想用事實來回答」,這一句話聽起來語氣平和,展現了袁隆平平易近人的生活態度,但「用事實回答」幾個字就直接否決了「三不稻」說法,並用公開可查的明確數據進行反駁,這正是袁隆平端正科研態度與溫和性格的直接體現,也是使其人物形象更加完整的重要信息。
通過這些語句可以看出,袁隆平的品格高尚、科研精神純粹,但每每讓人感受到距離感時,作者就會通過一些側面形象的烘托,將其拉近與普通人的距離。比如在主持人的提問中,作者用「他高興地回答:他曾經夢見水稻長得像高粱那麼高,稻穗像掃帚那麼大」一句話就將袁隆平院士與我們普通人放在了一起,原來他也會因為夢而高興,也會做誇張的美夢,由此一句話就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神化」,而真正體現了人情味與人性化。
在語句的基礎之上,就構成了段落關系。而透過段落可以發現人物形象內部的差異與對照,進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下的行為動作、心理神態、語言表達等內容,找到人物自身存在的矛盾與邏輯,讓人感受到形象本身的氣質與本質。比如在第一節的第一段中,作者先交代了時間地點,時間為2001年春節過後的第二天,地點在湖南長沙馬坡嶺,天氣為薄霧有小雨。這段一開始看似與人物形象的塑造並無關系,但結合後續的寫作內容就會發現,袁隆平即使在春節期間,即使在第二天就要領取國家最高科技獎,即使天氣下著雨,但他仍然堅持親自下地查看試驗田,上面的時間地點信息就成為關鍵的要素。一方面為作者創造了反差,通過一個親自翻看土壤的「泥腿子專家」與領取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學家之間的形象對比,展現了袁隆平先生的兩個具有矛盾性的形象。另一方面,通過展現袁隆平走進泥土地中工作的情況,也能進一步突出他「農民科學家」的形象,讓人們相信他是真正依靠自己的雙手雙腳,成為了「雜交水稻之父」,讓人感受到了親切感與真實感。
又比如在第三節的第三段中,作者用一句話就引起了讀者的注意,「前些年一家有影響的報紙在頭版刊登了一篇貶斥雜交稻的文章,說雜交稻是『三不稻』——『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這句話直接為每一個讀者添加了一份厭惡情緒,甚至會與大部分「農業科研人員和廣大農民」一樣在心頭蒙上陰影。但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往往也會同時產生一種猜想,袁隆平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許我們會以為他對此謠言痛罵一番,或許我們以為他也可能對這種憑空出現的謠言不聞不問,但事實上他卻通過一封信解決了問題,文章中提到「憑著他傑出的學識和無與倫比的實踐,用事實說明『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這一句話既解答了我們心中的猜疑,又巧妙地展現了袁隆平注重科學、品性溫和、以理服人的形象,讓人對他產生一種由心的贊美與感嘆。
在段落之上,則會形成文章框架與結構。作為一篇人物通訊,作者設計的文章結構非常鮮明,每一小節都用一個核心語句引起,這既是對章節內容的總結,又是對袁隆平人物形象的概述。比如在第一節中,主題句為「實踐是他發現真理的途徑」,而在這一節中,全篇都在圍繞袁隆平的實踐過程進行敘述,他領獎前冒雨查看試驗田,下課未曾休息就帶著講義夾走進試驗田,一代代的選育過程等,這些內容都圍繞著「實踐」二字。在第二節中,主題句為「創新是他的靈魂和本質」,由此在本節中也展現了他不斷創新的過程,在未知其他國家失敗經歷的基礎上他義無反顧地展開探索,在理論與事實沖突時他不迷信權威,而是用實踐找出一條新的道路,而最終發表了自己的論文,真正實現了創新目標。在第三節中,主題句為「實事求是是他的立場和態度」,而這一節的內容中,也通過袁隆平反駁「三不稻」說法的信件內容以及他對「遺傳工程稻」的謹慎態度展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第四節中,主題句為「引領『綠色革命』是他的心願」,作者則用袁隆平的夢、科研成果以及偉大成就進行總結,將他的夢與夢想建立了連接。而通過這四個小節的聯系,可以讓讀者將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用「實踐、創新、實事求是、心願」四個詞語概括,實現對人物形象精髓的濃縮。
由此來看,《喜看稻菽千重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極其成功的,無論是詞彙還是語句,亦或者段落與結構,都在為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與立體化服務,這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人物形象鑒賞能力,而且還能讓我們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真正認識到文章元素中的人物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