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電影《活著》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電影的改編是低俗和功利的。
張藝謀對小說情節中可悲、可怒的元素進行了極盡粉飾,將余華頗為復雜的小說,改造為了無害的、小資感傷的民族名片,去掉了有可能造成危險的鋒芒,回歸了醇厚的撥亂反正主流旋律。
舉例:
有慶死於為縣長夫人抽血,純局活活抽死,為了救上等人的命,把一個孩子害死了。有慶說抽的頭暈,全身蒼白,還不住手,還繼續抽,說「獻血都這樣」,最終有慶死了。
那時候有慶已經不行了,可出來個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是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幹了。有慶嘴唇都青了,他還不住手,等到有慶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
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進產房去救縣長的女人了。
張藝謀改為有慶被誤殺,並且是區長「缺乏睡眠」,而且區長也受傷了,甚至還付出了自己最喜歡的汽車作為代價,後來還心心念念了一輩子,有慶的死所折射出的種種隨處可見的現實被消隱在一片正能量尷尬煽情中。
這一改動非常低俗。
張藝謀把皮影戲加入更是純純為了故作深刻和拿獎去的,展示民族符號,在《長城》中他加入了秦腔也是這個路數,拿獎騙外賓。
其他的一些改動,如家珍病的走著路能摔倒,村民們笑嘻嘻的說夜裡乾的太狠了,隊長作威作福,延續了歷史,流氓樣子電影並未表現出來。
人民公社請風水先生看屋子,燒了老孫的屋,還是飢餓年代用人們嘴裡省下來、摳出來的油浪費、玩鬧似的燒的,老孫說燒了我也得死了,這些也沒有拍。
有慶穿不起鞋,鞋底都磨穿了還繼續穿,為了珍惜來之不易的鞋子,上學路上光著腳走路,把鞋拿著,下雪天也是這樣。衣服更是破破爛爛的。結果電影里有慶穿的里三層外三層,和欺負鳳霞的小孩子打架那場戲,衣服恨不得比地主家孩子穿的都要好。
占故事很大篇幅的飢餓,從頭到尾的飢餓,完全刪除,你在電影里看得出他們飢餓過?
貧窮,完全從頭到尾擺脫不了的貧窮,完全架空為符號。有慶的飯盒比我的都好,大煉鋼鐵時家裡那一桌子碟碟碗碗,我好像看見了史做凳讓矛革的金庫了,都眼暈了。余華小說里對貧窮的概念表現的非常清楚,《細雨中呼喊》,親爹吃點飯都要擺臭臉,最後老頭被排擠的盼著自己死。摔了一個碗,一是沒有替代的了,物資匱乏到極點,二是摔了碗的人給家裡造成了極大的麻煩,貧窮造成的消沉和恐怖氣氛,在電影中完全輕松和諧,福貴的日子看上去幾乎是小康的。
電影中原創了一個人物,王教授。原著中只是說鳳霞產後出事死了,而電影原創了一段低能劇情:說學生們把老教授們都打倒了,所以沒人會看病了,電影表現了造反的學生們一開始志得意滿胸有成竹的樣子,到鳳霞大出血後,戲劇性的大喊「我沒學過,我不會呀!」完全變成了丑角。
這點情節太拙劣了,漫畫一樣,給外國人看的。
至於再後來,家珍死了,包產到戶以後,二喜去城裡干苦力,拉板車,呼哧呼哧氣都喘不過來,還要背著兒子苦根,在板車上綁竹竿晾尿布,在城裡完完全全作為一個原始人、失去人權掙命的農民掙扎在最底層。後來二喜拉水泥板被擠扁了,死的一根完整的骨頭都沒有。
福貴在私有化社會過的更是豬狗不如的生活,下了雨爺孫倆搶收棉花,累的小孩子發了燒,家裡都沒有糖給他熬薑糖水,豆子都難得吃上,吃豆子高興的撐死了。
這些事情由於發生的年代不對勁,所以電影不允許發生,寧肯把時間大幅度的浪費給重復的鎮長被錯劃資產階級反革命啦,春生要重開了之類的,卻不肯稍微花一分鍾給後來這些事一些內容,來讓故事從【昏君當道,民不聊生】這種傳統的低能敘事超脫出來,格局更大一點,去著眼於歷史和文化,而非一朝一代甚至一家一姓甚至一條路線的責任去。
種種情形來看,貧窮、飢餓、彷徨、如蛆附骨的苦難,全部被拆解,電影結局時,外孫饅頭玩小雞,福貴說生活越來越好,電影粗桐變得非常低俗。《活著》無法和《霸王別姬》比較,也談不上在94年獲得一席之地。未來如果有人再翻拍余華的這本小說,很難拍的比張藝謀版本更低俗。
❷ 為什麼《活著》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因為,《活著》對外國的本土化做的好,引起了外國人的共鳴,而《一個也不能少》的手法則略顯粗糙,才使得《活著》獲 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提名
❸ 求電影活著的觀後感
《活著》這部電影根據小說《活著》改編而來的。《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小說中的主人翁福貴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由於嗜賭放盪,輸盡家財。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佃農,並很快被國軍抓壯丁捲入國共內戰。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經受著苦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小說中很多情節都沒有在電影中出現,所以看完電影後,我又看了遍小說。電影和小說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作為張藝謀導演的作品,《活著》能夠說是他不同風格的代表作。1994年,該片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雖然電影給人傷感,但遠沒有小說給人帶來的震撼。小說給人帶來的震撼是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那種死亡所產生的悲痛感是十分緊湊的,讓讀者感覺到生命的脆弱。而電影在表現這點上有點散漫,也不夠著重,反正是想死又死得不能感動人,要死又死得不徹底。比如有慶的死,小說中本來是寫有慶給縣長的老婆去獻血,結果他獻死了。不像電影里死得那麼不值一提,荒誕卻不如小說那種寫法讓人心痛。如果這件事跟後面鳳霞難產而死的事聯系起來,兩個小孩都死在同一家醫院里,就更具有杯具色彩。然而電影中卻加入了政治因素,這也是為什麼該
電影唄禁止上映的原因之一。
整部電影給我一種灰色的傷感。如兒子先被倒塌的牆壓死,鳳霞先天聾啞,然後難產超多出血而死等等。小說中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老牛,兩者相依為命。而親人一個個的死去。
張導在電影中加了一些諷刺的東西。如:救風霞的教授因為太餓被饅頭噎著,而不能去動手術,眼睜睜地看著鳳霞被紅小兵們弄得大出血死亡,還有加了福貴靠皮影吃飯的情節。電影還有一個情節,就是當年透過賭博贏取福貴祖屋的龍二在建國時期抗法和破壞國家財產而被判處死刑,福貴感慨著自己的「幸運」。雖然龍二的死是因為其違法抗法,他被槍斃也是死有餘辜的,而福貴如果當年繼續保留著祖屋,那他難免也會成為一個冷酷自私的刻薄地主。而且這樣的劇情描述更顯示出了這種亂世年代,世事無常。活著這部電影十分的長。整個電影的過程給我活著真好的感覺。活著真好不僅僅是對自己也是對家人、朋友的一種安慰,一種幸福。
❹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活著》
書與電影的結局都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出發點,但我更喜歡張藝謀導演電影中的結局。
書中的結局太過於悲慘,用過多的悲慘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著的艱難,從而展現出活著的珍貴。書中的整體基調都很悲,在結尾更是,福貴孤獨一人的活著,那種壓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難以忘懷。但是電影的結局卻與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歡電影的結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為了生活中些許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願意存在,願意努力的活著,去創造這生活的甜。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❺ 電影《活著》觀後感
以前看過余華的小說,很震撼。而且我總認為根據小說拍成的電影總不會比小說精彩。討厭跟風。所以一直沒看張藝謀拍的《活著》,雖然身邊的朋友一直在推薦。前段時間因為選修電影文學而找來了看,我終於打消了對電影《活著》的誤解,在我眼中,電影比小說又多了一種韻味。
小說給我的感覺是「活」,余華太殘忍,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而去,最後只剩下他守著一頭老牛,我當時看小說的時候淚水不停的流,余華這樣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覺得太沉重,但我絕不否認,它是一部很成功的中篇小說。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著」,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著環境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
福貴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皮影是他的特殊愛好。當他的文藝嗜好變成謀生的工具時,他卻表現的.「樂得其所」。這是一種「活著」的韌性在激勵著他,帶領著他,讓他頑強地生活著。
片尾,福貴找出裝皮影的舊箱子,讓外孫養小雞。外孫和小雞都是新生命的象徵,皮影雖然沒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續。一家人開心的笑著,影片到這里戛然而止,給人一種「影片結束,而生活繼續」的感覺,我非常喜歡。
生命總要綻放,不管經過多曲折的道路。看過余華的所有小說,深深欽佩這樣寫作很有獨立思想,不夾帶個人感情的敘述,在他的小說面前很多時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說中所傳達出的悲痛和那個時代的無奈和壓抑。
沖此看了張藝謀的《活著》,在整個電影行進中我再一次被這樣小人物在那個年代的命運的主線所深深吸引與牽動。
葛優的演技簡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別提鞏俐的表演,將那樣的一個中國傳統女子的性格與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鳳霞臨死時她的哭戲,宛若我們身邊的即將喪失兒女的可憐母親;最痛苦的不是看著女兒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種惋惜。其實這些在余華的小說中體現得更為透徹。
在改編上很多地方作了變動,但也不影響整個主線的發展,但是沒有小說詳盡,所以「活著」的這個主題在電影中的體現就需要觀眾仔細分析,而不像小說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淚的辛酸和人生社會的無奈。
在結局的時候,電影並沒有把小說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預制板夾死以及孫子在自然災害時期吃豌豆噎死的結局再刻畫出來;結尾處,導演以一種祥和的生活狀態結束了這一幕幕的人生悲慟——病倒的家珍和福貴二喜以及孫子幸福開心地吃飯···
電影也確實不需要像小說中那樣再刻畫下去了,因為主題在於活著,這一切的經歷以足夠反映一切,而再說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題與意蘊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觀眾們傳達著活著的信念。
再次感嘆,葛優的戛納影帝真是不是這么簡單得到的,這樣純熟的演技也實在讓人佩服。
顛沛流離的生活,感謝現在的安詳與和平。
❻ 解析《活著》電影
(一)《活著》電影
生活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不知道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幾乎每個普通人都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就因為我看了張藝謀的片子,愛奇藝便自動推給我他導的很多片子。所以,我看了《活著》,張導那麼多片,我選了《活著》,是因為葛優。男演員中,我是很喜歡他的,也認為他的參演是票房的保證。這片子拍得太早了,1994年,那時他應該很年青吧,演技還稍顯稚嫩,沒有鞏俐那麼游刃有餘。不過我還是很喜歡,看了好幾遍。說一下,這片子幾乎都是當今影視界的大腕,我們不得不佩服張導當時的眼光。張導一直如此,氛圍總是輕輕勾勒,感覺總是差點什麼,不過在當時拍這么敏感的片子,張導也算是比較大膽的了。這片中有幾處改編,我覺得很不錯,尤其是結尾,讓我們的心不那麼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