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邊城電影和小說有哪些區別
一、《邊城》電影和小說的區別:
1、小說多次提到「虎耳草」,而電影沒有虎耳草的相關鏡頭。
小說第十四節:「爺爺,你說唱歌,我昨天就在夢里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作者借對湘西小城的描寫來表達最本真的生活狀態,最質朴的人性。可是,也是因為前面景物的美好,才更襯托出結局的悲涼。
而電影沒有。
2、小說:對妓女用了較多筆墨的描寫,•電影:旁白中並沒有把小說中的人物背景講清楚。僅用了水手們交談的幾個鏡頭帶過。
小說里這些寫到: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時得先交錢,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3、關於剝豆子:
電影中爺孫倆正在剝豆子,此時爺爺向翠翠說有人來家裡說媒,試探翠翠的態度。翠翠既害羞又激動,手裡的豆子一下子都滾到了水裡。
而小說中並沒有相關的描寫。
4、關於白塔:
影片一開始有許多關於白塔的鏡頭,突出了白塔的象徵意義。但小說最後突出描寫的白塔重修的情節,影片卻沒有提及。
5、手法不同:
比如關於爺爺將逝——小說:以「假如爺爺死了……」等話語或心理活動做鋪墊暗示爺爺將離世。
電影:以雷雨傍晚及晚上爺爺的一連串艱難的動作來刻畫即將離世的爺爺。
二、小說《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三、電影《邊城》:
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湘西山區一個偏遠的小鎮--茶峒城。
中文名:《邊城》
上映信息:1984年 中國
導演:凌子風 (Zifeng Ling)
出品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 Beijing Film Studio
獲1985年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獲1985年加拿大第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榮譽獎。
Ⅱ 求電影(邊城)的觀後感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戰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 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大老。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二老。二老想做雲雀,二老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二老不喜歡大老。 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 二老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 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大老,大老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二老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 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今天是我第三遍觀看電影《邊城》了,看著一幅幅清純而又自然的畫面,我又一次被影片質朴的人情和真摯的情感所深深打動!
六年前,當我第一次觀看電影《邊城》,為學生講述翠翠的故事時,我被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深深感染,自己的心也隨著翠翠而或喜或憂,或悲或嘆。那時,我大學畢業僅一年之久,帶著年輕般的輕狂,只是把故事講得熱血沸騰,並未深悟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一個三年,當我帶著新一輪的高一學生再讀《邊城》時,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段凄婉的愛情故事,而是作者筆下所描繪的理想人生形式——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今,再一次細細品味這篇經典之作時,作者筆下所描繪的湘西世界的純朴人情和至真人性,無不成為在這個物慾橫流、道德敗壞的時代下,凈化人們心靈的一曲聖歌。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觀看了根據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改編的同名電影。我認為電影的改編比較成功。之前沒有從頭至尾地讀過小說,但看過之後我的感慨也很多,在這里記錄下來。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兩個年輕人:天保和儺送與擺渡老人的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朴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夫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對他產生了好感。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夫求親。兄弟倆人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事後外出意外而死。儺送也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本人概括能力低下,故此段部分語句為摘抄。)
看電影時我最深的感覺就是,邊城的人民是一群善良、淳樸的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朴勤儉的古老民風。電影中的山城是一個充滿鄉土人情的世外桃源。山城中的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像老船夫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端午節趕集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生意人大方地送給他酒和粽子;還有在老船夫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一家的無私幫助……這就是質朴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我想,正是良好的民風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而這種民風在現今繁華的城市中已經盪然無存了。另外山村裡那片美麗的景色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相對於在林立的水泥築起的高樓大廈中的城市生活,我更想往生活在那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那種生活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而說到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老船夫了。他雖然生活並不富裕,而且工作十分辛苦,但卻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過著心滿意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同時,他也有著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和翠翠相依為命,他將自己全部的愛傾注到了翠翠身上。他對翠翠的摯愛是那麼淳樸、善良。我有時候甚至覺得他就是為了翠翠而活著。而電影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翠翠,則是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她和老船夫辛勤工作,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她和儺送的愛情是那樣的平淡、朴實,甚至兩人都沒有過談情說愛,更沒有過什麼海誓山盟,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著含蓄之美。而這種簡簡單單的愛情,不正是現在很多人所夢寐以求的嗎?
書中人物的這種朴實感情,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他倆既有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有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情與錢財、地位這些功利的東西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則為了成全弟弟而犧牲自己。他們用友善演奏出平凡而高尚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電影中最妙之處即使結尾部分。儺送最後回來了沒有?翠翠等到他了嗎?電影都沒有給出回答,而是給予了我們一個廣闊的遐想空間……
《邊城》,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名作。沈從文系鳳凰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家鄉,特別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為環境題材的,《邊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風光秀麗,人性質朴的邊遠小城,即使是戰亂年代,仍保有一方凈土的小城,講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儺送二老等人之間發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為主線,描繪了湘西生動的社會風俗,優美的環境,純朴的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學過《邊城》之後,不禁會為湘西美麗的環境,質朴的風情所吸引,在大腦中盡情勾勒美麗的畫卷,陶醉於青山綠水中,陶醉於端午龍舟的火熱中,陶醉於人們之間的朴實情感中,心隨著翠翠的一言一舉而起伏,為她歡喜,為她悲傷。
翠翠作為主人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純真和善良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繪中,我可以想像出她美麗的樣貌,質朴的微笑,這大概是影視作品所不具有的優勢,文學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畫一個自己欣賞和喜歡的形象。
然而,在看過《邊城》的影片後,我卻發現影片中的翠翠和想像中的差別很大,就樣貌而言,自然不能過於苛刻,必定現實和想像總是會有差別,但有一點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幾乎見不到她有什麼笑容,這對於我的想像簡直是一種顛覆。在我的想像中,翠翠應該擁有美麗而燦爛的笑容,因為這應該是自然山水養育的少女最明顯的特徵,笑容是一個人心靈的映射,從笑容中我們便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體會出她的心靈是純潔還是狡詐,是開心還是憂郁。總之,在我看來,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沒有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遺憾。
Ⅲ 凌子風執導的影片什麼根據沈從文小說改編
凌子風執導的《邊城》根據沈從文小說改編。
《邊城》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彩色故事片,由凌子風執導,馮漢元、戴吶等主演,於1984年上映。影片改編自沈從文同名小說《邊城》,講述了民國初年湘西山區偏遠小鎮茶峒城發生的故事。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3)邊城電影版開頭改編好在哪裡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民國初年,在湘西邊境的一個小山城裡,有一個老船夫,守著一條渡船,幫來往的人渡河。他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17年前,翠翠的母親與一名屯戍軍士未婚生子,後來二人雙雙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轍,一心希望把翠翠託付給一個可靠的人。茶峒城裡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
他們同時愛上了翠翠,而翠翠愛的是二佬,三年前的端午節夜晚,翠翠偶然邂逅了二佬,感情的種子就在那時悄悄埋下。後來,兄弟倆決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讓翠翠選擇。
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歌聲再沒有傳來了。隨後卻傳來了大佬被水淹死的噩耗。二佬雖仍愛著翠翠,但因為哥哥的死,賭氣出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鬱而死。翠翠終於明白了許多事情,於是,她守著渡船,等待二佬回來。
Ⅳ 邊城電影改編的壞處
看過這本小說以及和看過這部電影都知道,這樣的改編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是對原著的尊重,也是對小說的真實再現。但從電影的角度來看,它就有些缺乏創新了。電影和小說有著相同的美學規律,在發展的過程中都互相從對方吸收著有益的因素。但是追其根本,他們還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有著各自突出的藝術特徵,展現方式。電影在改編的時候,重要的是在於他如何能夠保留原有的素材,而並不在於如何能夠復制文學作品的內容。由於電影藝術具有時空的限制性,創作者應該對內容進行凝練,並縮減一些次要的人物角色,突出主要人物。成功的改編無疑是給觀眾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站在電影的角度再次展展現小說的核心內容,使觀眾對文本的解讀更加直觀性和形象性。《邊城》這部影片在中心思想、敘事結構、人物形象上都未作出變化,讓人觀看影片的時候,難免會有些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