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地道戰 在哪裡拍攝的
在河北保定冉庄,現在已經是地道戰遺址. 樓主想去嗎,可以查下地圖,我附上簡單介紹哈.
冉庄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㈡ 老電影《地道戰》的原址是哪
地道遺址冉庄遺址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冉庄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焦庄戶遺址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庄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斗是爭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敵人發現只有束手就擒。 為了跟敵人長期斗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安裝了翻板、單人掩體和暗堡等戰斗設施以及數十個休息室和指揮所,供民兵和群眾較長時間的在地道內戰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裡共挖了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斗型地道網。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庄戶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雄斗爭的歷史畫面。現在供人們參觀的地道遺址留著650多米。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共有六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庄戶村的戰斗歷史;四是吃「抗戰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看「地對空導彈基地」(即看部隊內務、隊列表演、通訊和指揮、導彈實物操作、導彈演習錄像);六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蘋果活動。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為德育基地,1998年被省委國際委員會命名為國際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人際辦命名為人民防空教育基地。1995年在原地道戰遺址前劃地建設了定襄革命歷史紀念,從而更增添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1940年,百團大戰告捷後,慘敗的日寇向我晉察冀邊區軍民實行了野蠻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內的日寇也對西河頭、炭窖溝、藏孤台等,3 個村莊進行了洗劫,先後製造了8起慘案,槍殺百姓400多人,燒毀民房2000餘間。為了躲避日寇的燒殺搶掠,我抗日軍民遵照毛主席「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積極防禦思想,依據當地的地形條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據統計從1942年到1948年全縣157個村子,其中有80多個村莊都挖有地道,地道總長是200多公里,西河頭地道戰開挖於1942年,從最初只能應急藏身到1947年經全村500餘勞力,突擊40個晝夜,挖成南、中、北三條主幹線,縱橫52條支線,結構分上、中、下三層,全長10華里,現在開通的是其中的一面干線,全長旅遊路線為1000米左右,下入到地道,聞著潮濕的泥土氣息,走過一處處戰斗工事,眼前的實物瞬間將人們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前後共經過大小戰斗11次,斃傷敵人100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400餘件。其中最大一次戰斗是發生在1947年同閻錫山的第39、40軍及偽警大隊共計5000餘人作戰,民兵及武工隊僅50餘人,無一傷亡,斃傷敵100餘人。 馬尾山遺址 馬尾山地道內部馬尾山地道遺址即華東抗戰地道紀念館地處山東省西部,泰西西路34公里,肥城市儀陽鄉劉台村原馬尾山舊址,位於有「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稱的肥城市桃園世界風景區中央。 地道戰遺址再現了歷史的遺跡,展示了抗戰時期的光榮史。 地道縱橫長度約3200多米,這是一個雙層地道,上層地道全長800米,離地面3米左右的距離,已修繕完畢,對外開放。下層還未開放。地道中設有衛生室、指揮部、彈葯庫、伙房、水井等。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藉此敲開了全面侵華的大門。華東全民抗戰,為阻擊敵人採取了地道戰戰術。 地道於1938年開始挖掘,1940年完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省肥城人民積極利用地道優勢配合野戰軍、武工隊對日偽軍開展游擊戰,作戰100餘次,殲敵千餘名。 曲陽發現抗戰地道近日,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郭家莊村意外發現一條抗日戰爭時期地道,該地道於70年前開挖,貫穿整個舊村落。 郭家莊村83歲的呂趁考和80歲的王海青曾是該地道的開挖者。據兩位老人介紹,該地道主幹道呈十字狀貫穿舊村落,南北迂迴長500多米,東西長約750米,出口位於郭家莊村舊村落西北,大部分庭院與幹道連通。地道距地表五六米,地道高約1米,寬約1.5米,成人需彎腰行進。地道備有煙道,以提防日軍用煙熏。 據曲陽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麗敏介紹,此次發現的抗戰地道,再現了晉察冀抗戰時期曲陽人民英勇斗爭的歷史。目前,曲陽縣已安排靈山鎮及郭家莊村的義務保護員看管該地道,並對地道進行資料整理與登記,以便日後進一步開發。
㈢ 地道戰至今在那個地方
西河頭村,冉庄村,焦庄戶村
地道戰遺址
1.冉庄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2.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3.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
4.但是「地道戰的電影」是在保定市清苑縣冉庄拍攝的。
地道的分布范圍:
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劇組曾經考察了石家莊地區的正定縣高平村,發現那裡的地道保存的不太好,就沒在那裡拍攝。
地道戰的含義: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的產生 :
1939年初,日軍侵佔了冀中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製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慘痛的教訓,逼得蠡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
後來,經過縣委決策,在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路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斗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掃盪。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鑽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鑽出,在背後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盪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
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於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盪」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庄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盪中打出了名的。
㈣ 請問地道戰的故事究竟是發生在河北的冉庄還是在北京的焦庄戶
正宗的是在冉庄,我去過,現在還留著老種叔敲鍾的大樹呢。
北京焦庄戶只是曾經開展過地道戰的一個地方,電影《地道戰》寫的是保定冉庄
電影里的人物高傳寶,真實人物叫張森林,現在冉庄村建有《張森林紀念館》供遊客參觀。電影里的高家莊就是冉庄,馬家合子就是清苑縣的張登鎮。
㈤ 地道戰原址在什麼地方
地道戰原址:河北省正定縣高平村是「抗日先鋒村」,這個村《地道戰》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壞後,不具備外景拍攝條件,因而《地道戰》影視作品選擇臨近的冉庄、李庄、唐庄進行拍攝的,導演將這三個村莊合而為一,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三個村莊的「合成」。
高平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曲陽橋鄉,距縣城18公里,距鄉政府4公里。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曲陽橋鄉的高平村,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村中尚保留抗日戰爭時候的地道,並有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日戰爭時期,高平村的村民和敵人進行了英勇的「地道戰」等一系列抗日戰爭。
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拍攝《地道戰》的時候,是當作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拍片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同時要求攝制組運用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
(5)地道戰電影地道在哪裡擴展閱讀:
1945年5月,高平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村裡七八十個人打退了1000多個日本鬼子,而且還打死了50多個偽軍。戰斗結束後他去打掃戰場,結果被敵人打了回頭炮。劉傻子就是《地道戰》中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這兩個人物的原型。
電影中,高老忠最後鳴鍾向鄉親們報警的時候,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而在實際中,劉傻子也的確犧牲了。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電影劇情就是其中之一。
《地道戰》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八一電源製片廠內搭景拍攝的。攝制組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地道戰斗網。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㈥ 電影《地雷戰》《地道戰》的拍攝地點分別在哪裡
《地道戰》在河北保定冉庄取景拍攝,《地雷戰》在山東海陽朱吳鎮取景拍攝。
河北省正定縣高平村是「抗日先鋒村」,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壞後,不具備外景拍攝條件,因而選擇臨近的冉庄、李庄、唐庄進行拍攝的,導演將這三個村莊合而為一,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三個村莊的「合成」。
1943年春,中共海陽縣武委會在小紀區南埠村召開各區武委會主任會議。參謀楊兆龍傳授了埋雷方法,並發給各區數顆鐵制地雷,海陽民兵才開始認識了地雷,並同地雷結下了不解之緣。
是年5月,小紀區瑞宇村民兵副隊長於鳳鳴在瑞宇、東村莊之間公路上埋下兩顆地雷,炸死炸傷從行村出來搶小麥的日偽軍5名,揭開了海陽地雷戰的序幕。
(6)地道戰電影地道在哪裡擴展閱讀: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地道戰曾在北京也有發現,說明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5年5月,高平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村裡七八十個人打退了1000多個日本鬼子,而且還打死了50多個偽軍。戰斗結束後他去打掃戰場,結果被敵人打了回頭炮。
劉傻子就是《地道戰》中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這兩個人物的原型。電影中,高老忠最後鳴鍾向鄉親們報警的時候,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而在實際中,劉傻子也的確犧牲了。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據歷史遺物顯示,地雷戰戰術形成並匯集成冊是在民國30年12月28日(1942年),作者署名劉丁,書名叫《地雷課本》,全書共分十課,第一課《總說地雷》概述了太南地區的地雷戰概況,由此書可知,地雷戰最初是在太南地區誕生。
至1941年,已經形成戰術,匯編成冊後流通至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