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推薦幾部優秀的伊朗電影
《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故事梗概:
小阿里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兄妹倆商量好輪換著穿阿里的球鞋上學。每天妹妹放學後,都要飛快地跑回來,將鞋子換給阿里,為此阿里經常遲到並受到懲罰。為給妹妹買雙新鞋,阿里想盡了辦法,在和爸爸去做園丁賺了錢後,他首先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鞋子。不料自行車剎車失靈,父子倆狼狽回家,幫妹妹買鞋的事也泡湯了。
最後,小阿里決定參加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卻拿了冠軍,給妹妹掙一雙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失望的小阿里脫下那雙已經跑爛了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水池裡,紅色的金魚繞著他受傷的腳游著……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巴倫》
故事梗概:
1989年,蘇聯撤離阿富汗後,140多萬阿富汗難民湧入伊朗。年輕一代的阿富汗難民出生在伊朗,他們在貧窮中掙扎,大多數只能為了低廉的工資從事最艱苦的工作———如建築業。
一個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養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裝到建築工地幹活。工頭梅馬讓這個瘦弱的「男孩」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惱火的拉提夫不斷阻撓巴倫的 工作。可是,當他發現巴倫的真實性別後,不僅喜歡上了她,還傾盡全力幫助她及她的一家。
本片由代表伊朗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導演馬基-麥吉迪執導,他因成功執導影片《天堂的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顏色》等影片而成名於國際影壇。與《天堂的顏色》的過度煽情所不同,《巴倫》是麥吉迪最具有現實主義風范的作品。他通過一系列簡單普通的事件迸發出力量,以讓感情一點點積蓄下來的方式打動觀眾。這仍是一部憂傷而感人的影片,但麥吉迪在這種悲傷的情緒中融入了幽默感和溫情。
推薦馬基德·麥基迪 導演的其他作品:《黑板》《天堂的顏色》《戰勝魔鬼》《兩眼雙盲》《抵制》
《櫻桃的滋味》
又名: 櫻桃的滋味 / 櫻桃之味
導演: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中年男人,想自殺,(為什麼?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開著一輛吉普車到處尋找一個可以掩埋他屍體的人,他找啊找,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士兵、拾荒者、神學院的學生等等,可是沒有人願意為了錢去做這種事。他四處碰壁,終於,有一個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為了替孫子看病,答應了他的要求,卻又給他講了一個有關自己的故事:原來,這老人,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他找了一棵櫻桃樹上吊,不想那樹枝不結實,繩子斷了,於是他就坐在樹下吃櫻桃,吃了一顆又一顆,吃飽了,他決定繼續活下去。
我們一直不知道這個主人公到底死沒死,影片沒告訴我們這個,這是個懸念,結尾是開放式的,還帶點解構的感覺,不過沒關系,他死沒死都不再重要,阿巴斯要表達的,已經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表達盡了。
《黑板》
薩米拉·馬克馬巴夫(一個年輕的女導演)
故事梗概:兩個顛沛流離的流浪教師,背著一塊大黑板去尋覓願意付學費的小學生。路上,他們分別遇上了一群偷運禁品的孩子和一群逃離伊朗的老人,黑板既是他們執著地向窮苦的人們傳授知識的載體,也是向心愛的女人傳達愛意的信箋,更是幫失足受傷的孩子包紮的夾板……沒有復雜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煽情的對白,但搖晃不安的鏡頭,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
導演戴瑞什·麥赫瑞
故事梗概:蕾拉和雷讓是一對幸福的新婚夫婦,但蕾拉卻被檢驗出沒有生育能力,盡管深愛著她的丈夫對此一再表示不介懷,但是丈夫的母親卻一直逼兒子重新娶妻生子。在丈夫和婆家的雙重壓力之下,善良而聰慧的蕾拉作出了一次改變她以後生活的決定……
《白氣球》
導演賈法·潘納西
電影的開頭頗似另一部伊朗電影《小鞋子》:伊斯蘭教新年來歷之際,穿著小紅裙子的可愛小女孩纏著媽媽想要買一條「胖胖的會跳舞的象新娘一樣的」金魚,在哥哥幫助之下終於拿到了錢,可是在路上卻把錢給丟了。看到這里的時候,心想不會又是一部《小鞋子》吧。但是故事接著發展下去,卻是圍繞著兄妹倆想方設法去取那一張掉進水渠里的鈔票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同樣事關窮人家孩子和他們的期盼,但是相比較《小鞋子》,卻少了一份憂傷,多了一份輕松幽默,平淡如水般流淌的敘述正是生活的節奏吧,雖然缺乏一般故事片的曲折情節,也刻意迴避了許多似乎正要展開的矛盾沖突,但在說與不說之間,卻是韻味無窮。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
故事梗概:8歲的小主人公阿默錯拿了同桌同學的作業本,如果同桌因此而交不出作業,他會被老師責罵,於是阿默毅然拿起錯換的作業本跑去很遠的地方找他朋友還給他。阿默幾經艱辛都找不到他朋友的家,夜幕降臨了,最後的希望也泯滅了,回到家的時候夜已深了,他決定做一回槍手幫他朋友做作業……
《生活在繼續》
1991年,阿巴斯拍攝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裡面那條小村莊發生了地震,阿巴斯惦掛著電影裡面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安危,帶著兒子驅車重訪舊地尋找那個小男孩的下落,並據此拍攝成電影《生活在繼續》。在這部散文筆觸一般細膩輕靈的影片裡面,阿巴斯用類似公路片的手法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廢墟之中,既表達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歌頌了在破碎家園上堅毅不屈的人們,「死者已矣,但生者還需要活下去」。影片同時也試圖對災難和生命反思,甚至念及自己的藝術作品並不能帶給人們什麼最直接的好處而進行一番自嘲。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影片風格都非常統一,他喜歡將紀錄片融合到情節片之中,使人分不出何處是現實哪裡是戲。他還喜歡在影片中利用某一「契機」的發生來表現各色人等的性格,如《櫻桃的滋味》中的「自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還作業本」,等等。這不但體現在他每一部影片之中,大而化之,他可以用幾部影片去表現某個事件某個地點,比如「村莊三部曲」(又稱「伊朗人三部曲」)他就用了前後相繼的三部電影去表現同一個地方的人,這個系列的最後一部就是《橄欖樹下的情人》。
正如影片裡面那一大片鬱郁蔥蔥的橄欖樹林和不時跳動入鏡頭的小花一樣,這個廢墟上的愛情故事也是充滿了綠意和希望,最後的鏡頭里雖然沒有仔細交代故事的結果,但是意味深長,作為「村莊三部曲」最後一部,它體現出了伊朗人面對災難卻百折不回的韌性以及重建家園的信心,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遙相呼應,正是最好的點睛之筆。
該片與之前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繼續》組成「村莊三部曲」。
… …
介紹的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喜歡呵`
下面這個網站是國內最大的伊朗電影網站~~~
『貳』 求伊朗電影
《巴倫》:叫巴倫的~~~~
《櫻桃的滋味》:含有「自殺」「救贖」題材
《黑板》:極寫實的手法,卻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感動。
《女人花》:婚姻與愛情的捍衛悲劇
《白氣球》:有點像小鞋子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都是作業惹的禍啊~~~
『叄』 請高手推薦伊朗經典電影
在哪裡能看這些電影,網路雲資源也可以
『肆』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伊朗電影
伊朗兒童電影比較出名,著名導演和作品不少:
馬吉德·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顏色》(1999)屬於精品;阿巴斯·基亞魯斯塔米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8);賈法爾·帕納西的《白氣球》(1995)、《誰能帶我回家》(原名《鏡子》,1997)等都是獲獎無數的兒童片
此外這幾位著名導演的作品還有:
馬吉迪:《巴倫》(2001)、《垂柳》(2005)、《麻雀之歌》(2007)等;阿巴斯:《生生不息》(1996)、《橄欖樹下的情人》(1995)、《櫻桃的滋味》(1997)、《十》(2001)等;帕納西:《生命的圓圈》(2001)、《越位》(2006)等;
此外其他著名導演和影片有:
穆森·馬克馬巴夫:《電影萬歲》(1995)、《坎大哈》(2003)等;薩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1997)、《蘋果》(1999)、《下午五點》(2004)等(以上兩位是父女關系);巴赫曼·戈巴迪:《醉馬時刻》(2000)、《烏龜也能飛》(2003)、《半月》(2006)等
此外還有一些影片評價也不錯,但不好找:《蜥蜴》(導演Kamal Tabrizi)、《蕾拉》(導演Dariush Mehrjui)等等
『伍』 求一部伊朗電影
國的F14戰斗機是唯一的出口對象。另外,配套的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麻雀中程導彈、響尾蛇格鬥彈也有。還有F14的配件;還有F4鬼怪戰斗機,F5戰斗機,霍克防空導彈(07年伊朗人居然把霍克改成空空導彈掛在F14上了,牛)。輕武器更多(沒有反坦克導彈)。
巴列維以後,美伊交惡,伊朗開始從蘇聯買東西,飛毛腿導彈就是一個例子。
另外,兩伊戰爭前,伊朗還從中國買了一批殲7(伊朗成為F7戰斗機)和配套的格鬥彈(殲7的雷達作用僅僅15公里,實在是用不著中程導彈),不過令人稱奇的是,伊朗人用F14大功率的雷達,當作小預警機用,指揮F4、F5、F7作戰,效果居然很好。往往是伊拉克飛機被F14的雷達掃描到後,就因為懼怕伊朗的不死鳥遠程導彈而落荒而逃,直到伊拉克從法國買來了幻影F1戰斗機,才擊落了幾架F14。
中國的殲7在伊朗大出風頭,良好的機動性使得殲7不憱任何一款戰斗機的進距格鬥,遠距離有F4和F14的空空導彈,殲7的進距格鬥也使得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1臉面不足,同樣是米格21,在伊拉克手裡除了對地投彈以外卻沒什麼作為。另外,殲7還在伊朗電影《空襲H3》中過了一把明星癮,扮演其兄弟米格21,但是這部電影現在網上沒有,遺憾。
『陸』 哪裡能看到伊朗電影<<手推車>>;求地址謝謝
已經找不到了,以前小時候在cctv6有播放過
『柒』 求一部伊朗的電影~~急啊~
□ 影片原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 影片譯名: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 導 演: 馬吉德 馬吉迪 (Majid Majidi)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主要演員: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49/
□IMDB Rating: 7.5/10 (1,151 votes)
小哈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哈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後來,哈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這就是伊朗電影《小鞋子》。二十世紀末,伊朗電影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現代的人文意識而在國際影壇引起注目。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的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並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徵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最感人的是電影里的人文關懷氣息,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一種掙扎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這種溫情反映在導演以蹲下來的姿勢在平視一個孩子的眼睛,傾聽他的聲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語言是幼稚的,思維是幼稚的,行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實的,這種自然使他們的夢想呈現出最純凈的色彩,也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有一個念頭會突然闖進你胸膛:我們不都在不同的境況下丟失過不同的「鞋子」嗎?我們這樣渴望過嗎?我們這樣不懈過嗎?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哈里這樣一個在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導演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在哈里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哈里始終保持著對目標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詮釋著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對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應有的聰明機智,無不發乎內心,出於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大膽地把失望留給哈里,而把驚喜留給了觀眾。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哈里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也才能回味出導演對哈里最深處的溫柔撫摩。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詩地贊美上,在哈里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這個故事發展的人文背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虔誠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圍老師和其他人的寬厚,都使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換鞋過程中的奔跑,導演也選擇了許多充滿本土風情的畫面作為底襯,使你有時產生是在看一部紀錄片的幻覺。這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電影關於人文主題的表現有了最寬廣而又厚實的舞台。而這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電影無疑都是一種啟迪。
當然,電影的成功更離不開扮演哈里的小演員的出色表現。他的那雙豐富的大眼睛儼然已經成為伊朗電影的一個經典性標志。
關於這部電影的獲獎情況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影響我把它作為世界一流的電影來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驕傲地對好萊塢電影說:對於真正的電影來說,那些炫目的特技實在不算什麼。
『捌』 找一部伊朗電影
中文片名:靜脈注射
英文片名:Mainline
導演:Rakhshan Bani-etemad
Mohsen Abdolvahab
製片人:Jahangir KOSAR
Rakhshan BANI-ETEMAD
主演:Bita FARAHI
Baran KOSARI
剪輯:Sepideh ABDOLVAHAB
音效:Yadollah NAJAFI
Mohamad Reza DELPAK
錄音:Rishi OBEROI
音樂:Julus PACKIAM
國家:伊朗
片長:80分鍾
靜脈注射(Mainline)講述了一對母女兒的悲慘命運。用公路電影的反映伊朗的重大的社會問題,例如毒品上癮等。導演Rakhshan Bani-etemad和Mohsen Abdolvahab用記錄片的風格描畫了吸毒者的人生。
Sara是一位準新娘,但她也是一個吸毒成癮的癮君子。Sara遠在加拿大多倫多的未婚夫並不知道這一切, 還在幻想和Sara過上玫瑰般的婚姻生活。Sara的母親決定帶女兒到康復中心戒毒。途中,母女倆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女導演Rakhshan Bani-etemad於1954年出生於德黑蘭。從伊朗戲劇藝術大學畢業之後,她開始為伊朗的電視台拍攝記錄片。1987年Rakhshan Bani-etemad推出了她的第一部電影《Off Limits》。 1991年,她成為第一個獲得德黑蘭發迪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女導演。1995年,Rakhshan Bani-etemad執導的《藍色面紗》(The Blue Veiled)獲得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Bronze Leopard」大獎。《靜脈注射》是她的第9部電影。
Mohsen Abdolvahab於1957年出生於德黑蘭,畢業於IRIB大學編劇專業。Mohsen Abdolvahab曾在國際影展上獲獎,同時他也堅持撰寫劇本。他2001年的記錄片《The Wives of Haj Abbas》 獲得了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的大獎。目前已有23部以上作品的Mohsen Abdolvahab已經有2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是非常專業的記錄片導演和編劇。
『玖』 有哪些推薦的伊朗電影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拾』 請大家能推薦幾部好看的伊朗電影
一、《生命的圓圈》(七女性)/Dayereh;Circle,The(伊朗/義大利2000) 01生命的圓圈 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七個都市邊緣伊朗女性的夢想在街頭交錯、傳遞,從白天到黑夜,恐懼、失落、到漠然接受。她們每天的際遇,正是她們一生命運的縮影。Solmaz剛經歷完生產的人生大痛,卻不知即將面對的是更殘酷的身心重擊,老母在產房外焦急地再三確定,無奈再怎麼問,也改變不了生下女嬰的事實。公婆、丈夫的失望,或許會讓這對母女眼前觸手可及的幸福,在轉瞬間消逝。Arezou早上才出獄,一直表現得強悍勇敢的她,拚命地到處籌措旅費,然而最後,她卻膽怯了,只因不敢面對再一次的失望,而放棄天堂與新生活。Nargess正值18歲花樣年華的她早上剛出獄,她想回到天堂般的家鄉,還為那兒的男友買了件新潮的襯衫。但是沒有男人陪伴的她,根本寸步難行,連搭上巴士都是遙遠的奢望。Pari逃出了監獄,躲回家中,卻被她憤怒的哥哥無情地驅逐。她懷了男友的孩子,只是男友也犯了罪,遭到處決,因此她想找一位醫師幫她墮胎,但沒有男人何其困難,連要在旅館住宿都不可能。莫妮耶出獄後,她發現了丈夫娶了第二個老婆,而久未見面的小孩也疏遠了。但她仍然知足,並樂於回報曾幫助她的人。艾兒罕出獄後,擺脫了過往的記憶,在醫院當一名快樂的護士,並成為一位巴基斯坦籍醫師的未婚妻。但代價卻是永遠不能再與家人舊相識見面,也不敢與未婚夫回家見公婆。…… 二、《醉馬時刻》/Zamani Baraye Masti Asbha(法國,伊朗 2000) 02醉馬時刻 導演:哥巴第Bahman Ghobad主演:Ayoub Ahmadi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 在天寒地凍的兩伊邊界,一群庫德族人過著奔波勞苦的日子。12歲的阿佑是家裡五個孩子的支柱,當爸爸誤觸地雷身亡後,他必須開始負擔全家家計。然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跟大部分當地小孩一樣:冒險往來國界走私貨物賺錢。只是在這條漫漫走私 路上,處處有地雷、偶有埋伏打劫、甚至冷到連運貨的騾子,都得喝過酒才走得動,阿佑要攢錢攢到何時,才能替罹患絕症的侏儒哥哥開刀治病? 三、《黑板》/Takhte Siah(伊朗,義大利,日本 2000) 03黑板 導演: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主演:哥巴第、貝哈德.賈法里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 四、《天堂的顏色》/Color of Paradise,The;Rang-e khoda(伊朗1999) 04天堂的顏色 就讀於盲人學校的男童墨曼,滿心期待父親來帶他回家度暑假。然而父親卻很想擺脫瞎眼的兒子,然後自己再追求第二春。父親免為其難把墨曼帶回偏遠的故鄉,正常的鄉村小學讓他這個盲童去上課讓他高興半天。然而父親找到了一名瞎眼木匠將墨曼收為學徒。 此事令奶奶傷心失望而出走,雖被父親帶回,卻已感染風寒而一病不起。本來已答應婚嫁的女家以「婚事不吉利」為由退回嫁妝,令父親失聲痛哭。最後,父親決定到木匠處領回墨曼,途中卻遇急流將木橋沖斷…… 五、《蘋果》 / Apple, The;Pomme, La;Sib(伊朗,法國 1998) 六、《誰能帶我回家》/Ayneh;Mirror, The(伊朗 1997) 06誰能帶我回家 導演:傑法.派納喜 主演:米娜.穆罕默德.漢妮、納塞.奧墨尼 / Naser Omuni 伊朗導演傑法.派納喜以《白氣球》成名,之後又憑《生命的圓圈》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本片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一部特色作品,將劇情片的「虛構」和紀錄片的「寫實」之間的界限打破,成為一部虛實相間的有趣電影。主角是一名小學女生米娜.穆罕默德.漢妮,她因為等不到母親來接她下課,便決定自己一個人回家。她先坐上校方人員的摩托車,後來又轉乘公共汽車,不料坐到一半竟然發脾氣說:「我不拍了!」隨即拿掉道具用的石膏手下車而去。拍片工作人員無法勸服米娜,導演急中生智,叫攝影人員尾隨拍攝她一路回家的真實狀況。由於拍片用的麥克風仍掛在米娜身上沒取下來,因此音畫之間便產生了奇妙的互動效果。 七、《小鞋子》(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 The;Bacheha-Ye aseman(伊朗1997) 07小鞋子 導演 馬吉德.馬吉迪 伊朗導演馬吉德.馬吉迪在《天堂的顏色》之前執導的代表作,標志著兒童電影的最高藝術水準,尤其適合父母子女一齊觀賞,因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親情的可貴。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本片藉著一個簡單故事將兒童世界的純真可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技法圓熟,細節鋪陳深具趣味性,賽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賞。 八、《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A(伊朗 1997) 08櫻桃的滋味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主演:霍馬尤恩.伊爾沙迪 第五十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九、《編織愛情的姑娘》/Gabbeh(法國,伊朗 1996) 導演 莫森.馬克馬爾巴夫 第九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十、《白氣球》/White Balloon, the(伊朗 1995) 10白氣球 導演:傑法.派納喜主演:愛達.摩哈摩德卡尼、莫森.卡利費 第八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電影櫻花金獎 伊朗導演新秀傑法.派納喜出色的兒童電影,曾獲戛納電影節金攝影獎,小女孩愛達.摩哈瑪卡哈尼有十分討人喜歡的演出。她在新年期間,苦苦要求母親答應她去買一條大金魚,母親被她煩得沒辦法只好應允。不料女孩在途中竟然弄丟了媽媽給她買魚的鈔票,她焦急萬分沿路尋找,終於發現鈔票掉在一家商店前的水溝中,但她卻無法將錢取出而干著急。就是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件,在編導的生花妙筆下發展成一段大城市的小插曲,有趣的童言童語自始至終洋溢而出,足以洗滌人們為俗務所蔽的心靈。假如你已看過阿巴斯導演的《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不妨將本片比較一下,看看那部影片更有趣? 十一、《橄欖樹下的情人》(伊朗 1994)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11橄欖樹下的情人 伊朗大導演阿巴斯的深情之作,仍然採取他一貫的紀實電影風格,描述一段小人物的愛情插曲。男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磚匠哈山,他在阿巴斯率領外景隊前來該村拍攝影片《生生長流》時,獲得在影片中演出的機會。在片中飾演他新婚妻子的塔荷莉,正是哈山 暗戀已久而求婚失敗的女孩。於是哈山藉拍戲之便假戲真做地向塔荷莉表達愛意,但並沒有得到她的明確回應。最後在拍片完畢曲終人散時,哈山跑過一大片的橄欖樹林追正要回家的塔荷莉,他倆能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導演讓觀眾自己去詮釋。本片的幽默趣味不及《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等阿氏執導的兒童片,但卻有另一種成人世界的生命感懷。 十二、《手足情深》/Bak(伊朗1992)導演:馬吉德.馬吉迪/Majid Majidi 本片是《天堂的孩子》導演馬吉德.馬吉迪的處女作。原名《巴都客》,指的是伊朗東南部鄰近巴基斯坦邊界的一批走私客。這批可憐人有老有少,每天頂著烈日風沙和被軍警追捕的危險,象野狗般在荒涼的沙漠上流竄。十歲出頭的男孩佳發,正是其中的 一位可憐人。佳發因為父親挖井暴斃,跟妹妹佳瑪在流浪途中被人口販子誘騙。佳發被賣給走私販阿布多拉,佳瑪則賣給阿拉伯人。在佳發的小小心靈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心願是將佳瑪找到兄妹團圓。為了達到心願,佳發過了一段典型的苦兒流浪記生活。編導將過程處理得相當有通俗劇曲折煽情的味道,伊朗社會底層的黑暗面,在佳發的遭遇中清楚有力地反映了出來。其中,阿拉伯學校的校長竟然為虎作倀參予販賣女童的行為是最具震撼效果的安排。在鏡頭的運用和氣氛經營上,本片略顯粗疏,顯然不及導演廣受好評的近作那麼圓潤自然,不過,男主角堅韌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手足之情,卻著實令人感動。 十三、《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伊朗 1987) 13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十四、《石頭花園》/ Baghe sangui(伊朗 1976) 第二十六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 十五、 《靜謐的生活》/Still Life(伊朗 1974) 第二十四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