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電影的藝術——音效與對白(1)
音效,製作人可以通過數字錄音來組合和處理聲音,以增加觀眾對畫面場景的情感反應。
在一部影片中具有強烈震撼效果的混合音中包含著多個不同的聲音層次,它們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比如關於一個大雨滂沱的事慶卜故現場中,同時聽到的可以有風雨雷電的聲音,有汽車疾馳而過的呼嘯聲,有指揮交通人員的吶喊聲,人們的嘈雜聲,警車鳴笛聲,救護車的轟鳴聲……這所有的聲音構成了緊張復雜的場面。
如被認為是電影聲音史上里程碑的《憤怒的公牛》,《機器人總動員》的音效師收集和組合了2600種不同的聲音來製造影片。
對白,電影中的對白在節奏上比較快,只選擇重要的聲音,加以強化,調整(音質,音量,混響……),以適應影片的需要。
對白在影片中不起主導作用,它服從於畫面需要,但要避免重復的信息不斷出現。
聲音與對白的特殊用途。
1. 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感受。主體自己的傾訴,或聲嘶力竭的吼叫,或如訴如泣的呻吟,或清脆嘹亮,或鏗鏘有力,都在展示著人物的情感。
還可以用周圍的聲音來襯託人物的感情,當憤怒的聲音逐漸淹沒在汽車聲或誇張的聲音中時,從人物扭曲的表情中卻迸發出了更有力的聲音,雖然我們聽不見。
2.通過機械的聲音表現情節。如汽車有節奏的鳴叫,呈現出一種歡快的旋律。一段長時間不間斷的鳴叫則可能代表著煩躁,緊急的心情。
3.以變行的聲音烘托扭曲變態的事件。最有感受的是在一些電影中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神秘電話。像神秘的勒索電話,騷擾電話或是變態狂的電話。加強了劇情的懸念,讓人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4.被放慢的聲音,就好像是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一般。古怪,細致又誇張,以顯示人物的內心思想。疲憊的喘息聲,恐懼的尖叫聲,痛苦的悲鳴聲,亦或是搞笑滑稽的歡樂聲,都在刺激著觀眾的神經,對角色劇情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5.用聲音製造反差效果,在一組歡快的場景中,笑聲不斷,一副愁容滿面的圖片與此形成巨大的反差。
6.對選擇的聲音進行強調,比如若強調聲音把畫面變暗;利用悶屏的手法,強迫觀眾去聽一段重要的聲音;在繁雜的情節中提高聲音的音量以突出其重要性。
7.用聲音來表現質感,時間和溫度。將視覺與聽覺結合在一起,以表現聲音的厚重,質感或豐富性;製造出特定年代的聲音,像老式打字機,電報機或電話,就充分代表了它們的時代;表現溫度的聲音就像在冬天拍攝夏天的劇情,可以加入做差坦一些知了聒噪的叫聲,傾盆大雨的嘩嘩聲,而容易讓人產生燥熱的錯覺。純桐
2. 電影中聲音的製作流程是什麼
不是音頻專業人員,以下答案僅供參考。希望有專業人士指正。電影剪輯時,第一步是對板,即把分開錄制的畫面和聲音素材同步。拍攝時的「打板」就是為了提供聲畫同步參考。這個工作一般是剪輯助理在拍攝時期完成。然後就是常規剪輯。這時剪輯師看到的素材基本是聲畫同步的。不過會有部分素材因為拍攝原因沒有聲音,例如升格或降格拍攝,特效素材拍攝等。也有現場原因導致的對話質量不高等情況。此時的對白和現場環境聲都可以算做參考聲。等影片定剪後,因為拍攝時很難做到百分百現場收錄對白,基本上都需要重新補錄部分對白或環境聲。現場拍攝的聲音環境很難控制,很難所有對白和環境聲都能收到理想效果。有時為了控制拍攝進度,或者很難反復拍攝時,就會採用後期補錄的方式。不過也有精益求精的導演會對現場聲音要求很高。婁燁導演的《推拿》在拍攝時,為了能現場錄到盲杖敲擊盲道的聲音,劇組挖開了數百米長(數據來自記憶不夠精確總之是很長一段)的人行道,在地磚下埋設了話筒。影片畫面定剪後,補錄對白和環境聲時,聲音後期人員還需要對已採用的聲音進行修飾。例如話筒員不小心蹭桿的聲音,部分需要壓制的噪音等。後期錄音室補錄的對白有時候也需要處理一下,才能和現場聲音剪輯在一起時不穿幫。全部的對白和環境聲處理完畢後,就需要根據導演的藝術創作需求,進行音效設計。音效設計和音樂作曲一般是相互結合的。進入時間點也會根據製作方法不同而不同。對白、環境聲、音樂、音效等環節全部確認後,要進行預混,確認聲音各元素組成比例。然後進行終混,完成杜比5.1或7.1或全景聲效果。以上只是大致流程和參考,僅供愛好者參考。聲音後期是非常專業化和復雜的流程,如果需要更專業化的答案,就需要音頻專業人員來回答了。
3. 電影中的各種音效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就比如說 鬼片中的空靈音效就是一組大小不等的彈簧 焊在一塊鐵板上 用鐵棒
劃在鐵板上 就能發出不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