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八十年代是怎麼看電影電視的

八十年代是怎麼看電影電視的

發布時間:2024-11-19 23:20:56

① 七十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 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嗎

不是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只有部分機關單位和少數家庭有電視機,多數都是黑白機。當時電視信號都是無線傳送,除了大城市裡電視台近的用戶可以用室內天線收看,較遠的用戶每家都要安裝一個10米以上的天線才能勉強收到電視節目,而且畫面非常模糊。到80年代中期彩電開始普及,到八十年代末幾乎家家都有了電視機。

② 八十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是一個非常吃香的工作,當時吃香到什麼程度

八十年代的娛樂項目非常匱乏,尤其是在農村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政府為了豐富農村人們的業餘生活,會不定期的分派電影放映員到村子裡放露天電影。村裡的孩子只要看到有人騎著自行車從很遠的地方過來,就一定會歡天喜地地奔跑著相互告知,大人們也會早早的放下手中的農活,把家裡好吃的零食拿上,泡上一杯平時捨不得喝的茶水,等著放映員的到來。

放映員雖然每天都要東奔西跑的到處放電影,但是他們不管走到哪裡都非常受歡迎,尤其是女 性的喜歡,找對象也非常容易,那個年代只要溫飽問題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放映員每到一處都是吃香的喝辣的,有條件好的村子還會送上一個紅包,每次看到放映員的到來就有種接待上級領導的感覺。

③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個時候,人們晚上是如何打發時光的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時,我還是十幾歲的光景,上小學和中學,對 社會 和未來充滿好奇。

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晚上的時光只有家裡的小喇叭,可以定時聽聽新聞和樣板戲。有時候去看露天電影,算是很喜歡的 娛樂 活動了。

我家住在一個很大的家屬院里,平房,門前有一個幾十平方的院子,出太陽時,用於晾曬衣服,被子。

我和弟弟相差一歲多,不喜歡晚上到處瘋玩。就坐在院子里聊天。那時候,天空很藍,許多星星眨著眼睛,無邊無際的星空給童年的我們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我們聊天的話題很寬泛,從日常小事到國際戰爭,什麼都聊,非常有興趣。

弟弟喜歡農業基礎知識課程,是因為他的老師給他們講了許多課程以外的生物知識,什麼三倍體,多倍體,基因,遺傳,變異等等,他講得興致勃勃,我聽得津津有味。我們正是吸收知識的年齡,對新知識非常感興趣。這個話題一直聊了很久,一些生物知識就是從這里開始了解的。

我雖然是個女孩,卻喜歡政治,父親的《參考消息》我每天都看,雖然看不太懂。我就給弟弟聊第二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的石油之爭。當時覺得戰爭好殘忍,就必須打仗嗎的話題還有爭執。

我們還聊電影,聊喜歡的明星,像王心剛,王丹鳳,田華,於洋等等,一起背誦電影中的台詞。一部好電影也能聊得非常開心。

弟弟學校的圖書館藏書很多,他借看完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接著看。這也是我們聊天的一部分話題。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回想那一段童年夜晚看著星星聊天的情景,多麼美好,多麼快樂!

70年代和80年代的那個時候,人們晚上是如何打發時光的?

我是68年生人,從我幼年知事到高中畢業,時間跨度剛好是70-80年代。你問這個問題,算是問對人了。

我父母是地質隊的,他們在野外工作,租住農村老鄉的房子,把我託付給房東大嬸照看。白天我和房東家孩子、村裡孩子一起玩,晚上爸媽回來了,我就回家了。

那時候,晚上都幹些什麼呢?爸爸經常去找同事們下下棋打打撲克,媽媽帶我在家,給我講故事。晚上外面很黑很靜,我們都呆家裡不出去的。都睡得很早,也起得很早,父母上班地方遠,不得不早起。每次起床,對我而言,都是千難萬難。

75年我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父母調回了隊部工作,住在隊部家屬區。父母晚上多了一項內容:去各自部門開會討論學習毛選(毛澤東選集),除開星期天,每天晚上七到八點,雷打不動,不能遲到早退。當時我的大妹妹才兩歲,我在家裡帶她玩,開著收音機,似懂非懂地聽播放的新聞。心裡煩得要死,盼父母早點回來。過了很久,這種晚間學習才沒有了。

縣城電影院的生意,一直是非常好的。票價五分錢一張,周末晚上看電影的人多,還常常買不到票,黃牛(票販子)們就有了賺錢的機會。有時候,學校還組織學生包場。

隊部這邊,每個月要在籃球場放一部電影的。白天銀幕掛出來,小夥伴們就去球場佔位置,早早地拿粉筆在地上畫方格,寫上「有人占」,這地方就歸你了,別人都自覺,不會侵佔。等吃了晚飯,直接帶凳子去就可以了。片子都是看了很多遍的《奇襲》、《閃閃的紅星》、《難忘的戰斗》、《智取華山》、《創業》等。但大家仍然很有興致。有電影看,已經很滿足了。電影院放的,也是這些,新片子不多。

後來,隊里招來了一批青年工人,住集體宿舍。這是精挑細選的一批知識青年,男男女女,個個都是漂亮有朝氣的,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藝。他們到來不久,就在隊部禮堂里搞了一台文藝晚會,台上 吹拉彈唱一個個節目精彩紛呈,台下人頭攢動激動萬分。我成了他們忠實的粉絲,經常往他們宿舍跑,看他們彈手風琴、吹笛子、吹黑管、拉二胡,心裡有說不出的艷羨。五一、國慶這些節日,他們都要搞文藝匯演。

直到八十年代初,電視機才出現。誰家裡買了一台12吋黑白電視機,就像放了一顆衛星一般轟動。左鄰右舍都跑來看,屋裡坐不下,電視機就擺在院子里一個高台上,下面坐了一大堆人,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長長的。每個星期六晚上,我也在這群人當中。我看了《大西洋底來的人》、《敵營十八年》、《加里森敢死隊》。

八十年代中期,港台劇大量湧入,《霍元甲》、《陳真》、《射鵰英雄傳》等一部接一部上映,經常出現萬人空巷的盛況。

85年,我們家有了彩色電視機。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夜間生活,才真正的開始豐富多彩起來。

想當年,為了買這台14吋的彩色電視機,我父母省吃儉用存了好幾年的錢。那可是實實在在的奢侈品。現在,電視機成了普普通通的家電,買一台46吋的大彩電,半個月的工資就足夠了。打開電視,幾百個頻道,無數的節目,你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更神奇的是,現在有互聯網,一個手機在手,你隨時可以上網刷新聞,看視頻,聊天購物。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撫今思昔,感慨萬分。我們是幸福的,享受到了改革開放 科技 進步的成果。吃水不忘挖井人。願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願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我覺得我有發言權,我眼神不好,耳朵就靈敏。

我家又離公園近,我市現在的森林覆蓋率都佔百分之七十往上,那年代,別提了,公園全是小樹林。

我們小孩的夜晚,就是捉迷藏,年輕人的夜晚,嘿嘿嘿,鑽樹林。

我一隻眼睛天生弱視,捉迷藏,黑漆麻烏的,看不清啥,等我聽到身後傳來嘖嘖嘖的聲響,回頭看,准挨罵。 誰家 孩子,瞅啥,滾!

有時候被好幾波搞對象的罵。我也火大,我要看清了啥,罵我也不屈,我啥也沒看見還挨罵,啥人嘛。

我出生在70年代初,那時候的農村的夜晚是很黑很安靜的,感覺分外的祥和。農村夏天的夜晚家家戶戶門前大都擺著乘涼的竹床,大人們聚在一起談天說笑,時不時傳來拍蚊子的聲音,小夥伴忙著抓螢火蟲,再大一點的孩子,就邀一起去田裡捉泥鰍,青蛙,反正那時候的農村沒有電視看,更沒有手機互聯網,但是70年代的人很純朴善良;80年代初我跟隨父親到異地一個偏僻的小鎮上學,父親在供銷合作社上班,父親的單位有一台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有時間就跑到父親單位辦公室追劇,《陳真》《霍元甲》的主題曲當時街頭巷尾在連續播放,現在想起那個純真年代,雖然物質生活很匱乏,和現在不能比,但內心都是滿滿的美好回憶!

為什麼總有些人拿六、七、八十年代來無事找事?心存何意?是故意想加之貶低,還是另有其它企圖?告訴你們這些人,那時候 社會 風氣好的很,夜不閉戶。晚上左鄰右舍可以,實際也經常走往,不象現在鄰居是誰,都不知道。晚上學習讀報,上夜校,看露天電影和文工團,宣傳隊演節目,小孩子玩踢房,捉迷藏等多種自娛活動。天熱沒電扇,家家晚上拿竹床到外面納涼,熱鬧非凡。所以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活動,不同的方式與情調。所以今與昔是無法對比的。誰又知道再過三十年後,晚上有啥活動,怎麼更加瀟灑打發?時代的發展, 社會 的進步必定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娛樂 也自然豐富多采。

我是1975年下鄉 ,那個時候農村的文化生活十分枯燥 ,非常單一 ,除了幾個樣板戲 ,就是挨個村播放的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 》等幾部舊片子 ,有的時候到晚上 ,會徒步十幾里路, 到另一個村子看已播放過的電影 。

我下鄉的那個自然村,基本上屬於三無村莊,既:無電、無自來水、無燃氣。晚上照明用煤油燈,吃水自己到井裡挑,生火做飯燒的是柴禾。我們知青第一年 ,有一個農村大叔為我們做飯 ,到了第二年,第三年都是知青自己輪流著做飯 。業余時間除了貓在自己的屋裡 ,就是到小隊、大隊麥場的倉庫里 ,聚在一起聽農民伯伯講故事,侃大山 。

78年回城以後 ,我被分配到了建築公司木材加工廠工作, 我學的是建築內業木工 ,業余時間就跟著師傅們出去幫忙給別人打傢具 。沒事的時候,就在自己家裡學做傢具,我們結婚用的傢具,全部是我自己做的 。

到了82年12月26日結婚時,我自己花錢買了一個12寸的泰山牌黑白電視機 ,那個時候我已經從事機關管理工作了,也很少出去幫助別人打傢具了 ,晚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看電視上 ,這就是我一個出生在57年的人,70和80年代基本的業餘生活。

那個年代的各種條件與現在相比相差甚遠。電視是奢嗜品沒多少家買得起,即便買了頂多也是個十幾英寸的黑白電視。電腦一般百姓還聞所未聞。空調那是賓館專設 ,家家有個小電扇就美滋滋的了。電影院雖說票價不是很高,但能夠經常去光顧的人也不是很多,一是交通不便利,二是影院稀少,三是收入不支持。街道也不像現在車水馬龍,商阜林立,由於收入低逛街的人少,購買力低下,所以商店等都按部就班准時打烊關門謝客。街道巷裡因為路燈極少,一到西山落日後,漆黑一片早早就行人無跡。那時高樓廣廈極其稀有,大部分居民居住條件很差,冬怕屋裡那點熱氣跑掉,禁閉門窗早早入睡。夏暑炎炎怕蚊蟲進入叮咬難挨,所以也只能強忍炎熱鑽入蚊帳。所說的是普遍情況,但是也有的中老年人,他們不甘寂寞,太早閉門又難以入寐,因此就找上幾個鄰里或者約幾個同仁,小麻將一打小撲克一摔也就不管嚴寒酷暑了。還有的約上幾個朋友,或者鄰里,坐在一起海闊天空聊大天消遣度時光。文雅一點的就沏上一壺香茗,自斟自飲或者約幾個知音品茶論道。經濟條件好一些的人,也會叫上幾個朋友簡單弄幾個菜,小酒一喝拳令一劃美哉美哉,這可是那時有點錢的主啊!也不乏愛看書愛學習的青年和老者,吃完晚飯休息一會就不管冷還是熱,自己有滋有味的看書看報看雜志了。總之那時的業餘生活貧乏單調,夕陽落山大部分人也就恢復了老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昔不可比,我輩當珍惜。華燈光熠熠,逛街玩手機。親友常相聚,壽與泰山齊。

許多方面遺漏,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請諒解為盼!

這是我的拙見,不妥處請批評指正。謝謝[作揖][作揖][握手][握手]

現在的年輕人是很難想像到那個年代的生活的,我們這些60年代出生的人,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時候,由於當時國家的經濟環境。生活過得很單純。不像現在的精神生活這么豐富,現在的生活吃穿用都很高級了,家裡的電器設備,還有網路發達,一個手機在手就足夠玩了,但是在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這么多的物資生活,由於人活得單純,精神生活也就比較容易解決,因為我的媽媽是人民教師,我家也住在學校裡面,每天晚上就有很多老師的孩子一起在學校的操場上玩耍,那個年代,哪個家裡沒有幾個孩子啊!人多也好玩,在學校可以一起打球啊,還有捉迷藏,每天玩到差不多的時候,就會一起唱著歌拍著手回家,記得是這樣唱的「扁擔開花,各回各家」,那個時候家裡能有一個小的收音機就是很好的 娛樂 工具了,每天到了中午12點還是12點半,記得不是很清楚了,我兄弟三個就會躺在一個床上聽評書,

聽得最多的就是「岳飛傳」「楊家將」這些,其實人單純的時候,思想不是那麼復雜,一點東西就能解決大問題,還會玩得很快樂,現在經常回味那時候的快樂時光,現在還把兒時住在學校的一幫老師的孩子都弄了一個微信群,經常聊聊天,回憶當年的很多囧事。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思緒不由得回到了70年代的童年時刻!

在70年代和80年代,廣大農村普遍貧瘠,生產力落後,物質和文化生活相對缺乏!但個人從遠久的記憶中感覺那時生活雖然貧困,但心情是快樂和滿足的!

70、80年代,農村電力是不足的,停電成為常態,每到夜晚,村子裡就會漆黑一片;每每晚飯後,玩伴們熱鬧的捉迷藏就會准時上演:草垛內、樹杈上、大門後、草叢中等便成了藏身之處,靜靜的等著夥伴來找,你追我躲、我藏你找,甚是熱鬧,孩子們的嬉戲聲此起彼伏,在漆黑的夜晚傳的很遠……

快樂時光總是感覺短暫,正在和小夥伴玩的盡興時,耳邊總會傳來大人們的呵斥聲:到點了,明天還要上學,趕緊回去睡覺!小夥伴們不得不無奈的各回各家,簡單洗漱一下,迅速躺在床上,很快就會進入夢鄉……

大人們雖然白天在田地勞累了一天,但晚飯後也不會早早上床休息:婦女們或洗衣服、或為男人和孩子們縫補衣裳、或坐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納鞋底…

男人們就會收拾和整修各種農具,雖然有時候沒有必要每晚收拾,但男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整理一遍:鐵掀和鋤頭擦的是否錚亮、鐮刀磨的是否鋒利、耬具擺放是否整齊……因為這是春種秋收的根本,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農村的夜晚似乎漫長,偶爾鄰居也會互相串門,沏上廉價茶水,抽著旱煙,昏暗的小屋內,就會傳出彼此開玩笑的爽朗笑聲、互相交流種植經驗的交談聲……夜深了,在女人們的連續哈欠聲中,男人們才會結束彼此的高談闊論!晚上的時光就在忙忙碌碌或者鄰居串門侃大山中度過!

讓一個家庭最高興的就是村裡演電影,孩子們興奮的快速吃完晚飯,早早搬著凳子去占居好的位置,一家人坐在一起聚精會神的觀看電影,也從短暫的影片中了解了外面的不同世界,提高了人們的眼界……

夏天洗完澡後點上蚊煙,

扛著竹床,提著木椅。帶上

蒲扇,一家大小在露天場歇涼。

然後進屋睡覺。

冬天則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或

碳盆邊,孩子們邊烤火邊寫

作業,也不要大人輔導,做

完了作業就洗嗽睡覺。

這是指農村還沒通電的時期

的生活。

城市一般夏天有電風扇(台式

吊式都有),80後有人安空調

了。大多數冬天用電爐子取

暖。

④ 農村看電影的場景你還記得嗎

記憶中的露天電影

說起農村看電影,那熱鬧場景沒經歷過是想像不到的。小時候農村也沒有什麼 娛樂 ,那時大家也沒有打工,年輕人都在家裡。看大戲,看電影是非常開心的大事。

一聽說哪裡放電影,心中早早的期待著,數著日子。電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曠的場地上,銀幕要麼掛的牆上,要麼掛在埋好的兩個樹樁上,兩個大音箱,一個老式放映機,一台汽油發電機。我們那裡除了村裡(那時叫大隊)每年放兩場電影外,其它放映機會就是逢廟會或有人許願還願,再就是條件稍好些喜歡熱鬧的家庭逢兒女結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會放電影。只要說哪裡要放電影,附近各灣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會背著椅子凳子早早的趕去,特別夏天一路上從下午天四五點開始,賣貨擔的,走親戚的,送禮的,看電影的,陸陸續續都不斷人。有時得跑挺遠路,記得我看電影最遠都跑十幾里地。

每場電影通常最少也幾百人,人多的時侯附近樹上土堆上都是人。銀幕早早的掛上,日頭還高,就有紛紛到場者去佔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著,賣貨者在外圈,擺著各種小攤賣各種食物,小玩具,等等貨物。孩子們前串後串跑來跑去,甚是歡樂,年輕男青年三五成群到處尋找哪裡有鍾意的姑娘。。。。。。叫賣聲,打鬧聲,聊天聲,喊人找孩子聲,音響放出的歌曲聲。。。。。。一片吵雜。

天黑下來,電影才能開始,這時整個場地不知覺中人坐著的站著的擠滿了人。隨著放映員對片,調試結束,電影也就即將開演,銀幕圖像聲音出現,場地頓時也就安靜下來,雖然也有些交流聲,但終究會壓低分貝,漸漸的淹沒在電影聲中,大家也都靜靜地看著電影。遠看去,外圍的賣貨攤的燈籠星點的點綴著電影場上,還別有一番景緻。

記得那時電影經常放,《少林寺》,《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記》《神偷》。。。。。。也非常豐富。

看露天電影最不和諧的就是,偶兒會有年輕人打架,那時我還小,聽說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沒帶凳子的,會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還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氣不好的,還會罵人的。

散場後大家跟著各路手電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著電影的內容,年輕人討論別家姑娘,孩子們有人依然嬉鬧,有的都在爸媽懷里睡著了,猶由未盡。

太陽還老高,我就和其他小夥伴們搬著小板凳早早地來到我們村部門口了。村裡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都快來看啊!高興的拿上手電筒叫上小夥伴們一起去。

還有那個時候主要放抗日戰爭的電源有:《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嗄》、還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回來走在路上還是有點嚇人的哈哈。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這么多年過去了,還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憶好啊!現在也體會不到那種兒時放電影的快了的回憶了!

幼年時,在農村經濟發展落後,精神文明建設極度落後的情況下,電影放映員絕對是神聖受追捧的職業,聽母親說,在八十年代,孩子們一聽說哪裡有電影,都成群結隊,不顧辛苦,走上十幾里去看電影。直到我童年時,村裡放電影,街上還得坐的滿滿的,小孩子都爬到樹上去,等到電影散場,大家討論著劇情,拿著馬扎,領著孩子,三三兩兩回家去。這個畫面和在家門口躺在涼席上看星星的場景一樣,印在我的腦海,至今依舊清晰。那個時代,在長輩眼裡是苦難,在孩童眼裡卻是無憂無慮撒歡奔跑的童年。據說,現在村裡一個月放一次電影,據說,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經二十五歲的我,和母親一起,搬著板凳來看電影。第一部,經典的抗戰片,第二部,接地氣的民間小調。不知為何,這場景讓我想到了義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那是個男孩的成長史,而村裡的電影,伴隨了我的成長。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著電影里的嬉笑怒罵,聽著觀影群眾的竊竊私語。夜漸深了,天上的雲彩還是一塊一塊的,初秋的夜微微涼,我的思緒飄呀飄,飄到了小時候,去捏一捏那個小女孩紅撲撲的臉。夜晚的小精靈們,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過的電影

有:南征北戰、地道戰、紅日……不管刮風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聽說有電影,太陽老高就去等著。一點都不誇張的說,十里八鄉的都來看,那場面宏大、壯觀。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動畫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罷午飯我們一幫小夥伴們就走了,可是天黑後我們等了好久好久還不放映,那時沒有手錶,感覺時間很慢很慢,

後來知道了是從縣城向這里導片子,其實是一部片子三個地方同一晚上放映,縣城首先開始,放完第一本後有人騎摩托車送往第二場地,第二場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場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類推。當然了,中間也免不了等場!

我們看的是最後一站,回到家時天已是微明了,不過,還是很性奮。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滋有味,那個時候每年還能看個三兩場電影,

現在已是十多年沒看電影了,有時村子裡也演電影,可惜以沒了那時的性趣,更沒了那股熱情!

別了我的童年,別了我的天真爛漫!別了我那想學好學而終究也沒有機會去讀書的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兒時的我看電影是最期盼記憶最深刻的事。能夠看上電影是一種享受。家在農村,那時候家裡沒有電燈,電視,人們的 娛樂 方式就是看電影,看戲。村裡大約一個月會放一次電影,如果村裡要放電影了,有人知道了就會興奮的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不大會兒整個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過年般高興,盼望著天快點黑,奶奶晚飯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飯我搬著小板凳到放電影的地方找個好位置,先佔住,還和小夥伴配合輪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給被占。天剛掃黑,父老鄉親都出來了,還有一些鄰村的人也來了,集中在一起,場地上的人一個挨著一個,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有時候銀幕的後面也坐滿了人,在人們喜悅的等待中,電影開始了。有時候村幹部還會借換片的空檔兒,向村民發通知,講生產注意事項等。記憶最深刻的電影是《地道戰》、《地雷戰》、《少林寺》《喜盈門》戲劇電影《朝陽溝》《包青天》等。看電影的場面,熱鬧,有趣,真的難忘,記憶猶新,如在眼前。

小時候看電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記得最早的一次看電影是坐在父親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們村原來的老學校操場的東南角,當時候剛開始都是用投影儀照上銀幕上的一個個的畫像,畫像上的女生,像個新媳婦,眼睛直勾勾的盯著我,心裡 好害怕的!

那時候看電影也不知道什麼片名,也不知道說了什麼。後來看電影就能記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橋》,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地道戰》,《地雷戰》,《苦菜花》,《賣花姑娘》,《火車司機的兒子》,《海霞》,《戰友》,《奇襲白虎團》《小兵張嘎》,《大浪淘沙》,《閃閃的紅星》,《沙家浜》,《紅燈記》,《艷陽天》,《金光大道》,《磐石灣》,《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鬧天宮》,《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南征北戰》《車輪滾滾》,《龍江頌》,《海港》,《杜鵑山》,《小花》,《知音》,《血戰台兒庄》……

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 娛樂 ,一年有幾次電影到村裡。當銀幕豎起來了,孩子們都忙著佔位置,護地方,電影開放的時候,可以說是家家閉戶,露天電影場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著,後面的人站著,最後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時候,只要聽說哪裡有電影,村裡的小夥伴都會 成群結隊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當電影快結束的時候,人們都是爭先恐後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們學著電影里的台詞,有的調皮搗蛋的孩子到了家門口,用腳踢自家的大門,用電影里日本鬼子的話說「他媽的,給老子開門,死啦死啦的」……

兒時的往事,不是隨風而去,卻是永遠的記憶!

說起小時候農村看電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懷念兒童時的情景。

我小時候的農村,非常落後與貧窮,沒有通電,照明全靠點煤油燈。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麼一星點光明。我們家兄妹多,衣服破爛,母親每天晚上補衣服就成了日常營生。這樣一點點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體面的期盼。那時的煤油,也是實行供應,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著靜坐。這樣大人們互相竄竄門,鄰居互相訴訴白日發生的事情。那麼我們這些孩童,放了學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點多,也不情願回家睡覺,我就常被兄長叫回,有時還要挨揍。

那時農村演場電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電影,真的是一種享受。那時看電影是要買票的,用的電是發電機發的。我們家貧窮,買不起電影票。可我就想看電影,只好要麼瞅機會往裡蹓,要麼等電影快完時把門人不管了進去看看也滿足,我們那時叫作解放。後來 社會 逐步發展,農村也送上了電,演電影也就不再賣票,我們那時叫作公演。可演電影的次數很少,電影片子也少,從縣電影公司調片,往往一部電影要在各村輪演。我們就天天在盼,一旦說村裡要演電影,晚飯也就顧不上吃飽,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愛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步行十幾里出村去看電影,一部電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厭。我們常常模仿電影中的情景,自導自演,玩個盡興。那時的電影,簡直成了我們快樂的全部。

隨著科學的進步,電視逐漸取代了電影,現在農村即使也會來演場電影,有時觀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機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電視。我們這一代的經歷,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童話。生活越來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許懷念過去也是一種幸福。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電影就是在村子裡的村委會場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於榮光,抓小孩子那個電影具體名字我還記不起來了,播放電影的師傅還是村長請來的,每天下午5點多就會把放電影的設備架好,拉一塊布,小時候還特別愛看放電影設備發出來的光是五顏六色的光,那時候覺得這東西太高級了。小時候村上的人都特別愛看,每天都是晚上7點多播放,我們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飯然後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會看電影,大人去的時候都帶一個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門口的大石頭上,我們小孩子就比較方便了,直接騎到牆頭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牆頭上騎一排在那聚精會神的看。有的家離村委會近的直接端著碗出來一邊吃一邊看。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之一,莫過於看大屏幕電影

⑤ 八十年代農村個體放影員國家有什麼優代政策

對於80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那時候的確是一個非常羨慕的工作,因為在80年代的娛樂項目是非常的少了,即便是電視也不是太多,一個村兒有可能有一台黑白電視機,放電視還需要收費的,但對於露天電影是不收費的,那個時候經常盼著放映員來村裡放電影,有時鄰村放電影也要去早早的搬著小板凳去佔一個地方等著看電影。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放映員,一般都是有自己的一輛自行車,帶著放映的機器到村裡。首先,這些放映員都是提前到村裡,然後由村裡負責人帶領著上飯店(或者是在村幹部的家裡)請他們吃飯,吃的那是相當的好。晚上要炒上幾個菜,然後要有一瓶小酒。當放映員吃飽喝足以後,天色也就漸漸的晚了。村裡的幹部派人提前把銀幕拉上,也就是一塊大白布找一個地方掛起來。

一般農村放電影都是在村委的大院里,放映員把機器支好以後,逐個片子進行放映,一般每晚上放兩個電影,時間應該在10點左右就能結束。如果說和放映員關系比較好的話,放映員會讓觀看電影的群眾在附近看電影,這樣能夠看一個正面的電影。所以那時候的放映員,在農民的心目當中是一個非常崇拜的一個職業,也是一個非常羨慕的一個職業。在那時候放映員是最接地氣的一個職業了,也可以說是農民接觸最經常的一個非農業的工作人員。

對於那個時候的電影放映員,找對象是最好找的,而且工作也是最好的,吃的飯也是最好的。因為那時候確實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每一天到一個村裡放電影,每個村裡的村幹部都會積極的靠上去,然後弄好吃的給放映員吃,這樣放映員就會給放一個好片子,而且還經常的在那個村裡放電影。每次放電影村裡都會大喇叭宣傳,讓大家到村委大院里等著准備看電影了,當然附近村的村民也來看電影,可以說是人山人海的,不像現在農村幾乎已經不放電影了,即便是放電影也是了了幾個人去觀看。

總之,對於80年代電影放映員這個工作,確實是一個非常好、非常舒服的工作,也是農村老百姓接觸最多的一個行業。放映員的確是非常吃香的,到哪一個村裡都像接天神一樣接送,對於吃喝方面的招待是非常好的,因為那時候溫飽問題也都很難解決,更別說每一頓還能吃上一點肉雞蛋之類的。當然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現在看電影的人非常少了,在大城市裡有電影院也只是看看新片上市,當成一個娛樂的場所,如此大趨勢,放映員這個工作理所當然的也就退出了市場,至於以前那些年老的放映員都已退休了。大家是怎麼看80年代放映員的這個工作的?敬請下方留言交流。

閱讀全文

與八十年代是怎麼看電影電視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陰電影院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451
有一個小孩的動畫電影叫天什麼 瀏覽:11
太陽的後裔電影免費觀看國語 瀏覽:65
百度雲手機如何下載電影網站源碼 瀏覽:965
核電站爆炸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14
一部電影的預算有多少 瀏覽:284
好看日本電影動畫校園 瀏覽:318
lg電視機如何播放mkv電影 瀏覽:837
穿電影版發行服裝好看嗎 瀏覽:362
賽爾號6大電影免費觀看完整 瀏覽:559
窈窕紳士電影完整免費 瀏覽:684
怎麼看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 瀏覽:436
國家中影電影數字製作基地怎麼樣 瀏覽:153
木乃伊魔咒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902
如何看待電影榜單 瀏覽:849
怎麼勸別人看小電影 瀏覽:124
鹿晗新電影上海堡壘怎麼了 瀏覽:75
播放賽爾號大電影是什麼 瀏覽:570
電影應援大概花多少錢 瀏覽:430
電影摔跤選手好看嗎 瀏覽: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