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的成本,運營費和票房之間的關系
首先一部電影成本主要包括製作成本、演員片酬、導演片酬、宣發成本,以及電影拍攝和發行中籌備階段,拍攝階段,後期製作、審核,出預告片、開展公映前的宣傳,各大網站發出新聞宣傳,首映式、公映等階段,也會需要一定的費用。
一般來說,片方最終能夠獲得總票房的30%,算上片方從其他渠道獲得的收入,一般需要獲得3倍於製作成本的票房,才能夠收回成本。
也就是說如果一部電影成本是一百萬,票房達到300萬左右就可以回本,就目前片方分賬高達39%左右,也就是不到300萬就可以回本。這還僅僅只是票房收益,還有非票房收益,像網路版權,電視台版權,以及海外版權都是電影投資收益中非常重要的收益!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㈡ 影視投資具體怎麼分賬的
投資者分賬部分: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投資者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㈢ 電影票房如何分賬
票房分賬:說的是電影的票房對放映方,發行方,製作方的三方分成,一般比例為4:4:2。不過具體的分成數額要看簽訂合同具體是怎麼規定的。出品方、院線和宣發房三方各算各的,因為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成本和宣傳費用。再具體的,不同的電影其票房分賬比例也會不同。
我們一般所講的票房收入並不是投資者真正的收入,其中還包含國家稅收3.3%,國家影視發展基金5%,院線佔比50-60%,剩下的30-40%才是製片方,投資人的票房收入。
那麼,票房分賬,首先,就要從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0-60%,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30-40%。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
由觀影人數和票價乘積得到的票房,一般被稱作這部電影的總票房,得到總票房之後,先行繳納總票房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以及相關稅費3.3%,之後的為可分賬票房,即「凈票房」,那麼凈票房=91.7%*總票房
然後,在凈票房中:一般影院抽成50%、院線7%,剩餘43%歸製片方和發行方所有。而發行方一般會收凈票房的10%作為發行代理費,那麼製片方實際票房收入就為凈票房的33%。所以,一部電影如果不想虧本的話,那麼總票房×91.7%×33%必須要大於等於製作費用,只有這樣,最終投資各方才會盈利。
㈣ 投電影分賬為什麼還扣宣發費
通常來說,電影發行方會收取10%左右的分賬票房作為發行代理費(通常在5-15%)。扣除這部分宣發費,片方能分到的錢往往在30-33%,即一部票房10億的影片,片方在票房的收成上,大約在3億左右。
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業內人士常常用票房數字的三分之一來計算電影片方到手的錢數,因為以前如果一部電影想要回本,票房至少要達到製作成本的三倍以上。不過現在隨著電影內植入廣告的增多以及流媒體版權和海外版權的售賣,不少電影可能票房兩倍於成本甚至不足成本都能收回投資。
通常現在一部影片的投資方往往不止一家,尤其是爆款大片可能由多家甚至十幾家一起出品,那麼即使是主投方也只能分到片方分賬的一小部分,最後到手的錢並不如外界猜測的那樣高。
最常見的就是以下這4中洗錢方法:
1、虛高成本。一部大成本的製作除了取景,裡面的道具都是很名貴的,若是涉及投資方私拿等原因,都被攤在成本里。
2、陰陽合同。投資電影以高昂的製作費以及片酬費,就能成功的把貪官甚至黑社會的錢洗白。
3、虛報票房。幾千萬的成本,對外宣稱上億的製作成本,這幾年的幽靈票房新聞也不少,通過虛高的票房收益成功盈利。
4、內部勾結。投資方、導演、明星等一系列的團隊勾結,產業鏈的洗錢也是常見。
㈤ 影視行業的會計如何做賬
【導讀】許多片子的成本超支,需要把一部分分攤到下一部電影中,影視公司需要整體統籌,不會在財務報表中羅列單一電影的成本。
一部《泰囧》引出的話題,遠不止刷新華語電影票房新紀錄那麼簡單。
2013年1月24日,光線傳媒(300251,SZ)發布澄清公告,就此前媒體和券商輪番質疑「《泰囧》巨額利潤失蹤」一事作出回應。
事件的導火索要追溯到此前的1月18日,光線傳媒於當日公布2012年業績預告,稱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最終預計為2.81億-3.16億元,同比增長60%-80%。
由於在2012年三季報中,光線傳媒1-9月的凈利潤已經達到1.36億元,由此測算則去年第四季度光線傳媒的凈利潤僅為1.45億-1.8億元,這與外界此前期待《泰囧》天價票房所應該創造的高收益相去甚遠。
北京高華證券此前著文稱,按照該片3000多萬元的成本、光線傳媒持有90%的股權計算,《泰囧》於2012年為光線傳媒帶來的分賬收入為3.7億元左右,稅後利潤應為2.7億元。
相差近1個億的利潤究竟去了哪?記者注意到,光線傳媒在此後的澄清公告中表示,公司利潤與外界預期出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電影成本的核算問題,光線傳媒稱外界對《泰囧》的成本預計並不準確。
而《泰囧》的成本究竟是多少?目前外界仍無法獲悉確切的數字。光線傳媒董秘王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單部影片的成本是公司的商業機密。」
對此,一家投行文化板塊分析師向本報記者表示:「嚴格來講,目前外界幾乎沒有一個了解電影真實成本的渠道,除非是片方主動向外界公布一個數字,而這給了公司很大的利潤操縱空間,需要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高成本的邏輯
光線傳媒在其澄清公告中稱,「北京高華的研報顯示,按照該片3000多萬元的成本」並不準確,影片的成本包括製作成本和宣發成本,公司從未對市場公布過成本,《泰囧》雖為中等規模製作電影,但是由於後期宣發成本較高,投資加宣發的成本遠高於3000萬元。
同時,根據與導演團隊及其他相關方簽訂的合同約定,導演團隊及其他相關方享有本片10%的股份,並根據票房對主創有適當獎勵。
「現在不清楚《泰囧》的具體成本是多少?最終數字只能光線傳媒自己說了算。而在影視行業中,虛報成本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慣例。」上述分析師介紹說。
對影視產品最終利潤的影響只是一方面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你不誇大成本,怎麼能騙得到觀眾去電影院看呢?如今觀眾都把製作的高成本和電影的高品質聯系起來,認為大投入才有大產出,投資1個億的電影肯定比1000萬的要更有市場吸引力,所以這個行業使勁的把成本往高里吹,這裡麵包含了太多的營銷元素」。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電影如果按照票房收入來算,肯定是虧本的,但是影視公司還在那不停的拍,拍完這一部還有下一部,為什麼?其實人家沒虧,早回本了。」上述分析師表示。
一位電影圈內的資深人士在采訪中印證了這一說法,他告訴記者,他認識的一名導演,號稱自己的一部電影成本是2000多萬,但實際的費用只有700萬元左右,而主要虛報的「大頭」來自電影的宣發推廣成本。
「國內電影宣發推廣費用,以前並不厲害,但是後來開始逐漸效仿好萊塢的商業模式。好萊塢的模式中,一般一部電影的宣發費用會佔到製作費用的50%左右,如果是小投資電影,則這一比例更高。一些電影號稱在宣發上砸下重金,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投入。」該人士表示。
除了營銷層面的因素外,「洗錢」是電影業繞不開的話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節目部主任陸紅實曾語出驚人:「近兩年,我國每年都有100多部爛片子不能上院線,原因之一恐怕是:不少人拍片是為了洗錢。」
靠投資電影洗錢,是一種途徑。一般方法是拍攝那種預算很高的電影,但使用膠片和設置布景只用很少的錢。雖然看上去影片成本很高,是在虧本,但實際上黑錢都通過電影公司變成了合法利潤。
賬本中的貓膩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邵奇告訴記者,電影行業會計成本的核算比起其他行業,其彈性是比較大的。它可以允許一定量的白條存在,比如手寫的收據也可以通過,因為很多拍攝成本根本沒辦法搞到發票。而這會使得影片的賬面成本差異巨大。邵奇舉例說,比如租賃器材設備,如果劇組通過常規渠道開票租賃,價格就非常昂貴。但是如果你找朋友托關系借用些設備,那可能就是半價,甚至不要錢。
電影成本中的貓膩遠不僅於此。「比如劇本的費用,約稿公司來操作的話,一種是一次性談好多少價錢買下劇本。還有一種是片方讓編劇先去體驗生活,然後寫劇本。體驗生活的費用怎麼算?這裡面就有很大的空間可以來做文章。」邵奇介紹說。
前述投行分析師也表示,演員的片酬一樣是筆「糊塗賬」,比如拍那部片子兩百萬、三百萬,接這部電影,因為關系好點就友情價一百萬,構成電影的大額成本根本無法被外界所掌握,完全是不透明的。
此外,邵奇還介紹稱,如今業內很多演員和片方談條件時要求的是稅後片酬,這意味著演員身價越高,片方繳稅越多,因此片方會選擇在做賬時把片酬做得低一點,而在其他不需繳稅的環節勻出資金來再返給演員。比如將群眾演員的賬面工資做得高一點,或者是發行環節虛增營收。因為此前國家在《關於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中規定,電影企業的銷售電影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收入、電影發行收入將實行免徵增值稅和營業稅。
邵奇認為,阻礙電影賬本真實反映的另一個因素是:「許多片子的成本存在超支,需要把一部分成本分攤到下一部電影中,影視公司需要整體統籌,自然不會在財務報表中羅列單一電影的成本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