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9年看的CCTV6的美國電影,好像是一幫人執行火星任務,請問電影名稱
應該就是火星任務了,還不錯,看過幾遍了~~~
火星任務 Mission to Mars
導演:布萊恩 狄帕瑪
Brian DePalma
主演:蒂姆 羅賓斯
Tim Robbins
加里 辛尼斯
Gary Sinise
唐 契德
Don Cheadle
傑瑞 歐康內
Jerry O』Connell
出品:華納
當人類首次向火星進軍的載人太空飛行遭遇了神秘的、災難性的事故時,一支太空救援隊出發前去調查這一悲劇性事件,並且要救回任何可能的倖存者...
幕後:
有美國太空總署NASA全程諮詢參與,《火星任務》完全是寫實科幻片拍法,也就是未來星際任務中還沒發生過的情節,根據目前太空科學的研究、推測與模擬做基準,創作出寫實的細節,再包裝虛構故事。
布萊恩狄帕瑪顯然有意向已故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科幻片經典《2001太空漫遊》致敬,庫布里克當年以360度環繞太空艙內部的畫面,在《火星任務》中更被發揚光大,片中登陸火星的太空梭外觀與內部場景,都根據NASN准備未來登路火星的理論設計,狄帕瑪有一場用一鏡到底的拍法,帶觀眾用仰俯以及環繞角度看太空艙內部的精密儀器和陳設,畫面十分震撼。
《火星任務》某些部份會讓人聯想到《阿波羅13號》、《世界末日》、《接觸未來》,甚至《神鬼傳奇》,不過比這些影片更見科學智慧、人類感情,以及地球與其它星球之間關系引發出的省思。從《火星任務》、《紅色星球》到詹姆斯卡梅隆拍攝中火星題材的劇情短片、(因為要用超大銀幕放映,片長不能太長),千禧年的好萊塢電影正引爆一股火星熱潮,也可以預見人類進入21世紀,對火星的探索和接觸將更為頻繁。
蒂姆羅賓斯、加里辛尼斯、和剛拿到金球獎電視影片類最佳男主角的黑人男星唐契德,是《火星任務》中三位太空人男主角,蒂姆羅賓斯在救援行動途中,意外跌進外太空,為了愛妻子而在太空中脫掉頭罩自戕的一場戲,臉部因缺氧受壓而變色破裂,會成為太空電影的經典畫面。
❷ 找一太空科幻電影,可只記得部分劇情,其中一個主角看到外星人的記憶,最後一個人飛速地向宇宙的一方飛去
火星任務 (2000)
導演: 布萊恩·德·帕爾瑪
編劇: 格雷厄姆·約斯特 / 吉姆·托馬斯 / John Thomas / 洛威爾·凱農
主演: 加里·西尼斯 / 蒂姆·羅賓斯 / 唐·錢德爾 / 康妮·尼爾森 / 傑瑞·奧康奈爾
類型: 劇情 / 科幻 / 驚悚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0-03-06(美國)
片長: 114分鍾
又名: 目的地火星 / 火星計劃 / 火星使節
火星任務的劇情簡介 · · · · · ·
公元2020年,雲集了無數頂尖科學家的世界空間站(World Space Station)正在進行一項載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由盧克·格萊姆(Don Cheadle 飾)率領的4人小組成功抵達這顆無人星球,他們在此發現一些奇怪景象,隨後小組成員也接連斃命。為了調查這起悲劇 的原因並尋找可能的生還者,空間站派出伍迪·布雷克(蒂姆·羅賓斯 Tim Robbins 飾)率領的救援小組前往火星。
然而救援小組也遭遇諸多磨難,船體損壞、機器失靈、燃料泄漏、成員死亡等等,無一不在消磨著救援人員的鬥志。抵達火星後,布雷克他們找到了盧克船長,繼而發現億外年前外星人留在火星上的遺跡和信息,這一切都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❸ 小的時候看過的一個外國科幻電影 女的是外星人長得和地球人一樣。男
這是「火星任務」,一白一黑兩個男宇航員,一個白女宇航員,外星人是全息影像,場景是描述火星本是生命星球,被隕石撞擊,慘遭毀滅,火星人通過飛船逃生,一艘飛船進入地球,撒下生命的種子,然後就是生命演化的歷程了。
❹ 看電影《火星救援》之前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的科學知識
▍火星風暴
故事的起因是火星上突然而來的風暴,風速高達每小時180公里,幾乎摧毀了讓隊員們離開火星的火箭,他們只好提前離開。據果殼網最新一期《科學棒棒棒》主編徐來介紹,火星上形成不了180公里時速的風暴,因為180公里時速的風暴相當15級的強台風。可是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1%,從風的動能來說只相當4級的風。這其實是電影的一個技術bug,雖然原著作者Andy·Weir知道這個問題,不過為了劇情需要他還是利用了這個bug。
▍火星日
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 6 分之一,而火星的重力乃地球 2.5 分之一,火星也有自轉與公轉,如果我們依據太陽運動來定義時間,那火星一天的時間為:24 小時 39 分鍾 35.24409 秒,比地球太陽日長 2.7%。因此使用火星日便是根據火星的生態作息來過生活。
▍火星上種土豆
在火星上種土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男主是加州大學的植物學家,但是他並不擅長種土豆。種土豆不光需要活的土豆,還需要陽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科學界認為火星的土壤真的可以種蔬菜,不過要成功可不簡單,曾經有研究人員利用火星上探測器的數據,在地球上彷造火星的土壤,結果成功地讓植物發芽、生長,不過只活50天。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需要養分,男主是一位植物學家,他看一眼真空廁所就找到了方法,因為糞便中微生物,可以得到植物所需要的養分和礦物質。不過,在火星上種土豆最重要的是:水!
▍水從哪裡來
男主為了種活土豆,他想到利用留下來的火箭燃料。火箭的燃料是「聯氨」(hydrazine,N2H4 )通過燃燒裡面的氫原子與周圍的氧氣結合,就會產生水:N2H4 + O2 → N2 + 2H2O。不過聯氨是傳統的火箭燃料,是有毒的物質,燃燒的過程一個不小心還會爆炸。所以男主沒有直接燃燒燃料,而是先用催化劑,把火箭燃料分離成了氮氣和氫氣。
我們知道氫氣和氧氣一起燃燒就會生成水,不過氫氣經常不能夠充分燃燒,會有小部分逃逸出來,聚集多了之後就會可能引發爆炸。不過男主馬特·達蒙反其道而行之,讓氧氣在氫氣中燃燒,為此他製作了一個設備,在其中充滿了氫氣,然後把氧氣一點點輸入進去,讓氧氣在氫氣中充分燃燒。但是他忘了自己呼出的氣體當中,也是包含氧氣的,這一點造成了後來的爆炸。最後他發現了這裡面的bug,戴上頭盔才解決這一bug。事實上,在Andy·Weir寫《火星救援》的時候,NASA就宣布了火星表面上有液態水,某些地區每到夏天就會有深色的「水漬」往山谷流下。
▍火星任務
NASA開展一次火星任務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三年時間,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分成14次無人飛行任務運送物資到火星固定位置上。物資到位後,宇航員以常規方式進入地球軌道,乘飛船登上赫爾墨斯號。在准備期間,會有四次無人飛行任務為宇航員運送燃料和給養。一旦所有工作準備完成,宇航員就啟程飛向火星。花上數天時間,消耗大量化學燃料,將飛船送入火星軌道。進入火星軌道後,宇航員乘坐MDV(降落倉)抵達火星地表。他們結束31個火星日的任務後,MAV(返航倉)將他們送回赫爾墨斯號。
▍登陸火星
電影《火星救援》虛構了「Ares3號任務」搭載離子推進器的赫耳墨斯號飛船實現人類首次登陸火星。而離子推進器則是真實存在的科技,NASA位於格倫研究中心的電子推進實驗室,其」演進氙離子推進器"(簡稱NEXT)引擎,該7千瓦推進器旨在推動NASA未來的深空探測器,可達到時速32.1萬公里的推進力。"NEXT"的全稱為"NASA's Evolutionary Xenon Thruster",NEXT離子推進器是取代燃料火箭(工質),更適合太空飛行的(非工質)動力引擎。
▍火星救援難度
火星救援最困難的是如何離開火星表面。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想出了有去無回的殖民計劃,因為返航實在太難了。想想我們用來離開地球的火箭,那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再比較一下月球登陸艙:小小的一隻盒子,就能飛離月球表面了。這就是重力和大氣造成的區別。當有人說起甲烷氧氣燃料,他們說的是從火星大氣中製造燃料的做法,這就是MAV(返航倉)起飛的方式,它先是在火星上降落,然後就待在那裡製造燃料。如果你能用火星大氣造出15000公斤的火箭燃料,那就相當於可以隨身少帶15000公斤燃料。
▍火星探測旅居者號
男主如何開著火星探測旅居者號駛過3200公里?主要是直接用太陽能板給蓄電池充電。同時為了保暖,男主做了一件被禁止的事情,就是挖出前幾次任務裝有2.6千克同位素鈈238的發電機,相當於一台大概1500瓦左右的取暖器。男主就是靠太陽能充電和鈈238的發電機取暖,駛過3200公里到了救援准備地點。
▍十六進制
16進制是計算機中數據的一種表示方法。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示法不一樣。它由0-9,A-F組成,字母不區分大小寫。與10進制的對應關系是:0-9對應0-9;A-F對應10-15;N進制的數可以用0到(N-1)的數表示,超過9的用字母A-F。男主和地球圖片交流的時候為什麼要用16進制呢?不是還有二進制,十進制么?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編成代碼會比較短。畢竟火星到地球發張照片就要半個小時,所以如果用二進制0101寫不得寫死。而如果用26個字母呢?主角也說了,一個圓劃分得太細,不容分的清,造成信息誤讀反而減低效率。
▍星際通訊
電影中常常出現「用衛星來通訊」這個橋段,當然這件事情如果是只限定在地球上的話,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錯的。我們行動電話所使用的通訊是透過無線電,基本上無線電只能夠直線前進,高山與大樓都會阻隔無線電訊號,所以地面上需要設立很多無線電基地台。就算沒有高山或大樓,地球本身也是球型,地球表面上就不可能有一條直線(不是弧線)把台灣與美國直接連起來。
所以就需要把訊號發射到天上的衛星,再從天上的衛星把訊號再傳到地球的另一邊。這種衛星就是通訊衛星,通常在地球的同步軌道上,同步衛星在地球赤道面上繞一圈24小時,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同,所以從地面上來看,相對於地球上是靜止在同一位置。
只要是同步衛星的訊號范圍內,就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做通訊。本片的場景包函了火星與地球,理論上火星與地球可以經由地面上的天線站,經由無線電訊號的傳送直接聯絡、也可以讓地面上的天線站透過火星與地球中間的衛星傳遞無線電訊號來聯絡。無線電訊號基本上是走直線的,因為火星與地球都會自轉,地面天線站隨著火星與地球的自轉,轉到無法讓無線電順利的傳送時,火星和地球就無法聯絡了。
▍中國宇航局在救援中的作用
中國宇航局主要作用是,將中國的太陽神火箭協助美國把愛麗絲號(MAV,男主最後回來的座駕)送到火星,NASA總結出兩份計劃:一是把愛麗絲號直接用太陽神送到火星,讓瓦特尼等到戰神四號的組員抵達;二是把愛麗絲號送到正在減速的哈美斯號(Hermes),並讓其加速,進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男主接走。NASA選擇了第一個,但有人秘密地把計劃二的內容告知戰神三號的組員,並在全員贊成的情況下告知控制中心,讓他們發射火箭,把愛麗絲號送上來。
▍為什麼要盡可能扔掉返航倉的東西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發現:因哈美斯號進行重力助推後速度較快,只能進入較高軌道,而上升載具要載著一個人到達這個高度,必需減掉五千公斤的質量。因此,他們指示瓦特尼到達後把鼻錐、窗戶、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僅剩下一張椅子和船殼,並從哈美斯號遙控升空。
❺ 曾經看過一個美國科幻電影,結局是一隊人登錄火星後,其他宇航員都返回地球,一個人自願與外星人離去。
火星任務 2000
地區:美 國
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
編劇:Lowell Cannon
類型:劇情
主演:加里·西尼斯
時長:114分鍾
上映:2000年
❻ 《火星救援》好看嗎如何評價
電影和原著一樣,都是三條線:孤身一人的沃特尼,群策群力的NASA(外加後來的中國宇航局),團結一致的赫耳墨斯船員。書因為篇幅足夠,所以作者可以用各種POV來鋪陳不同人之間的交流和碰撞,電影也盡量還原了這一點,但畢竟時間太短(紐西蘭公映的版本是141分鍾,但是還是覺得短啊有沒有),所以會感覺人物的塑造偏薄弱了,特別是赫耳墨斯的宇航員那裡,除了指揮官,其他幾位如果再能多一點背景和個性的塑造,就更好了(編劇太偷懶了……么)。
最後不得不說,馬特·達蒙的演技撐起了這個電影的骨架,因為原著里的沃特尼是個十分逗比,十分樂觀,又十分自信,但更主要的不是超人,而是十分凡人的工程師,這一點上,如果表演的太過火,或是太收斂,都不好,但馬達同學的表演,我覺得恰恰好,把原著里的精神表現出了八九分。最重要的是,沒往煽情的方向走,從頭到尾作為觀眾,沒感到他可憐(但是作為譯者,書看了四五遍,我又對每個細節很熟悉,我也不知道我不感到他可憐是不是因為我對他太熟了)。
上面說編劇偷懶其實是開玩笑的,跟原著相比,火星上的事件和NASA那裡奮力幫助的工程師們之間的聯系,這些筆墨在書中基本都被一筆帶過,或是被沃特尼一陣痛罵給帶過了,在電影中卻有許多鏡頭穿插對比,這些看著很爽,也很振奮人心,大有《阿波羅十三號》的風范(還記得裡面在地面的候補宇航員在模擬機裡面那些鏡頭嗎?)。
其實在寫這些的時候,我又想去再看一遍了。甚至產生了3刷4刷的沖動,讓人興奮不已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