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高興的影評 鏡頭語言
《小兵張嘎》這部電影能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不在於他單純地表現張嘎是多麼愛國、多麼英勇,而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導演把張嘎這一角色拍活了。張嘎一個不諳世事、調皮搗蛋的小孩,導演並沒有像往常的主旋律影片用高大全的形象去對待主人翁,因為對於小孩來說,這樣做不僅滑稽而且很蠢甚至非常虛假。在導演的鏡頭里張嘎就是一個活靈活現的小孩,他喜歡聽大人講故事、喜歡炫耀自己的經歷、和別人摔跤輸了會耍賴、不高興就去把人家煙囪給堵了,這些孩子的性格特徵在他身上都能夠體現。另一反面,張嘎也很勇敢,作為一個孩子,奶奶死後隻身一人去找心目中的英雄羅金寶,還用木頭搶去挾持被自己誤認為漢奸的羅金寶,以至引起笑話。在戰場上他追逐敵人並繳獲武器,在別人因為他而面對威脅時勇敢承認自己就是小八路,最後還燒掉塔樓幫助游擊隊打敗日軍。作為一個孩子,他的這些行為都很令人欽佩,在這方面導演表現出了一個讓人贊賞的張嘎。導演用一個有性格缺陷的孩子拉近了張嘎與小觀眾之間的距離,然後又用張嘎的英勇行為去激勵小觀眾已達到影片的教育意義,這就是影片的成功之處,塑造了一個有些有肉、立體形象的小英雄。 我覺得影片不足的地方也很明顯,這也體現在人物塑造上。我想大家也都有疑惑,為什麼八路里每個人都很勇敢、聰明、善良沒有任何缺陷(除了小孩),而漢奸和日軍卻總是那麼膽小、怯弱、愚蠢、蠻橫反正找不到一絲可以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極端美化一邊的同時又極度醜化另一邊,反差之強烈令人一聲嘆息。
Ⅱ 拍電影的時候怎麼錄不同的語言
現在通常情況下都是現場收音,比如平時我們說什麼這部電影本來是什麼語言就是說拍攝時的現場收音講的是什麼語言(一些很老的電影,不是現場收音的不算),其它都是後期配上去的,口型可能不同步,現場聲可能會有較大損失,除非能把人聲與場景聲完全分離開來~但無論如何配上去的肯定沒原來的好.比如說我看一部電影我只看原聲,其他一律不理.因為翻譯後再配上去會失去原有的語言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