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黃曉明和趙薇在星光大道上
好萊塢TCL中國大劇院是好萊塢星光大道的地標性建築。根據中國劇院發表的官方聲明顯示,《橫沖直撞好萊塢》的三位主創也是經歷了歷時半年的審查才脫穎而出,獲此殊榮,理由為「表彰三人對華語電影行業的突出貢獻」。並且活動當天,是洛杉磯郡長來為趙薇、黃曉明、林詣彬頒發的證書,並將該日命名為「趙薇日」「黃曉明日」「林詣彬日」。
那麼趙薇和黃曉明夠不夠格呢,咱們來看看就知道了:
電影方面:
趙薇每一部作品都基本是絕對女主角,首導電影作品票房口碑雙贏。趙薇榮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影後,金像獎影後,華表獎影後(中國電影表演官方最高獎),百花獎影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影後,兩屆金鳳凰獎影後,兩屆長春國際電影節影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影後,兩次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女演員、中美電影節影後等。首導電影成功斬獲百花獎最佳導演獎、金雞獎導演處女作獎、華表獎優秀青年電影創作獎和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中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聯合國婦女署2013年度影響力女性獎等(僅計權威獎項,畢竟趙薇的獎項之多令人瞠目結舌);提名更不用說了。。
趙薇的電影成績在同時代女星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在重量級獎項的斬獲上,也就較章子怡遜色,不過大家也知道章子怡是電影咖,只專攻電影,而且有名導加持,過硬的電影質量使得獎項的斬獲如魚得水。反觀趙薇,趙薇多年來沒有經紀公司,處境之艱險可想而知。。趙薇的電影資源差章子怡太多了,根本不是大導演的菜,和國際名導李安、國內三大導(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都沒合作過。。。不過這更可見趙薇的個人實力。趙薇的厲害之處不止於此,影視歌導齊飛,在電視、音樂上也有不俗的成績。。。
對比一下你就知道趙薇的厲害之處了。。。
重量級獎項:
華語五大獎:三金(金雞、金馬、金像),華表,百花;
國際A類電影節(15個):柏林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開羅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華沙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
中國影視界一線陣容:四旦雙冰一蔬一湯
章子怡:金雞影後一次,金馬影後一次,金像影後兩次,華表影後三次,百花影後兩次
趙薇:金爵影後一次(上海國際電影節),金像影後一次,華表影後一次,百花影後一次,百花最佳導演一次,金雞最佳導演處女作一次,金像最佳兩岸電影一次、華表優秀青年電影創作獎一次
徐靜蕾:百花影後一次,金雞女配一次,華表新人一次,銀貝殼最佳導演一次(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雞最佳導演處女作一次
周迅:金雞影後一次,金馬影後一次,金像影後一次,百花影後一次,金像女配一次
范冰冰:東京影後一次(東京國際電影節),金馬女配一次,百花影後一次
李冰冰:金馬影後一次,華表影後一次,百花影後一次
舒淇:金馬影後一次,金馬女配一次,金像新人一次、金像女配一次,華表優秀境外華裔女演員獎一次
湯唯:金馬新人一次,韓國百想藝術大賞影後一次(韓國三大影視獎之一,也是極好的,中國影人要拿更是不易,故加進來)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不得不說,趙薇真的很厲害!!!她的地位,同時代女星很難撼動得了!!!就電影成績就這么亮眼,加上電視音樂,更是驚人,綜合實力中生代女星第一無疑。。。
相比趙薇,黃曉明的留印資格確實不足,加之近期頻演爛片,口碑上更是招了黑,故招致網友的詬病。不過,不足也就是較趙薇的成就而言,在中生代男演員中,黃曉明仍是數一數二的。咱再來對比看看。。。
按理說,女星更新換代速度較男星快,可相比女星的一線陣容之穩定,內地男星的一線陣容代表四大小生是幾經更迭不說,部分評選人選更是聞所未聞,可能後勁不足沉淪了吧。。。以下就列出中生代男星(僅計內地)的一眾佼佼者進行對比。。。
黃曉明:金雞影帝一次,百花影帝一次,華表影帝一次
劉燁:金雞影帝一次,金馬影帝一次
陳坤:百花影帝一次,華表影帝一次
鄧超:金爵影帝一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百花男配一次
夏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帝一次,金雞影帝一次,金馬影帝一次
黃渤:金馬影帝一次
文章:百花影帝一次
至於陸毅、佟大為、胡歌、馮紹峰、徐崢,他們也是表現搶眼的中生代男星,可大銀幕之路上他們的演技尚未受到權威獎項的認可,仍需努力。。
就獎項而言,黃曉明僅次於夏雨,真心算是不錯了。夏雨可惜就可惜在後勁不足。。。加上商業價值中生代男星第一,留印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說留印與電影《橫沖直撞好萊塢》無關也確是瞎扯,電影《橫沖直撞好萊塢》對於趙薇、黃曉明和林詣彬來說是契機,正是在這部電影的合作之際,他們三遇到了留印的舉薦人七星影業的吳征先生。最終,經過半年考察,他們獲得了留印資格。可見,機遇確是很重要,可沒實力留印也不可能有戲。。。他們留印確是實至名歸,繼續努力才行哈!!!
㈡ 趙薇版花木蘭的結局
趙薇版花木蘭的結局是:本以為有情人終成眷屬,沒想到皇帝為了停止這場戰爭,決心讓文泰和柔然公主和親。最後花木蘭和文泰沒有在一起。
北魏時期,有個小女孩叫花木蘭(徐嬌飾),與父親花弧相依為命。木蘭從小受父親影響偷練武功,私學陣法,武藝高強。
木蘭(趙薇飾)十八歲時,游牧民族柔然犯境,軍情緊急,魏國全民徵兵。木蘭不忍年邁的父親再上戰場,便灌醉父親,違抗軍令,悄悄地替父從軍。
初入軍營,木蘭精湛的武藝引起了副營長文泰(陳坤飾)的注意。但身份的危機卻一步步逼近木蘭。文泰和木蘭並肩作戰,勝戰連連,晉升為將。
然而,木蘭的內心卻無時無刻不在逃避戰爭。相處中,兩人漸生情愫。冒頓(胡軍飾)圍困魏軍,眼看著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文泰為了自己的愛人,為了顧全大局,主動向冒頓坦白了自己的身世之謎。木蘭遣散了士兵,追隨文泰的腳印,歷盡千辛萬苦,她終於見到了自己的愛人。
木蘭和文泰回到朝廷,備受嘉獎。本以為有情人終成眷屬,沒想到皇帝為了停止這場戰爭,決心讓文泰和柔然公主和親。
(2)趙薇星光大電影怎麼樣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1、成年花木蘭 演員趙薇
花木蘭十八歲時,游牧民族柔然犯境,軍情緊急,北魏全民徵兵。花木蘭不忍年邁的父親再上戰場,便灌醉父親,違抗軍令,悄悄地替父從軍。
在軍營中她遇到了副營長文泰,兩個人並肩作戰,並在相處中漸生情愫。當文泰為了救她而離去時,花木蘭遣散了士兵,追隨文泰的足跡,並最終見到了自己的愛人。
2、文泰 演員陳坤
北魏某軍營的副營長。花木蘭初入軍營時,其精湛的武藝引起了他的注意。文泰和花木蘭並肩作戰,勝戰連連,晉升為將。
相處中,兩人漸生情愫。在北魏軍受困之時,文泰為了顧全大局,主動向冒頓坦白了自己的身世之謎。
3、冒頓 演員胡軍
北方柔然部落頭領的兒子,生性暴戾,意圖吞並中原。為了獲得草原上的絕對權威,他不惜弒父篡位;為了柔然的血統純正,他不惜娶了他的親妹妹。
電影介紹:
《花木蘭》是由馬楚成執導,張挺編劇,趙薇、陳坤領銜主演,胡軍、維塔斯、房祖名、於榮光、徐嬌、李玖哲等主演的古裝片。該片於2009年11月27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真實的花木蘭:
花木蘭(一說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06年。)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
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
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㈢ 林心如、趙薇廣西扶貧為什麼會被人叫停
林心如和趙薇去扶貧了,這一次去的還是廣西比較貧窮的地區。
其實,這次的《還珠》雙美再次重聚主要還是得益於趙薇的紀錄電影《星光》的拍攝。因為《星光》的總導演就是趙薇。
既然是吧扶貧的事跡做成紀錄片,那麼就有了和當地老百姓傑出的機會。
趁這個時機,趙薇和林心如也是進行了一次近距離的扶貧調研。兩個人通過實地的調研也是感受到天等人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那股不服輸的勁頭。同時,也近距離的參與到了當地的扶貧項目之中,工作之餘林心如更是和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奶奶過生日。
天等也是有著中國長壽之鄉的美譽,所以你呢剛看到長壽之人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而恰巧林心如趕上了其中的一位老奶奶過壽,就參與到了其中。除此之外,林心如也打算成為天等的旅遊代言人,為天等的旅遊發展出一份自己的力。
至於說上面網友的評論,至今也沒有找到信息的來源何在!
而且,整個信息也是不完整的,至於說上面圖中的那幾位九十多歲的老奶奶的問題,劇天等新聞報道網友傳播的也是不實消息。這個老年人是當地的縣委組織過來的。而其,她們也希望通過像趙薇、林心如這樣的大明星來更好的宣傳一下自己的家鄉。
明星能夠來到如此貧困的地區實屬不易,不能讓扶貧的事情斷在流言身上。
如果國內的明星能夠都能夠像趙薇這樣的扎實的做著有關鄉村扶貧的工作的話,美麗的鄉村一定會更加的美麗。
㈣ 趙薇這兩年頻繁的拍電影卻不拍戲,是要准備徹底轉行了嗎
趙薇這兩年頻繁的拍電影卻不拍戲,我覺得是她太累了,想歇一歇,做點其他的事情。
所以現在很多人發現,趙薇似乎淡出了熒屏,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很少看到她了。我覺得也不是她要徹底轉行當導演了,是太累了,想好好休息休息。等到趙薇重整旗鼓的那一天,我相信她會給我們帶來好的作品,也希望趙薇在繁忙的工作外,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家庭幸福,事業更上一層樓。
㈤ 花木蘭的生平與資料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2009年匯集了中國影壇巨星趙薇,陳坤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真實自然感人堪稱經典,口碑和票房雙豐收,榮獲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等多項大獎。
生平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今安徽亳州)人。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但是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民歌
歷史上有一篇贊頌花木蘭的北朝民歌——《木蘭辭》,又稱木蘭詩,也是敘事詩、詠史詩。
木蘭辭
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故里
北魏宋州(今安徽亳州)在今安徽亳州市。木蘭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編輯本段考證
相關記載
花木蘭(有學者考證,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12年,在從軍12年後返鄉,因不願做魏主之妃,自殺。)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
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商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年代考證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木蘭從軍》
原文: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翻譯:
木蘭是古時候的一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時值皇上點兵,她的父親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給馬買好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與敵作戰馳騁沙場十餘年之久,屢建奇功。!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我看到木蘭從軍之事後便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
編輯本段文化
中國木蘭之鄉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鑼鼓喧天,彩旗招展。備受矚目的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在這里隆重舉行。木蘭文化源遠流長,木蘭故事家喻戶曉。「虞城縣木蘭傳說」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國務院確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弘揚木蘭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木蘭文化節系列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電影《花木蘭》
2009年12月由星光國際領銜出品的中國電影趙薇版《花木蘭》 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雙豐收,引國內外媒體關注,創新傳統文化樹新風。不但在國內上映時候成功迎戰多部進口的美國好萊塢大片的圍攻,在海外市場上也表現不俗,實現了「走出去」。該片去年11月27日全國公映,作為2009年賀歲檔第一部國產大片,《花木蘭》憑借民族題材和演員陣容的雙保險,高舉民族題材的大旗,上映時在眾多好萊塢大片的圍
追堵截之下,創造了傲人的成績。在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太地區上映以來,票房已經突破1.1億。《花木蘭》海外再揚威,韓國首周末票房飄紅華語片《花木蘭》自9月2日起在韓國上映,首周票房名列票房榜前列,票房飄紅。9月7日晚,在中國電影局參與的電影研討活動中,現場表彰了近幾年在「走出去」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的十部國產影片,《花木蘭》、《赤壁》、《建國大業》等優秀影片均在其中。主演《花木蘭》
的中國著名女演員趙薇更在2010年8月,出任第10屆長春電影節形象大使並獲得影後殊榮,2010年10月16日榮獲第19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之第三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個影後桂冠。電影《花木蘭》成功斬獲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
《花木蘭》熱映的消息不但登上《新聞聯播》還吸引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時代》周刊專門在官網上以《中國VS迪士尼:木蘭之爭》為題發表評論指出,「中國本土的電影人也開始立足於發掘和創新傳統文化,借鑒好萊塢的成功元素和商業操作模式。目前正在熱映的《花木蘭》正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經典題材加上國內一線的演員,以商業大片的模式加以運作,同樣取得了豐厚的票房回報。
編輯本段葬地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今河南商丘)谷熟縣(今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型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部分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