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日戰爭歷史的優秀影視片
1、《血戰台兒庄》,雖然製作年代比較早,但卻是第一部讓我醒悟的抗戰電影。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知道打日本鬼子是「如何打的」!這部電影舞台精選在正面戰場,以規模空前的徐州會戰為歷史背景,敘述會戰前期台兒庄大捷的前後經過。
片中大量展現正反兩派著名歷史人物:蔣介石、李宗仁、張自忠、孫連仲、弛峰城、以及磯谷廉介、坂垣征次郎。
這是一部少有的以非常客觀的態度來描繪抗日戰爭的電影。
片中沒有什麼無比快樂的「革命樂觀主義」,更沒有什麼詩情畫意的愛情故事,一切皆被戰爭的火焰所摧毀。
敵人再也不是《地雷戰》或《地道戰》中的弱智傻瓜,而是具有極強戰鬥力的殺人機器,是可以以一兩個師團擊潰多個集團軍的法西斯。
國軍的失敗不是由於貪生怕死(韓復渠除外),而是確實在軍事上的實力懸殊。
南京淪陷後徐州會戰迅速展開。
日軍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向台兒庄方向分進合擊。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統籌全局,派遣抗日名將張自忠英勇擊退板垣師團,而第十師團長磯谷廉介狂妄自大向台兒庄方向孤軍深入。
李宗仁採取誘敵深入,消耗敵人力量,再調集預備隊向敵進攻,日軍磯谷師團撤退不及陷入重圍,損失在一萬人以上。
台兒庄大戰戰況異常慘烈,盡管國軍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本著「奮勉圖功、聚殲頑敵」的精神終於取得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戰爭從來就不是演小品、不是兒戲、更不是把敵人當猴耍!
2、《七七事變》,展現了盧溝橋事變的前前後後。
塑造了29軍的眾多抗日名將:宋哲元、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何基峰。
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就是29軍的大刀。
「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是支持29軍揮舞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的精神動力、也是愛國精神的完美體現。
最為悲壯的就是「南苑大戰」。
29軍與進攻南苑的日軍展開一場空前慘烈的血戰。
在此戰斗中29軍連損兩員大將: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
數不清的抗日戰士血撒疆場。
29軍原屬西北軍,為馮玉祥將軍一手創建。
雖裝備落後,但英勇善戰、抗戰時間和經驗均多於其他各路軍隊;29軍還曾經在喜峰口重創日軍殲滅日軍2000多人。
但南苑一戰,日軍勢大、29軍寡不敵眾、為避免陷入被圍殲的境地不得以而撤退。
片尾的大軍撤離時的場面最令人傷心不已。
聽說當年29軍戰前徵召了大量北京的大學生、中學生入伍參軍,組成學生軍,准備培養成未來29軍的幹部人才。
大戰一開,許多學生以前從未上過戰場仍拚命殺敵。
南苑大戰學生軍損失慘重減員三分之二,許多學生與日寇英勇作戰,以十命換一命的勇氣和代價和敵人血戰、令人心靈震撼。
3、《太行山上》、比較新的抗戰電影,比較客觀的描繪了國共合作、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這部電影重點記敘平型關大捷、太原會戰、忻口戰役、血戰娘子關等重大戰役。
戰爭效果尤其震撼,突出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之配合、突出了戰爭慘烈之程度。
上半部尤其經典、下半部看點主要在於八路軍在山地游擊戰中擊斃日本山地戰專家「名將之花」阿部歸秀的戰斗。
此部片子特點在於較為客觀的描繪正面戰場、較以往電影已很有進步。
4,亮劍
❷ 《百團大戰》電影觀後感
百團大戰打了大大小小上千場戰役,影片中選取了三場最為典型的戰役來表現,分別是娘子關戰役、西營塢戰役和關家堖戰役。影片中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畫面,比如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死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下,比如許漏啟消多老百姓積極參加八路軍隊伍,還比如許多八路軍慘死在日本人的槍下……
接下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因為日本人的兵力打不過八路軍,所以日軍請來了機甲車——一輛無堅不摧的軌道車。機甲車來了,一名上將看見一輛火車頭,問:"誰會開那個鐵傢伙?"一位士兵說:"我會。"另一位士兵說:"我跟著上!"第一個答話的士兵接著說:"扳道岔返知要板到左邊來。"那位上將命令道:"死也要拿下扳道岔,你們快走,火力掩護。"話音剛落,只見兩個士兵登上了火車頭。第一個士兵說:"我開,你加煤。"隨後,火車頭向著機甲車的方向開去。
與此同時,八路軍與正在看護扳道岔的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對戰。每當八路軍將扳道岔板到左邊之後,由於來不及躲閃,都會死在日軍的槍下。即便是這樣,八路軍戰士仍舊前赴後繼,在扳道岔旁死了一批又一批戰士。
最後,一個八路軍營長沖了上去,當他被日本人打死之後,雙手仍然緊緊地握在扳道岔上。就在這個時候,飛馳而來的火車頭在最後一刻撞上了機甲車。機甲車瞬間被撞出了軌道,霎時,火光四起。看到這里,影院中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八路軍戰士英勇抗戰、不畏犧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和我的`同學們。
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深知,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為此旁喚,我要努力學習,長大後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