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院的讀音怎麼讀
院字的標准讀音是【yuàn】,其部首為阝,結構為左右構造,共有9畫。院字非常實用,可以組成多個詞彙,如住院、院子、後院、醫院、電影院、學院和大雜院等,涵蓋了生活和公共場所的不同場景。
在字義上,院主要指的是圍牆里房屋四周的空地,如院子、院牆和庭院。它也特指某些機構、學校或公共場所的名稱,如法院、醫院和戲院。院姓源自元朝院孝思的後裔,最初見於明朝的《萬姓統譜》,並且在河南洛陽等地仍有院姓的分布。
通過組詞,我們可以直觀地理解院的用法。例如,"他在家門前的院子玩耍"描繪了院子作為日常活動空間的情景;"他因肩關節脫臼而住院"說明了醫院的含義;"我要上醫院去看望我的哥哥"則表達了去醫院的行動。
總的來說,院字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其豐富的詞彙和含義體現了漢字的深厚文化底蘊。無論是作為名詞的庭院,還是專有名詞的醫院,院字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表達和理解空間。
②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去電影院看電影了,這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至今在影院里觀看的電影總數超過一千部,前二十年是千位數,而最近二十年總和大約三四十部。身為年紀稍長的普通百姓,早些年,看電影是最普通最頻繁的娛樂。
少林寺一九八二年公映時的巨大轟動很多人都寫過,我們幾個小夥伴每天只買第一場門票,價一角,清場時躲到舞台後面爬上樓梯,潛伏在存放燈光道具的小房間,下一場開始再悄悄摸回座位。連看三四天,台詞動作爛熟於心,總價不過三四毛錢。
那時國產片和譯製片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爛片自然很多,好片子也不少。看上影廠譯制年表,挑出一些那時看過的記憶深刻經典譯製片,今天卻不太可能在影院里看到了:這還只是上影廠,有好多看過就忘的片子,片名已經對不上號了。
九十年代初讀大學時期,南京新街口延安電影院以「藝術影院」為號召,組織了一大批國外原版字幕片源,兩場連放,票價三元六角。每天下午我幾乎都會逃課看片。從希區柯克作品集、教父系列、現代啟示錄、全金屬外殼、星球大戰這些鴻篇巨制,到克萊默夫婦、金色池塘、貝克兄弟等等文藝片,斷斷續續看了有一年多一百多部片子,現在想來真是極度奢侈的幸福。
現在的電影院線發行方式,外行,說不出什麼批評的話。只是覺得,除了新片,一個城市總該有幾個放老片的影院,讓人有機會體驗經典。另外,一部新片,過了所謂檔期,就消失不見,總是奇怪的事情。新片,次新品,舊片,老片,定價不同,影院不同,似乎才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影院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