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極北之地的守望觀後感
星期五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學術報告廳觀看了《守望一生》這部電影。影片中張老師感人的事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張老師38年如一日紮根山區,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黨的教育事業,我非常敬佩。
影片中有太多讓人感動的情景。這是一個貧困山區的學校,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學生常常營養不良,張老師為了學生能夠健康成長,自己省吃儉用,把自己家的肉拿給學生吃;為了學生學到更多知識,他常常深夜還在認真地備課批改作業;學生沒錢買學慣用具,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給學生買;為了護送學生過河,他自己差點被洪水捲走。張老師的這些行為感動了我,我心裡暗暗想著:張老師啊,張老師啊,你真像一位辛勤的園丁,精心培育著祖國的花朵啊!
因張老師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學校和學生上,根本顧不上對家庭的照顧,他的母親多年癱瘓在床,他的兒子小海因為得了心臟病,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張老師卻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自己的學生身上,延誤了兒子的最佳治療時間,使他離開了人世。這時他的妻子也因失去孩子而過度悲傷神經失常,最後也去世了,丟下了張老師。張老師面對一系列難以承受的災難打擊,都咬緊牙關挺了過來,當我看到這里,感動得淚如泉涌,我想或許有人認為張老師是個不孝子,或許認為他是個不負責任的丈夫,可誰能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張老師啊,張老師啊,你真像一支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啊!
張老師盡心盡力地教育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影響著他的一代一代的學生,我想他的學生長大後在自己崗位上一定也能像他一樣發光發熱。
我和這些山區學生相比,我是多麼幸福。上這么好的學校,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呢?我一定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張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長大後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 《守望一生》的觀後感 作文800字
《守望一生》主要是以咋終竭惱惆猛屆值京殺彭水縣感動重慶十佳教師張老師的生活原形改編的,集中展現了張宗茂老師近40年紮根深山村校的感人事跡。該片主要是反映70年代初期到21世紀這個時間跨度比較長的一個以農村基礎教育題材的一部電影。
電影《守望一生》所講述的是一名叫做張雲海鄉村代課教師,張雲海老師在一次事情中邂逅了美麗的「香蘭」,張雲海為學校付出無私的精神讓香蘭深深的愛上了這個男人,並結為了夫妻。後來,張雲海的大兒子——小海因為得了心臟病,再加上張雲海到學校管理學生的一拖再拖,讓小海的病成為了晚期,不幸夭折。香蘭得知大兒子只能准備後事,瘋狂的得上了精神病,張雲海只能忍痛將香蘭綁在板凳上防止她亂跑。因此,他被二兒子——小松拋棄,他為學校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價......
直到2007年,張雲海才從代課老師轉正,好事不僅如此,小松考上了重本,自己的曾經在學校教育過的孩子也一一有了重大的成就......
3. 求電影守望一生觀後感
《守望一生》觀後感
電影《守望一生》所講述的是一名叫做張雲海鄉村代課教師的故事。張雲海老師在一次事情中邂逅了美麗的「香蘭」,張雲海為學校付出無私的精神讓香蘭深深的愛上了這個男人,並結為了夫妻。後來,張雲海的大兒子——小海因為得了心臟病,再加上張雲海到學校管理學生的一拖再拖,讓小海的病成為了晚期,不幸夭折。香蘭得知大兒子只能准備後事,瘋狂的得上了精神病,張雲海只能忍痛將香蘭綁在板凳上防止她亂跑。因此,他被二兒子——小松拋棄,他為學校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價......
直到2007年,張雲海才從代課老師轉正,好事不僅如此,小松考上了重本,自己曾經在學校教育過的孩子也有了重大的成就......
這是一部凄美的電影,當曾經的學生七斤拎著行李從中科院回來邂逅老師時,當兒子小鬆手捧鮮花來看父親的演講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教育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鄉村少年兒童和鄉村代課教師的思考:
要呵護鄉村兒童的健康成長。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鄉村兒童因為身處窮鄉僻壤,對外界的了解、對新鮮事物的認識比不上城裡的孩子,正因如此,他們從小就磨練了自己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勞的毅力。也正因如此,他們才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加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國家應該加大力度支持鄉村兒童的成長教育。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國家全面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社會上還發起了一些「免費午餐」之類的關愛鄉村兒童的 活動。但這些還遠遠不夠,關愛鄉村兒童的成長教育更要每一個人的行動,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從自身做起,珍惜糧食和蔬菜,盡自己之所能為鄉村兒童的成長貢獻一份力量。
要提高鄉村代課教師的待遇。教師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它肩負著為祖國培養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的使命,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共和國的締造者。鄉村代課教師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在三尺講台揮灑自己的青春熱血。正因為有這些默默奉獻的鄉村代課教師,大山裡的孩子們才不致於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與世隔絕。是他們,帶給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希望,照亮孩子們改變命運、走出大山的星光大道。國家不僅要關愛呵護鄉村兒童的成長教育,還要切實提高鄉村代課教師的待遇,該轉正轉正,該補助補助。我們的大學也要培養一批又一批志願去貧困地區、鄉村支教的大學生,將教育的接力棒永恆的傳遞下去。我們大學生更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積極參加義務支教活動。
深深地向身處大山深處的孩子們道一聲:對不起;向無私奉獻的鄉村代課教師道一聲:你們辛苦了。關心和愛護每一位鄉村兒童的成長,切實將提高鄉村代課教師的待遇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共和國的明天才能更加絢爛。
4. 守望一生觀後感 400————600字(500字最好)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守望一生》他使我們所有人熱淚盈眶,它讓我們所有人深刻地認識到了教師這個職業,它讓所有人都難以忘懷,歷歷在目。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這樣的內容: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村莊,有位鄉村教師,叫張雲山,是個「孩子頭」,他把一生心血都用來照顧學生。為此,他的大兒子張海生病了都沒人照顧,成了風濕性心臟病晚期,逝去了。他的妻子香蘭受不了刺激,得了精神病,也離開了人世,他悲痛欲絕。後來,他克服重重困難,在白發蒼蒼之時,獲得了「燭光獎」……
電影中有這樣一段劇情——張雲山在三更半夜時,一手拿著扇子,一手用筆專心致志地批改作業,絲毫沒有停下休息,額頭上冒出了一顆顆豆大的汗珠,夜以繼日。可見,劇中的張老師是多麼敬業,辛苦。然而,我們身邊的老師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每天,我們一人做一份作業,全班五六十個同學,老師就要批改五六十份作業。但老師們無怨無悔,不論是嚴冬,還是酷暑,都一如既往。早晨,老師早早來到學校,為我們傳授知識;中午,老師們又開始批改作業;晚上,她們又回到家中備課和安排明天計劃。
其實,劇中的張老師就是世界上千千萬萬教師的縮影,通過他的事跡,我感受到一位人民教師對學生深深的情,濃濃的愛,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與照顧,同時也感受到老師們的辛苦,不易和她們的平凡偉大。毫無置疑,我們身邊的教師奉獻了青春,奉獻了熱血,它們將全部知識毫無保留的灌輸給我們,把一生的心血花在了我們身上,又有多少時間關心家人、孩子?
老師們如此辛苦、勞累,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金錢、榮譽嗎?若不是為了我們茁壯成長,為了祖國繁榮昌盛,她們有何必受這份苦、這份累呢?她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最可愛的人!她們每一個都是名副其實的「燭光獎」獲獎人!
「春蠶到死絲方及,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對老師精神最好的寫照。《守望一生》,就是讓我們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感謝守望我們一生的教師吧!
5. 作文壞孩子的秋天觀後感700字
在2月10日凌晨開幕的第62屆柏林電影節上。出現了一個黃皮膚的新面孔——中國青年導演鄧科。他帶來了自己的處女座電影《壞孩子的秋天》,在柏林參與展映和展銷環節。雖然並未參與主競賽單元,但是這位80後新銳導演及其作品,卻在柏林贏得了足夠贊譽。鄧科成為了繼張藝謀、李安、王小帥、王全安等人之後又一位從柏林電...影節開始受到世界影迷的關注的華語導演。 電影節期間,鄧科導演受邀參加了柏林精英酒會,精英酒會在柏林電影節頒獎典禮的大劇場舉行,是針對世界優秀電影工作人員的酒會,眾多世界優秀電影人參與其中,鄧科導演和中國兒童電影協會都出席了活動。 華語兒童電影備受矚目 電影節期間,鄧科接受了cctv6電影頻道的采訪,他表示華語兒童電影此次在柏林影展中備受矚目,《大鬧天宮3d》和《壞孩子的秋天》都受到了外國觀眾的關注,cctv6第一時間對他進行采訪報道。 此次鄧科實際上還有另一項重要任務——和候克明主席帶隊的中國電影兒童協會一起來參加歐洲電影市場單元,將中國的優秀兒童電影推向全世界。除了《壞孩子的秋天》在柏林進行了展映和展銷以外,《大鬧天宮3D》也同樣震撼了全球影迷。鄧科導演表示:「柏林電影節是世界三大電影節,也是歐洲主要的電影市場,對於觀眾來說電影節可能意味著榮譽和明星,但是對我們從業人員來說,電影節更重要的功能其實是推廣和銷售,柏林電影節下設的歐洲電影交易市場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全世界的電影發行商都會在這里挑選和銷售影片。」 侯克明會長也藉此機會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把中國優秀兒童電影從柏林輸送到了全世界。 實在不忍心讓這樣一個清秀瘦削的孩子去打拳擊,但是北野武選擇了他。這個看起來內心明凈單純的孩子常常讓人覺得心疼,想來他在拍攝的時候一定吃了不少苦。他眼睛裡出現的迷茫和困惑是否就是北野武自身痛苦的寫照? 音樂和畫面沉靜而令人難過,他們的路和生活常常讓我覺得喘不過氣,那不是我所熟悉的生活,盡管我非常明白是我自己失去對外部真實世界的關注。 他們是壞孩子? 我感受到的,是綿延在他們一生里的被動和無奈。像所有在成長岔口的孩子們一樣,他們遇到的人,事,物,桎梏的教育制度,沉悶而階級強化的社會已經在客觀上為他們選擇了生活的路。他們甚至還沒有判別好與壞的能力,上帝已經無情的為他們開啟了一條路,這條路沒有通向光明美好的前途,他們的人生從成長的那天起就已經浸潤在無窮無盡的悲哀里,蔓延到每一個觀賞者的心裡。 我害怕這樣的人生。Which is more difficult? To die or to go on living? 但我又相信,經歷這樣成長和人生的孩子,內心仍然善良。他們甚至不懂得傷害任何人,卻只能夠掙扎在自我認同感和他人認同感之間,苦悶於該如何走下去的現實和答案中,他們因為一開始就註定的友情而相互牽絆,難道選擇暴力是唯一的出口? 明快而跳躍的音樂讓通往回憶的路聽起來美好而欣喜,但回憶里充滿的卻是漫無邊際的困惑。那個為了見到自己喜歡的女孩而每天到咖啡館的男孩,兩個把未來投諸於相聲的男孩,一群被勒索而毫無辦法的男孩,因為受欺而選擇用暴力反抗的男孩,這是每一個男孩都可能經歷過的事情?那些被現實禁錮的無奈的老師,那些在生計和職位里掙扎的職員,那些強於把自己的「壞影響」加諸他們身上的前輩,人生看起來就是一出沒完沒了的悲劇,最可怕的悲哀在於沒有人去面對自己的信仰去關照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世界和現實向他們洶涌而來的時候,他們手無寸鐵也沒有城牆抵抗,只能夠被動的完全被同化,一點一點瓦解最初懷有的美好幻想。 生活在交疊的痛苦之後歸於平淡,不,是麻木。即使可以重新找到一條走 下去的路,他們的心也再沒有激情和夢想。他們是這樣被毀掉的?或者是我嚴重了,這才是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