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評價蘋果
《蘋果》當年曾經因為大尺度的寫實表演手法,一度被禁播,但是拋開那些大尺度露肉鏡頭,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倫理電影,反映了小人物在底層生活的不易,以及人性黑暗的一面如何在自我放縱下不斷滋生蔓延,這部電影看下來會有一種錐心之痛,體會到一種社會之殤。
2. 怎麼評價電影(蘋果)算是實事求是
現在很多人都對李玉導演的『蘋果』評價很多,它是以農民工這些邊緣人群為題材,反應當今社會貧富差距,揭示陰暗現實,很真實現實,性和錢。影片里很有諷刺的語氣讓大家看到骯臟,低俗的一面,情節看似荒誕,揭示的種種怪現狀和鬧劇在我們的城市中上演。 對電影要用藝術眼光來欣賞,『蘋果』里表現的是平淡中的一絲犀利,強烈 的撕裂了社會墮落享樂階級的陰暗面,觸動最大的是大俗大惡的背後是小人物特別是女人生活的無力感和心酸。
四個主角都不是北京人,他們夢想在這里淘金,蘋果是一個洗腳城中最能乾的按摩師,一次和與小姐妹喝醉酒後倒卧在工作間的沙發上,被經過的洗腳城老闆林東看見,好色的林東趁機與劉蘋果的發生了性關系。可是這一幕竟被蘋果丈夫安坤撞見,安專做高層建築玻璃清潔是個蜘蛛人,這天碰巧做洗腳城的玻璃清潔目擊了這一事件。憤怒的安坤闖入洗腳城找林東理論,但勢單力薄被保安打了出去。安坤要林東付錢賠償精神損失,林當然拒絕,於是安就找到林東妻子王梅告知一切,王梅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也是一個悲情女人,丈夫長期的不忠,使她心裡憤怒當然還有感情的寂寞,她發泄報復式的幾乎歇斯底里的『他讓你戴綠帽子,你難道不能讓他也戴綠帽子』在扭曲的靈魂里和安坤有了露水情。
這一件事後蘋果意外的懷孕,王梅沒有孩子,在林東的要求下,兩對夫妻竟然和睦相處著簽訂一個嬰兒協議,如果孩子是林東的,林東付10萬補償費,誰知孩子出生後血型顯示是安坤自己的孩子,安就用4000元賄賂醫生修改孩子的血型,成為林的孩子所需要的血型。看到安坤睡在出賣妻子和孩子的10萬元錢上那個鏡頭,心裡堵得慌,他出賣自己的靈魂,行為令人發指。隨後蘋果帶著孩子以保姆的名義住在林家,安也是熟視無睹,無動於衷。安坤和王梅在一次纏綿後,終於良心發現想要回自己的孩子,把10萬元還給了林,林當然不願把孩子交還給安了,安利用自己蜘蛛人的優勢趁蘋果熟睡中把孩子帶走。這時候的林東已經視孩子為精神支柱,他一會懷疑蘋果夫妻想敲詐錢財,一會懷疑妻子王梅,他失望的說'你們都那麼陰,叫我相信誰,'可見他們誰也沒有信任感,親人之間也沒有親情和依賴,可悲的一群人。
影片通過蘋果的視覺讓我們看到一個近乎傻乎乎,純潔天真的小妹,一步步走向墮落,以至賠上那年輕的生命,小妹的死對蘋果的心裡起很大的震撼。
影片的結尾,安坤最終失去了一切。蘋果一而再的順從丈夫是一個農村的女人把丈夫作為自己唯一的依靠的表現,從她出事後對丈夫的近似耍賴的祈求中可以看出,她是弱勢的一方,她需要丈夫的理解,王梅是生意人認為什麼都可以拿來交易包括婚姻,最後終於明白,在已經破裂的情感面前,金錢是那麼的蒼白無力。兩個女人王梅和蘋果,在相擁一哭中冺恩仇.真正能夠理解女人的,只有女人自己。
開放式的結局很好,蘋果給林東桌上留下的兩只煎蛋,給人以溫暖。然後帶上孩子和10萬元離開林家,讓觀眾有一個自己想像的空間。蘋果這個人物多麼象挪威劇作家易卜生里的娜拉相似,很郁悶,很感觸,很震撼。影片告訴人們什麼是人世間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感情,人的道德觀念,人的良知。
3. 《蘋果》被當成毛片堪稱影視界最大的冤案之一
揭露真相的電影傑作:《蘋果》的冤案與深度
在夜幕下,電影《蘋果》的名字猶如一道謎題,誤導著觀眾的期待。這個看似普通的名稱,實則是一部深刻探討底層女性命運的力作。由李玉導演的《蘋果》,以洗腳妹角色為核心,揭示了社會底層女性的艱辛和苦澀生活。
電影中,洗腳妹在鏡頭下與老闆生活的鮮明對比,揭示了社會的不公與冷漠。盡管主角在逆境中堅韌如「蘋果」,但劇中激情場景的處理卻因誤解而飽受爭議,彷彿是她的苦難寫照。那些看似沖動的鏡頭,其實是對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度刻畫。
劇情發展令人痛心,主角蘋果遭遇老闆的權力侵犯,婚姻破裂,新生命的到來使她陷入更深的困境,成為輿論的焦點。安坤的情感波折揭示出復雜的人性,而他發現孩子真相的那一刻,也為影片帶來了轉折點。
在《蘋果》中,小妹的悲劇命運讓蘋果意識到自身的危險,生活彷彿陷入了一個「吃人」的都市迷宮。然而,李玉的導演智慧讓故事在困境中找到了轉機,安坤揭示了事實,影片中的角色面臨道德與生存的抉擇,令人深思。
《蘋果》原名《迷失北京》,因觸及敏感題材而改名,但其對舊北京的真實描繪和對底層生活的真實刻畫,讓電影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掙扎。李玉的作品如《紅顏》到《蘋果》系列,展現了從邊緣女性到城市底層女性的生存畫卷,盡管部分角色和情節被刪減,但影片的主旨並未因此而模糊。
遺憾的是,這部現實主義的傑作在主流影院被忽視,觀眾只能在非主流平台尋覓其蹤影。南都周刊的深度剖析,《蘋果》背後的故事,以及京華時報的酒吧街記憶,都在講述著這部佳片被遺忘的苦澀。設計與視覺的美感,如SaiB O XiaOsI Men所創造的,是對這部被遺忘的佳片最好的致敬。推薦你閱讀那些挖掘《蘋果》魅力的文章,感受其被忽視的現實主義力量,《蘋果》的故事,或許就在那裡等你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