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視投資具體怎麼分賬的
投資者分賬部分: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投資者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⑵ 電影票房怎麼分賬
電影票房分賬規則涉及國產片、合拍片與進口片的不同操作流程。國產片和合拍片票房需計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指定系統,並扣除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和3.3%的特別營業稅,剩餘為可分賬票房。發行代理費由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收取,根據影片凈票房大小,徵收1%至3%的費用,以補償其在電影數字化進程中的歷史貢獻及市場佔有率。電影發行市場活躍後,華影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第二家擁有進口影片全國發行權的機構,提供不同選擇。拷貝費用由中影數字收取,總額約為300元/部。發行代理費用則根據影片凈票房大小,徵收3%、2%或1%的費用。在剩下的票房中,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投資方之間分賬則取決於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份額,由主投方和跟投方決定。除了票房收入,國產片和合拍片還有電視版權、網路版權、海外銷售、商務合作和政府補貼等非票房收入途徑。進口片分為分賬片和批片,前者根據票房分成,而後者則以固定價格購買放映權。北美電影票房分賬規則考慮時間因素,實行在按時間段分賬與保底約定中取較大者的方式。總體而言,無論中外,電影院對大片、明星或名導影片有更高的興趣,因為觀眾流量多、放映周期長,獲益多。票房分賬與會計學、稅務學、統計學最相關,需要電影主創補上數學這一短板。
⑶ 院線如何票房分賬
作為一個資深電影從業者,經常被問到國產電影票房的核算流程。所以,今天阿濤就寫一篇長文,給讀者詳細講解一下。
第一步,統計總票房。
所謂總票房,是指一部電影目前的全部電影票收入。灶鏈
所有在中國大陸公映的電影均應納入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專項資金辦」)指定的「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全國任何一家影院均應安裝該系統)。管理委員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部委聯合組建,共同負責。官網是「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其數據是製片方和發行方。
目前民間也有很多電影票房統計平台,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國產電影票房核算的依據。
第二步,上繳國庫:總票房8.3%
這部分包括兩項費用:
1.電影產業專項基金:所有電影的總票房必須先向「專項基金辦公室」繳納5%的電影產業專項基金,由各影院每月向「專項基金辦公室」繳納,上繳國庫。
2.特種營業稅:所有影片的總票房都要繳納3.3%的特種營業稅,也就是要向國稅和地稅繳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抵扣繳納。
扣除總票房的8.3%,我們稱之為「分割票房」。
第三步:支付中間發行代理費:「分割票房」1%-3%
凈票房低於6億元0元的,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將收取可發行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
那麼,1%或者3%呢?
由於票房越小的電影越需要國家和國企的支持,因此,「中影數字」可以對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3%,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2%,分賬票房-6億元的電影收取1%。
分割票房扣除「中間代理費」(為方便計算,我們簡稱為「V」)後的剩餘部分,將由院線、影院、製片方、發行方按比例分配。
第四步:影院與影院之間的獨立賬戶:V.57%
剩餘票房(即分賬票房減去中間代理費)中,院線可得V.50%,影院可得V.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可得V.43%。
如果影院和院線臘辯卜是同一家公司,比如萬達和金逸,那麼它獨享其中的57%;如果製作方和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麼它將獨享其中的43%。
第五步,發卡行分賬:V.5%-15%
注意這里的比例指的是V (5%-15%),之前的分賬比例幾乎是無彈性的,而這里的比例是很有彈性的。
為什麼彈性這么大?
第一,生產商和發行商的博弈關系。電影質量特別好,票房潛力巨大,會誘使發行方讓步。如果影片質量一般,票房風險系數相對較高,發行方就會保守,最大限度地多拿分成,保護自身利益。
還有就是雙方的談判條件,比如要求發行人支付公告輪穗費,保證發行,發行人甚至有可能把比例調整到更高的水平。
第六步,生產者分割賬戶:28%-38%
這里的生產者,簡稱「生產者」,包括生產者和投資者,在業內稱為「主投資者」和「從投資者」。主要投資方是控股方,只能是一方;投資方是股東,往往不止一個,主要投資方是發行方要面對的製作方。
多少投資人分享票房,取決於每個投資人在總投資中的地位、優先順序和份額。
以上是一般情況下國產電影票房核算的基本規則,會根據發行影院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
很多朋友都有過疑惑,主要是不知道分賬順序,或者不知道哪個數據習慣
電影是一座金礦,蘊藏著無盡的奇妙財富,創造了無數的商業奇跡。我是電影《掘金者阿濤》。和我一起走,一起發現電影里的金礦!
最近幾天《長津湖》非常火熱,上映幾天票房就過10億,連續打破了多個記錄,已經成為國慶檔最大的贏家。
而《長津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個票房成績,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因為這部電影不論是製作成本,還是演員或是導演都是頂級的配置。
我們先來看一下《長津湖》的配置和投入
1、導演:徐克,林超賢,陳凱歌,一部電影由三位頂級導演指導,這是非常罕見的。
2、演員,除了導演陣容強大之外,演員的陣容也非常強大,演員包括吳京、易烊千璽,段奕宏,朱亞文,胡軍,李晨,張涵予,唐國強,韓東君,歐豪等等演員,此外還有很多明星友情出演,比如張國立,林永健、黃軒,鄭愷,張嘉譯,李幼斌等等,這個演員陣容相當強大,而且大多數是實力派演員。
3、群演龐大
除了主演陣容強大之外,《長津湖》的演員陣容也非常龐大,為了真實還原場景,基本上都是動用真人在外景拍攝而不是勾綠布,為此參加《長津湖》拍攝的人數超過7000人。
再加上這部劇的後期製作團隊,整體參與過《長津湖》的人員多達1.2萬人,不僅是在投資成本上在影史上留名,其團隊人數也堪稱這些年國產影片之最。
4、投入龐大。
長津湖從2019年開始准備,2020年開拍的時候,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中途一度被中斷,還損失了1.5億。
這部電影為了真實還原歷史場景,很多都是在外景拍攝,所用到的很多道具都是按照1:1的比例進行打造,光是設備成本就非常高昂,比如80輛美式坦克就是按照1:1的比例打造出來的。
也正因為演員眾多,而且拍攝過程艱難,道具成本高昂,所以整個《長津湖》的製作據說投入達到13億元,這個製作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那《長津湖》需要達到多少票房才能回收成本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電影票房的分成,一個電影的票房並不會全部落入製片方的手裡,而會有多部分構成,扣除各項費用之後,真正落到紙片方手裡的已經不多。
目前我國電影的票房分成具體如下。
1、電影事業專項基金。
不管電影是否賺錢,電影事業專項資金都必須繳費,目前電影專項資金占電影票房的比例是5%。
2、特別營業稅。
目前電影特別營業稅的比例是3.3%。
扣除電影事業專項基金和特別營業稅之後,剩餘的票房才屬於凈票房,相當於凈票房占總票房的比例是91.7%。
凈票房再按以下幾項繼續分成。
3、中數代理費。
國內上線的電影基本上都是通過數字來保存,而目前這項工作基本上都是由中影操作,因此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代理費,這個費用在1%~3%之間。
具體計算標準是:電影的總票房扣除專項基金以及特別營業稅之後,再扣除6個億,如果這一數額大於1億元,那將徵收3%,如果這一數額大約2億元,增收2%,如果這一數額超過3億元,那將徵收1%。
按照《長津湖》這個票房,基數肯定大於3億元,所以對應的比例應該凈票房的1%。
4、電影院分成。
目前絕大多數電影都是通過電影院播放,電影院的成本也比較高,所以在一部電影當中影院能夠分成的比例是最高的,目前影院的票房分成可以達到凈票房的50%。
5、院線分成。
院線可以說是電影的分發渠道,院線會先跟出品方合作,然後再將電影分發給各大影院,在這個過程當中,院線收取的分成比例大概是凈票房的7%左右。
6、發行代理費。
一部電影拍攝完之後並不是萬事大吉,你還需要宣傳,需要包裝,這個過程基本上都是有一些專業的公司發行代理,這個代理費一般是凈票房的5%~15%,一般情況下在7%左右。
7、製片方分成。
扣除以上6項費用之後,剩餘的票房才屬於電影製片方,相當於一部電影當中,投資方最終能夠分到的比例大概是凈票房的35%左右,或者總票房的32%左右。
如果製片方和發行方是同一家企業,那麼他們最終能夠分到的票房是凈票房的42%左右,或者總票房的38%左右。
按照這個電影票房分成,如果《長津湖》製片方和發行方不是同一家,想要收回13億的成本,那麼總票房至少需要達到13/32%=40.6億元。
那《長津湖》這部電影有沒有可能收回成本呢?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勢來看,收回成本應該問題不大,長江湖上映幾天票房就迅速突破10億,按照目前票房走勢來看,最終票房有可能突破50億。
所以最終製片方不僅可以回收成本,還有可能獲得3億以上的回報,當然最終是虧還是賺,還要看《長津湖》最終的票房表現。
⑷ 電影的分賬是怎麼分成的
1.就是投資方,和製片方,運作方的票方分成,比例4:4 :2大概這樣分成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8.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成本6000萬人民幣,目標票房2億以上,在中國做電影宣發合理的宣發成本是目標票房的10%上下。也就是再拿出2000萬左右作為宣發費用。總成本是8000萬人民幣,不考慮其它回收渠道的話,按上面的演算法,確實要2.4億才能回本。
顧名思義就是一部大片在別的國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
比如美國大片在中國放映,(版權不賣給中國,以增加他的收入)他會以分賬的形式向中國引進,這樣票房成績所取得的利潤他會拿較多的比例!
⑸ 演員是拍完片馬上付片酬還是上映以後付片酬
演員的片酬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那麼演員究竟是拍完戲馬上拿到片酬,還是等到影片上映後才能領到酬勞呢?
片酬結算方式
在電影製作中,演員的片酬結算方式通常取決於合同條款和行業慣例。一般來說,有以下兩種常見的結算方式:
一、即付制
即付制是指在影片拍攝完成後,演員立即收到全額或部分片酬。這種方式比較少見,通常適用於知名度較高的演員,或者製片方資金充足的情況下。
二、分成制
分成制是指演員的片酬與影片的票房收入掛鉤。也就是說,影片上映後,演員會根據事先商定的協議,從票房收入中獲得一定比例的提成。
影響因素
演員的片酬結算方式受以下因素影響:
演員咖位:知名度較高的演員往往會採用分成制,以獲得更高的收益。
票房預期:如果製片方預期影片票房較高,他們可能會願意採用分成制,以激勵演員投入更多。
合同條款:具體結算方式和支付金額都將在演員與製片方簽訂的合同中明確規定。
行業慣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行業可能有不同的慣例,這也會影響到演員的片酬結算方式。
利弊
這兩種結算方式各有優缺點:
即付制的優點:
演員可以立即獲得報酬,不用等待影片上映。
演員的收益不會受到票房表現的影響。
即付制的缺點:
製片方需要提前支付大筆資金,可能會帶來財務壓力。
知名度較低的演員可能很難獲得即付制合同。
分成制的優點:
演員有動力參與影片宣傳和推廣,以提高票房收入。
如果影片票房表現優異,演員可能有更高的收益。
分成制的缺點:
演員必須等待影片上映才能獲得報酬,可能會產生資金壓力。
如果影片票房表現不佳,演員的收益也會受到影響。
其他情況
除了即付制和分成制外,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下的結算方式,例如:
一次性買斷:演員一次性收到全額片酬,不再參與票房分紅。
固定報酬:演員按約定好的固定金額獲得報酬,不考慮票房收入。
演員的片酬結算方式因情況而異,受多種因素影響。在簽訂合同前,演員應仔細考慮自己的咖位、票房預期和經濟狀況,選擇最適合的結算方式。
⑹ 一部電影投資上千萬到億,劇組和導演都是如何做賬的
其實投資電影道最後成片,中間是有許許多多地環節和參與者的,所以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做賬。
電影投資人用自己的錢或募集來的錢去支持一些影視創作團隊或公司,希望他們的影視作品能夠上線並給自己帶來可觀的利潤,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大多數傳統金融投資者都能做到這一點,他們投資像貴州茅台、中國石油、工商銀行、萬科地產這樣的藍籌股,或者投資那些包含一系列公司組合的證券投資基金,希望他們的錢能夠隨著這些公司的成長而增加。傳統金融投資者與電影投資人這兩者之間最關鍵的區別在於,後者投資的是電影項目——那些可能還是劇本(或者劇本完備但主創團隊尚未成型,或者主創團隊已定剛剛開始拍攝,或者已經殺青等待發行,或者已經發行上線)、規模千差萬別、由編劇(或者導演,更多的是製片人)擁有的公司或乾脆親身上陣(而不是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或深圳證券交易所等市場掛牌進行公開股票交易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