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手冊的欄目介紹
《電影手冊》常設的欄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演訪談」,以及對許多不同的民族國家電影所做的深度報道。「作者研究」是該雜志以每期一個重點人物的形式推出的,這些人物不但有電影史中已成經典的大師,比如費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人,也有為新近去世的大師推出的紀念專輯,比如庫布里克和布萊松專題,同時還有對正在創作的電影導演進行的專題性回顧,比如阿莫多瓦專題,或是北野武專題。進入這個欄目的作者既有以拍攝藝術片而確立自己地位的電影家,也有在好萊塢商業電影領域中獨領風騷的電影導演,比如吳宇森。 「導演訪談」是對正在拍攝新片的重要導演作現場采訪。在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馬丁-斯柯塞斯、伍迪-艾倫、阿蘭-帕克、王家衛等人的面孔,而他們的肖像也會經常出現在該期雜志的封面上。
1999年12月,《電影手冊》雜志現任主編夏爾-戴松來到北京,帶來了與這本雜志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的幾部電影作品,在北京電影學院進行了名為「《電影手冊》雜志周」的專題放映,引起很大反響。而此前在3月,他們還在上海調查中國電影狀況,並將成果發表在《電影手冊》題為「中國國產」的專輯上。他們對中國新生代導演的創作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同時對港台電影也多有介紹。
❷ 好萊塢電影手冊的板塊組成
好萊塢電影手冊的板塊組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 電影簡介
2. 影片分類
3. 演員與導演介紹
4. 電影評論與評分
首先,電影簡介板塊通常包括電影的基本信息,如電影名稱、上映日期、導演、主要演員等。此外,還會簡要概述電影的情節和主要故事線,幫助讀者快速了解電影的大致內容。
其次,影片分類板塊將電影按照不同的類型和風格進行分類,如動作片、喜劇片、科幻片等。這有助於讀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電影。
接著,演員與導演介紹板塊詳細介紹了電影中的主要演員和導演。這包括他們的個人背景、演藝經歷和代表作品等。通過了解演員和導演的背景信息,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電影背後的創作團隊和他們的藝術風格。
最後,電影評論與評分板塊是手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通常由專業影評人或觀眾撰寫,他們對電影進行評價、分析和打分。評論內容包括對電影情節、演員表演、導演技巧等方面的評價,以及對電影的整體評價。這些評論和評分可以為讀者提供參考,幫助他們決定是否要觀看這部電影。
綜上所述,好萊塢電影手冊的板塊組成旨在提供全面而詳細的電影信息,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選擇和欣賞電影。通過電影簡介、影片分類、演員與導演介紹以及電影評論與評分等板塊的組合,手冊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電影體驗。
❸ 新浪潮電影簡介
1958年,法國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一種嶄新的電影運動——新浪潮電影。這一運動的發源地是《電影手冊》,由安德烈·巴贊擔任主編,聚集了一群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其中包括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和戈達爾等共計五十多位電影人。他們深受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提出了「主觀現實主義」的口號,挑戰了過去電影中的機械模式,主張拍攝體現導演個人風格的作品,因此,他們被稱作「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這些新浪潮電影的焦點在於現代都市人的生活體驗,他們深入描繪人物的心理狀態、復雜的情感糾葛以及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電影的敘事手法形成了鮮明對比。新浪潮電影注重生活的真實感,傾向於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強調即興創作,這使得影片常常缺乏線性敘事,故事情節並不完整。在表現手法上,新浪潮電影富於變化,追求創新,為電影藝術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