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家覺得韓國電影《熔爐》應該如何看待
電影《熔爐》正是根據真實校園性暴力案件改編而成,該事件也是引起了韓國社會巨大的轟動,也因此推動了案件的重審,並且還促成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這也是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推動法律改革的案例。
該起案件的7名受害人1985年至2005年期間在光州光山區仁華學校就讀期間遭到了學校老師們的性侵。侵害者造成原告外傷並被診斷患上「精神壓力障礙」和「抑鬱障礙」等精神疾病。
2012年3月份,7位受害者向政府等相關單位提出約260萬人民幣的索賠訴訟。原因是因為地方政府監管不到位而引起性侵事件,不過最終還是因為證據不足敗訴,學校行政室長金某於2012年被重新審判,最終獲得8年有期徒刑等多項罪名。
此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全國的轟動,電影《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2011年9月22日在韓國上映。
『貳』 如何看待韓國電影熔爐
我相信每個看完這個韓國電影的人都會淚流滿面吧。甚至它是根據真實情況改編而成的電影,就讓我們內心真的很有感觸,我覺得這個電影真的讓我們人類意識到有很多邪惡的地方,我們的法律還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都是需要我們去改變的。
『叄』 對於韓國電影《熔爐》應該如何看待
我覺得很有意義的一部影片,大家可以去看看
『肆』 描述人性黑暗的電影都有哪些
我覺得一個是《熔爐》,一個是《素媛》。
這兩部電影的相同之處一個是跟孩子有關,一個大概就是證明了人性到底有多麼黑暗吧。直到電影結尾,壞人都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懲罰。
《素媛》這部電影看到最後,哭的不能自已,一個天真爛漫花骨朵般的小女孩,因為一次好心,被惡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施暴,以至於小女孩患上了心理疾病,看不得男人出現在她面前。最可恨的是這個罪犯至今都沒有承認這一個犯罪事實並且今年就要被釋放出獄。
『伍』 你怎麼看待電影《熔爐》的結局
現在的電影很多都沒有意思,因為大部分都是東拼西湊的一些爛劇情,看起來根本是脫離實際的生活,看起這些電影,你會覺得如坐針氈。不過我確實喜歡看電影,我也看過很多好看的電影,其中我記得有一部是韓國的電影叫做《熔爐》,這部電影播出以後引起韓國巨大的反響,確實是一部值得大家看的電影。
我看待《熔爐》的結局,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功勞是影響到一個政府的走向,改變一個社會的良知。《熔爐》講述的故事是根據一個事實改編,電影播出以後受到大家的極度關注,《熔爐》的內容暴露出的是韓國虛偽的社會福祉機構,那裡有很多侵害殘障人人權的事情發生,而且是一些年紀幼小的天真孩子,這個電影引發了韓國民眾的全民關注,殘障人群體從此得到一定的保護。
《熔爐》的結局最後才是整個電影的高潮,那時候人群涌動對抗警察,最終揭開陰謀的時候,整件事情已經全部明朗化,此時的姜仁浩老師站在寫著【請來霧津吧,白霧的城市】廣告牌旁邊,這時候他和廣告牌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而他若有所思的時候,似乎在看穿社會的黑暗。這個結局的出現,給人一種對未來的迷惘,也給人一種激勵。這就是我對《熔爐》的結局的一些個人看法,不足之處大家多多指正。
『陸』 為什麼華語電影近年來總是拍不出《熔爐》這樣的電影
其一我們的電影工業化程度和西方尤其是好萊塢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流浪地球》是個很好的開端。其二我們的審查制度,到底對創作者的自由有無限制,這個目前沒有定論,留給大家討論。2010到2020年十年,華語電影十佳送上。讓子彈飛 2010年>距離上一部神片《太陽照常升起》之後三年,姜文開啟了他的民國三部曲。野性、想像力和浪漫主義,在這三部電影里隨處可見。我傾向於把三部電影連在一起看待,它們代表了一個男人對於那個時代的自我代入。姜文的電影總是在刻意隱去某些東西,將說未說,欲說還休。給人留下巨大的解讀空間。這就和他整天掛在嘴上的那句,人和人之間其實有很多的誤讀。他喜歡這種,甚至是享受來自於各類觀眾對他電影的誤讀。然後笑嘻嘻的躲在暗處看著大家,心裡不由得泛起一句,怎麼樣,老子就是牛逼吧。如果是別人拍這樣一部電影,大家可能全當爽片看了。但出自姜文之手,大家總覺得不那麼簡單。他一定是想通過這事說點什麼。鵝城這個小地方的幾方勢力爭奪,是不是也有點以小見大的意思呢。這三部曲是姜文在電影上全新的嘗試,和他之前的三部有很大區別,是他在電影市場環境變化後,對於藝術和商業平衡的探索。《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依然都是上乘水準的作品。也許在商業上沒有《子彈》成功,但在個人的表達上,姜文又向前進了一大步。鋼的琴 2011年2011年上映,2017年重映。導演張猛之前的《耳朵大有福》讓人印象深刻。這次的《鋼的琴》可以說是一次爆發,無論在題材角度的選擇,以及對整部電影節奏的把控,完全趨於成熟。另外把這樣一部基調悲涼的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處理。既能在商業上降低觀影門檻,同時又是一種很高級的諷刺方式。很多人戲稱這部電影還可以叫做《殺死那個東北人》。影片的劇情其實很簡單,一位鋼廠工人在下崗後,面對離家出走的妻子再度回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展開。一無所有一事無成的男主,為了把女兒留住,聯合廠里的其他工人,准備用鋼廠的廢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台鋼琴供女兒練習。導演把東北舊工業基地那種破敗感捕捉的十分到位,在讓人窒息的環境里,底層人民為了自己的生活而產生各種荒誕想法,並付諸於實踐。這樣的反差讓《鋼的琴》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明顯的戲劇沖突。小人物在大環境中無力的掙扎是這部電影的底色。這和我們後面要說的《大佛普拉斯》有異曲同工之妙。好在導演給了它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影片停在了女兒用這台做出來的鋼琴演奏的片段,讓人在最後產生了一絲欣慰。真的是難得一見的國產現實主義力作。萬箭穿心 2012年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導演在13年的作品《大明劫》,而《萬箭穿心》這部可以說是迄今為止導演王競在創作上的最高峰。我經常說,我們其實有很多現實主義的作品,因為商業上的失敗而被埋沒。這個時代大家更願意把電影看作一種娛樂化的商品,而深刻反映現實的作品就更顯得彌足珍貴。影片講述了一個苦命女人半生的故事,把生活強加給她的一切,一點一點的剝離給觀眾看,既心碎又心疼。導演在敘事的過程中,保持了極大冷靜與克制。並沒有主觀的判斷誰是誰非。而是把生活中的命運和無力感,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來。客觀的展示出女主在半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在她認知范圍內的自我反抗。生活強加於每個人的劫數,一個也不會少。而你面對這些劫數的方式,其實就組成了你的一生。顏丙燕用她極其出彩的表演撐起了整部電影,完全融入了角色。讓觀眾在共情上更上一個台階。直到大家明白那句:「萬箭穿心,習慣就好」的意思。狗十三 2013年>曹保平導演的《烈日灼心》和《李米的猜想》都是上乘佳作,尤其前者在15年賺足了口碑。但這個十佳里我仍然願意給這部13年的作品《狗十三》,它一直被禁到18年才上映。影片的故事圍繞著13歲的小女孩和她的愛犬愛因斯坦展開,再放大到女孩所生活的家庭環境。孩子的單純與執拗,在面對成人世界時所產生的各種摩擦,成為了女孩成長過程中的傷痛。一個人長大成熟的標志是什麼。導演把這個問題赤裸裸的揭示給眾人。就像影片中的兩場飯局,是導演給所有成年人的一記耳光。沒有真誠,只有醜陋。拍的實在太過精彩。片尾,一直執著於尋找狗狗的女孩,卻對於愛因斯坦視而不見。這樣莫大的反諷最終成為女孩長大成熟的標志。這是一部青春片,但又不全是。影片以小見大,把孩子與父輩之間的關系,放大到整個成人世界的規則,那裡有各種各樣復雜的人際關系和骯臟的潛規則。遠不如人和狗的關系那麼簡單。狗十三一語雙關,如此深刻。一代宗師 2013年>王家衛這十年間唯一的長篇作品,精緻如油畫般的質感。一以貫之的攝影風格。它很王家衛,但又與以往的王家衛有所不同。相比之前的作品,尤其是同類型的《東邪西毒》,《一代宗師》所表現出的節奏感和故事張力更勝一籌,更加貼近主流化的敘事模式。影片場景的搭建十分考究,服化道做到了高度統一與還原。片中的幾場打戲,在剪接上快慢結合。運動轉場使用快速靈動的剪切,凸顯比武的激烈。特寫處運用慢鏡,拳拳到肉打擊感十足。《一代宗師》並不是關於葉問個人的傳記片,更像是對曾經輝煌而又逝去的武林平添的一份追憶。這些追憶包括了名利,意氣以及情愫。人吶最怕的就是重溫舊夢。若近若離的情感更符合東方人的審美哲學。武俠片的文脈不能斷,它是最能代表東方文化和美學特徵的表現形式,從徐克到王家衛,從《卧虎藏龍》到《刺客聶隱娘》。再到後面要說的徐浩峰。武俠片不僅僅是古裝片,更重要的是對於「武俠」兩個字的開掘,其中所包含的邏輯與智慧是我們獨有的,它涵蓋了我們的思維方式與行事風格。《流浪地球》我們固然要做,但武俠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更要香火延續,生生不息。最後墨鏡王《繁花》搞快點。
『柒』 怎麼看待韓國電影熔爐
我認為這部電影它的拍攝真的是非常的成功的,它能夠通過電影這樣一個方式,把一些社會中真實的案例和情況表現出來,讓我們認識到這個社會上的一些陰暗面,並且把這樣一個問題讓政府都能夠得到重視,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它拍攝的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