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超感獵殺很火
首先,導演酷炫。
由拍出過《黑客帝國》《V字仇殺隊》《雲圖》的「齷齪司機」姐妹(拉娜·沃卓斯基和莉莉·沃卓斯基)執導。
「兄弟」、「姐弟」都已經是過去時了,她們顯然更享受現在的新身份。如你所見,《超感》中關於LGBT的元素多到數不過來,比如深櫃男演員利托,女變性人諾米……劇組甚至還全體出動,到巴西拍攝兼參與了「聖保羅同志驕傲節」。
在第二季中,導演還狠狠致敬了自己一把。比如娜奧米在電影院遇到的一個超級駭客,戴著《V字仇殺隊》的面具。
而導演將這一切矛盾與紛爭,歸結於「異己之心」。
我們經常不把別人的痛苦當回事,就像劇中卡拉質問為什麼要生產劣質葯品,丈夫心安理得地解釋為,「反正是賣給生命更不值錢的人」——我們絕不會拿我們自己人的生命冒險……印度之外,中國,非洲的我們,他們,這中間似乎有本質的區別。
在《超感》中,是超感人與普通智人的敵對。在現實中,我們生而為人,卻總要被數不清的差別分割開來,比如男人和女人,不同的階級,不同的膚色。
所以在Sir看來,這部劇要講的不是八個人,而是包容了差異、彌合了分別心的一個人。現實中有多少人,像利托一樣害怕輿論的壓力藏於深櫃之中,像朴善一樣向父權的妥協而犧牲自己。《超感》無疑發出了更堅定的宣言——我意識到最不能原諒的是我們過於恐懼自己的真實自我時對自己施加的暴行。在撩動觀眾娛樂神經的同時,還能用銳利的目光刺向現實。
這樣的《超感》,Sir只建議你——一口氣,刷完它。
② 隱藏人物電影中的三個原型
隱藏人物電影中的電影原型是美國黑人女性數學家凱瑟琳·約翰遜,其他兩位是虛構出來的人物。
根據BBC報道,2月2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數學家凱瑟琳·約翰遜(Katherine Johnson)去世,享年101歲。
影片中,塔拉吉·P·漢森飾演的凱瑟琳因為自己的黑人身份受到歧視,一直很難融入全是白人同事的工作環境。但依靠過硬的實力,她證明了自己完全可以應對太空任務小組的數據需求,得到了上司艾爾·哈里森(凱文·科斯特納飾)的支持,開始著手接觸她真正想要做的項目。
電影講述了三個美國黑人在種族隔離和教育不平等的現實下,如何在NASA獲得一席之地,並贏得尊重的故事。
這種故事在美國電影中並不少見,但《隱藏人物》讓人喜歡的,是從三個黑人女性角度入手,她們的艱難在於不只是有色人種,還是女性,還是母親,突破這三重現實壓力,還能取得輝煌成就。
在白人女性還在爭取平權的時代,她們靠自己的智識,一騎絕塵,在那麼多聰明腦袋裡出類拔萃:一個成為工程師、一個成為精專衛星軌道測算的數學家、一個成為統領IBM計算機的大主管。
總結如下:
這部電影看得很爽,主角們對權益的爭取不是呼天搶地的姿勢,而是「你看不慣我又搞不掉我」的堅定。
這種夾縫中求生存,剋制、隱忍、潤物無聲,是一種生存智慧,也基於別人無法復制的能力。與其說她們在爭取權益,毋寧說她們的智識突破了以男性白人為主的NASA的壁壘,正是這種不可或缺性讓她們立於不敗之地,並被寫入史冊。
③ 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劇情上有哪些亮點
托尼說,我很清楚我是誰。我是一輩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區的人,和我母親父親兄弟,現在還有我老婆孩子。就這樣,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才是那個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賺飯錢。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頂部,周遊世界為富人演出音樂會,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寶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車站在雨里說,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個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彈鋼琴,因為這使他們感到有教養,但我一離開那個舞台,我不過又是一個黑鬼,這才是他們的文化所在。我獨自忍受這種煎熬,因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所以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如果我不夠男人,那就告訴我,托尼,我是誰。
④ 如何評價希里黛玉的最後一部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
阿米爾·汗在自己著名的節目《真相訪談》中曾說:「在印度,法律更保護強奸犯。」這乍一聽會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赤裸裸的現實。在印度混亂的司法體系下,只有四分之一的強奸案最終會得到定罪。正義不但總是會遲到,還常常缺席。而我們都知道,強奸案頻發,一直都是印度社會的頑疾。也許「頻發」這兩個字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讓我們看看數據。
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統計,僅2016年一年,印度就發生了3.9萬起強奸案,大約每13.5分鍾,就會發生一次強奸案。更讓人揪心的是,因為有很多受害人並不會在案發後選擇報案,真實數據可能會更加觸目驚心。和很多中國網友一樣,我關注到印度強奸案頻發的社會問題,是因為一起震驚世界的大案——德里黑公交輪奸案。
希里·黛玉被譽為「寶萊塢的女皇」,拍過三百多部電影的她,曾經拿過印度電影界最有分量的印度觀眾獎6次,還獲得過8次提名。說她是印度影壇的傳奇,沒有人會有異議。憑借自己的影響力,和阿米爾·汗一樣,希里·黛玉不但通過自己電影反應印度的社會現實,也不斷參與社會活動,為印度女性的平權而奮斗。參演《一個母親的復仇》,希里·黛玉也是希望能讓更多的印度女性認識到強奸問題的嚴重性。遺憾的是,《一個母親的復仇》是希里·黛玉的遺作。在去年二月,她因病去世。傳奇隕落,整個印度都為她落淚。但她所傳遞的力量,永遠都不會消失。最後,我想引用一段阿米爾·汗在《真相訪談》中說過的話作為結尾:
「我想討論一些關系印度民生的話題,不責難任何人,不中傷任何人,也不制約任何人。人人都說,傷害我們的人近在咫尺,或許我們都有責任。現在,與我一起踏上這段旅程吧。一起去尋找、去發現、去學習、去分享,一起去揭開這些難題的謎底。我無心激化矛盾,只為能改變這個時代。無論是誰的心中,只要有星星之火,必將成燎原之勢。」《一個母親的復仇》這樣的電影,提醒著我們:電影是有力量的。電影是娛樂工具,但更可以是時代的行車記錄儀。
⑤ 法國中小學廢除「爸媽」稱謂,你認同這項同性平權修正案嗎
這種為了少數人的權益而犧牲更多人權益的行為並不能得到我的認同,或許它是符合法國國情的,但不是符合我內心裡的人道的。
這項修正案或許千般好,但是為了少數人的權益,而讓絕大多數人改變人類的歷史習慣,未免有些大動干戈。雖然每個人出生的地域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但是他們最早的發音是「爸爸」或者「媽媽」,這是相同的。但是當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出生後不是學著叫爸爸媽媽,還是要先去區分誰行並是「家長1」誰是「家長2」,當愛的傳遞變成一種代號的時候,作為父母又怎麼去呼顫帶山喚愛、傳遞愛。與其費力區別,不如直接直呼其名更簡單一些。那父母與別人的區別又在哪裡?看似是照顧他人的決議,實則是在傷害大多數為人父母的權益。
對一個群體的歧視並非一朝一夕所致,所以改變這種歧視、分歧的社會現象也絕不是靠一個文件、一種稱謂的改變就能決定的。人們內心的想法也並非會因為一個稱謂的改變就改頭換面,現在來看,這項修正案就有些「治標不治本」,那又何談認同呢?
⑥ 印度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近幾年為中國大眾所熟知的印度電影或多或少都有針砭時弊的現實意義。這里推薦幾部給大家:
1、《摔跤吧!爸爸》
去年五一檔國內上映,最終收獲將近13億票房,評分也高達9.1,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的典範。影片本身的硬實力加上國內宣發精準助推,從阿米爾汗先瘦身後增重這個點為抓手,做了一次相當成功的電影營銷。本片由阿米爾汗親自操刀剪輯,最成功的莫過於憑借他對中國觀眾的了解,重新調整了電影時長和節奏,例如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歌舞戲份。讓電影從」印度節奏「走向」中國節奏「,這也是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一次。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優秀的印度電影。批判教育制度批判階層固化,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國情類似,因此引發觀眾共鳴。電影最感人的地方莫過於貧民窟的鄰居為了給拉吉籌錢不惜通過自殘的方式,這種很明顯的碰瓷行為背後是印度窮人的淳樸和身為人父的責任感。
實際上父母的焦慮也並不是完全沒道理,為下一代爭取到一個盡可能好的教育資源,成人也好不承認也罷,環境會改變很多事情。
⑦ 《我的姐姐》大獲好評,觀眾看的是電影,哭的卻是自己
由張子楓、朱媛媛主演的現實題材電影《我的姐姐》於4月2日正式上映,吸引了很多觀眾前去觀看。4月2日,我國知名 社會 學家李銀河在觀看完《我的姐姐》之後,發長文力挺該影片,並詳細剖析了影片中幾個充滿矛盾和爭議的 社會 問題。
李銀河稱,在《我的姐姐》背後是個人本位價值觀、人生觀對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觀、人生觀的激烈撞擊。在父母雙亡的情況之下,已經成年的姐姐必須將撫養照顧未成年的弟弟視為自己的唯一且正確的選擇。但是做出這樣的選擇,勢必會讓姐姐做出很大的犧牲。
在李銀河的長文下,有很多網友也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自古以來都稱長姐如母,厚重的枷鎖桎梏了無數女孩子的人生,平權之路還要走很久很久。」身為姐姐,或是唯一的姐姐,就必須要像母親一樣照顧弟弟妹妹,成為他們的依靠,是我國一直以來的傳統。
「重男輕女時至今日仍然是一個很嚴重的 社會 現象。」直到現在還有很多的家庭有著一定要有個兒子繼承香火的想法。
我身邊有個25歲的女孩,懷孕8個月的時候查出來肚子里的是個女兒,女兒都還沒出生,她的婆家就開始催生二胎,並且要求二胎一定要是個男孩兒。因為第一胎是個女兒的話,第二胎是個男孩不僅湊成了一個「好」字,以後姐姐長大了還可以幫扶一把弟弟。
實際上這個女孩本身患有先天哮喘,沒有體力和條件順產,但其丈夫和婆婆為了能讓其盡快生二胎,竟然逼迫其選擇順產。婆婆更是放下狠話,如果不順產的話,那生了女兒就趕緊帶著「賠錢貨」滾回娘家去坐月子。
縱觀整個「清明檔」的總票房不過三億多,而《我的姐姐》票房卻在上映第三天的時候破了兩億,成為了本次「清明檔」最大的贏家。很多觀眾在觀看完《我的姐姐》之後,在電影院里哭得稀里嘩啦。
在電影點映之時,就有媒體在影片結束之後采訪過現場一些觀眾。一位男性觀眾說,自己這輩子就是在姐姐的關心和照顧下長大的,姐姐這一輩子都在吃「仿岩重男輕女」的苦,很可憐。正因為姐姐的遭遇讓他十分的心疼,所以他以後一定要生個兒子,因為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的姐姐那樣活在「重男輕女」的陰影之下。
很多觀眾在觀影之後,都在網路社交平台上發布了自己的感受。「姐姐們」稱在電影當中看到了自己或者是自己姑姑的生活狀態。盡管她們都有自己所想要追求的目標,但在家人和 社會 大背景的逼迫之下漸漸地成為了「扶弟魔」。
身為「女孩」、身為「姐姐」在「重男輕女」觀念濃厚的家庭之中生活,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現實版樊勝美——洛洛」事件,在網路上引起了極大的討論。25歲的洛洛是杭州某公司的一位畫手,月收入過萬,但她每個月都過得十分拮據,因為她所有的錢都用來補貼父母和弟弟了。
卡里只有七千塊,洛洛的父親卻要求她打一萬塊回家,沒有一萬塊那就把七千塊全部打回去;別人家都是母親用孩子淘汰下來的舊手機,而洛洛的母親卻用著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她只能用著母親淘汰下來的舊手機;洛洛給自己買一雙五百多的板鞋都要考慮很久,卻能夠在弟弟抱怨生活費不夠用的時候,兩千兩千地轉過去……
像洛洛這樣一個為了父母和弟弟傾其所有的「姐姐」,在外人看來她又聽話又懂事還節約,簡直是所有「姐姐」的楷模。但在其父母的眼中,洛洛就是「搖錢樹」、「提款機」,他們不僅在洛洛生前不遺餘力地吸著洛洛的血,在洛洛死後也要壓榨她最後的一點價值。
在洛洛意外身亡之後,其所在公司出於人道主義給了洛洛的父母六萬塊人民幣的經濟補償。但在幾天之後,洛洛的父母帶著幾個人直闖洛洛生前的工作單位,要求其單位領導再給他們三十五萬元的經濟賠償,理由是:他們需要給洛洛的弟弟買一套房子作為其以後的婚房,需要錢付首付。
洛洛父母的訴求最終沒有得到洛洛原單位領導的應允,可出於對洛洛的憐憫和惋惜,該公司老闆最終私人再給了洛洛父母四萬塊的撫恤金,前後一共十萬塊。此事,在網路上引起了極大的熱議,備碼御洛洛父模好母的行為讓無數網友替洛洛感到心寒。
假設當初洛洛沒有因錢塘江漲潮而意外去世,她這一生或許都會繼續活在父母的剝削壓榨與弟弟的吸血盤剝之下。洛洛的父母之所以會利用洛洛的死去敲詐洛洛的公司,不就是因為洛洛去世之後就沒有人能夠毫無底線地扶持家中的兒子了嗎?如果洛洛沒死,那替弟弟攢首付、付房貸、攢彩禮、娶媳婦的錢是誰出呢?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家庭在生了女兒之後都會再要一個兒子。除了「重男輕女」、「延續香火」等劣根性嚴重的傳統觀念之外,更是因為「姐姐」天生就有「母性」,只要稍加引導就可以成為一個「扶弟魔」,替父母撫養和照顧弟弟。
就連法律都規定了「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撫養的義務。」這條法律原本是對貧困的多子女家庭或者是父母早亡的孤兒家庭的照顧,卻成為了一些不想負責的父母有力地推脫。
而這些不想負責的父母會對已經成年的孩子說,你現在已經長大成人開始工作了,弟弟妹妹還小,我們已經老了沒什麼能力工作掙錢了,現在我們全家都只有靠你了。面對這種類似於道德綁架般的「懇求」,成年子女或者是稍大一些的子女又能說什麼呢?面前就只有背上行囊遠走四方掙錢養家這一條路!
在《我的姐姐》里,朱媛媛飾演的「姑媽」就是這樣一位「長姐」。原本她也有美好的人生,但家裡卻把外出上大學的機會給了她的弟弟(女主角的爸爸),她便只有選擇提前進入 社會 掙錢補貼家用、供弟弟上學。
姑媽和安然(張子楓飾)說的那一句:「我是姐姐,一出生就是。」是整部影片最高潮的部分,也是淚點最集中的地方。這一句話,道出了一個「姐姐」一生的使命和艱難。身為「姐姐」就一定要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無論「姐姐」幾歲。
電影《我的姐姐》制霸了整個「清明檔」,大多數觀眾是哭著從電影院裡面出來的。觀眾之所以流淚,並不一定是因為電影有多麼的感人,主人公的身世有多麼的坎坷,而是因為這部電影折射出的 社會 問題過於尖銳、敏感,戳中了觀眾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好的電影值得觀眾為之買單,但電影背後的現實與黑暗也值得大家深思。一部好電影並不能夠使整個大環境有什麼顛覆性的改變,但足以引起人們的探討與重視。普通且平凡的我們改變不了 社會 的劣根性,但我們可以從自己身上做出改變。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重男輕女」、「扶弟魔」、「吸姐精」會成為 歷史 ,取代它們的是「生男生女都一樣」、「姐姐也是乖寶貝」。
⑧ 人在單身久了,會變同性戀么
曾經由男人來決定女人該不該受教育,白人決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後來我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的,如今我們卻又讓異性戀來決定同性戀能不能相愛同性戀很正常同性戀不是病,不是罪,不是錯,同性戀愛情和異性戀愛情沒什麼不一樣,異性戀不是更正常只是更平常,無論同性異性每個人在人權上都是平等的,都渴望自由、平等、有尊嚴、有愛的生活,同性戀是世界上最純凈的愛情。因為這種愛情可以沖破世俗的樊籠,穿透異樣的眼光,接受來自社會的重重困難艱辛。經過這些最世俗的東西洗滌後的愛情,才是最為真摯動人的。在愛的靈魂體驗上,同性之愛觸到了異性之愛沒有觸到的深度,更接近愛之本質。他們都是勇敢的人,也都是最干凈的人。這種愛,凡夫俗子無法領會。這其中的艱辛,也不會有人感同身受。這世上,有人相信真愛,有人懷疑真愛,IDLOVES是轎畢為同性真愛跡鬧而生的,專注服務於堅定相信真愛的那一類5%的LGBT同志人群,IDLOVES認為真愛是一種信仰,神聖不可褻瀆。IDLOVES虔誠地祈望世間有更多的人相信真愛、踐諾真愛、弘揚真愛,IDLOVES制定了猶如宗教般的嚴苛規定:在IDLOVES的文化基因里相信真愛是一種本能,真愛不分星球、不分國度、不分宗教、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貧賤、不分年齡,真愛面前人人平等,婚姻面前人人平等。對於此,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真愛即IDLOVES的事業,IDLOVES願意固執地信奉此真愛理念,恪守真愛這塊凈土陣地,真誠地希望愈來愈多的人成為「ID同性真愛信徒」,讓懷疑真愛的人相信真愛,讓被愛傷害的人重新相信真愛,讓相信真愛的人更加相信真愛,讓真愛普世,實現促進人間真情大愛的宏願:「真愛到世上來,乃是光,叫凡信真愛的,不住在黑暗裡」。——IDLOVES,異性天生愛異性,同性天生愛同性;異性戴異性品牌戒指,同性戴同性品牌戒指。
IDLOVES就是同性戒指,同性戒指就是IDLOVES。異性戒指就是別的戒指,別的戒指就是異性戒指。同性戀是天生的,愛一樣一樣愛,IDLOVES是專為同性戀而生的。包括les戒指、gay戒指、自戴的、求婚的、情侶對戒、結婚戒指等正如異性戀天生愛異性戀一樣,同性戀天生愛同性戀,正如異性戀不會選擇同性戀戒指品牌一樣,同性戀不會去選擇異性戀戒指品牌,這是一個三歲小孩都明白的道理。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等閉州芹,有的只是兩個人剛好相愛了,就這么簡單。希望每位同志都能獲得浪漫、真誠、永恆、平等的愛情。讓同性戀去愛異性戀和讓異性戀去愛同性戀都是荒唐的。「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所說的「不一樣的煙火」,一樣可以綻放,願每一種愛都不被傷害,願每一個人都能活出內心的色彩。」,人民日報、新京報、環球時報、觀察者報、Vista看天下、能量中國官方微博、頭條新聞等大眾媒體紛紛轉載表示對同性戀的認同和支持。為同志而生,專屬定情信物,
為同志發聲,消除偏見歧視,為同志之愛代言,傳播同志正能量,為同志之愛正名,推動同志婚姻平權。中國唯一且第一同志戒指品牌。中國唯一真正支持同性婚姻並為此貢獻的珠寶品牌。真正的LGBT,真正的IDLOVES。比專屬還專屬,比有意義更有意義。願我們每個LGBT都能收獲幸福越來越好,願每個LGBT都能為平權事業貢獻力量。
⑨ 電影《綠皮書》里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
電影《綠皮書》里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時代。
劇情簡介:托尼由於夜總會關門裝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了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當他到達豪華公寓後,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在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之中,但托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給托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了他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是只限白人。
(9)電影母親為lgbt平權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維果·莫特森飾演托尼,紐約一家夜總會的保鏢。托尼是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他不善言談,內心熱愛家庭,有位漂亮的妻子和兩個還小的兒子。
2、馬赫沙拉·阿里飾演唐,古典樂鋼琴家。唐受過高等教育,談吐不凡,對於吃穿也有極高的要求。他被上層白人歡迎,卻從沒真正地被平等對待過,同時也與自己的族群有著很大差距。